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影像的踪迹:当代电影的文化政治阐释


作者:徐刚     整理日期:2016-07-09 11:26:43

 中国言实出版社是国务院研究室主管主办的国家级出版单位,主要出版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的研究成果及其相关的辅导读物,曾获得中国政府出版奖、“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奖、中国图书世界馆藏影响力100强等荣誉。近两年,我社推出 “全民阅读精品文库”系列丛书,集国内百余位名家,百余部名作,得到读者的广泛好评。为了更好地引导、推动全民阅读,特推出此套文学批评系列丛书,包括《新视野下的文化与世界》《影像的踪迹——当代电影的文化政治阐释》《风吹影动——中国影视文化评论》《访落集——文学史“通三统”二编》《驶向开阔的世界——当代文学与文化论集》《跨文化视野下的晚清小说叙事——以上海及晚近中国现代性的展开为中心》《重建当代中国文学想象》《萤火时代的闪电——诗歌观察笔记或反省书》《历史·记忆·生产——东北老工业基地文化研究》《批评档案——文学症候的多重阐释》10部。入选本丛书的作者,均为当代中国文坛较为活跃、较有影响、较有实力的青年文学评论家。 
本书简介:
  《影像的踪迹——当代电影的文化政治阐释》是一部影视文化评论集,作者从“影史探问”“影坛概况”“港台影像”“内地影风”“电视文化”五个方面详细分析了近几年热映的电影和电视,不仅对电影文本这一特殊叙事模式进行了细读,而且敏锐捕捉了叙事细节中所包含的文化政治,进而探讨了不同类型的电影、电视出现的社会背景及其产生的社会意义。 
  作者简介:
  徐刚,北京大学文学博士,现供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是中国现代文学馆第三届客座研究员、特邀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当代文学史、电影史及文艺批评研究。曾在《文艺研究》、《文艺争鸣》、《当代电影》、《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当代作家评论》等刊物发表论文近百篇。
  目录:
  自序//1
  第一辑影史探问//1
  “十七年”反特谍战电影中的城市空间//2
  “十七年”电影中的“上海姑娘”//15
  “十七年”家庭情节剧的妇女解放主题//32
  第二辑影坛概况//53
  近年来“主旋律”影视的流变及其文化分析//54
  华语商业“大片”中的“文化软实力”问题//69
  “北进”及新世纪香港喜剧电影的流变//83
  从《全民目击》与《小时代》看电影的价值观问题//97
  从《天注定》和《白日焰火》看电影里的“中国故事”//102
  第三辑港台影像//107
  《老港正传》与当代香港的精神认同//108
  《色·戒》:革命的激情与主体的幻象//115
  《东邪西毒》:记忆的“修复”与历史的“终极”//125自 序//1第一辑 影史探问//1“十七年”反特谍战电影中的城市空间//2“十七年”电影中的“上海姑娘”//15“十七年”家庭情节剧的妇女解放主题//32第二辑 影坛概况//53近年来“主旋律”影视的流变及其文化分析//54华语商业“大片”中的“文化软实力”问题//69“北进”及新世纪香港喜剧电影的流变//83从《全民目击》与《小时代》看电影的价值观问题//97从《天注定》和《白日焰火》看电影里的“中国故事”//102第三辑 港台影像//107《老港正传》与当代香港的精神认同//108《色·戒》:革命的激情与主体的幻象//115《东邪西毒》:记忆的“修复”与历史的“终极”//125《岁月神偷》与香港怀旧电影//140《一代宗师》:一堆华美的碎片//149第四辑 内地影风//153《非诚勿扰》与冯小刚的“广告经济学”//154《南京!南京!》:一场未遂的历史对话//162《唐山大地震》与“中式苦情戏”的意识形态症候//175《钢的琴》的“喜剧性”:兼谈一种喜剧风格//184《白鹿原》:景物拼贴与文化自恋//191第五辑 电视文化//199“小沈阳”:“后严肃”时代的“文化英雄”//200《我的团长我的团》:启蒙历史困境与“生命政治学”//209“后《潜伏》时代”的“谍战剧”观察//216从“本山退出”看“春晚”的小品困局//225《蜗居》:中产阶级的“贫困”与时代的精神状况//234跋//241前言自序
  我从2008年发表第一篇电影评论开始,到如今已经拉拉杂杂积攒了许多文章,它们曾散见于各类非核心类期刊,因而也并不是什么“高端、大气、上档次的产品”,但却绝对是那些年的纯真与热情的见证。辑录在此,则或多或少有一些敝帚自珍的意思。
  需要指出的是,我并非专业的电影研究者,甚至连发烧友都谈不上,文学出身的我只是一名电影爱好者,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票友”。然而我以为,恰是这种“自 序我从2008年发表第一篇电影评论开始,到如今已经拉拉杂杂积攒了许多文章,它们曾散见于各类非核心类期刊,因而也并不是什么“高端、大气、上档次的产品”,但却绝对是那些年的纯真与热情的见证。辑录在此,则或多或少有一些敝帚自珍的意思。需要指出的是,我并非专业的电影研究者,甚至连发烧友都谈不上,文学出身的我只是一名电影爱好者,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票友”。然而我以为,恰是这种“票友”的心态,使我对于评论的对象及问题始终保持着一种切近的关注,同时也让我可以理直气壮地漠视诸多专业化的繁文缛节,以文学的方式去尽情地阅读和观赏,自由地分析与阐释。