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一只素蝶的栖息


作者:周蓉蓉     整理日期:2016-07-09 11:27:25

这是一本记录了作者多年所思所想、生活与行迹的文集。之所以取名为《一只素蝶的栖息》,是因为文字里透露着一种质朴的美。一方面,它承载了作者一路走来的青春历程,恍若破茧成蝶;另一方面,它表达了作者对海德格尔倡导的“人,诗意地栖居”的理解和践行。走过的路,留下的或深或浅的足迹,形成了黑黑白白的底片,冲刷出斑斓多彩的生活。它们如同摆在时光里的雕像,诉说着不同的心情,不同的故事。在岁月的长河里,我们都是沧海一粟。 
本书简介:
  书中书写着作者的青春历程:有对成长的感悟,有对时光的追忆,有对职业信仰的阐述,也有对爱情的感怀。她用文字演绎着属于自己的青春岁月,而我们透过那些回溯往事的文字,看着每一个感动的故事、体会每一个心动的瞬间、见证每一段成长的历程,似乎发现其实大家都在走着类似的青春历程,不同的是,她记录了下来。
  作者简介:
  周蓉蓉,1987年出生,山东济南人。美国密歇根大学法学硕士(LL.M.),浙江大学法学学士,获竺可桢荣誉证书。现供职于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华散文网创作员、特约编审。在《中国海商法年刊》《人民法院报》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散文等数十篇。多次在法院系统征文、全国文学大赛中获奖。其中,2015年6月出版的35.6万字法学随笔《行囊里的天平》获第三届“相约北京”全国文学艺术大赛图书一等奖。
  目录:
  Chapter1行板如歌,边走边唱/001
  魔法奇缘/003
  苏州中美欧法律暑期学校手记/017
  一个人的巴黎/026
  在德意志,一切安好(AllesGute)/029
  初来乍到/031
  这里是柏林/033
  北德风光/036
  断桥/039
  济南不老/042
  泛舟马踏湖/045
  此花开尽更无花/047
  Chapter2亲近一个真实的自己/051
  北京的早晨/053
  听雨记/057Chapter1行板如歌,边走边唱/001魔法奇缘/003苏州中美欧法律暑期学校手记/017一个人的巴黎/026在德意志,一切安好(AllesGute)/029初来乍到/031这里是柏林/033北德风光/036断桥/039济南不老/042泛舟马踏湖/045此花开尽更无花/047Chapter2亲近一个真实的自己/051北京的早晨/053听雨记/057天堂该是图书馆的模样/059蓝色的思念演变成阳光的夏天/061一片雪花的重量/064擦亮人生的火柴/066生命的感动/068生活不是牧歌/070每片树叶都不一样/073去掉你眼中的横梁/075拾穗者/077生命是什么/079有种美丽叫善良/081冰点与沸点/083“拿来”与“加工”/085筑造心的港湾/087生命的价值/089致张海迪女士/091Chapter3指尖淌出的缕缕温柔/093雨中的优美与崇高/095星空/097窗/099孤独的滋味/100雪/102开到荼蘼——品茗小札/104晚点精彩/106那时的我们/107深井与月球/109素商·宿熵/110一念之间/112Seasonsinthesun/114心本无一物/115Kisstherain/116钟情于紫/118厌倦忧伤/119一只鱼的思考/120Chapter4谁在我的耳边说爱我/123悲观主义的晴缺/125左岸灯火/126那些年,你是谁的沈佳宜/129情到深处人孤独/131没有风的七月天/133太阳与珠贝/135潮汐/137母亲的爱/139Chapter5我站在桥上看风景/141与法律信仰同行/143看得见风景的教室/146做一个时代的强者/150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