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颇具诗性品格的研红著作,既不同于“主流红学家”,也不同于“红学”其他各派。它以把散文、随笔、杂文、论文熔于一炉的文体,以充满诗情的语言,尤以其独到的见解,探寻和揭示了黛玉、晴雯、湘云、宝钗、熙凤、袭人、探春、李纨、可卿、妙玉红楼十位女性的心灵秘密以及她们惨痛的人生遭遇,读后给人一种久萦心怀的震颤。论述这十位大众喜爱的红楼女性,作者皆以簇新的观点观照她们不同的人生,深刻地剖析了她们的内心世界,引导读者对《红楼梦》作更深入地解读。本书虽然是红学专著,但却不像一般学术著作那样一脸严肃道貌岸然,而是一部“大散文”,其文笔时而凝重,时而轻松;时而浓墨重彩,时而横笔直叙;时而饱含深情,时而诙谐隽永,或信手拈来,引诗作证,或斜刺里一笔,直指现实……不仅作者的行文具有浓重的诗情画意,而且还引用了大量古今中外诗人的诗作;作者信手拈来,或冠以章首,统摄章意,或比况所论人物,作诗意解读;或以诗兴起,引领下文;或斜刺插入,佐证所论;或以诗作结,余韵袅袅……再辅上莎士比亚、托尔斯泰、鲁迅等名人名句,将云章锦文连缀成琳琅缤纷的诗林;再加十首《咏红》诗,营造了浓浓诗的氛围,让读者置身诗的海洋,享受一餐诗的盛宴。这是一次对红楼女性别样心肠的解读!全面颠覆“主流红学家”见解!一章一女性,打开书页,便可再现红楼女性画卷:或同情她们卑微的命运,或为她们的不幸流下一抔清泪! 本书简介: 这是一部与其他红学著作迥异的研红著作,既不同于“主流红学家”,也不同于“红学”其他各派。它从哲学的、心理学的、伦理学的、道德的诸多层面细致而微地探索红楼女儿们的心路历程、对于她们青春的骚动、成长的苦恼,以及她们一一委落尘泥的不幸命运都有鞭辟入里地描述、论析和评骘。笔锋犀利,直逼每人的灵府。在写法上,作者另辟蹊径,它不是学院式的高头讲章,而是把散文、随笔、杂文、论文熔为一炉,且又旁征博引,涉古及今,形成一种文化大散文的文体,每章文字颇具诗的品格,读后会感受到一种阅读的快感。它是一本以品藻红楼人物为中心的著作,是一本雅俗共赏的合时宜的书,也是一本青年和广大读者读红的启蒙读物。 作者简介: 宋歌:黑龙江海伦人,长期从事编辑出版工作,并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写作。至今已发表诗歌几百首,评论、散文百余篇;出版诗集一部、中篇小说集四部、长篇小说八部、杂著三部。本书为其第二部红学著作。作者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黑龙江作协荣誉委员。退休前曾任北方文艺出版社社长、总编辑;编审。 目录: 大哉红楼(代自序)/1 第一章满纸自怜题素怨 —黛玉 一、开篇絮语/3 二、黛玉的前世今生/7 三、黛玉的爱情/16 四、黛玉的诗才/39 五、黛玉之死/52 第二章风流灵巧招人怨 —晴雯 一、开篇絮语/59 二、家贫身贱,性野心高/63 三、小荷尖角,芒棱初露/67 四、任性高鸣,不善自藏/72 五、心慧手灵,巧夺天工/77大哉红楼(代自序)/1第一章满纸自怜题素怨—黛玉一、开篇絮语/3二、黛玉的前世今生/7三、黛玉的爱情/16四、黛玉的诗才/39五、黛玉之死/52第二章风流灵巧招人怨—晴雯一、开篇絮语/59二、家贫身贱,性野心高/63三、小荷尖角,芒棱初露/67四、任性高鸣,不善自藏/72五、心慧手灵,巧夺天工/77六、蒲柳之姿,望秋先零/80第三章霁月光风耀玉堂—湘云一、开篇絮语/89二、九皋野鹤,湘上闲云/93三、魏晋风度,真气扑人/97四、行藏在我,毁誉由人/101五、发调新奇,远出情外/107六、云散高塘,水