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悬案不悬


作者:冒廉泉     整理日期:2016-07-03 20:33:32

《悬案不悬——冒辟疆著<红楼梦>七十三证》(以下简称《悬案不悬》)一书的缘起来自一条微信文章《石破天惊——<红楼梦>的作者是冒辟疆?!》,作者的观点和证据的确石破天惊,应该说,本书无论是学术性还是话题性,都足够亮眼。 冒廉泉先生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学术钻研,不迷信红学权威,不囿于成说,潜心研究三十年,以翔实的史料和严谨的考证做基础,提出新说:《红楼梦》的真正作者不是“曹雪芹”,而是如皋文人冒辟疆!冒廉泉先生认为:冒辟疆以“曹雪芹”为笔名写了《红楼梦》,并掷地有声地亮出了七十三条证据,这些证据,就是埋藏在《红楼梦》中的冒辟疆元素。
  作者简介:
  冒廉泉:高级工程师。一辈子在兰州从事国内外建筑工程的勘测设计、施工管理工作。爱好文学,乃《红楼梦》的热心读者。偶然发现了《红楼梦》中竟有如皋特有的土字,于是走上了探寻《红楼梦》真实作者之路。在文本中找到证据,提出冒辟疆著作《红楼梦》之说,一时间,引爆红学界。
  目录:
  序一:争鸣刚刚开始/5
  序二:如皋红学初露峥嵘/7
  序三:他走在孤独的路上,但并不孤独/9
  小引/11
  自序一:调整结构,转型升级/17
  自序二:“冒著《红楼》”初探/22
  如皋的《红楼梦》七十三证证据分类/38
  序一:争鸣刚刚开始/5
  序二:如皋红学初露峥嵘/7
  序三:他走在孤独的路上,但并不孤独/9
  小引/11
  自序一:调整结构,转型升级/17
  自序二:“冒著《红楼》”初探/22
  如皋的《红楼梦》七十三证证据分类/38
  目录:
  ,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1754年《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八十回抄本终于在北京书市面世,价昂数十金一部。五十年后的1789年前后,高鹗和程伟元,“所传只八十回,殊非全本。颇以为憾,于是竭力搜罗,积有廿余回,又于鼓担上得十余回。细加厘剔,截长补短,抄成全部一百二十回”。从此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而又最复杂的作品《红楼梦》诞生了!亲爱的读者们,尊敬的红迷们,你们不要以为我在讲笑话,或者在胡说。我讲的有一半是对的,伟大的复杂的包罗万象的《红楼梦》经过十年创作,十年披阅和增删,六年抄转和评注,二十六年不算多,也许要有三十年或更长的时间,创作时间之长是正确的、可信的。另一半传世灵童的神话依然笼罩在中国红学界上空。寻找真正曹雪芹的途径我们探讨《红楼梦》的作者必须弄清作者是什么时代的人,什么地方的人,然后在那个时代、那个地域的文人中去找,才是探寻作者的正确之路,才是不走弯路少走弯路的必由之路。《红楼梦》第二回贾雨村长篇大套地议论世间男女,文中“近日的”逸士高人都是元代、明代人。《红楼梦》第四回“近因今上崇诗尚礼,征采才能,降不世之隆恩,除聘选妃嫔外,凡仕宦名家之女,皆亲名达部,以备选为公主郡主入学陪侍,充为才人赞善之职”,经查,才人为宫中女官名,品位低于皇帝妃嫔,初设于魏晋时,南北朝到明代多沿袭,清代宫中无此称呼。笔者发现贾府女人全部是小脚,小脚元春进宫当了皇妃,小脚老太贾母带着一群小脚夫人数次进宫,这个宫绝不可能是清宫,因为清廷是禁止缠足的,军阀孙殿英掘墓盗宝发现慈禧就是天足!不难判断,《红楼梦》的故事绝不是清代的故事,作者绝不是胡适考证的生于乾隆时代的曹雪芹。这是《红楼梦》作者给我们提供的极有价值的、无可置疑的、不容否定的三大内证!《红楼梦》中所出现的几十个剧目都是元代、明代和清初的传奇或杂剧,因此,《红楼梦》作者应是一位极其熟悉明末清初流行传奇、杂剧的文人。《红楼梦》中贾府使用的酒器、茶具、碗碟俱是宋、元、明代极品瓷器,竟未发现有中国历史上艺术水平最高的清初景德镇瓷器,可见作者是明末清初之人。《红楼梦》中大量的服饰和发型的描写反映的基本是明代的特色。只有生活在明末清初的人,才能亲眼看到这些服饰,才能做出如此细致的描写。近代大陆和港台地区数十部《红楼梦》题材的戏剧、话剧、电影、电视剧演员绝大多数是明代服饰,说明文艺界的编剧、导演、演员心目中的《红楼梦》就是发生在明代的故事。用明代服饰演出《红楼梦》影视剧,在十几亿中国观众心目中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如不信,哪天舞台上、电视里出现了拖着辫子的贾政、贾琏、宝玉,穿花盆底鞋的贵妃娘娘和众多的宫女,以及穿着清代大袄的贾母,观众还会去买单吗?这说明观众心目中认可《红楼梦》是明代的故事。这就出现了一个奇怪现象,一面是主流媒体几十年无所不在地重复着《红楼梦》是清代中期曹雪芹所写清代江宁织造曹府的兴衰荣辱史,一面又不敢采用清代服饰和发型来排演《红楼梦》的故事,这说明什么问题呢?这说明红学家们考证的曹雪芹,漏洞百出,证据不足,根基不深,拿不出令人信服的证据,因此在服饰的选择上底气不足、心有余悸,不敢正大光明坚决果断地采用清代服饰。由此也可以作为一个旁证,确定《红楼梦》的作者应是明末清初之人。我们锁定了作者的出生时间段以后,更应从作者生活的时代、家庭背景、人生阅历、知识才能、社会交往、爱情韵事、家境遭遇等七个方面去寻找《红楼梦》的作者。几十年的寻找中,我们总结出著作《红楼梦》必须具备十四个条件:1.作者应生活在明末清初。2.作者应出生在世代累官的封建官宦大家庭,是诗礼簪缨之族,有贵介公子的身份。3.作者应有由盛入衰的坎坷人生,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又有丰富的社会阅历。4.作者应有平等、善良、博爱、同情的品质。5.作者应是文学巨匠,除有《石头记》著作外,应有可观的诗文辞赋留世。