156“新概念”是学出来的吗/162小众文字与大众审美/164玉女时代的终结/166杂忆吾师张谷/168素颜与浓妆/172无人之境/174美女与野兽/176钟鼓乐之/181电光幻影/185以法律为业/189客观公正还是矫枉过正/192选择高贵/195充斥着“好”的世界/197北大,我把你追寻/199Chapter6成长总是透着清劲的忧伤/201蝉蜕/20320岁这一年/206大一的军训/210梦年华/212运动会的回忆/21580后偶像/221买椟记/226小学招生纪念/229小红伞/23215岁的冬天/234书包·勺子·拖鞋/236绿色的童年/238今夜,我们赢了/240花之梦/242与琳姐书/246起点在军营/248心若在,梦就在/250登长城/252后记/254前言年轻与有创新意义的散文
  ◎ 石英
  如今在散文领域,散文队伍汹涌澎湃,散文作品铺天盖地,这种空前繁荣的现象令人眼花缭乱,兴奋与眩然共生,评奖与漠然并存。人们在认同散文空前兴旺的同时,希望广大年轻与有创新意义的散文 ◎ 石英如今在散文领域,散文队伍汹涌澎湃,散文作品铺天盖地,这种空前繁荣的现象令人眼花缭乱,兴奋与眩然共生,评奖与漠然并存。人们在认同散文空前兴旺的同时,希望广大作者数量与质量并重,这无疑是对的。但现存的问题是,仅仅一般性地呼吁和实践还远远不够,那样的“提高质量”仍是泛泛的,缺乏具体的指向,而必须从加强散文的思想艺术特色,扩展散文的题材面与写作路数出发,以提高散文的吸引力、可读性与欣赏性,强化散文的审美层面和思想深度,以减少乃至避免读者的单调感以至“审美疲劳”。不论是否具有此种明确意识,年轻而富有文化底蕴的散文女作家周蓉蓉以她具有创新面貌的散文作品跻身于当今的散文阵列。我仔细品读了她为数可观的散文作品,有耳目一新之感;针对当前散文领域那需改善与加强的一些方面,更觉有话可说。周蓉蓉散文的可圈可点之处很多,这里择其三个方面谈谈我的感受——一、她可贵的独特方面在于:能够将本身的职业品性非常自然地引入散文创作中,她是一位法律工作者,当然有她的职业特点,但她强调的是“法律信仰”,而这种信仰,其内核当与每一个社会成员共同坚守相通。任何人也不应相背和相悖,而应“与法律信仰同行”。作者在一篇相当厚重的文章中说:“法律,是一种信仰”,它“不是空谈,而是一种慎思、明辨、笃行的信条和尺度”。作者以自己的职业信仰揭示了一个通俗而易被人们忽视的道理:任何一个“码字人”的作品,只要是想发表更不必说是发表出来,都不是只给自己读的,它面对的是各种身份各种职业的许许多多人而无可回避。当下某些写作者唯恐人不晓先发表声明说他的作品是给自己看的,与社会、与其他人无关,其该是多么不符合实际。而本集作者在她非止一篇文章中说出了这类令人难忘的话:“良心意味着体恤”“写作是一件呕心沥血的事”,这些都意味着:信仰与责任是密不可分的。虽然她的一些散文是基于一个法律工作者出发而道出的由衷感受,却有意无意地展示着凡为写作人乃至社会职业中人均应秉持的操守。即使退一步说,可以不要求每一个人都达到这种操守的上限,至少不应该是相反。因此,我觉得作者能将“职业信仰”引入散文阵列,不仅是拓展了散文的题材面,更可贵的是一种有益的警示。也许这种警示在她来说并非完全经意的,自然而由衷地抒发则更真实。我们的时代非常需要这样的真实。二、作者虽很年轻(刚接近“而立”之年),其文颇富思辨哲理色彩,且此风格一直贯串全文。读之有一种比较深邃的成熟感。而这,同样是自然而成,非刻意为之。总体如此,如“生活很真实,真实得如一头野兽;生活也很美丽,光鲜得如不可方物的美女。辩证地看,没有什么是绝对的好坏,是非,对错,一切皆有正反两面”。冷峻,然而不回避躲闪,使人警醒。这种明哲的思辨光芒渗透在方方面面,谈到创业如何融入社会,她认为:“在一个黄金遍地的领域,一块金子能够心平气和地做其中的一员,而在金子和瓦砾混杂的境地,金子容易愤怒,瓦砾容易嫉妒。自古以来,大众从不会嫉妒弱者,但会打压强者。”