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走进历史深处——儒家文化寻踪


作者:刘振佳     整理日期:2016-08-10 15:43:57

※一本以景以史探寻儒学史脉的深情之作  一本深度解读儒家文化内蕴的权威之作  一本感悟生活提升道德情操的修行之作  一部关于儒学发展历史的“文化苦旅” ※文史爱好者*佳作 ※中学生、大学生了解儒学、研习儒学、运用儒学必备读物。 ※可以真切地领略原始儒家的高古风采,体味儒家思想体系的旷世真味,理解中华民族沿着孔夫子路线走到今天的质因,发现名胜古迹中所体现的民族文化生生不息*深层的历史律动。 本书以散文的笔法、采用时空融合的结构方式、选择曲阜古城具有代表性的“三孔”等历史名胜古迹和文化意象,描绘出了泰山之阳、泗水之滨的霁月风光以及孔子故里、东方圣地的历史风貌。同时,通过景观移步换形的真切描述以及典籍史料的鉴别梳理,尤其是鲁地风土人情的深度开掘,全方位展现出了文化发祥地人类经典文化遗产的意象之美、古韵之美;深层次地揭示出中国传统儒家渊薮之地的厚重历史内蕴,即那些经过数千年沉积依然潜存于建筑结构、碑碣纹缕、眼神笑意中的历史与生命真谛;那些掩埋于历史尘埃依然活化于优雅礼仪、仁爱道德、终极信仰中的普世与永恒真理。
  作者简介:
  刘振佳,济宁学院儒学与地域文化研究传播中心副主任,教授。山东省孔子学会理事,孔子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山东省委组织部名师送教专家库儒学专家,济宁市委宣传部圣地名师专家库儒学专家,济宁市委党校政德教育特聘教授。长期致力于孔子及其儒家思想义理及区域文化研究传播。在省级以上报刊杂志是发表各类研究文章160余篇,文章被《新华文摘》等报刊转载。在《齐鲁晚报》上开辟个人评述儒文化“一家言”专栏。出版《鲁国文化与孔子》、《孔子民俗》、《孔令贻与近代社会》、《大学中庸诠释》,《人性与人性救赎》、《儒家管理思想研究》等著作。参编高校教材或著作10余部,参与或主持国家、省、市社科项目10 余项,近几年在国内外作儒学报告及其他文化讲座150余场。
  目录:
  序一万伯翱/1
  序二杨朝明/5
  走进历史深处
  ——孔庙的悠远意蕴/1
  礼仪之殇
  ——孔府的历史沉浮/44
  死亡的哲学
  ——孔林的人生义理/70
  鸟的传人
  ——少昊陵的荒古启示/97
  政治的眼神
  ——周公庙的理性气质/115
  敬畏贫穷
  ——颜庙的儒道境界/134序一万伯翱/1序二杨朝明/5 走进历史深处——孔庙的悠远意蕴/1礼仪之殇——孔府的历史沉浮/44死亡的哲学——孔林的人生义理/70鸟的传人——少昊陵的荒古启示/97政治的眼神——周公庙的理性气质/115敬畏贫穷——颜庙的儒道境界/134悲情的烟岚——尼山的大爱隐痛/153 曾经的曲阜人——曲阜人的精神品格/165  儒山烟云录——石门山的诗意风流/195 霸王的游魂——霸王坟的历史象征/218城头的诗行——曲阜栖鸟的神韵/233北方的男人——曲阜古松的气度/243幽深的光晕——曲阜庙宇的暗影/255那些河流——曲阜河流的命数/262圣师的背影——诲人不倦的古意/281怀念荷塘——荷花池的叹息/294圣脉儒根——老考棚的昭示/306古城红光——红楼的昂扬风范/321 后记/333前言这是我蜗居曲阜几十年最想写的书之一。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落脚曲阜近四十年了,除了难以根除的乡音,流转的光阴渐渐地将我变成了曲阜人,或者说变成了一个于曲阜情感极深的人。因为如此,随着年龄增长,或许因为长期以来关注地方文化,便总想做点与曲阜更关切的事情,除了报答地方这些年的供养或者说汇总这些年的积累,也是想不辜负自己与曲阜的这段机缘,缘分让人生出情怀与责任。