6.作者应是知识广博、知之甚多的通才、全才、奇才。7.作者应熟悉女性,有丰富的女性生活素材。8.作者应经历过生死相恋的爱情故事,体验过呕心沥血、生离死别之痛。9.作者应爱石成癖,隐喻自己是“无材补天”的“石头”,记述了一部千古不朽的鸿篇巨制。10.作者应是如皋人,才能运用如皋特有的方言、土语、风情习俗,熟知如城水系和水绘园景点。11.作者应有强烈自责之心,怀着负罪感创作这部不朽巨著。12.作者应生活在类似宁国府、荣国府和大观园这样的“两府一园”的环境中,有丰富的园林建造知识。13.作者应熟悉南京秦淮河名不见经传的桃叶渡,熟知桃叶渡的美女生涯,并有为她们的身世昭传的愿望和能力。14.作者应熟知昆剧、热爱昆剧,蓄有昆剧家班。在明末清初这段时间里谁是《红楼梦》的真正作者,也就是最原始的第一写作人?有人说是洪昇,有人说是吴梅村,也有人说是李渔……但我认为是冒辟疆更确切。冒辟疆的生活时代、家庭背景、人生阅历、知识才能、社会交往、爱情韵事、家境遭遇等七个方面无不与《红楼梦》情节吻合,高度一致。再按以上十四个条件衡量冒辟疆,条条具备。因此,我们可以确认《红楼梦》的作者就是冒辟疆,明末清初的江南四大才子之一,诗人、作家、社会活动家、慈善家、水绘园倡和首领、一代文学巨匠冒襄冒辟疆!冒辟疆是最佳人选!我们寻找到了冒辟疆以笔名曹雪芹著作了《红楼梦》的七十三条证据。这七十三条信息,就是埋藏在《红楼梦》中的冒辟疆元素,它们像七十三个电子元件,不断地发射信号,关键是我们的头脑终端接收器,能否把这些信号接收下来,经过选择、清理、过滤、推理,最后形成一条条证据。冒辟疆的信号有强有弱,有的很直观,有的很隐蔽,有的要反证。我们分析这些证据绝不生搬硬套、牵强附会、指鹿为马、捕风捉影,而是以冷静、客观的心态,严格遵守合理、可信、准确、真实的八字原则。许多朋友赞赏这七十三条的合理性。但也有友人提出这七十三条不是直接证据,今人难以信服,朋友们认为最好找到“冒著红楼”的手稿或者旁稿,即使是冒襄朋友的诗、文、画,只要能明示“冒著红楼”就行,这才是最后的有力证据。对此本人认为:二三百年来成百成千的红学专家、成千上万的红迷们不知“踏破铁鞋”多少双,时至今日,仍然是一个“无觅处”!《红楼梦》作者的考证是个世界性难题,我们要想找到作者手稿或者史家实录,抑或侧面记载,那真是比登天还难!我们这七十三条证据都是在合理、可信、准确、真实的前提下确立的。我们再用唯一性、独立性、独特性去鉴别这七十三条,从中筛选出确凿的、无懈可击的、毋庸置疑的十几个证据,光明磊落地公布,让朋友们研究,甚至质疑我们的证据,我们相信红学专家们、红迷们会用冷静而科学的眼光审视我们的证据,在一个公开、公平、公正、和谐、和睦、和气的氛围中,共同研讨我们国家乃至世界的伟大著作《红楼梦》的作者问题。什么是唯一性、独特性、独立性?笔者认为,这些证据只能发生在如皋!这些证据只能发生在冒辟疆或董小宛的人生中!换一个地方或换一个人就不可能岀现!笔者认为只要具备了唯一性、独特性、独立性的证据,就应视为确凿的真实证据,甚至可视为铁证!在合理、可信、准确、真实八字方针下,用唯一性、独特性、独立性的标准来衡量。使我们树立信心,提高兴趣,把冒著红楼更加深入地探讨下去!确认曹雪芹为如皋冒辟疆的笔名,这个题目太新鲜,太敏感,太突兀,也太沉重,简直是不可思议,多数人不予接受,就是主流媒体也是“曹雪芹著作《红楼梦》”的观点一统天下,哪有允许探讨“异端邪说”的发言余地?主流媒体对于此类呼声从不报道,对于怀疑曹雪芹著作《红楼梦》的文章,总是不屑一顾,不予登载。但是近两年来,冒辟疆用笔名曹雪芹著作《红楼梦》的民间探讨,其速度之快、规模之大出乎本人意料。我,一介退休耄耋,能在如皋甚至红学界掀起如此浪花?那是难以想象的。2012年8月《新民晚报·新如皋》连载了我的浅作《冒辟疆著作〈红楼梦〉初探》一文。杭州记者黄金秋先生面对新生事物,敢于排除非议,于2012年12月对我进行了采访,而后首先在杭州《生活周刊》予以报道,接着又在香港《成报》、《亚洲新闻周刊》相继刊登。“冒辟疆用笔名曹雪芹著作《红楼梦》”这一命题的出现,同时得到如皋市原市委副书记刘桂江、如皋市原党史办公室主任李实秋、著名摄影家康健、退休地质专家洪民权、退休干部钱祖荣以及出资刊印小册子《〈红楼梦〉作者解谜》却不愿留姓名的企业家李玉坤等人的重视,自由撰稿人鞠九江先生在南京和重庆也对此予以报道。他们是一群极有远见的老年壮年精英,他们具有敏锐的眼光,着眼大局,看到未来,看到冒辟疆著《红楼梦》无可限量的文化和经济能量。他们不辞辛苦地争取多方支持,通过他们的努力得到市领导的首肯。两年来在杭州、南京、南通、重庆、香港等地区,多家媒体对《冒辟疆著作〈红楼梦〉初探》进行了转载或详细报道和评点,与此同时,互联网上也热传此文,在如皋兴起一股探讨冒辟疆著《红楼梦》的热潮,自发交流研究成果,自费印刷《〈红楼梦〉作者解谜》,向市领导汇报,向文化机构和红学爱好者推介。如今探讨冒辟疆用笔名曹雪芹著作《红楼梦》的课题,得到了领导的关心和支持,2014年8月18日在如皋成立了如皋红楼梦研究会。这是研究探索“冒著红楼”从个人和小集体的范畴发展到正规组织的一个飞跃,红研会决定汇编出版冒辟疆著《红楼梦》的相关研究文章。2014年10月,研究会正式刊印发行《冒辟疆著作〈红楼梦〉汇考》第一辑,《汇考》收集了如皋地区近二十位红学爱好者的研究文章,图文并茂洋洋二十五万字。与此同时,香港《亚洲新闻周刊》隆重发行“探秘《红楼梦》特刊”。这两种书刊的印刷发行把从如皋兴起的冒辟疆著作《红楼梦》的研究推向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冒著《红楼》”的课题将会在红学界得到更多专家学者的研究和认同。这是探讨我们如皋名人冒辟疆用笔名曹雪芹写作《红楼梦》的一个良好开端。感谢诸位领导、众位学者、新老好友的热心、真诚的帮助。但是撼山易,撼曹雪芹难,冒辟疆用笔名曹雪芹著作《红楼梦》的探讨任重道远。笔名曹雪芹的作者是一位天才、奇才、通才,他创作的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是中国也是世界古典文学的巅峰,他的光辉而伟大的名称是中国几代红学研究者公认的。