对于爱情,作者也有不尽同于平俗的见解:“真正相爱的两个人是彼此生活的一部分,是灵魂的共同体,是能经历风雨也能共担患难的同船渡客,关于爱情的最后一句话,不到万不得已,别伤害真心爱你的男人,男人伤女人是一点点,而女人伤男人是一辈子。”涉思之广,皆有见地;仅举几例,不多累赘。此种散文思辨风格之形成,我认为一是长于思考的天赋因素,所谓“天赋”,且不论不同人之间的高下轩轾,至少是不同类型的“色泽”使之然;另一方面应归咎于后天精神财富的积累,促成了较广泛中厚的知识底蕴,便升华为自己得心应手的认知利器。我大致合计了一下,作者在她的行文中涉及的中外(好像以外国的为多)哲学家、文学家、法学家等,不下数十人乃至百计之著述,而且大都能达到融会贯通,生发而致用,如此大意的智慧汲取所产生的启示作用自当不可轻估,此点作为本集作者散文的特色之一可谓顺理成章。三、作者的散文语言。看了以上两项,会不会只得出这样的印象:理性有余,概会远胜形象?非也,至少是不全面的。在这方面,我甚至有点惊奇:周蓉蓉的理性思辨能力确实是超群的,但她同样不乏激情,而且也富于形象感,本集中的相当一部分作品,说它是美文也毫不为过——“小众文字常常独辟蹊径,如入无人之境;而大众审美则会对一个人产生严苛的挑剔,心里想着:‘看,她今天还在叱咤风云,怎么转眼间就江郎才尽、默默无闻?’”从表面上看,讲的也都是理,但语感活络,意兴充盈,绝非在呆板地说理。“回想起来,那不过是在马不停蹄的奔途中一个暂时的扬尘满面,来不及擦去的粉饰存在于肌肤之上,工作角色里的神情停留在眉眼之间。舞台谢幕,全神投入的演员却需要一段时间调整呼吸。一个人真正回归本心的时候,是漫步洒满红枫的林荫路上独自思索的清晨,是驻足绎青藤蔓掩映的哥特式图书馆仰望的午后,是凝神橙温饱暖的台灯前专心读书的夜晚……”全是表现力很强的形象词语组合,地道的柔劲相间的个性化的散文语言。“步履匆匆的行人,似乎连停下来思考的时间都没有。只是前进,转弯,霓虹灯下,留着长发的男男女女喝酒弹唱,被突如其来的镁光灯照亮,流露出苍白无辜的神色,而黑暗中,依旧熙熙攘攘。”年轻,老到,简洁,凝练,是世相之一瞥,也是人生大舞台的缩影。“那晚的星空特别明亮。月牙散发着玉色的光线,周围没有星。不喜欢班里喧闹的气氛,一个人出来,站在楼梯旁,又不知不觉移动脚步,走到了校园里。沿着平台和操场之间的那条长路缓缓地走。星空下,月光中,影子被无限拉长,一步又一步,听着自己的脚步声,陷入一种情绪。路上不乏散步的人,但多是两三个,说着喧闹的笑话。我自己,只有一个人。”作者写景也绝不逊色,不是那种为写景而写景的单线条,而总是与彼时的心境溶而为一。为此,她可以写得挺细,至少,不总是粗线条的。在作者的不少散文中,还可以看出她对细节也不忽视,这里不再一一列举。其实,不止是小说,从某种意义上说,散文没有细节则更显苍白。只不过,它写细节则更需精当,以一当十。总之,如前所述,当下散文作者与作品日渐膨胀,很大原因可能是因为可以拿起笔来就写,似乎容易“玩”。但正因如此,写不出一点新道道来,乏味也乏得厉害。也正因如此,我从本集作者的行文中读出一些新的东西,便写下了以上文字。石英:著名作家、评论家,中国散文学会名誉会长、中华散文网顾问、人民日报社原文艺部主任忠诚是将那些行将成为碎片的记忆联系起来的唯一线索。——米兰·昆德拉 似乎存在如此奇妙的规律,倘若一段回忆过于庞杂而繁复,我们会自主地选择不去碰触。仿佛唯有真空才能保持记忆永久的新鲜,而一旦开封,裸露在外的记忆就会于冗长而细碎的时光中沾染历史粗重的呼吸,成为仅供观赏的干枯标本,失去原本立体而真实、血肉丰满的纯粹美感。对于美国加州戴维斯之行,之所以久久倦于步入悠长的时空思忖回忆,惰于斟酌绵延的文字记载描绘,也缘于此。那是大二时候,参加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卓越人才培养计划”,赴美国进行的为期三周的交流项目。惶恐有限的心智无法逾越记忆的鸿沟,疑惧单线的文字拘囿多维的思索。杂草丛生的回忆大门前,没有入口,我徘徊踟蹰。