涸湘江/111第四章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宝钗一、开篇絮语/119二、装愚守拙,随分从时/124三、以柔进取,以善迷人/130四、大伪若真,大巧若拙/136五、青云柳絮,别有怀抱/142六、寡鹤孤凰,兰闺薄命/148第五章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熙凤一、开篇絮语/157二、舌欲生花,话有机锋/161三、杀伐决断,历练老成/167四、无德有才,奸雄可爱/174五、胆大手辣,脸酸心硬/178六、笑里藏刀,口是心非/183七、末世凡鸟,命蹇运乖/187第六章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袭人一、开篇絮语/193二、屈膝求荣,自矮三分/197三、谋虚逐妄,反林拥薛/204四、落花有意,流水无情/209第七章生于末世运偏消—探春一、开篇絮语/217二、英姿飒爽,顾盼神飞/221三、青云之志,补天之才/226四、远嫁海隅,春归天涯/233第八章竹篱茅舍自甘心—李纨一、开篇絮语/241二、幽闲贞静,和庸肃穆/245三、亲上悯下,课子育人/252四、雅集诗人,自荐掌坛/257第九章画梁春尽落香尘—可卿一、开篇絮语/263二、亲上睦下,眼明心慧/267三、画堂聚麀,事败悬梁/271第十章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妙玉一、开篇絮语/277二、孤高自赏,矫情违世/281三、身在禅关,心游槛外/285附录试作咏红七律十首/290后记/295以诗人的视角,冷眼看红楼 方觉 这是一部与其他红学著作迥异的研红著作,它不是学院式的高头讲章,它的特点是对红楼人物多侧面多角度的赏析;它不是从理论到理论的枯燥诉说,而是从哲学的、心理学的、伦理学的、道德的诸多层面细致而微地索解红楼女儿们的心路历程的探秘之作。对于她们青春的骚动、成长的苦恼,以及她们一一委落尘泥的不幸命运都有鞭辟入里地描述、赏析和评骘。比如对于林黛玉的寄人篱下之悲以及对于爱情追求而不得的彻底失望,和以诗明志的如杜鹃般的泣血悲鸣,都作了冷静地剖析和深入独到地探索。当然作者在行文中并没有一路冷下去,而做到了冷中有热。比如对湘云的魏晋风度、潇洒出尘的人格,都以热情的文字作了褒扬和赞颂。对晴雯的烈火一般的性格和高蹈飞扬的形象,作者以诗的滚烫的语言加以歌颂和点评。 我们一章一章地读下去,一直读到最后一页,全书都被一种葱茏的诗意笼罩着,作者把散文、诗歌、随笔、杂文、论文熔为一炉,且又旁征博引,涉古及今,形成了一种文化以诗人的视角,冷眼看红楼方觉这是一部与其他红学著作迥异的研红著作,它不是学院式的高头讲章,它的特点是对红楼人物多侧面多角度的赏析;它不是从理论到理论的枯燥诉说,而是从哲学的、心理学的、伦理学的、道德的诸多层面细致而微地索解红楼女儿们的心路历程的探秘之作。对于她们青春的骚动、成长的苦恼,以及她们一一委落尘泥的不幸命运都有鞭辟入里地描述、赏析和评骘。比如对于林黛玉的寄人篱下之悲以及对于爱情追求而不得的彻底失望,和以诗明志的如杜鹃般的泣血悲鸣,都作了冷静地剖析和深入独到地探索。当然作者在行文中并没有一路冷下去,而做到了冷中有热。比如对湘云的魏晋风度、潇洒出尘的人格,都以热情的文字作了褒扬和赞颂。对晴雯的烈火一般的性格和高蹈飞扬的形象,作者以诗的滚烫的语言加以歌颂和点评。我们一章一章地读下去,一直读到最后一页,全书都被一种葱茏的诗意笼罩着,作者把散文、诗歌、随笔、杂文、论文熔为一炉,且又旁征博引,涉古及今,形成了一种文化大散文的文体,每章文字都具有诗的品格,很多片断我们都可以当做立意深刻的散文诗来读,给人带来一种阅读的快感。