我们寻找笔名曹雪芹的作者的身世,绝不损害他在中国文学界的地位,曹雪芹著作《红楼梦》是永恒的、不可动摇的!我们不否认研究“红学”就是研究“曹学”,但我们不赞成研究胡适先生考证的北京那位“著书黄叶村”的与《红楼梦》没有丝毫关系的曹雪芹的“曹学”。曹雪芹,你在哪里?我们怀着一颗虔诚而崇拜的心寻找你的真实身份,我们耐心地、仔细地研读《红楼梦》和冒辟疆的著作,寻找虚幻的你和冒辟疆的共同点,就是为了还历史清白,就是为了澄清那些歪曲你的无理指责,就是为了回答对你著作《红楼梦》的几十条质疑,就是为了彻底解开死结。当我们冲出迷雾、掀开网罩,你将直起腰杆,挺起胸膛,真实的、完美的、无可非议的曹雪芹将会更加理直气壮地屹立在中华大地上,伟大的作家曹雪芹的名声会更加响亮!曹雪芹名之出现1754年(乾隆十九年),这年已是大清开国第一百一十年,在北京庙市上出现了一本叫《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的共计八十回的手抄本,售价达几十两白银。其实在此之前《石头记》已被文人私下抄阅近百年了。关于此书的来历,作者用一种神话传说道出:远古女娲于大荒山无稽崖炼石补天,炼了36501块,只用去36500块,单单剩下一块未用,此石就自怨自叹,日夜悲号。忽一日有名为茫茫大士和渺渺真人的一僧一道来到无稽崖,在此石头苦苦哀求之下,两位便携了此石,飘然而去。不知过了几世几劫,有个空空道人从这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经过,忽见一块大石上字迹分明刻着一段《石头记》的故事。石头开口说人话了,热情地向空空道人推介身上刻的故事,空空道人检阅一遍,不过实录其家庭闺阁故事,并无伤风败俗,毫不干涉时世。于是从头至尾抄录回来,改《石头记》为《情僧录》问世。东鲁孔梅溪题曰《风月宝鉴》,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
  目录:
  ,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读者诸君请注意:“曹雪芹”登场了。从此《石头记》就风靡文人雅士之案,写家举子竞相抄录,但对其作者众说不一。清廷对文字控制十分严苛,稍有不慎便家破人亡。虽然本书写的是家庭闺阁故事,却也有宝玉厌恶仕途经济,反对金玉良缘;还有“便是‘宝金’‘宝银’‘宝天王’‘宝皇帝’,横竖不嫁人就完了”;甚至有“拼着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的造翻文字;还有可以定性为南明王朝复辟的“南安郡王府”,确有离经叛道之嫌,作者哪敢直书真名?故事开头是女娲炼石、大荒山、无稽崖、茫茫大士、渺渺真人、空空道人、开口说话的石头等神神道道的名称,可以推想曹雪芹也不是真名,极可能是个笔名。无影无踪的地名人事、无稽之谈的梦幻,然后是作者历过一番梦幻之后,将真事隐去,故曰“真事隐”。书中故事发生地一会儿在金陵、一会儿在长安、一会儿在京城,无从考证。同一回、同一个房间里一会儿写歪倒在床上,一会儿又下了炕。到底在南方,还是北方,也是模模糊糊。也无朝代年纪、地域邦国可考。总之,作者写了部不署作者姓名、没有年代、地点混乱的小说,可谓用心良苦。否定南京曹雪芹!当前红学界存在三个曹雪芹:第一个是《红楼梦》第一回在悼红轩十年披阅、增删《石头记》和最后一回仍在悼红轩翻阅历来古史的那位曹雪芹,简称“笔名曹雪芹”。第二个是胡适考证的江宁织造曹寅的孙子曹雪芹,简称“南京曹雪芹”。第三个是敦敏敦诚兄弟忘年之交的北京西郊的曹雪芹,简称“北京曹雪芹”。倒推出生日期,编造生平履历的南京曹雪芹出世了,胡适先生把二敦的朋友、家住北京西郊、1763年去世、享年四十岁的曹雪芹,倒推四十年,算出1724年诞生,并说他生于江宁织造的曹府(至今也没找到证据),是曹寅的孙子。从此,一位江宁织造曹氏族谱中没有记载的、与《红楼梦》没有丝毫瓜葛的、没有其他著作的曹雪芹,被推上了著作《红楼梦》的宝座。矛盾百出的曹雪芹于是便出现在中国红学界了!胡适考证的出生南京,抄家后迁往北京的曹雪芹著作《红楼梦》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四岁就开始著作《红楼梦》,二是必须提前出世。这是北京曹雪芹的两个死结。把《红楼梦》的著作权落实到一个假设的1724年出生的南京曹雪芹身上,一个乳臭未干的儿童身上,那是假设之中再假设,实在是荒谬绝伦,是“大胆假设,大胆胡说”,是完全错误的。我们否定南京曹雪芹,因为我们不相信虚构的曹雪芹的存在;我们否定南京曹雪芹,因为我们不相信世上有“转世灵童”。我们要在相应的历史中寻找一位隐藏更深更远的与之匹配的第一著作人,他用笔名曹雪芹著作了《红楼梦》,我们必须否定胡适倒推年龄无中生有的曹寅之孙且著作了《红楼梦》的曹雪芹。建立在假设和谎言上的“曹雪芹”红学考证,给文学界造成的混乱局面是难以想象的。我们希望全面开放对《红楼梦》作者的讨论研究,发表各种探讨《红楼梦》作者的文章,最终找到《红楼梦》的真正作者,还历史真相!给北京曹雪芹正名几十年来红学家们翻阅了曹氏宗谱,查考了清廷档案资料,始终拿不出半点证实“寅孙雪芹”存在的直接证据。红学家们终于在两位皇族后裔敦诚敦敏兄弟的诗词中找到了有关“曹雪芹”的记载,这位“北京曹雪芹”与二敦有过直接交往,是现存资料中唯一证实“北京曹雪芹”存在的第一手直接证据。但是这位“北京曹雪芹”与曹寅有血缘关系吗?他写作了《红楼梦》吗?红学家周汝昌先生在2010年出版的《曹雪芹传》所附“曹雪芹生平简表”中记载:1.“1740年,雪芹家复被牵累,再次抄没,家遂破败,雪芹贫困流落。”——假设的南京曹雪芹出现了。2.“1754年,《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初有清抄定本。”——笔名曹雪芹有记载了。3.“1757年,敦诚有《寄怀曹雪芹诗》……‘不如著书黄叶村’,此时雪芹当已到西山。”