  回想当年,1978年3月进了曲阜城,然后从读了四年的曲阜师范学院,跟着爱人扛着一个柳条包,提着一个纸箱子到曲阜师范学校教书,一待就是三十多年。三十年功名尘与土,这是我蜗居曲阜几十年最想写的书之一。时间过得真快,转眼落脚曲阜近四十年了,除了难以根除的乡音,流转的光阴渐渐地将我变成了曲阜人,或者说变成了一个于曲阜情感极深的人。因为如此,随着年龄增长,或许因为长期以来关注地方文化,便总想做点与曲阜更关切的事情,除了报答地方这些年的供养或者说汇总这些年的积累,也是想不辜负自己与曲阜的这段机缘,缘分让人生出情怀与责任。回想当年,1978年3月进了曲阜城,然后从读了四年的曲阜师范学院,跟着爱人扛着一个柳条包,提着一个纸箱子到曲阜师范学校教书,一待就是三十多年。三十年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几乎没怎么在意,不仅青丝变成了白发,也使一个胶东海边懵懂后生不知不觉变成了一个圣地儒道中人。这个演变过程竟是那么的自然、自然而然,可以说既是圣哲灵光烛照欲罢不能使然,也是我生命中锲而不舍向学本性的体现,又是所处地势长久耳濡目染的成果。回想这些年来,孔庙里高大古松树枯枝老叶总是越过墙头直接伸到校园里来,虬龙嶙峋,撼人心魄;早些年,孔庙里的乌鸦、鱼鹳,还有白鹤不仅会故意地从头顶上翩然飞过,还会发出一声声明亮叫声,撼人心魄,荡人情怀;尤其是到了后来,孔庙里恢复了大大小小的祭祀活动,悠扬钟鼓和着香火味道经年不断地在校园上空飘散,激发幽思,动人心绪。我总是想,或许正是这些直观形象感觉诱引着我,所谓“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经过了久远岁月浸泡和心历路程之后,将一个原本孔夫子不曾到过地方成长出的海边人,浑然不觉一点一滴地融化进了曲阜,冥冥之中不自觉地走近孔子及其儒家学说,从最初对于孔子及其儒家全是文化大革命留下的“封资修”朦胧认像,还有就是一些对孔圣人无端戏谑和丑化说法记忆,慢慢地改变为由初识惊喜到认同接受、再由渐入佳境到敬仰崇拜,终于成了一个虔诚的儒道中人,一个怀着至圣先师教诲的教书人,一个按照圣贤思想说话的人。直到后来,随着时间推移,在原来区域文化与原始孔学关系考察研究基础上,不知什么原因,又越来越喜欢走进儒家学说义理,体味历史真味的同时,每每做形而上畅想与深思,独享那份难与他人道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至深美妙滋味。也就是说,没有曲阜这片圣土,便不会有此书;没有曲阜几十年经历,也不会有此书;没有对于曲阜越积越深沉的情感,更不会有此书。此书是我曲阜几十年一段从中年开始边走边学、边看边思的生命载录,是一段留心儒学世存形态凝结的心理记忆,是经年累月行走在曲阜街头积淀出的儒学哲思,不只是因为学了孔夫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教诲,如果说学习是多年的生活积习的话,那么思考则代表着无法更改的兴趣,行走是天然尚动的必然作为,观看则代表了我与生相伴的心智追求。所以,才会怀着对曲阜的深厚情谊走向对于它的细致品读,走向小城所蕴含幽深历史深处探幽取秘,然后拾起一个又一个散落的儒文化历史碎片,将其描绘成如此古城“泗河夕照图”。只是没有想到,它竟然会写那么长的时间,写了近十年,也改了近十年,随着白发丛生,随着形枯内守,也将自己的人生阅历和知性体味不断添加其中,不时地会因发现新的意蕴而微笑着抛却旧识,以至于感觉至今仍在路上,情之所至,乐在其中,大有不知老之将至的妙处。当然,此书也可算作身为“曲阜人”的一种责任驱使。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阴霾过后,曲阜和孔子终于有了复苏回升的气象,曲阜城不仅修了新的城池,尽管它是曲阜诸多历史赝品之一;孔子文化活动空前多了起来,尽管有时感觉实在是些做作虚应故事;曲阜城里有了熙熙攘攘的旅游人流,尽管街头浓重的斑斓色彩几将文化古城意味消失殆尽,近几年甚至是国家层面也开始关注曲阜的开发与建设,尽管还需要好多年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和推进。不过,曲阜伴随着民族复兴大业,已经开始了新的历史进程,这是不争的事实。正是在此种背景下,因为关注曲阜历史和文化,便会搜集有关曲阜的历史典籍和现代出版物,渐渐地发现或许是受孔子及儒家文化影响的缘故,曲阜能写东西者代不乏其人,也确实出了些文章高手,他们各领时代的风骚,令人不能不为之仰慕赞叹,自古在曲阜孔夫子门前不敢妄意谈文章,需要我辈后生对前人恭而敬之地致三鞠躬礼。同时,一个无须讳言的事实是,面对华夏满目繁花尽开的春天,面对国家经济形势的快速发展,当人们再也不用为吃穿发愁的时候,人们的精神生活正在日益陷入道德危机,人心不古成为整个社会不能不直面的巨大忧患。