然而,某日某时,瞬间的灵感袭遍全身,封固纸上的符号幻化为触发回忆的机关,一串凸起的键盘魔法般显现,于幽蓝的月光下闪烁着神秘的光芒。冥冥中有声音指引道,此为通往过去的密码。手指颤动着,大胆而小心地轻敲键盘,触动了这串精灵。随着文字的隐现,机械齿轮缓缓转动,一道道机关怦然解锁,发出明快的声响,回荡于空旷的时间喧闹的空间,格外清脆响亮。接下来,伴随着令人惊诧而欢欣的奏鸣,厚重的通往回忆的蓝色大门轰然开启。挥挥手,拂去蒙蒙尘埃,加州的碧海蓝天与白云绿树映入眼帘。欣喜若狂,加快脚步,穿行于原初的记忆中。一路上,瞻仰绿树葱茏的加州学堂,驻足甜美动人的风情异乡,领略灼热炫目的灿烂千阳,寻访热情好客的美国友人…… 壹 加州学堂 加州诸学堂,以加州大学、斯坦福大学最为根基深厚、影响深远。加州大学是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简称,历史可以追溯到1849年的淘金热。当时加利福尼亚州宪法的起草者(“一群精力旺盛而有远见者”),“要求议会尽所有能力去提升加州人民的知识、科学、道德及农艺水平”。经过近20年时间,这群早期的计划者筹建了“比加州的黄金更有助于下一代繁荣与幸福”的大学——加州大学。历经百余年的发展,目前的加州大学,除总校区伯克利外,还拥有九所分校,这些分校共拥有三所法学院、五所医学院,以及建筑、企管、教育、工程及其他许多学院。精干的师资与卓越的学生使得加州大学成为美国西海岸高等教育的“常春藤”。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参观伯克利分校,是此行的官方安排。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是加州大学的9所分校中历史最久、最著名的一所,占地1230多英亩,从伯克利城区一直延伸到林木覆盖的伯克利山麓。被樱桃溪的橡树林及尤加利树丛围绕着的伯克利大学校园,一个世纪以来依旧保持着田园般的宁静,像是都市中的花园绿洲。校园内终年绿树成荫,草坪如毯,花开不谢。80多座巍峨的建筑物散布其间,更显得清幽典雅,令人流连忘返。在校园深处德维内尔人文大楼后面耸立着伯克利分校的标志性建筑——萨瑟塔,登塔远眺,但见旧金山市鳞次栉比的楼群,水天一色的海外,状如长虹的金门大桥,尽收眼底,心旷神怡。热忱的教学、藏书丰富的图书馆、人数众多的亚洲学生、全美名列前茅的东亚研究,形成了伯克利分校别具一格的校园文化。走在校园中,随处可见行色匆匆的师生,充耳可闻热情洋溢的讲演与游行,伯克利浓厚的学习氛围与民主激进的活跃思想可见一斑。尽管在伯克利只有半日暂驻,却也被这片兼容并包的土地上蓊郁的参天古树下学术自由和学生自治的精神深深打动。 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UCDavis,简称UCD)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是我们此行的目的地,也是学习和生活的大本营。三周的体验,虽然并不足以品味校园各个角落的多元文化,却也让我们充分领略了这所弥漫着田园奶香,以农学见长的大学宽容优雅、自由独立的性格。1.UCD校园UCD校园的占地面积位居加州大学十所分校之首。农场、水塔、植物园,散落在5000多英亩的校园中,与气势恢宏的图书馆和大气磅礴的体育场遥相辉映,共同促成了戴维斯分校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个性化、民主化与国际化,是校园文化的突出表现。校园中随处可见装扮迥异、肤色各异的学生,有的踏着滑板吹着口哨,有的袖子上别着MP3慢跑,有的成群讨论,有的结队游行……2.UCD课程我们在UCD的课程,主要由UCD学校普通课程和学校国际交流机构的特设课程组成。只要时间合适、教室空间允许,同学们可以听UCD的任何课程。在交流期间,大家听过美国文化、美国历史、性别社会学等通识课程,也听过经济学、营养学、财产法学等专业课程。