——北京真实的曹雪芹登场了。这三条就巧妙地把“假设的南京曹雪芹”“北京真曹雪芹”与“笔名曹雪芹”合而为一了。这三条记载中1740年和1754年出现的假“雪芹”从何而来呢?是不是“绝少记载”之外还有“些许记载”“零星记载”?还是红学家再一次无限制地发挥想象,以幻觉代替现实?看!红学家给我们描绘了一个多么奇妙的曹雪芹的生命轨迹:假设1724年江宁织造府中生下一个孩子,这孩子的父亲是曹顒还是曹頫,尚未见到有关报道,但他是曹寅的孙子,假设的辈分是正确的,这个假设的孩子就叫曹雪芹。1727年曹頫获罪,遣返北京。从此假设的南京曹雪芹“潜水”十三年,到1740年,假设的南京曹雪芹十六岁时,曹家再次被抄没,假设的南京曹雪芹从此杳无音信。假设的南京曹雪芹再一次“潜水”十四年,到1754年,假设的南京曹雪芹三十岁时摇身一变为北京西郊的曹雪芹,北京书市上发现了《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手抄本。此后十年,曹雪芹的履历表上,断断续续出现敦诚敦敏兄弟关于曹雪芹的间接记载,直到1763年去世,享年四十岁。在敦诚的《寄怀曹雪芹》诗中有:扬州旧梦久以觉(夹注:雪芹曾随其先祖织造任)。这夹注被红学家视为曹雪芹是曹寅孙子的确凿证据,是曹雪芹在北京西山著作《红楼梦》的主要根据,也是当今“红学”转变为“曹学”的命根子!但是这个夹注是伪劣的假货,经查实曹寅生于1658年,卒于1712年。按照周汝昌先生撰写的曹雪芹生平简表,1724年曹雪芹出生时曹寅已去世十二年!请问还没出生的曹雪芹怎样曾随过世的先祖织造任?难道“转世灵童”的神魂随其先祖织造任!夹注是个弥天大谎,还是红学家把曹雪芹的出生年代计算错了?类似的矛盾太多太多了,红学家们是“按下葫芦浮起瓢”,百年愈考证愈糊涂,北京曹雪芹著作《红楼梦》无法解开两个死结。唯一合理的解释是,北京曹雪芹是一个与《石头记》没有任何瓜葛的曹雪芹,他们不是一个人,只是同名同姓而已。二敦在诗中说他善于诗画,住西郊草房破屋里,是一位贫困潦倒的书生,他没有写过《石头记》,他不是《石头记》的作者。一个与《红楼梦》没任何牵连的曹雪芹,一个贫穷困苦的曹雪芹,一个没有丝毫锦衣玉食经历的曹雪芹,被红学家们强行授予《红楼梦》的著作权,戴上伟大作家桂冠,说他一生光辉灿烂,说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代表,说他是一个积极反抗封建社会腐朽制度的先行者。近百年的红学考证,曹学考证的无中生有、信口开河,给中国乃至世界的学术气氛、学术环境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混乱,这是整个红学界的创伤和悲哀!这是史无前例的“美丽冤案”,极其荒唐、不可思议的“考证”应该终止。我们要给北京曹雪芹正名,还他一个清清白白的诗人和画家身份!我们应向二敦的朋友,一个贫苦书生曹雪芹先生说声“对不起”!确认冒辟疆笔名曹雪芹我们否定了南京曹雪芹,我们正名了北京曹雪芹,我们必须找到笔名曹雪芹的主人,一个与之匹配的作家,他是谁?研读《红楼梦》,分析《红楼梦》,笔者认为要写出伟大著作《红楼梦》必须具备十四大条件。我们认为冒辟疆用笔名曹雪芹著作了《红楼梦》,虽然合理可信,但要想发表有关文章困难重重,要想得到红学界认可更是遥不可及。首先,当前红学界是胡适考证的曹雪芹一统天下,所谓“红学”就是“曹学”,中央办的、地方办的各种《红楼梦》学刊、《红楼梦》杂志,数不胜数,但都以讨论胡适考证的曹雪芹为前提。人家是以胡适考证的曹雪芹为研究对象的学刊,怎么可能发表否定胡适考证的曹雪芹的文章,那不是拆自己的台吗?即使一般文艺刊物,也绝不敢冒风险发表。许多“红学家”发表了“曹著《红楼》”专著,为此还获得了奖励和荣誉,“曹著《红楼》”专著和论文每年都大量印刷;胡适考证的曹雪芹景点每年都接待游客数千万,已形成一个巨大的产业链,一个巨大的利益集团。否定胡适考证的曹雪芹著作《红楼梦》,研究讨论冒辟疆用笔名曹雪芹著作《红楼梦》不只是一个学术问题,而且也是一个利益问题和名誉问题。它会影响到许多地区、许多团体的切身利益,以及许多红学专家和学者的个人名声和信誉。本人先后给全国六十八家报纸杂志发电子邮件,内容是有关冒辟疆用笔名曹雪芹著作《红楼梦》的文章,都石沉大海,因为人家根本不敢理睬。对于《红楼梦》作者的争议一直存在,在互联网上否定胡适考证的曹雪芹著作《红楼梦》的大有人在。有人提出否定胡适考证的曹雪芹拥有《红楼梦》著作权的四十条理由;有人写出胡适考证的“曹雪芹《红楼梦》著作权之九大疑点”;浙江杭州有人提出洪昇著作《红楼梦》;江苏太仓有人提出吴梅村著作《红楼梦》;还有人提出李渔著作《红楼梦》,等等。这是一个存在和延续近百年的群体,是一个不容小觑的知识群体,是一个客观存在。《红楼梦》作者的研究是一个学术研究的问题,是一个与《红楼梦》一书同时出现的问题,是一个存在二百多年的老问题,通过研究《红楼梦》的作者,可以获取许多重要历史信息,暴露很多历史事件的真相,其意义是不可估量的。有关红学研究的主流媒体,是国家的,是全体人民的,它不应姓“曹”,主流媒体应该向质疑者开放;主流媒体应该主导和指导关于《红楼梦》作者的大讨论;主流媒体应推动、引领、包容和维护不同观点、不同流派的学术研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共同进步;主流媒体应该给所有质疑胡适考证的曹雪芹的人一个平等的、公正的、广阔的发言空间。冒辟疆用笔名写下了巨著《红楼梦》!笔名曹雪芹姓冒叫冒辟疆,出生在江苏如皋。“赵著《红楼》、钱著《红楼》、孙著《红楼》、李著《红楼》”,不管谁著《红楼》,拿出证据才是硬道理!如皋的《红楼梦》七十三证证据分类如皋的《红楼梦》七十三证证据分类如皋有一个才子冒辟疆,他具备著作《红楼梦》的条件,成为《红楼梦》的作者。而《红楼梦》里又存在不计其数的如皋元素,那么笔者认为,凡是发现《红楼梦》中出现与如皋一样的建筑、园林、水系、人物、物品、事件、方言、土话、风俗、习惯等,都可以作为冒著《红楼》的证据列出。