面对此种道德沦丧、信仰缺失的局面,人们惊恐之余,继续着华夏历史传统意识,再次发出拯救道德的历史呼声,也就是所谓“不得不回首两千五百年”,从历史的根系国脉中寻找陷落的出口与生路,使得孔夫子及其儒家经过近代现代的颠簸沉浮之后,不仅又重新走上了历史前台,不仅走进了国人生活及其心灵,甚至一路走出国门,成为世界上一个最为重要的文化存在,就像“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孔子及其儒家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历史推崇与提高机遇,华夏民族又将经历一次历史性的本根回溯和返古开新。在此种国学快速复兴的文化潮流中,纵览曲阜的地方文化研究,或许因为孔子及其儒学过于深奥厚重的原因,一个县级小城的文化承受力实在难以担得起与国体相当的历史重任;再加上经过当代“文革”运动的冲击毁坏,就像曲阜城里那些无奈残缺的文物古迹,历史出现了无法弥合的人才断层;当一个个懂得地方史的老人去世后,新一代人困守在经济生活的樊篱中,徘徊在世俗生活的肤浅表层,无能力或无闲暇或无兴趣关注儒家文化,使曲阜市的文化建设远远不能与曲阜的文化地位相匹配,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严重不足,以至于多少年来,地方文化交流或者政府部门对外馈赠,只能拿出线装本的儒家原典《论语》,虽然那是绝对的历史上品、无可替代的区域文化形象,但是,面对日益繁复的现代社会受众层,面对一些更感觉活在当下的人,我们好像有些“不当言而言的”的愚沉和麻木。即使在旅游这样的文化传播层面,曲阜文化解读本该是一个历史连接着现实的课题,应该有一个随着时间变化不断发掘创新的过程,所谓“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是一代又一代曲阜人必须明了的历史职责。我曾不止一次听不同层次导游讲述曲阜、孔子、儒家,还有名胜古迹的文化内涵,新世纪已经过去十几年了,他们依然拿着数十年前的文本书籍,不厌其烦地向人们作介绍,告诉来到曲阜的客人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只能做平面性的外观实相介绍。有些追求一时之欢的低劣导游,还会将一些不知从哪弄来的低劣历史花边随意宣扬,实在令人不能接受的是,在堂堂至圣先师孔圣人庙宇,孔庙的大成殿门前,添枝加叶地向游客讲十三御碑亭建筑上“勾心斗角”史实,在一以贯之主张“仁爱道德”“礼义廉耻”的圣人殿堂,以莫须有的恶劣添加宣扬世俗间厚黑诡计,不仅为外人所讥讽不屑,亦为圣人庙宇文化所难容,简直到了“是可忍孰不可忍”的程度。在现实顺流而下的世风遗波中,曲阜人少了不该缺失的道体精魂,也少了不能遗忘的大义深刻,更少了难以卸下的古风责任。华夏文明几千年,神州大地九万里,曲阜绝对是个无可置疑和替代的存在,也就是说,不是所有地方都可以称之为历史深处,即使是像西安这样的千年古都,像北京这样的皇权之地,在某种意义上,只有曲阜堪此称谓。因为这里诞生了孔子及其儒家学派,他们建立起了华夏民族的延绵不绝的思想文化统系,儒家思想深化为了民族的主体核心文化。在推进民族历史的进程中,其他文化尽管也不乏光辉,也发挥了巨大作用,毫无疑问它们只能是这一主体的天宇卫星,只能作为它的内在机理的调节与补充。所以,尽管“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有些夸张。但是“孔子前几千年赖孔子而传承,孔子后几千年赖孔子而存在”,这样的说法并不为过。只有在曲阜或说只有到曲阜,你才能领略到原始儒家真君子大丈夫的高古风采,才能体味到孔子所创立儒家思想体系的旷世真味,才能理解古老东方民族沿着孔夫子路线走到今天的质因所在,才能发现民族文化生生不息最深层历史律动真相。不仅如此,如果你是一个细心的人,或者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还会逐渐发现,曲阜的孔子及其儒家学说并非仅仅保存在一本本陈旧的线装书里,尽管曲阜从不缺乏儒家经典著作珍藏,它们还潜藏在曲阜每一座名胜古迹的细微纹理中,藏在曲阜城大街小巷的青砖瓦缝里,藏在曲阜人生活的一招一式上,藏在曲阜天空的游云和水中的绿草里,藏在四处飘散的祭祀香火和饭菜味道里,藏在悠悠飞翔的鸟儿翅膀上,藏在田间地头的欣然眼神里。也就是说,曲阜的有形之物无处不思想,无处不哲学;无形之物无处不灵动,无处不深沉。无处不透着孔门幽深的眼神,无处不闪动着儒家黯然的情态。