本书对《红楼梦》十个女性形象作了全面赏析。林黛玉、晴雯、史湘云、探春、李纨是作者钟爱的人物,作者对她们的美好心灵赞赏有加,对她们的不幸遭遇给予深切的同情;但作者也不为贤者讳,对她们的性格缺欠、人格弱点也有中肯的评说;而对王熙凤、薛宝钗、袭人虽然“秉刀斧之笔”,批判了她们人性之恶,但也以一颗“菩萨之心”分析了她们性格形成的诸多原因,给予了更多的同情。对于可卿和妙玉,则深刻地指出她们是被侮辱和被损害者,以同情的文字抚慰她的灵魂,以愤怒的感情鞭扑封建社会灭绝人性的罪恶。总而言之,它是一本雅俗共赏很合时宜的书,是一本颇具特色的研红赏红著作,是一本很适合广大青年读者和在校大中学生阅读的红学启蒙读物。 第一章 满纸自怜题素怨—黛玉 题记 你是三生石畔的一棵柔弱小草,因甘露的灌溉而复活。 你不该来到人间。但为了还清前世的孽债,你竟来到了人间。于是,你的周围,以风刀霜剑般的严酷禁锢了你,让你做世俗的囚徒。 但是你说:“不!” 为了追求比生命还宝贵的缥缈的爱,比一棵弱草还柔弱的女子,你只好以心哭,以诗哭,以笔哭。然后以身殉情,化作落英上的情泪,菊花叶上的苦泪,桃花瓣上的红泪 当你泪尽之时,在焚掉诗稿的火焰中,那泪轻轻地落进多少代痴男怨女的心中,像凤凰般地涅槃了。 这泪,从此洇湿了中国文学史厚厚的书页! —引自作者散文诗稿《醉红闲草》 一、开篇絮语 “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曹雪芹借宝玉之口道出了他对世间男女的看法,这一句看似平常却石破天惊的话语,从中可见大观园的女人们在他心中的位置,也可以说是曹雪芹的妇女观。一般来说,水是清澈的、明洁的,它滋润和养育着世间万物,使负载着人类沉重历史的大地,才有了葳蕤与葱茏,萌动着一片生机。如果在大观园中没有了这些清纯如水的女儿们活跃其间,那么大观园便会因沉寂而变为荒漠。她们像刚刚出山的琤的山泉,像潺潺流在草野间的小溪,使秋气肃杀的大观园也多少有了一些朝气和生命的绿色。既然是水,便会有清有浊,而黛玉则是最清澈最明洁的那滴,如夏日的夜晚降在荷叶上的那颗最初的一滴清露,晶莹剔透,纤尘不染;何其芳在他的诗作《花环》中说:“没有照过影子的小溪最清亮。”那么,林黛玉就像那没有照过影子的小溪,清亮透彻,光彩照人。与黛玉相比,我们不能说别的女孩一无可取,但她们身上的光彩却多少有些黯淡了:宝钗失之于曲,湘云失之于直,熙凤失之于贪,袭人失之于伪,探春失之于深,晴雯失之于烈,妙玉失之于冷她们每个人或者都有强于黛玉的地方,但从总体上来讲,在人格上、才华上终是万不及一的。在那蓼红苇白之时,只有黛玉像一朵高傲的秋菊,迎霜而独立,令人仰慕。 然而,黛玉却是不幸的。 三、黛玉的爱情 王昆仑说: “没有恋爱生活,就没有林黛玉的存在。” 林黛玉以她的生命,以她的泪水,又以她的诗歌给“爱情”两字作了最详尽、最有深意的诠释。那是用少女的热血写成的人间最长的、最动人心魄的词条。她为这个词条释义的时候,寻求试探,彷徨无主,有时用候鸟啼春般的悠扬婉转,有时用杜鹃泣血般的幽怨牢愁,她的长长的叹息和晶莹的泪珠,却做了这个长长的词条的标点。然而她的诠释是理想主义的,抑或可以说,只是一种美丽的幻想,它与现实既切近又十分遥远,既直接又毫不相干。何以如此论之?主要是因为她的爱情没有社会基础,所以她的爱情就无所附丽,只是空中楼阁。然而天真的黛玉却以全部心血、全身之力以赴之,当理想被现实碰得粉碎的时候,悲剧自然也就发生了。 契诃夫说: “越是高尚,就越不幸福。” 我们可以说,黛玉的一生都是在做着一个长长的梦,那就是染着玫瑰色的虚幻而又真实的爱情之梦。