为了与红学爱好者更方便地探讨冒辟疆著作《红楼梦》的七十三条证据,现把这些证据进行了梳理和分类,归纳为:第一、第二类证据是《红楼梦》故事发生地;第三类证据是《红楼梦》故事发生的年代;第四类证据是《红楼梦》故事著作者是冒辟疆的逻辑推理。第一类证据是故事发生在如皋的证据,共十八条。这些具有确凿性和唯一性的证据只能发生在如皋,或者只能发生在冒辟疆和董小宛身上。第二类证据是故事发生在江淮地区的证据,共十二条。这些证据可以排除《红楼梦》故事发生在北京,通过排查,江淮地区唯有冒辟疆是著作《红楼梦》的最优人选。第三类证据是故事不是发生在清代的证据,共六条。这些证据是按照《红楼梦》文章内容分析得出。第四类证据主要是推理,共三十七条。所有证据依据“合理、可信、准确、真实”八字原则选取。四类共七十三条证据,敬请红学爱好者审议、考核、评论,甚至质疑、批评,本人敬领赐教。——冒辟疆著《红楼梦》七十三证冒辟疆著《红楼梦》的七十三条证据冒辟疆著《红楼梦》的七十三条证据一证隐藏在大观园中的如皋水系《红楼梦》第十六回和第十七回,关于大观园水系的描述有四句话:1.“从东边一带,借着东府里花园起,转至北边,一共丈量准了,三里半大,可以盖造省亲别院了。”2.“会芳园本是从北拐角墙下引来一股活水。”3.“说着,引客行来,至一大桥前,见水如晶帘一般奔入。原来这桥便是通外河之闸,引泉而入者。”4.“原从那闸起流至那洞口,……又开一道岔口,引到西南上,共总流到这里,仍旧合在一处,从那墙下出去……”我们解读这四句话,总结出大观园的水系有如下五大特点:特点一:三里半大。特点二:有内河和外河,外河有活水。特点三:北墙下有两洞口,洞口与外河相通。特点四:有回路内河。“又开一道岔口,引到西南上,共总流到这里”,可见内河在“流至那洞口”的同时向南又开一道内河。内河引到西南上必然折向东流,然后向北流,才能在“这里”看到“共总流到这里”的景象。因此,我们断定大观园内有回路封闭内河,小船可以回转泛舟一圈。特点五:水倒流。“会芳园本是从北拐角墙下引来一股活水”,说明北拐角墙下是一进水口,而现在“仍旧合在一处,从那墙下出去”,说明进水口又能变成出水口。大观园水系的这五大特点,是《红楼梦》中描写大观园水系的四句话给出的结论,按其特点推测当不为虚构情节,它是一个隐藏极深的地理元素。这五大特点是我们寻找大观园原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五大特点可以简括为“北墙下、两水洞、内外河、有回路、可倒流”十五个字。但是,可以满足上述特点的园林哪里有?黄河三角洲没有,珠江三角洲也没有。我们长江三角洲众多城市,上海、杭州、南京、苏州、常州、镇江、扬州、泰州、南通、盐城、淮安等城市,虽然城市河流都是活水,园林也很多。但这几个城市,没有哪个园林有可以泛舟一圈、封闭的内河;没有哪个园林北墙外有外河;没有哪个园林北墙下有两个通外河的洞口;更没有“共总流到这里,仍旧合在一处,从那墙下出去”,既可进水、出水,也可倒流的园林。这些城市中找不到一个能符合上面特点的园林。但大观园水系有句话“从东边一带借着东府里花园起,转至北边,一共丈量准了,三里半大”。这“三里半大”给我启发,我眼前忽然一亮,这哪里是座园林?它分明是座城市!我们应跳出“园林”的圈子,去寻找一座城市,去寻找符合上述特点的城市!它是哪座城市?它是冒辟疆的故乡如皋古城!在《如城镇志》中有一幅《明万历时如皋县城池图》(简称《明如城图》)。现在我们直接把大观园水系的四大特点落实到《明如城图》上:1.如皋三里半大。俗话说如皋“穿城三里”,加上外城河正好三里半。2.如皋有内河和外河。《明如城图》中如城有方形封闭内河和圆形外河,外河与通扬运河连通,通扬运河通江达海,终年流淌着“活水”……3.如皋北墙下有两洞口。《明如城图》中北墙下两个洞口分别叫“东水关”和“北水关”,两水关正好在北墙稍稍拐角处,两水关连通如城的方形内城河和圆形外城河,如皋人赞赏如城水系为“外圆内方两水关”!4.如皋有方形内河。《明如城图》中有封闭的方形内河,可以回路泛舟一圈。5.如皋内河水倒流。联系内外河的两个水关既能进水也能出水。这五点正是“北墙下、两水洞、内外河、有回路、可倒流”十五个字,和《红楼梦》所描述的大观园水系几乎一致!如城水系是大观园水系的原型,或曰:冒辟疆把如皋水系隐藏到大观园水系中去了!我们怀揣着《明如城图》,在冒辟疆指引下,从东水关来到“这里”,沿着内河活水西行看到“那洞口”(北水关),向南“又开一道岔口”,水流“引到西南上”来到《明如城图》的西南角,然后折向东再向北……我们跟水流又回到“这里”,看到从南边定慧寺北来的水流“共总流到这里”,与“引泉而入者”“仍旧合在一处”,然后“从那墙下(东水关)出去”!这太神奇了!冒辟疆的四句话带领我们乘船沿如皋内河转了一圈!这太精辟了!“原从那闸起流至那洞口”,“又开一道岔口”,“引到西南上”,“共总流到这里”,“仍旧合在一处”,“从那墙下出去”,六个短语不但让我们转了一圈,还让我们看到《明如城图》闸桥、洞口、岔口、合在一处水倒流的美景,这些美景今天多数还可看到,如此精练的语言可称当今导游词的鼻祖!历史上,如皋县衙设在一个有四个门的方形玉带河内。明代日本海盗猖獗,为保卫地方安全,嘉靖年间于方形玉带河外筑圆形城墙,城墙外开凿圆形外城河直通运盐河(现在叫通扬运河)。方形玉带河就成为如城的内河,如皋地处长江入海口,如皋的内外河,每天都有潮水进出的现象,这在三百多年前冒辟疆时代尤为明显。江潮来水进口,江潮退水出口,因此两水关既是进水口又是出水口,方形内河水可以回流,可以“仍旧合在一处”,“从那墙下出去”形成河水可倒流的奇特现象!全国众多古城有内城河和外城河之分的并不多见,同时具有“三里半大,有圆形外河和方形内河,北墙下两水关,引外河活水、进出口水倒流”五大特点的“如城水系”,在中国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恐怕全世界也难找到第二个。冒辟疆没有专门描写水系,只是借贾政领一帮世交门下清客相公验收大观园工程时,在第十六回、第十七回“漫不经心”地写了出来。