对于前来曲阜的人来说,曲阜名胜古迹不仅要知道它们是什么样,还要能够知道它们到底为什么,因为其内在的蕴含品质比外在的形象更富有魅力,更具备形而上的回味余地。或许因为出身中文系,毕业后又曾担任过长时间的中文课程,所谓本性难移。所以,当我对曲阜景观义理作深度开掘体验时,然后化作自己的心灵意愿表达,不知为什么就选择了文化散文这一特定文体和表达方式,书写的过程竟然感觉十分晓畅,觉得它既能够融入一些身处古城之中难以言说的幽深情怀,尽管这些情感有时过于厚重和黯然,甚至是缺乏时代亮色;又能够将思与史、人与事做一些有意味的剪辑组合,尽管这些人与事的嵌入使哲思和史实变得不那么冷静和严谨。还有就是将文字的冰冷化作了柔软的暖意。使读者受众或许更能产生些许读下去的兴味,获得一些更为亲近的人性温情,造出一种更为丰富的想象空间,具有比一般性说明与介绍更好的可读性。只是因为文学修养的问题,还有就是哲学训练的欠缺,在行文表达上还有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所以,我现在将其付梓印刷,也许算作是一个抛砖引玉之举吧,因为历史还在继续,世间总是后浪推前浪,我渴望着能有更精彩的曲阜文化解读作品接踪问世,我相信也一定会有历史新人站在我们肩膀走得更高远。序一万伯翱济宁学院初等教育学院(原来山东省曲阜师范学校)刘振佳老师给我来电话,让我给他的文化散文著作《走进历史深处》写篇序,我答应了,因为无论是于地还是于人,曲阜都有我无法释却的一份情怀,首先我是山东人,父亲的老家在与曲阜相去不远的东平县,母亲的老家在济南长清县,至今家里的老屋还在东平县州城的席卷棚街上,尽管被改建成了东平县党史纪念馆,那里不仅是我生命的根,还是心灵的所系处。所以,尽管我一直没有在家乡多住过,但是从启蒙开始,家里一直伴随着潜移默化的儒学教育。回想起我的奶奶,一个小脚山东老太太,尽管老人家目不识丁,令人吃惊的是她却能随随时随地引用一句又一句儒家道理的话,从不同的方面来教育我们,例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直报怨最好”“孝顺不是养牛马”“不孝就是头等大罪”“能说会道不仁义”等等;在成长的过程中,我的父亲不仅以山东人刚正不阿、诚实厚重的工作作风感染和身教着我们,终其一生持守孝道、对奶奶恭敬相待之情之行,始终重视伦理乡情的言谈举止,更是让人倍感其性情中的仁爱关怀;我母亲的任劳任怨、忠诚守信、以和为贵等不言之教,让我们终生受益。它们积淀为我们子女骨子里山东人重视道德的观念,存留为一言一行讲究礼仪待人之道,养成为平常生活推尊乡情关爱的情怀,不仅伴随了我们的一生,甚至成为我们传给下一代人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正是山东人这特有的乡土和家庭观念,让我不时地会回到老家东平,在家乡的土地上走一走、看一看,获得心灵慰藉的同时,也每每受到更深的文化启迪和感悟,然后便会增添一种说不出来的心底力量。这一次,振佳老师用他的著作传来了故乡更深更重的文化声音,用他自己数十年行走在曲阜土地上的深度思考与开掘成果,沿着形而下的历史具象直至传统形而上的哲理把握,将历史上至深的儒家本体文化通过游走方式予以具体展现和描述,将我们以往不曾关注和涉猎的文化信仰以及彼岸世界还有文化真相,甚至是“鸟的传人”等文化深度内涵形象性地予以呈现,在中国传统儒文化序列中增添了极有价值意义的一笔,读后令我为之耳目一新。振佳老师著作中独特的哲理深思和跌宕起伏的形象描写,不仅勾起了我潜在心底的乡情意绪,引发了我对于故乡的追忆与思考,也让我更深地领略感受到齐鲁大地浓浓的历史神韵,领略到民族文化核心区域所滋生的深厚文化底蕴,领略到山东儒文化一路走来坎坷曲折的历史脉系,并由此进一步认识到齐鲁大地不愧为一方圣土,孔圣人的思想理论确然是博大精深,真切而具体地理解所谓“历史深处”,绝对不是随意夸饰虚言之词,只有在山东,只有在曲阜,你才能够体味到民族历史的至深意蕴,才能获得华夏民族历史表象的真解;进而体会到圣地曲阜不仅是过去,也不仅是现在,即使在更远的未来,它都将是民族乃至世界东方的文化渊薮地、整个人类精神财富之家园。由此让我理解了,为什么当代国家领导人习近平会专门前往曲阜孔子研究院等进行考察,并提出以传统文化为立足点建构当代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为什么世界上诺贝尔奖获得者会发出“人类要想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两千五百年,从孔夫子那里寻找智慧”这样至深的感言。