有时她也会在梦中慢慢醒来,用蒙眬的睡眼打量一下她周边的世界,然而却总有黑暗环绕着她,她看不到含青吐绿、散紫翻红的春天,而只是一片被冰雪覆盖的白茫茫大地闪在眼前。那么不如睡去,在梦中与爱情相伴,只有这时她才有诗有泪,有活下去的理由,也有活下去的勇气。既然翅子已经麻痹了,就只有在樊笼中做着那不醒的梦了。好在有宝玉相伴,黛玉的人生之旅将不会寂寞。 四、黛玉的诗 大观园是一个出诗人的地方,好像谁到这里走一遭,都会成为诗翁。究其原因主要由于这里是青年人聚居的地方,哪里有青春,诗就会如影随形地出现,像啼鸟鸣春一样,婉转着他们的歌喉。有的以诗泣,有的以诗怨,有的以诗讽,有的以诗鸣,众多的声音组合一阕人生的交响曲,在贾府时阴时晴的上空回荡。听了这样的曲子我们往往会因同情某人的命运而下泪,会因某人感情备受蹂躏而心疼。那么,何以能在这个浓云密布扼杀人灵魂的地方产生诗人呢?这似乎又是一个悖论。但常识告诉我们越是郁热多云的天气越容易爆响惊雷,在暗夜中生活越久的人越容易呐喊。天爆惊雷是为了抒愤,人们呐喊是为了抒胸中的郁闷,愤怒出诗人,悲哀也可以出诗人。 黛玉始终是大观园首屈一指的诗人,她的诗(当然是曹公为之捉刀),内容充实、感情真挚、气韵充沛、语言生动,诗句凝练而又变幻多姿,即使把它放到古人的诗集里也要出人一头,令千万名为诗人的古人(抑或是今人)汗颜。在大观园中能与她比肩者,恐怕只有史湘云、薛宝钗了,但她们的诗拿来与黛玉一比,马上相形见绌,露出等而下之的本色,均为小焉者矣。但我们也应当公允地说,湘云和宝钗也有少数诗篇和诗句可以堪之与俦,但那毕竟是少之又少。如果拿宝玉的诗与黛玉比一比呢?恐怕连宝玉也会自愧弗如的,他不是多次表示甘拜下风吗?宝玉也是有诗人气质的,这当是不容否认的。但他生活优裕,思想飘浮,像逐花的浪蝶一样在姐妹中飘来飘去,他之所见,不深不透,又不加细密的思索,所以他之所吟就是较浅一个层次的了。黛玉却像蜜蜂一样,她对生活有诸多的体验,都是别人所没有的,如她的失去双亲之痛,寄人篱下之悲,爱情没有终了之叹,以及对未来时日之惧,都郁积在她的心头,成为她永远解不开的情结,这个情结就是她取之不尽的“蜜”,久之酿成诗美,濡血以成篇,自然便会成为绝唱。这里我们还要着重提到的是她的“孤独”,孤独是一棵树,梢头挂着一轮凄清的月亮。而凄凉的月亮最易酿成诗篇,所以黛玉的诗有月光般凄婉的风致。因为“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对于悠悠往古,黛玉倍感孤独,于是怀古兴悲;对于没有尽头的今日,黛玉更感惶恐,所以哀痛莫名。因之便有了这些美不胜收的诗篇。 林黛玉不仅有美的外貌,也有美的心灵。她的每首诗,无论是长篇还是短制,都在纯美之中孕育结胎,又以纯美的形式表现出来,所以每首诗都表现出她“反本归真”的自然人格,“天人冥合”的自然境界,展现她是“水作的骨肉”的清纯。从水管中流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中喷出来的都是血。黛玉的诗清纯固然清纯,但都是充满血性的歌声。她不为写诗而写诗,她身上有那么多伤口,热血自然要从伤口中喷流,所以她的诗与无病呻吟无缘,而是真性情的自然流露。美质并不是弱质,在黛玉的诗美中有真境,从这真境中我们窥见了黛玉不屈的心灵。《葬花吟》哀而不伤,《桃花行》深而婉曲,都很深刻地表现了黛玉的思想情感,是她心灵的歌唱,也表现了其诗的诗性品格,那纯美的境界。 黛玉对诗歌创作是有她自己独特的见解的,她曾说:“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是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黛玉在创作实践中实现了她的这一主张,每首诗都立意高远,意趣真淳,诗句自然,不假雕琢。