大观园水系是整体、精确地复制了如城水系!这是如皋人冒辟疆著作《红楼梦》的颠覆性证据!我相信冒辟疆(1611—1693)写作大观园水系时,案头一定放着一幅万历年(1567—1573)《明如城图》。我佩服他用精炼准确的语言把如城水系不动声色地嵌入大观园中。今天如皋方形内河的北支早在七八十年前填平,四方形内河只有三支了,如皋内河失去了回路,但依然可通外河。说句公道话,在那苦难时代,如皋根本没有水上游客,内河哪有游船?“衣食住行”是最大的生存需求。填平内河北支,虽然失去了无用的回路,得到的却是一条街巷,解决了多少人的居住!而两水关依然发挥着通外河引活水的功能!如今北水关还在运作,随着外河改道,东水关遗址也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当如皋成为“红楼故里”时,也许有一天会恢复冒辟疆时代的如皋四方形内河,重新开凿内河北支,让冒辟疆著作《红楼梦》的铁证更明朗,形成一个大观园水上回路,让红学家们、红迷们驾艇畅游内河和外河。尊敬的红学家们,亲爱的红迷们,请你们拿着《红楼梦》和《明如城图》,到水绘园南大门的玉带桥(相当于《明如城图》中的“这桥”),站到“这桥”上向东北方看那北墙下引活水至“西南上”到“这桥”下的“岔河”流进洗钵池的真实情景吧!再至“那洞口”(北水关),再从西南上折东到定慧寺,欣赏“共总流到这里,仍旧合在一处,从那墙下出去”的实景吧,这就是如城“外圆内方两水关”的水系,这才是正宗的大观园水系,这才是原汁原味的《红楼梦》大观园水系。二证贾母中秋赏月涩浪坡,黛湘池沿联诗碧宛湖一、《红楼梦》第七十五回贾母中秋赏月情景摘录……贾母又道:“你昨日送来的月饼好。西瓜看着好,打开却也罢了。”贾珍笑道:“月饼是新来的一个专做点心的厨子,我试了试果然好,才敢做了孝敬。西瓜往年都还可以,不知今年怎么就不好了。”贾政道:“大约今年雨水太勤之故。”贾母笑道:“此时月已上了,咱们且去上香。”说着,便起身扶着宝玉的肩,带领众人,齐往园中来。当下园之正门俱已大开,挂着羊角大灯。嘉荫堂前月台上,焚着斗香,秉着风烛,陈献着瓜果月饼等物。邢夫人等一干女客皆在里面久候。真是月明灯彩,人气香烟,晶艳氤氲,不可名状。地下铺着拜毯锦褥。贾母盥手上香拜毕,于是大家皆拜过。贾母便说:“赏月在山上最好。”因命在那山上的大花厅去。众人听说,就忙着在那里去铺设。贾母且在嘉荫堂中吃茶少歇,说些闲话。一时,人回:“都齐备了。”贾母方扶着人上山来。王夫人等因说:“恐石上苔滑,还是坐竹椅上去。”贾母道:“天天有人打扫,况且极平稳的宽路,何不疏散疏散筋骨也好。”于是贾赦贾政等在前导引,又是两个老婆子秉着两把羊角手罩,鸳鸯、琥珀、尤氏等贴身搀扶,邢夫人等在后围随。从下逶迤而上,不过百余步,至山之峰脊上,便是这座敞厅。因在山之高脊,故名曰凸碧山庄。……于是令人向围屏后邢夫人等席上将迎春、探春、惜春三个请出来。贾琏宝玉等一齐出坐,先尽他姊妹坐了,然后在下方依次坐定。贾母便命折一枝桂花来,……二、《红楼梦》第七十六回黛玉湘云联诗情景摘录这里贾母仍带众人赏了一回桂花,又入席换暖酒来。正说着闲话,猛不防只听那壁厢桂花树下,呜呜咽咽,悠悠扬扬,吹出笛声来。趁着这明月清风,天空地静,真令人烦心顿释,万虑齐除,都肃然危坐,默然相赏。……翠缕便问道:“老太太散了?可知我们姑娘那去了?”这媳妇道:“我来问你那一个茶盅往那里去了,你们倒问我要姑娘。”翠缕笑道:“我因倒茶给姑娘吃的,展眼回头,就连姑娘也没了。”那媳妇道:“太太才说都睡觉去了。你不知那里玩去了,还不知道呢。”翠缕向紫鹃道:“断乎没有悄悄的睡去之理,只怕在那里走了一走。如今见老太太散了,赶过前边去送,也未可知。我们且往前边找找去……”原来黛玉和湘云二人并未去睡。……湘云笑道:“这山上赏月虽好,总不及近水赏月更妙。你知道这山坡底下就是池沿。山坳里一个近水所在,就是凹晶馆。可知当日盖这园子时就有学问。这山之高处,就叫凸碧;山之低洼近水处,就叫作凹晶。这‘凸’‘凹’二字,历来用的人最少,如今直用作轩馆之名,更觉新鲜,不落窠臼。可知这两处一上一下,一明一暗,一高一矮,一山一水,竟是特因玩月而设此处……如今就往凹晶馆去看看。”说着,二人便同下了山坡,只一转弯,就是池沿,沿上一带竹栏相接,直通着那边藕香榭的路径。因这几间就在此山怀抱之中,乃凸碧山庄之退居,因洼而近水,故颜其额曰“凹晶溪馆”。因此处房宇不多,且又矮小,故只有两个老婆子上夜。……远看涩浪坡、池沿及树丛中的“凹晶”史湘云说的:“一上一下,一明一暗,一高一矮,一山一水”到主山峰……黛玉笑道:“咱们数这个栏杆上的直棍,这头到那头为止,他是第几根,就用第几韵。”湘云笑道:“这倒别致。”于是二人起身,便从头数至尽头,止得十三根。…………湘云方欲联时,黛玉指池中黑影与湘云看道:“你看那河里,怎么像个人在黑影里去了,敢是个鬼罢?”湘云笑道:“可是又见鬼了。我是不怕鬼的,等我打他一下。”因弯腰拾了一块小石片,向那池中打去,只听打得水响,一个大圆圈将月影激荡,散而复聚者几次。只听那黑影里戛然一声,却飞起一个白鹤来,直往藕香榭去了。三、贾母赏月山和黛玉湘云联诗处地形地貌、环境地域的研究《红楼梦》不是历史记录,我们研究《红楼梦》不可能也不应该钻进某些历史事件,拿着现代照相机寻找历史予以对照,使《红楼梦》研究陷入考证的泥潭。但众所周知,《红楼梦》是自传体小说,作者在写山、写水,写城市、农村、服饰、语言等时,必然有意无意使用自己脑中的记忆或者正在亲身经历的某些场景,并把它写进作品中去,这就是文艺作品的原型吧!笔者就《红楼梦》第七十五回和第七十六回贾母赏月和黛玉湘云联诗处的地形地貌、环境地域进行研究,希望能找出它的原型,对我们寻找《红楼梦》的作者有所帮助。(一)作者给出了贾母赏月山的十二大特征1?山不能高大,更不能陡峭:贾母要到“山”上去赏月,因此环境中必须有座七八十岁老太和众多的老婆子,及鸳鸯、琥珀、尤氏、邢夫人等人(全是三寸金莲的小脚女人)都能上得去的“山”。因此,此山不能高大,更不能陡峭。2?有条“极平稳的宽路”,“不过百余步”:贾母道,“天天有人打扫,况且极平稳的宽路”,“从下逶迤而上,不过百余步,至山之峰脊上”。3?