故乡一以贯之的永恒历史承载和道义担当让我为之深思,古地延绵不绝历久弥新的历史传统和文化魅力更让我为之而骄傲。当然,我们一家与曲阜还有着另一特殊缘分,在曲阜城里孔庙旁边,孔氏家族后裔衍圣公府的前面,有一所清末1905年所创办的师范学校,原来叫做“曲阜县官立四氏初级完全师范学堂”,辛亥革命以后改为“山东省立第二师范学校”,解放前后改为“山东省曲阜师范学校”,至今已有一百一十年的历史。1934年,我的父亲万里在同时考中了济南省立一师和曲阜二师的情况下,因为家乡离曲阜近些,读书的费用也低,再加上曲阜省立二师教学水平以及革命风气较高,便选择在这所师范学校就读,1937年毕业于该校,在这所古老师范学校里他老人家不仅学业有成,并在此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个追随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的青年革命者,而后接受党的指示,回到故乡东平县建立起县委并任第一任县委书记。父亲这段早期成长历史,在曲阜师范百年校庆的时候,学校专门安排振佳老师经过几年时间的实地采访和档案搜求,精心撰写出了《万里与曲阜师范》一书,将父亲青年时期求学以及革命经历做了深入地发掘整理,不仅为冀鲁豫以及山东地方党史研究提供了一些难得的历史资料,成为整个万里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页,也为我们子女更深刻全面地理解为革命贡献一生的老父亲提供了一份难得的详细史实资料,已成为我们家值得永久珍藏的家教典籍。所以,一直到今天,父亲依然心系曲阜师范,称赞这是一座难得的好学校;我们兄妹几人包括我们的后代人都多次来到曲阜师范,寻找父亲留下的不平凡岁月痕迹,体验父亲曾经的顽强拼搏精神,为此还和曲阜师范的宋校长还有振佳老师等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应该说,因为我们与曲阜师范有这样一层更深的关系,使我们对曲阜这片圣土具有了一种特殊感情和关注,对曲阜有关的任何事有了一种亲情性的关爱和牵挂,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近乎亲情的情感越发深沉厚重,越发亲近和诚笃。所以,接到振佳老师的书稿之后,感觉是那么样的欣喜与亲切,真有一种风雨故人来的心理激动,急切地展读之后,方知振佳老师不仅是一位合格的师范老师,曾为山东省著名的特级教师;他还是一个特别勤奋的人,在履行教书育人职责的同时,还能一以贯之地借地利之便致力于儒学以及地方文化研究,先后写出了好多部儒学研究著作。让我尤其觉得难能可贵的是,这么多年来,他竟然一直保持着锐意进取的精神和不倦怠的求索状态,并没有像一般人那样,因为在一个区域中存留沉浸得时间长了,心理便会渐渐地被同化或变得迟钝,或者因此失去了可能的文化感受认知能力,而是能够始终保持文化的敏锐触角和独立思考能力,既有一种敢于突破和建树自己的品质意识,又有一种站在高处的审视甚至是批判能力,能够大胆地深入到曲阜历史遗迹和文化景观内部,对于儒家传统思想的诸多文化质因和侧面,依据历史遗存和现实物象做出全新解读与诠释,不断写出好作品,对于曲阜区域文化研究是一个突破,也将他的学术研究推进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实在可圈可点、可喜可贺。不仅如此,振佳老师这一次选择文化散文方式呈现自己的儒学研究和思考,而且写得如此独具内涵与意蕴,为我们凭空塑造出一个儒学审美艺术时空,不仅使我们深感曲阜是一方文学艺术的宝地,儒学的世存是一座有待开采的丰富矿藏。还对刘老师文学上的探究与创造表示赞赏,他独具慧眼选择了区域儒学这样一个特殊的题材和视角,又别具匠心选择了一个具有巨大伸展功能的艺术表现形式,站在儒家学说的至高处,或者以自己的游踪为线索,剪辑历史文化时空片段,辑成涵括深厚的艺术章节,从而揭示古地曲阜千年流传的仁爱情感内涵;或者以自己的思绪为逻辑,活化曾经的历史人物和事件,构成具有特殊历史意蕴的佳作,表达曲阜古城所具有的深邃哲理;或者以自己的情感为结构,刻画那些历史极富意味的情节与细节,构成特定的艺术时空画面,抒发自己对于儒学古今流传和世事沧桑的感怀,写得如此独特厚重,写得如此丰富多彩,写得如此形散神不散,写得如此令人回味,实属不易,他在古城曲阜真正写出了散文的儒意和儒意的散文,堪称一部文化散文的佳作,值得我们好好品味欣赏。