本稿是一本随笔集,收录了90多篇文章,记录了浦东地区的历史文化、开发开放和沧桑巨变的历程,以及当地杰出人物和普通民众的种种故事。作者出生在浦东,又从事浦东的年鉴、地方志和文史资料的收集和编辑工作,对于浦东有着极深的感情,书写的笔触也充满深情。本稿是浦东地区发展历程的生动记录,对于传承“浦东精神”有着一定的意义。 本稿是一本随笔集,收录了90多篇文章。全稿分为三部分,分别为“浦东足音”“旧痕新影”“凡人烦事”,记录了浦东地区的历史文化、开发开放和沧桑巨变,以及当地杰出人物和普通民众的种种故事。本稿是浦东地区发展历程的生动记录,对于传承“浦东精神”有一定意义。 今日城墙大部分夷为平地。我无意间发现南城门东西仍存有一段高高隆起的泥带,原来砌在外壳的砖石早已荡然无存。凭吊泥带,你仍然可以想象当年城墙的峥嵘:戍楼吊斗,兵勇游走,新月如钩,雁飞草动,海涛阵阵。泥带上面除了生长着芦苇野草外,城内居民种上了各种各样的蔬菜。面对城门,沈国伟沉浸在回忆之中,每逢夏天,南门是乘凉谈天的场所。生产队搞副业编织草包,地点就选在南城门里面。六十年代初期,四个城门还都俱全,后来在文化大革命中一个接一个拆除。1976年10月,轮到拆除南城门时,突然下起大雨,才没有被全部拆掉。对此,住在南城门西旁,今年五十三岁的忻师傅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他娓娓道来,拆城门时,大家都把城砖拿回家。我发现有块石头上刻着文字,就和妻子把它扛回来,安放在门前的小花园中。那块石头足足有二百多斤重,父亲生前叮嘱我把石头“看看好。”1985年川沙县文化局重修南城门,我把石头铭文献了出来,总算保住了宝山城的根印。 老宝山人热爱生活,同样热爱这块生活了四百多年的土地。港口的塔吊府视着这最后的村庄,保税区的喧哗打破了这里的宁静。面对以前和自已一样背负青天、今日却因动迁而住进城内的农民兄弟,宝山人默默地坚守着农民的自然纯朴,坚守着那条浅浅的发黑了的护城河,坚守着浦东古代文明的最后领地。老宝山城人来自五湖四海,当年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守卫大清国的海疆而集聚于此。谈起祖先的武功伟业,在城门口当门卫的六十多岁的黄金林可以滔滔不绝地给你叨唠好半天。他说,老祖宗来自四川,屋里曾经藏着一把七纹蛇盘枪……;伲城里人过去不完粮(即不交纳任何税款),“日脚”过得蛮自在。语气中溢满自豪之情。除了城墙,宝山城内最古老的建筑就是城隍庙。城隍庙坐落在北城门内,破破烂烂摇摇欲坠。今日大殿已倒,厢房已坍,只剩二、三间破屋在废虚中歪歪斜斜的支撑。青黄色的藤蔓爬在庙宇倒坍后的砖块上,数根倒地的枯裂木梁从草丛中露出来。俯身细察,建造城隍庙的砖头呈褐色,比现今的九五砖大得多,估计长三十厘米,宽二十厘米,厚度也在八厘米左右。 南城门,护城河,城隍庙,今日老宝山城灵魂的归依。走在老宝山城的小巷中,仿佛走进了浦东的历史隧道。宝山城与保税区,地理距离仅仅数百米之内,而时间距离则遥遥五百余年风霜岁月。数百米与五百年,历史反差最生动的见证。 四百年前老宝山城闭门御倭寇,四百年后保税区敞开大门迎接世界投资者。历史烟尘,时代进步,人类思考在这里高度凝聚、完美体现。 走在深深的小巷,抬头望前,是一个现代化的保税区。从这里出发,可以上蓝天,下五洋,通往整个世界。注视脚下,是产生浦东古老文明的土地。在这里徘徊,可以发古人之忧思,念天地之悠悠,听千年之涛声,独怆然而涕下! 浦东不能没有现代化,浦东也不能没有这片古老的土地。 老宝山城,浦东之根。 2000年2月l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