所以她的诗,诗句自然流转,同她不加掩饰的性格一样,充满一股清纯之气,而且她又是名师,在她的调教下,香菱也成了一名诗人,不仅写出了脍炙人口的好诗,而且也有了自己关于写诗的主张: “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都是逼真的;又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 第二章 风流灵巧招人怨—晴雯 题记 有的人,因美丽而得福;有的人,因美丽而致祸。 在你的人生轨迹中,像一束爆在暗夜的火花,闪闪地耀人眼目。 你在撕扇时,不怕同时也撕了宝玉的面皮;这时,你的生命爆出了一种刚烈之美,这美像烈火一般灼人。 当你以病弱之躯与宝玉补裘时,你的美又温柔如三月的春风,用条条彩线缝补着人心与人心之间罅隙。 在死亡将临之际,你剪下自己葱白般的长指甲,赠给苦恋已久的恋人,含泪而笑。几句带着血泪的剖白,就像掬出一颗心来,捧给至亲至爱的人。此时,你美到了极致。此谓大美,任何比喻都显得黯然失色了。 你虽然死了,美却永生。 你的美,是对世间一切美的总概括;在人们的心中,你与至美永远画着等号! —引自作者散文诗稿《醉红闲草》 一、开篇絮语 传统的红学认为,晴雯是黛玉的影子。我们细按文本,把晴雯与黛玉作以比较,便会发现晴雯与黛玉无论从容貌、遭际、性格、死亡过程上看,都有相似的地方,以此论之,这种观点似乎不是主观臆断、空穴来风。 涂瀛说: 或问:“《红楼梦》写林黛玉如彼,写晴雯也如彼,则何也?”曰:“晴雯,黛玉之影子也。写晴雯,所以写黛玉也。”(《红楼梦资料汇编》,中华书局2005年版) 的确如此。黛玉自幼失去父母,晴雯也自幼失去父母;黛玉要强,晴雯也要强;黛玉心直口快,晴雯也心直口快;黛玉真情任性,晴雯也真情任性;黛玉质朴坦白,晴雯也质朴坦白;黛玉死于爱情,她的死有一种凄凉之美,晴雯死于被逐,似乎也与爱情有关,她的死也有一种凄凉之美。综观这一切,“写晴雯,所以写黛玉也”,是深知《红楼梦》之言。当然我们不能因此就说晴雯的形象完全与黛玉相同,作者以他的生花妙笔,既写出她们的同中之异,也写出了她们的异中之同,相犯而不犯。如书中都从别人的眼里来描写她们形象的,但却有文野之分。黛玉是大家闺秀,虽父母早亡,那自然气质到底还是风流蕴藉、温文尔雅的、很有文化修养的(第一章已引述,此处从略)。而晴雯便不同,她在王夫人的眼里的形象是“水蛇腰,削肩膀,眉眼又有些像你林妹妹的”,在王善保家的眼里则是“比别人标致些,又生了一张巧嘴,天天打扮的像个西施的样子,在人前能说惯道,掐尖要强。一句话不投机,他就立起两个骚眼睛骂人,妖妖趫趫,大不成个体统”,这两个人虽然着意在贬斥,但她们也不否认,晴雯的确长得是很美的:“像个西施的样子”,“像你林妹妹的”。在贬斥中也有真实的成分在。不过褒也罢,贬也罢,我们都可以看出晴雯因“家贫身贱”而野、而缺少文化素养的真实形象。 她们的言行也不同。黛玉虽与宝玉有着不同一般的感情,但在彼此接触时(年幼时除外)还是保持着一定的距离的,“男女授受不亲”的礼教时刻在心中提醒着自己:“不逾矩。”没受过封建礼教熏染的晴雯却处处表现出她的纯真,是与黛玉很不相同的。在贴宝玉所书写的“绛云轩”三字时,生怕别人贴坏了,晴雯便亲自爬高上梯去贴,以致把手冻得僵冷。宝玉听了,伸手携了晴雯的手“渥着”,一同仰首看门斗上新书的三个字。而晴雯就情愿让宝玉把她的手“渥着”。书中虽然再没有别的文字来敷演这一情节了,我们却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到晴雯眉眼流露的幸福的感情,这一渥,似乎把她的心也渥热了。