我除了诚挚地祝贺振佳老师,希望在此基础上,他能写出更佳的作品,也希望大家都来读一读这部儒家的好书,这不仅能够从中受到较深传统思想启发,从中学会以仁爱之心理解和善待生活,也能享受到来自儒家古地原汁原味的古意之美、诗性之美,不亦乐乎。是为序。万里之子,现为中国作协会员、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会长甲午年荷月于京城苹花书屋 序二杨朝明好久没有这样畅快地读一本书了,我竟用两天多的时间连续读完了刘振佳教授发来的所有书稿,可刘老师嘱写数语以为书序我却拖了许多日子,因为往往甫一开始便思绪绵绵,不知不觉间,就像该书的名字,被带进了历史的深处。刘老师在曲阜生活了几十年,他自称“与儒学有缘”,但是,正所谓“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谁人与“儒”无缘?有学者说“人天然是儒家”大概也是这个意思。可刘老师不一样,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虽然来自“外乡”,有一直没有改变的乡音,但他是一位人文文化学者,是一位有情怀、有关切的人,他更有与众不同的对于曲阜越积越深沉的情感。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人都知道,“曲阜”的特殊意义不仅是孔子故里,而且是黄帝生地、周公封国。这样的特殊不是偶然的,它使我们更正确地把握此地文化的历史发展及其地位。春秋时期,人们已经看到它的非同寻常,称这里“周礼尽在”,以这里为学习周礼的最好去处;战国时期,庄子以他特有的境界,发现在“道术将为天下裂”的时候,这里的“士人”“先生”依然“多能明之”。鲁地深厚的文化传统造就了孔子,孔子的巨大影响使这里形成为中华礼乐文明最具代表性的区域。孔子去世以后,“孔子家”被弟子后学改造成为纪念和祭祀孔子的庙堂,他们在这里按时“习礼”;在孔子墓冢不远处,一些弟子以及鲁人安家居住,以至于形成了新的村落。西汉太史公司马迁至鲁,这里的景象令他感慨,他看到洙泗之域犹有周公遗风,人们“畏罪远邪”,“俗好儒,备于礼”。所以,西汉时期有“鲁人皆以儒教”的说法。由战国而秦汉,这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时期。秦汉之际社会的剧烈变动,促使人们思考长治久安之策,经过反复思考,他们逐步选择了“孔子”和“儒术”。当我们今天回忆历史的时候,不难想象汉高祖刘邦“以太牢祀孔子”以及汉武帝“独尊儒术”的深层意涵,儒学从此与中国社会结下了不解之缘。作为孔子故里,“曲阜”成长的根基正在于此。西汉前期的人们可能都不会忘记他们最初征服鲁地时的情形,汉武帝时,司马迁依然在《史记·儒林列传》有所记录:“及高皇帝诛项籍,举兵围鲁,鲁中诸儒尚讲诵、习礼乐,弦歌之音不绝。”他十分感慨:“岂非圣人之遗化,好礼乐之国哉?”这样的场景,一定对那个曾经以儒冠“溲溺”的“高皇帝”有不小的触动!就是这样一个“好礼乐之国”,此后的两千多年受到了无数亿万人的关注。“曲阜”注定要与“孔子”联系在一起,曲阜的历史联结着孔子地位的升降沉浮,并与国运的盛衰息息相关。可以说,曲阜就像是一部书,就像一部关于“中国”的珍贵典籍,这里的殿庑、楼阁,这里的山川、街道,这里的文物、树木……都能无声地述说历史。只是,这部书读起来并不容易,读懂了它,也许就读懂了“中国”。因此,读“曲阜”需要用“心”,需要理性,需要像佛家所说的“离相”。刘振佳先生说得好,在这里,也许只有在这里,才能更真切地领略原始儒家的高古风采,体味儒家思想体系的旷世真味,理解中华民族沿着孔夫子路线走到今天的质因,发现民族文化生生不息最深层的历史律动。刘振佳先生自1978年来到曲阜,在几十年的时间里,与曲阜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也注意把握了与曲阜一起跳动的中国历史脉搏。他了解孔子与传统中国的血脉关联,清楚孔子儒学近代以来的颠簸沉浮,明白世人面对道德沦丧的惊恐,更感慨一个“县级小城”的文化承载……读书、教书、写作之余,他不断行走在古城内外,他看得清,也读得懂,在他那里,曲阜的有形之物无处不思想、无处不哲学;无形之物无处不灵动、无处不深沉。