“山”是座极矮小的土山包:山脊顶建有敞厅(凸碧山庄),植多株桂花树,可见是座土山。4?山下有水池:湘云笑道:“这山上赏月虽好,总不及近水赏月更妙。你知道这山坡底下就是池沿。”5?有一段可以行人的“池沿”:“沿上一带竹栏相接”,池沿上有栏杆,说明池沿上可行人。6?池沿不长,只有十来米:黛玉笑道:“咱们数这个栏杆上的直棍。”于是二人起身,便从头数至尽头,止得十三根。推测池沿长度为十几米。7?凹晶馆在下坡拐弯处:黛玉、湘云“二人便同下了山坡,只一转弯,就是池沿”。8?凹晶馆地理位置的四大特点是:只一转弯、低洼、近水、山怀抱。9?山体近水一侧是石头垒墙:贾政道:“大约今年雨水太勤之故。”“(凹晶馆)就在此山怀抱之中”,“湘云因弯腰拾了一块小石片”。据此三句推测,赏月小山靠水池一侧是防止雨水冲刷的石头砌成的挡土墙,因此推测,山体原来近水一侧是假山。10?水池不大:根据湘云拾了一块小石片,向那池中打去,却飞起一个白鹤来推测。11?凹晶馆与池沿相距很近,大约一二十米左右:根据两个上夜的老婆子能听到“方才亭外头棚下两个人(黛玉和湘云)说话”判断。12?山上的峰脊与山下的池沿既相连又相隔:紫鹃和翠缕在山上看不到在池沿对诗的黛湘二人,也听不到二人说话,只听笛韵悠扬起来。两句话判断山上山下但听其音不见其影。以上十二条是《红楼梦》作者归纳出的贾母赏月山和黛湘联诗处的具体而清晰的地形地貌、环境地域特征,也是笔者按照“合理、可信、准确、真实”八字原则研究出的结果。笔者用“三字经”归纳此十二特点:登月坡,平稳路。百余步,上山坡。桂花树,多植株。峰顶下,有水池。一转弯,怀抱山。近水边,低洼地,凹晶馆,最适宜。二十步,到池沿。池沿长,十来米。峰脊下,有水池。池不大,有嬉鸟。湘云妹,立池沿。抛石片,白鹤飞。(二)寻找嘉荫堂、赏月山和池沿第七十五回和第七十六回给出的四个地方:嘉荫堂、赏月山、凹晶溪馆和池沿。我们梳理了十二个特征,据此,在如皋水绘园对号入座,找到匿峰庐、涩浪坡和碧宛湖以及湖边的“池沿”。匿峰庐是冒辟疆破产后搭建的三间草房,就是“把茅为盖,挂席为门,绳枢瓦牍,仅敝风雨”,晚年住了十年的三间草房。在这里他回忆了自己坎坷的一生,“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哉?我实愧则有余,悔又无益之大无可如何之日也。当此时自欲将已往所赖天恩祖德,锦衣纨袴之时,饫甘餍肥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谈之德,以致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以告天下:虽我之罪固不免,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之不肖,自护己短,一并使其泯灭也。虽今日之茅椽蓬牖,瓦灶绳床,其风晨月夕,阶柳庭花,亦未有妨我之襟怀笔墨者。虽我未学,下笔无文,又何妨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来?亦可使闺阁昭传,复可悦世之目,破人愁闷,不亦宜乎?”从匿峰庐到涩浪坡主山峰脊只有一百三十八步在匿峰庐他写《石头记》,到第七十五回就把草堂设为贾母赏月的出发点“嘉荫堂”的原型。于是冒辟疆从匿峰庐——虚拟的“嘉荫堂”出发登上涩浪坡,看到山下的水池和山环抱、近水、地洼一小平地……于是一种神奇的灵感让他把涩浪坡的地形地貌和地理环境,如用当今高分辨率照相机记录在贾母赏月和黛湘对诗的情节之中,其“清晰度”令人惊讶!《红楼梦》作者在涩浪坡给出了赏月山的清晰“照片”。我们来到水绘园的涩浪坡和碧宛湖,把十二特征一一对照核查:第一特征:山不能高大,更不能陡峭:我们看到眼前的涩浪坡是座小山包,书中给出的条件完全符合。第二特征:有条“极平稳的宽路”,“不过百余步”:笔者从匿峰庐出发只用一百三十八步就登上涩浪坡主峰,而且确实是一条“极平稳的宽路”。第三特征:“山”是座极矮小的土山包,笔者登上山峰,只见长满花草,绿树成荫,是个土山包。第四特征:山下有水池。从山脊东望水绘园的碧波湖,一波绿水,波光粼粼。第五特征:有一段可以行人的“池沿”。我们看到山下池边确实有一“池沿”,游人可以在“池沿”上行走。“池沿”一词是《红楼梦》作者为涩浪坡山下特有的一段水面上铺设的石块路而创造的,笔者在众多词典中都没有找到这个词,也没看到其他书中有“池沿”一词。笔者游览过国内不少湖滨水边,独有水绘园的涩浪坡下碧宛湖边有一段长约十来米长的石块路,特别佩服《红楼梦》作者为此发明了一个极普通又特殊的专用名词——“池沿”。第六特征:池沿不长,只有十来米。笔者亲自登上“池沿”,步测其长只有十几米。当年冒辟疆写到黛湘对诗时,虚构了一排竹栏杆,并让两位小姐去数栏杆以记下这段真实存在的“池沿”的长度。真是高明!第七特征:凹晶馆在下坡拐弯处。经踏勘,小小涩浪坡北端,确有一个下到湖边的“山坡”,“山坡”确实存在一个“拐弯处”。第八特征:凹晶馆的四大特点是:只一转弯、低洼、近水、山怀抱。我们在山坡拐弯处稍停,踏勘周边地形地貌,看到有一180度的“只一转弯”处、一个怀抱状的山体,下面有一块低洼、近水的小平地可以修建“且又矮小,故只有两个老婆子上夜的凹晶馆”。第九特征:山体是半土半石的假山。涩浪坡临湖的东侧完全是毛石砌体的假山,护卫着另一半土山。第十特征:水池不大。我们在池沿上四下观看,各景点历历可数,池中水鸟嬉戏,正是冒辟疆写的“扔石片可惊鹤”的情景。第十一特征:凹晶馆与池沿相距很近。此特征十分明显,游人只要放眼细看,那低洼、近水的小平地与池沿间讲话可以清楚听到,其距离正是二十米左右。第十二特征:山上的峰脊与山下的池沿既相连又相隔。游人在山顶可看到水池,但看不到池沿;从池沿可望天空但看不到近在咫尺的山峰,确实相连又相隔。至此我们在《红楼梦》中读到的十二个特征,与水绘园涩浪坡的特征完全吻合。水绘园的涩浪坡略改几个字,就成了下面的三字经。上山坡,平稳路湘云笑道:你知道这山坡下就是池沿。水绘园涩浪坡十二特点的三字经:涩浪坡,平稳路。百余步,上山坡。桂花树,多植株。峰顶下,有水池。