如果宝玉以这种下意识的动作亲近黛玉,那后果将是不可想象的。她们虽然都心直口快,嘴不饶人,但黛玉的语言常常是文雅的、“机带双敲”的;而晴雯则不同,悲则大哭,怒则大骂,当面揭别人的伤疤,当面骂王善保家的“狗仗人势”,可谓口无遮拦、痛快淋漓。 第三章 霁月光风耀玉堂—湘云 题记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你是没有出山清泉,湘云。你明洁碧透,清澈足以照人。 你虽则出身侯门,却有一颗平民之心,你肯低首下心地向丫鬟述说玄妙的“阴阳”。 你毫无机心,一无披挂地在刀丛剑树中从容出入。你有话就说,有酒就喝,喝醉就睡,然后以地为床,以天为衾,让芍药花瓣把你埋进梦乡。在芍药裀下,你已拥有一个非常快乐的梦了。 你是大观园中著名的诗翁,在凄寂的凹晶馆,一只野鹤启迪了你的诗思,让你吟出“寒塘渡鹤影”的名句,几乎使雄视大观园诗坛的潇湘妃子俯首称臣。 你朴实得近拙。 你憨厚得近愚。 你浑然天成,如一块未琢之璞。 —引自作者散文诗稿《醉红闲草》 一、开篇絮语 湘云是吹进大观园的一缕清风,所到之处,无不鲜花含笑,绿水欢歌,星明月朗,云卷云舒。她给大观园带来一片和谐。她像个玻璃人似的,谁都能把她的五脏六腑看透。黛玉耿介拔俗,远离尘嚣;宝钗深藏不露,难知底细;唯有湘云玲珑剔透,与人相见以心,别有一番妩媚。与宝黛相比,似乎有些浅,但正如鲁迅先生在《忆刘半农君》中所说: 但他的浅,却如一条清溪,澄澈见底,纵有多少沉渣和腐草,也不掩大体的清。倘使装的是烂泥,一时就看不出他的深浅来了;如果是烂泥的深渊呢,那就更不如浅一点的好。(《鲁迅散文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鲁迅先生所论是很适合史湘云的。正因为她没有机心,和极难相处的黛玉成为挚友,也正是因为她没有机心,与极善深藏的宝钗成为知音。那些大大小小的丫鬟们也把她看做自己的亲人。她公平待人,甚至送礼品也不忘给丫鬟们带来一份儿。与她们厮混在一起,也是谈笑风生,没有一点大家闺秀的架子,甚至和她们论起了深奥难懂的“阴阳”。在大观园与所谓“高层”人们接触,谈起话来也口若悬河,谈诗论文,深中肯綮;作起诗来,往往诗思泉涌,挥翰成篇。恰如“胸中有雄兵百万”的元帅。她是个“大俗大雅”的人物。说她俗,不是庸俗,而是指接近“世俗”、了解“世俗”;说她雅,是说她和其他闺秀一样,腹有诗书,气质自华。 也是因为她父母双亡的缘故,没有接受多少“妇德”的教育,所以她好着男装。这不仅是出于好奇,更是她内心世界的一种外在反映:那就是她要做一个强者,渴望像一个男人那样,有相对的自由,可以在人间随意地来来去去,像红拂那样,寻找那种夜奔的刺激和勇敢,或像花木兰那样驰骋疆场,精忠报国,对她来讲,那将是多么大的快感和满足。她有豪放不羁的思想,总有种种新奇的东西吸引着她,所以她才标新立异,力图使自己成为一匹羊群中的骆驼。当她穿上男儿服装的时候,她的那颗心恐怕早已飞出大观园,追怀历史,在无尽的时间中,浮浮沉沉,景仰着她心目中的先贤。 这也是晋人风度的一种展现。 但她毕竟是闺中少女,她从来没有失掉少女的美丽。不仅外貌美,内心更美。 湘云是以微笑的眼光来瞩望人间的,所以她便认为一切都是美好的,当然在她看来,“大观园里都是好人”,所以她就有些“忠奸不辨”。连袭人这样的奸宄之徒,她也认为是好人;当然对宝钗这样的“巧伪人”就更不能辨别忠奸了。与其说这是湘云的过错,莫如说这是社会的过错:因为那样的现实才使她有了那样的眼睛,她像个色盲一样,不辨柳绿花红—也是极其自然的事了。 二、九皋野鹤,湘上闲云 洪秋蕃说: 湘上闲云,故湘云以名。(《红楼梦资料汇编》,中华书局2005年1月版) 寿鹏飞说: 史湘云寓史笔之意也,故姓史。