二十多年前,刘老师就出版了《鲁国文化与孔子》一书,从孔子时代与国度的角度思考孔子,而后又思考孔子与现实的关系。他留心儒学的世存形态,将思与史、人与事进行“剪辑组合”,捡起了许多散落的历史文化碎片,把自己经年累月的品读积累下来。也许是境由心生,或者是“秋风秋雨”所特有的蕴含,刘老师的漫步沉思往往是在深秋时节,他认为,此时才是曲阜的本色时光。其实,有风骨、有关切的人才有乡愁。在刘老师那里,无论乡野里的绿意、河水中的云天,还是村落里的牛羊气息,都有助于“心灵逃离”。但我们从他的著作里享受“逃离”静谧的同时,也不禁顺着他心中奔涌的那条历史长河向前眺望。  2014年9月18日后记此书的文字,是我十年的心血凝结和思虑汇聚,也是我对这座东方圣城最深挚的情感和美好记忆。曲阜是一座县级小城,在这样的小城里,尽管它是一方文化重地,然而要想出一本书,也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且不说写书时经年累月的切磋琢磨,所带来的甘苦真的异常难耐;因为受到特定狭窄区域限定,即使再努力扩张自己,也往往难以写出应有的气象和境界。尤其是出版发行,那就更是一言难尽。于是,对于我而言,每一次出书都是一次不小的折磨,有时甚至感觉特别委屈,只是每每想到和看到“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的现实境遇,心里也就不能不随之而释然。这一次,同样如此,本来这是一本早该出的书,也曾经有过好几次出版的时机,但是,总是因为种种原因而被迫止步。以至于2014年,孔子研究院杨朝明院长甚至为我撰好了序,后来还在有关报刊上发表了此文,一些朋友因此来信打问或索要此书,因再一次出版夭折,不得不红着脸愧对杨院长和朋友们的好意,至今想起来还有说不清的内疚。即使如此,作为一个孔孟之乡的学者,我仍然是执道而往,因为内心具有一种潜在的情愫,那就是不勉而行,不自觉地愿意为孔老夫子和儒家文化传承而不辞辛劳,做点事情。可见在圣地待久了,圣灵化育出了儒者一种特殊德行品质,所谓“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不自觉便有一种“仁以为己任”的自觉性。因此,当此书能够真正付梓面世时,并没有幽怨,相反感觉这些年数次出版未果,也许不是一件坏事,它让我多了一些时间沉淀,多了一些现实生活感悟,也更多了一些与时代发展和进步相谐的思考,不仅能够使书写得更接近历史实相,也更能够将自己的心愿和想法予以更充分体现,当然,也就会少一些立言于世的遗憾。在此,我还要特别感谢著名传记文学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传记文学协会会长万伯翱先生为拙著写序推荐;感谢孔子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著名儒学家杨朝明先生百忙之中专门为本书作序举荐。他们的奖掖之德,将永远铭记在心。感谢相关编辑人员为本书出版付出的艰辛劳动;感谢我的家人一如既往地对我的支持与帮助,让我不仅能做成我想做的事情,也能够继续不断地去实现一个又一个梦想。是为记。走进历史深处——孔庙的悠远意蕴 十月的北方小城曲阜,秋意已经很深了。天上不断地下着雨,虽然不大,黯然的浓云把天空和大地,连同古旧的小城润染得一片阴沉。城南神道两旁的古松树,像一个个浑身浇洗了的暮年老者,木木地站在那里,直着眼睛看着身旁匆匆闪过的身影和泛着白光的柏油路。公路上偶尔传来一点声音,那是殷勤的下岗三轮车夫披着蓑衣(现如今已经难得见到的一种遮雨工具),戴着老式的席甲(草帽)缓缓地蹬着车子走过来,向路上几个打着雨伞的行人,有一搭无一搭地招揽着生意。远处飘着一个个伞花,我总觉着,在这没有风、没有鸟、没有声音的到处是阴沉着的背景里,它们就像是从路中间古松树根上长出的顶着水珠的蘑菇,淡然色彩散出一种曲阜古城特有的历史霉潮味。使人不由自主地联想到历史,尤其是那些渺茫的久远上古史,尽管我不是历史学家,相信它们一定是被岁月的翳云所包裹,而且一定飘散着蒙蒙细雨,不经意走进去,都会让人失了自己,让人窒息。所以,秋雨绵绵的季节,阴云浓布的天气,这才是到曲阜游览孔庙的绝佳时机,因为,这里是民族历史的深处,借景生情,会让你收获更多。 一 曲阜游孔庙需要从南面的神道走起,如此则味道会更浓。转身折下东西向横着的327国道,面朝北方,深深吸一口气,然后抛却熙攘的人流和匆匆的脚步,还有世俗的喧嚣和繁华,踩着神道中间那条石板路,一步步朝着静穆、古意幽深走去,原本躁动的心会随着脚步渐渐地沉下来。