齐泽克那部风靡全球的理论纪录片有一个颇为醒目的名字,叫作《变态者电影指南》。在这部电影中,那位享誉世界的理论明星意在运用包括黑格尔的主体哲学、马克思主义的诸种理论、意识形态的分析框架,以及拉康的精神分析学在内的各式武器,对好莱坞通俗电影进行全方位的“合围”。他的解读功力着实惊世骇俗,所得出的结论也绝对出人意表,而这种解读和阐释所蕴含的无穷力量,使得那些原本熟悉的电影呈现出别样的面貌。这种意蕴的层级显然超越了电影本身所设定的框架,而落入阐释者自己的理论视域之中,这便是理论阐释的生产性和魅力所在。当然,像齐泽克那样巫师般的“学术戏法”,或是炼金术士一样的“盖世神功”,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娴熟运用,但他基本的理论倾向和文化研究的思维路径,却是值得人们认真总结的。作为一位非电影专业的研究者,我对诸如镜头语言分析之类的技术操作一窍不通,更无法从容地“显摆”各类的电影术语,因而只能按照文学或者文化研究的方式,谨慎地触摸电影的叙事细节,并在文化政治的框架内予以阐释和说明。因此,我在很大程度上是将电影作为一个文本来解读的。在我看来,电影这个文本并不是自足的,而是一个内部矛盾重重、充满断裂和张力的文本。因此“阅读”一部电影便意味着一次阐释学的“历险”。无论是“细读”还是“解读”,其目的都在于敏锐地捕捉叙事细节所包含的裂隙和“症候”,因而并不是要以膜拜的姿态去欣赏电影,而是以“变态”的目光去发现它的问题,以及这个问题背后更为庞大的社会背景。“永远历史化”,这是《政治无意识》的作者弗雷德里克·杰姆逊的一句脍炙人口的宣言,却在不经意间道出了对待“作为社会象征行为的叙事”的方法论启示。因而本书所言及的文化政治并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词汇,而是有着与文化研究的基本框架异曲同工的内涵,或者至多只增加了伊格尔顿意义上的“一切批评都是政治的”断语。当然,按照这样的方式去搜索“影像的踪迹”并非什么独创之举,因为文化研究本身就是政治性的。2011年夏天,我从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毕业之后,来到中国艺术研究院工作。两年多的时间,我一直在院科研处做行政工作,在此期间虽多处理一些无聊的杂事,但也断断续续写了不少电影方面的文章。直到2014年1月,我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这一切才宣告终结。这固然是重回文学以此对于电影的告别,但另一方面也来自于影评之路的难以为继。我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电影研究将会是一项奢侈的事业。在我看来,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在于,文化研究的电影批评所包含的美感和艺术性缺乏的问题,即基于阐释的自圆其说而往往将电影的艺术性弃之不顾。比如像《小时代》这样一部十足的“烂片”,可以因其时代精神的表征作用,而顺利地激发起人们阐释的欲望。但在这个阐释的过程之中,理论的自洽又会使人忘乎所以,激动之余常常忘记了这原本就是一部“烂片”的基本事实。坦率地说,大量的电影其实根本不值一评,因为无论是批判还是吹捧,都将在这传媒的时代迅速沦为热卖的商业产品的宣传词。批评的宿命正在这里,难怪最近还有人在讨论“我们到底需不需要影评人”的问题。这样的情境之下,还执着地做一名电影评论者,无疑将使人深受挫败。或许可以寻找新的文化制成品来阐释文化研究的要义,进而解释当代中国,而根本不必单纯地指望电影。在这个意义上,这本不成熟的小书恰恰来得正是时候。这既是个人过往岁月的电影总结,也是一次为了告别的纪念,告别那项我曾热爱的“奢侈的事业”,并为那无法深入地持续下去的努力而深表遗憾。全书按照不同类型分为五个专辑,第一辑“影史探问”收入近年来陆续发表的三篇研究“十七年”电影的长文,一个核心的命题就在于探讨这个特定年代电影的叙事、修辞和意识形态表述之间的关系;第二辑“影坛概况”收入的是几篇讨论诸如主旋律电影、香港喜剧片、电影文化软实力,以及科幻电影等不同类型电影概况的论文;第三辑“港台影像”包括《老港正传》《岁月神偷》《一代宗师》等港台电影的分析评论,涉及的主要问题还是电影的文化认同与修辞之间的矛盾联系;第四辑“内地影风”和第五辑“电视文化”,均以批判的目光审视近年来内地热播电影文本和电视文化现象,既包括对《南京!南京!》《唐山大地震》《白鹿原》等重要电影的分析评论,也包括对谍战剧等流行文化现象的阐释研究。需要指出的是,这些文章均已在《文艺研究》、《艺术广角》、《当代电影》、《北京电影学院学报》、《粤海风》、《文艺争鸣》、《文艺报》等刊物发表,因而在此,需郑重感谢戴阿宝、牛寒婷、檀秋文、张冲、徐南铁、朱竞、徐健等诸位师友的热情提携与厚爱。在这些文章中,有的还曾有幸被转载,或是作为会议论文收入各类文集,还有的亦曾获得一些奖项,在此也一并对这些刊物、会议组织方和奖项评委们致以由衷谢意!感谢我的父母、家人一直以来的默默支持;感谢领我入门的导师张颐武教授,让我领略了电影与文化批评的奥秘;感谢郝朝帅、徐勇、史静等同门师友的长期关爱,这些文章中有很多都是和你们合作的产物;感谢我所工作过的中国艺术研究院,以及我目前供职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领导、同事长期以来的关心和厚爱,这本书也是献给你们的!





上一本:光明与黑暗之书 下一本:海姆立克急救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影像的踪迹:当代电影的文化政治阐释的作者是徐刚,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