史笔宜直,故湘云一生心直口快。直道寡偶,故湘云早寡。直笔无虑触时忌,不能畅所欲言,故湘云口吃。又湘云叔名史鼎,寓鼎革之义,著者自言为鼎革后之野史氏也。(《红楼梦资料汇编》,中华书局2005年1月版) 张晓琦说: 湘云画册上“几缕飞云,一湾逝水”,有水有云,正是湘云之名的象征,而“飞云”“逝水”,正是世事变幻、人非物换、生命不再的消亡之象。(《红楼谜话》,2000年版) 这些说法虽有牵强和强作解人之嫌,但似乎也可以打开我们的思路,在研究湘云时给我们一把钥匙。在通读有关湘云的故事之后,这些分析也给我们诸多有益启示,顺着他们指出的方向,我们研究分析下去,竟也有曲径通幽的感觉。 湘云虽说是侯门之女,但她毕竟很早死了父母,她也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孤儿。缺少双亲之爱的孩子是孤独的。虽然也有其他亲人的呵护,但缺少慈母目光的抚慰,她的心境仍然是凄冷的。她可能也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物质的享用是不会匮乏的,这对一个成长中的孩子来讲,也十分重要;但给予她灵魂营养的人毕竟很少,所以在思想上她是“营养不良”的,有些言行很不符于“妇德”。“循规成圆,依矩成方”,这一切对湘云来讲都谈不上,所以才养成了她我行我素的性格。当在她孤守一隅的时候,她的感觉便像一只笼中之鸟,强烈地希望飞出去,寻找一片属于自己的自由天空。所以她一到大观园,便一扫心中的郁闷和孤独,可以随便谈笑、可以随便来去,像一个男人一样,一股和风一般在姊妹中刮来刮去。她心中的安恬适意,也给他人带来和暖温馨。 尤其是她那种不拘礼法的魏晋风度,引来周边人们的善意笑声;与此同时,她内心也获得了的满足,当她在大观园中昂首雄视、到处行走的时候,她可能会这样发问:难道女人就应该像捧心西子一样,在人前必须轻声细步、俯首低眉、比男人低一头吗?她内心的答案是相反的,所以她才那么喜欢“女扮男装”—这才是她一味追求豪爽的原因。只有这时她才会暂时忘掉身世的不幸,踏着笑声过好每一时每一刻,使她像一只水边的野鹤一样飞来飞去,“鸣于九皋,声唳于天”,给这个世界,也给她自己带来快乐。 我们为什么把湘云视为野鹤闲云?除了她的态度以外,更重要的倒是她的那份心境,那份“亭角寻诗满袖风”的潇洒,那份“心静众事不躁”的修养。大观园中,只有湘云能够做到这一点,宝钗不能,黛玉不能,其他人也不能。因此,我们才对湘云刮目相看,认为她是大观园中悠闲自在的人。 湘云的言行没有一点假情假意,都是一片天真,所以她应该是大观园中最“真”的人。黛玉之真,往往以峻急出之;晴雯之真,往往以暴烈出之,只有湘云的真,真像一朵湘水上的云朵,舒卷自如,开阖有致,以其温馨抚慰山川、抚慰万物,也给人心带来平和。所以我们才爱湘云甚于黛玉,也甚于晴雯。她是大观园中最令人心仪的人。 第四章 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宝钗 题记 1.当时你也是个天真未凿的女孩,像朵含笑的鲜花,以诚朴的心态面对人间。 但你接受了社会对你的塑造。 于是真纯隐退,伪善、冷酷便像一条青虫在你心中生长,蛀蚀着你的灵魂。 这时,你像一朵罂粟花,风姿绰约,美丽可人。却不知有一种东西已在你心中潜生暗长。那种东西有一种毒性,然而却又迷人 2.你是一支锈蚀的宝剑,没出鞘而被毁掉,销蚀了干将莫邪赋予你的灵光; 你是一条峻岭间的小溪,没出山而被污染,辜负了青山秀岭给予你的清澈。 剑锋毁于铜锈, 清溪毁于污浊, 难道这是你的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