远处城墙做背景,两边数百年古松树做映衬,一条甬道伸进城门,景色氛围古雅而幽深,不觉间便有了另一种人生之旅的感觉。据曲阜史籍《古城舆图》记载,当年孔庙神道南端并没有东西向的327国路。就是正南正北一条并不太宽的黄土路,从孔庙大门向南伸展,穿过色彩幽深的庄稼地,一直通到风景迤逦的沂水河边。民间传说,这是讲究建庙依山傍水的缘故,前面通向沂河,就有了水的意思。对此,我更愿意相信,它是古代庙宇建筑中一种专门的文化设置。因为“神道”,顾名思义,就是通向神灵的甬道,或者说走进神灵的甬道,用一条不太长的古道,将逢年过节回庙享祭的祖先灵魂引向庙宇。自然,也是提示前来观庙的人们,前面将见到一座神圣的祖先庙宇,在那里供奉着一个高高在上、令你不能不敬畏的神灵。就连路两旁的那些古老松柏都如此肃穆,你不能不生出崇高的敬意。所以,神道的设置,绝对是观庙不可或缺的氛围渲染和心理暗示方式,绝对不能缺少的心态净化和意趣提升过程,唯其如此,才能让人以敬与静的纯真心态走进圣庙。古人说得好,观圣境唯有“敬”,方能入其质里,得其高致。尤其是拜谒孔庙,只有心静如水,抛却世俗的缠绕,才能走进孔夫子性命的崇高意趣,才能观赏到历史深处的大美意境,也才能够取得心领神会的高远效果。在这方面,《曲阜县志》上那些拜谒孔庙的诗句可以为此作证。虽然大多质木无文,但绝对写得真实,在孔庙前面人们一般不会打诳语,他们起笔往往从神道开始,从一株株枯朽老衰的松柏写起,所谓“老桧曾沾周雨露,断碑尤是汉文章”云云,可以确信,当年人们进庙拜谒,许多人就是这样沿着神道一路小心翼翼前行一点点地走进了历史更深处。想象他们一定是在庄重中起步,然后弓着腰蠕蠕而行,脚下踩着路上斑驳的疏影,随着沉缓的脚步,一点一滴地洗却了心头的繁杂与浮躁,消解了情怀的激荡与愤然,最终将自己净化为精神上的处子,一个通体的朝拜者,内心酝酿出了无以言说的敬仰情怀,所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然不能,心向往之”(司马迁语)。在这样的心态下,随着悠然古乐和凌然松树的导引,走进森森古庙,领略儒道的原质深味,接受圣贤的超度洗礼,捧着自己的灵魂,从现实走进远古,从肤浅走进深致。因为如此,在神道的北端,前人专门建有一座危乎高哉的“万仞宫墙”,并且制造出一个有趣的现象,如果你站在神道的南端,便会发现万仞宫墙的城门并非与其直直相对,大门稍稍有点偏东;如果你一路走进去,真正到了神道的北头,会发现其实神道与城门以及孔庙中路正南正北地相对。一直以来,人们不理解此种构成原理,我想,这也许就是孔庙神道的独具匠心的设置,不论你心灵在何处,不论你情意如何偏斜,你走完了这一条悠长的神道,也就扶正端直了自己,沿着神道走进去,你就会找到真正的方向。不由使人想起世界上更多宗教庙宇,它们大多都有这样的设置,西方的麦加之路,可能就是这样一个培育酝酿情怀意识的必备过程设置;还有高原上的藏传佛教,那些从老远的地方长跪到布达拉宫朝拜的藏民,甚至可以经历数月,一步一磕头,一路走来,不仅心底变得端正无邪,最终眼睛都变得清澈见底;还有那些藏在深山的道观和佛寺,它们无不在进入山门之前,让人先转一通曲折的山路,然后以超脱的心愿进庙求仙拜佛,应该说这都是同一种文化设置原理。因此,当我虔诚地走在神道上,沿着古人设定的庙宇审美议题,感受庙宇文化的绝妙创意,不知不觉间便有了些气定神闲的感觉,脚步轻松得令我自己都不敢相信;再看看周围的人,他们大都低着头闭着嘴,眼睛里泛着宁静的水光,我相信大家都已经有了游孔庙的通体感受,具备了识解阅读的心理准备,形成了观赏和理解历史的场域氛围。也由此更深度地理解了孔庙,圣庙是有章有节的大结构,它就像一部好的史书著作,自然是不能没有像样的序言。如果说中国历史是以孔夫子为核心编撰而成,孔庙是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精华的空间实体展开,那么,某种意义上中国历史或许正是从这条神道起笔撰写,孔庙前的神道就是引人入胜的一篇精彩前序。即使不是一个专门的史家,平心静气地走完这条深邃的心理长路,也会萌生出莫名的好奇感,进而产生欲罢不能的阅读冲动。





上一本:厚积落叶听雨声 下一本:见过爱情的人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走进历史深处——儒家文化寻踪的作者是刘振佳,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