总体而言,UCD的课程授课方式和浙江大学大同小异。但UCD的学制很宽松,采用累计学分制,学生可以辍学任意年限,然后再回来,只要学分达到要求就能毕业。学校国际交流机构给我们特设的课程有美国社会文化、美国总统大选、美国俚语、美国学校研究生院申请等,贴近生活,兼具趣味与实用。此外,交流中心还组织大家参观了一些实验室、研究所等,其中不乏设备先进的生物实验室和技术领先的飞行汽车研究所、氢燃料汽车生产基地等。在UCD三周的求学过程中,感触最深的莫过于美国大学主张充分的学术自由与活跃的师生互动。从课程表上可以看到,有许多小班课程,人数都在二十左右,据介绍这是讨论课,安排在一个小教室里,教授与学生近距离接触,相互讨论。几乎所有课程每周都安排有讨论课,体现了美国教学对师生互动的重视。授课过程中,老师欢迎学生随时提问,而学生也非常积极踊跃,展示出活络的思维和大胆的表现力;课下老师总会留出时间回答学生的问题,不会因问题简单而漫不经心,相反,总会鼓励地说,That’sagoodquestion(这是个好问题)。此外,课程时间也有较大的自由度。从早上8点到下午5点,每50分钟都有一节课,中间有10分钟的休息,学生可以自由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在教学楼里不难看到这样的情景:学生们坐在走廊里,一边看书一边啃午饭,等待教室开门。校园中,总能看到单车飞过的身影;阳光下,一杯咖啡、一本书,斜靠在椅子上;又或者,一个背包,匆匆行走在教学楼中。绝不会出现下课铃一响,大帮学生冲出教室、涌向食堂的现象,或是早上8点前,一群人带着面包牛奶奔向教学楼的场景。学习之余,学校还非常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交流期间,UCD举办了一次“Focusthenation”(聚焦国家)的展览会,会上,学生们展示了多种环保新发明和节能新方法,如脚力发电笔记本电脑、废弃食物培养基、边角料制造工艺等,体现大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与努力,也让我们深受启发。 斯坦福大学“如果说,哈佛与耶鲁大学代表着美国传统的人文精神,那么,斯坦福大学则是21世纪科技精神的象征。”20世纪60年代,当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在学术和学生运动上双双远近驰名之际,斯坦福大学却还默默无闻。但今天,斯坦福大学已经被视作“西岸的哈佛大学”。参观斯坦福大学的那天,恰逢雨过天晴,风和日丽。硅谷宜人的西海岸风光令人着迷,斯坦福大学坐落其中,风景如画,更显精致和谐。校园中坐落着古老的哥特式教堂,保存完好的精美壁画令人叹为观止。完备的教学设施、丰富的教学资源、卓有建树的研究成果和阵容强大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使得斯坦福大学成为全世界学子梦寐以求的学术殿堂。斯坦福大学的校园并不大,步行十分钟足以遍览全校。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徐徐观览,细细品味这所世界名校的丰富内涵。悠久的历史沉淀了这所名校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高超学术造诣的大师和富有领袖精神的学子们成就了这所大学敢为人先、经世济民的品格。一路上不时遇见热情开朗的学生,骨子里透出的自信和从容令人神往。





上一本:国学视野下之古代文学研究 下一本:每个词语都在呼吸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一只素蝶的栖息的作者是周蓉蓉,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