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摄影教父阮义忠的图文随笔,以一个摄影家的视角来捕捉生活,全面反映了一代大师的生活智慧与美学观点,是阮义忠所有作品中较为特异的一部,亦不同于之前的图文微博书,因为微博的篇幅限制阻断了很多深意思想的表达,趋近与碎片化的表达,而《云水读年》中每一篇散文的长度空间能充分容纳作者连贯的思想体系,带有禅意理念的平和、感恩、人与自然的安处,以及对于文明的思虑都充满了正能量,让读者从中获取力量,进行内心的修行,也激发读者的智性思考。《云水读年》由著名装帧家朱赢椿操刀进行排版装帧,整本书就是一件艺术品,散发着艺术美的气息。阮义忠本人将携本书举行多场分享活动,与读者近距离交流摄影、生活与审美的心得。 本书简介: 中国摄影教父阮义忠,卸下沉重的镜头,遁入人群,品尝平凡日子的真味。随证严法师行脚十二年,参悟佛心,读人读景,七十四篇正能量精彩图文,禅意解读纷扰的世事,教授自然的智慧,平复浮躁的心灵,体味缘分的感动。这是一种无论在何时何地,都会坚守的春暖花开的信念。本书分为五部分:1.无非般若:自然界的智慧和禅理2.城市浮生:城市风貌速写,对于城市今昔、发展,以及城市人生活的思考3.即心即佛:在烦恼生活中的精神禅定,生活的幸福取决于宽广平和的心境。4.应缘随喜:作者的人缘、物缘、地缘,以及随之而来的悲喜与感动。5.艺心禅那:作者以及作者身边对于艺术不渝的追求与奉献。 作者简介: 阮义忠著名摄影家,1950年生于台湾省宜兰县。先后在《幼狮文艺》《汉声》杂志任职,开始摄影生涯。1988年起在台北艺术大学任教,1992年创办《摄影家》杂志。1999年起随证严法师行脚,为佛教慈济基金会工作。2013年,开始在海峡两岸开办摄影工作坊,旨在传授其在摄影方面的毕生之所学,弘扬摄影的人文精神。一直坚持用传统的暗房工艺冲洗照片,其纪实摄影作品充满浓厚的人文关怀,被誉为“世界摄影之于中国的启蒙者与传道者”。 目录: 无非般若新店溪畔捡石头天空的乐章我最关心的那棵树七星潭的石头看天望云洱海边的种树人枯树的示相城市浮生779号公交车瑠公圳拆迁户的家庭相簿后山的怪异景象三代同堂的理发店读不倦的观音山围墙上的菜圃走入当年的三峡碧潭旁的周六夜归宿老人的伴东和禅寺钟楼留下记忆、感情与智能城市发展的单向道有一个星期日台北与我在单向街的那一夜一场盛大的行为艺术地铁中的蝴蝶即心即佛吴仔厝的地瓜摊地铁上的盲女与狗一日或一生为平凡人的平安日子祝贺百分百的信任狗与人一个小孩的转变雨中镜像坚持生活的热情面对时间人生的三个阶段听见太鲁阁遇见失落的优雅菩提树下的母子把握当下师父的背影吃素是一种享受应缘随喜落在掌心的羽毛友谊之壶两个家乡的端午节大理的白族闹婚资深发烧友的直白晒书忆往莫干山的云雾杭州东河十里琅珰的茶香在机场忆老友再见校牛北艺大的最后一堂课初识广州沙面岛从方圆到38℃做比萨也是艺术创作失而复得的珍物菜博会与蔬菜博物馆把咖啡豆的生命唤醒华山下棋亭最好的民宿在哪儿艺心禅那时代的痕迹鱼告诉我的道理从黑暗中射出来的光北艺大上课途中学生留下的作品修摄影课的舞蹈系学生华侨城的习武父女摄影工作坊第一班学生在三影堂一周显影盘中的“呼愁”又一次空间游戏中国大陆关注“世界摄影”,或我称之为“严肃摄影”的人士,若其年龄正在四十岁上下,那么,阮义忠的名字想必在他们心中无可替代——他是一位世界摄影之于中国的启蒙者与传道者,我甚至听说,好几位大陆摄影家把“摄影教父”这样的尊称给予阮义忠。——陈丹青在阮义忠先生的镜头里,台湾的乡亲们似乎并不在乎或者顾虑他的镜头存在。他们只是在生活,在生活中,而阮义忠先生可能于他们来说,也是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因此他们对摄影中的阮先生并不起外心,有生份、见外之感。阮义忠先生虽然拍摄下了他们的日常,但那也是阮先生的日常。这样的日常教我们振作,教我们知道感动是什么,也让我们惊醒麻木的丑陋。——顾铮阮义忠的可贵处,在于他那动人的诚实。——陈映真来往于三峡与新店间的779号公交车每小时一班,全程二十二公里却有六十二站之多,方便分散在山中的村落居民。就我的搭乘经验,大约三分之一的小站经常没乘客,但“横溪"却是公交车必停之处,多少总有人上下。位于入山口的老村,想必是先民屯垦时期的重要据点。站牌设在一间旧式理发店的门口,车子每回只停个一两分钟,我的目光却是一秒钟也移不开它。店家玻璃门贴着几个超大的红字——“成美理发厅”,既是店号又像图案。透过笔画空隙望进去,四把老理发椅总躺满了顾客,师傅们聚精会神地干活,头也不抬。一回又一回的匆匆一瞥,让我的好奇心愈来愈强。自从100元快速剪发店风行全省之后,老式理发店越发难以生存,这家生意为何如此火红?自从离开故乡,我就再也不曾踏入过传统理发店,那天硬是中途下车走进去,没想到竟体验了这辈子最舒服、感受也最深的一次理发。75岁的店主陈义雄虽已白发苍苍,但气血红润,手脚利落。他童年家境清苦,放过牛,干过长工,还下矿采过煤。熬了一段黑暗的苦劳,家人劝他,身子薄弱最好去学理发,他才在18岁那年前往台北,于大稻埕永乐市场旁当学徒。五年后返乡租屋开店,三十五岁攒够了买房钱,从此终于不必再搬迁。也就是说,这间理发厅已经在这儿四十年了。太太跟着他独撑几年后,有位也姓陈的伙计加入,到现在已待了三十五年。儿子原本念空军士官学校,结束十二年的军旅生涯后回到家里继承父业。两个孙女就在店里玩儿,媳妇则在理发厅后面的厨房内准备午餐。小小一家理发店三代同堂,老板伙计如亲人,店家主顾像老友,工作场合就是他们的家。这种人与人、生活与职业间的紧密关系,看了真是叫人羡慕!三位师傅都把理发当大事,动作利落优雅,一丝不苟,那份敬业让顾客自然而然就尊重他们,欣赏他们。我享受了剪发、修面、掏耳朵、刮沙眼、洗头、敷脸的全套服务,舒服到快睡着时,一位妇人扶着失智的老父走进来,留了个手机号码,请师傅理完发再通知她,随即放心离去。看来,这个理发店还是左右邻居的临时托老所。不知不觉就到了中午,我满意至极地掏钱付账,准备找家馆子吃饭,陈老板竟盛情邀我留下来吃便饭,说这是他们家的传统:“早年附近山民来一趟路途遥远,经常会错过回家用餐时间,所以每到中午我们都会留客人共饭,有时还不只两三位呢!"说是便饭,菜肴却相当丰富。看着满桌的鱼、肉,我脱口而出“我茹素",媳妇立刻切了一盘色拉笋,老板娘也动手从罐子里挖了一碟豆腐乳。老板还显得有点不好意思,指着两盘青菜,急促地说:“尝尝看,地瓜叶和高丽菜都是自己家种的,很新鲜!"满心感动地向陈家三代道别时,我才发现,这个头理了足足两个钟头。稀罕的不只是他们的手艺,还有那份珍贵的人间至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