一转弯,怀抱山。近水边,低洼地,凹晶馆,最适宜。二十步,到池沿。池沿长,十来米。峰顶下,有水池。池不大,有嘻鸟。小妹妹,立池沿。抛石片,白鹤飞。(三)水绘园的复建水绘园是冒辟疆在三百多年前修建的一座私家园林。冒辟疆晚年破产,园林已开始荒芜。几百年来,园林易主,历史改朝换代,水绘园许多景点荡然无存。改革开放以来,如皋市决定恢复古老园林,特邀全国古典园林建筑专家、同济大学教授陈从周在水绘园遗址上规划。陈从周教授以陈维崧的《水绘庵记》和现藏上海博物馆的《水绘园旧址图》以及现存的景点为蓝本,探址考证恢复重建。如今复建的涩浪坡,设计者经几番研究,做了几幅园记图解才确定于现今位置。合历史考证、合园林美学章法,合“涩浪坡为最,坡广十丈”的记载,使如皋悠久的文化历史内涵得到更充分的体现。但是最令人感兴趣和值得红学家们、红迷们研究的是:为什么20世纪90年代重建的涩浪坡景点竟然有十二处与贾母赏月山一样?水绘园的涩浪坡竟是贾母赏月山的原型!历史上水绘园几经易主,几成废园,但破坏的应该是树木花草、门窗设施,倒塌的是房屋建筑、道路桥梁。涩浪坡是个土石山体,除了树木被砍伐外,小小山体基本得以保存原样。我们知道清初词坛第一人,授翰林院检讨、参与修纂《明史》的陈维崧是冒辟疆的门生,他曾在水绘园居住十年,视冒辟疆如父,他的记载是极可靠的资料。据当年参与复建水绘园的徐琛先生回忆说,许多景点还用胶泥做了模型反复修改定型,才投入施工。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复建的涩浪坡景点是符合原貌的,而原貌是冒辟疆设计和建造的。因此,冒辟疆在著作《红楼梦》时,把涩浪坡作为登山赏月的原型,让贾母走上“极平稳的宽路”,登上涩浪坡去赏月;让黛玉和湘云一转弯就见到了“近水、低洼、山环抱”的凹晶馆,数着“直棍”到池沿对诗,也是合理、可信的。而我们在研究《红楼梦》的作者时,用第七十五回和第七十六回的十二条对照水绘园,可以得到确凿的、真实的验证。在水绘园的涩浪坡,我们找到了贾母所登之山的原型。这是“冒辟疆以笔名曹雪芹著作了《红楼梦》”的有力证据。(四)凸碧山庄和凹晶溪馆20世纪修复的涩浪坡只是按陈维崧的《水绘庵记》及上博的图画的地形地貌在陈从周教授指导下恢复的水绘园景点,它不是按照《红楼梦》描绘的大观园修建的。我们不能要求它建有《红楼梦》的凹凸两馆。在第七十五回和第七十六回中所描写的凸凹两馆是作者的艺术构想。我们只是在当今复建的涩浪坡下发现有《红楼梦》作者给出的凹晶溪馆位于低洼之处的原型。作者通过史湘云之口道出,“一上一下,一明一暗,一高一矮,一山一水”的意境,在水绘园的涩浪坡也能体现出来。从这里可以看到怀抱“凹晶溪馆”的环形山壁。四、拾零这是值得我们如皋红学界为之庆幸的大事,这是继《隐藏在如城水系中的大观园水系》之后的又一重大发现,是把如皋水绘园的景点与《红楼梦》的景点直接连接的硬件,朋友们多次提出:你研究“冒辟疆著作《红楼梦》”最好能拿出真凭实据来。他们指的是在《红楼梦》书本之外找到冒辟疆著作了《红楼梦》的哪怕一幅画、一幅墨迹也好。二百多年来红学界何止千万人在寻找实物证据,但确实没有找到真凭实据。池沿长,十来米我们只有另辟蹊径,从《红楼梦》书本中去找,三遍五遍不厌其烦地去读,去深读、去细读,去寻,去觅。如今我们找到如皋水绘园的涩浪坡确实是大观园中贾母赏月小山的原型。书本上十二条特征与实际存在的涩浪坡景点条条吻合,尤其是修建凹晶溪馆处,确有一个“只一转弯、山环抱、低洼、近水”的地形地貌,可谓严丝合缝,笔者认为这个证据是又一个“唯一性、独特性”的证据,在国内难以找到第二个!这个发现太惊人了,它比如城水系为大观园水系的原型更直观、更具体。任何一个读者只要拿着本文的十二条,来到涩浪坡,就可轻而易举、易如反掌地获得证实。这是冒辟疆著作《红楼梦》又一颠覆性证据,是存在于书本上的文字证据,它应视为书本外的“真凭实据”!也许有人认为你这十二条太烦琐了。不!我们要证实数百年如泰山般稳固的“曹雪芹”只是如皋冒辟疆的一个笔名,必须细致地提供证据,不厌其烦地反复证明。笔者愿意接受红学界的检验,欢迎红学家们、红迷们到如皋来,到“水绘园”来,我们一同到“涩浪坡”,到“碧宛湖”,踏上“池沿”,去验证赏月对诗的十二条,去检验冒辟疆著作《红楼梦》的确凿证据!三证“三证齐备”的原型以下借用《红楼梦汇考》中李虹女士《隐藏在〈红楼梦〉中的如皋老县名、老地名、老巷名》文中提供的资料。《红楼梦》第六十四回贾琏偷娶尤二姐,“已于宁荣街后二里远近小花枝巷内买定一所房子,共二十余间。又买了两个小丫鬟。贾珍又给了一房家人,名叫鲍二,夫妻两口,以备二姐过来伏侍”。这段话的描述直逼如皋地理。如皋过去和现在确实有个小花枝巷,离水绘园二里远近,而且附近还有个叫“鲍家场”的小村庄,世代居住鲍姓人家。《红楼梦》里“花枝巷”“二里远”“鲍家场”的名称、距离、姓氏三元素完全与如皋一模一样。《红楼梦》出现了“三证齐全”的证据,远远超出“孤证不取”的原则!“三证齐全”证据完全合乎我们的“合理、可信、准确、真实”的八字原则。再用“唯一性”“独特性”“独立性”去鉴别,我们又获得一个确凿的、无懈可击的、毋庸置疑的证据。它不需探讨、论证,它就存在于那里,比“水系”“涩浪坡”“女墙”等证据更直观、更方便。读者甚至可以在网上打开卫星地图就能找到离水绘园二里左右远的花枝巷,不过它已修建为好几公里长的花市街了。我们在百度地图上找到如皋水绘园北确实有一花市街。笔者于2015年8月23日专程去花市街,那里一片居民高楼,很难找到原居民,多方打听,在庆余路“稳得福”小超市见到马玉才父子,他们原住花市街,他们说:花市街原名花子街,是条临河东西商业街,北边有条小花子巷。花市街的西偏北有个鲍家场,有很多鲍姓居民。如今小花子巷和鲍家场都变成了居民小区,只有临河的沥青马路还保留着花市街的路名。几十年来如皋旧貌换新颜,许多老街老巷渐渐被人忘记。三百年前冒辟疆坐在水绘园里写到第六十四回,贾琏偷娶尤二姐,安排住到哪里呢?抬头一看河对面有条花子街,街北小花子巷内有几户富人家房屋整齐,冒辟疆灵机一动,就让尤二姐住到小花子巷,并把小花子巷改成“小花枝巷”(如皋方言“子”“枝”同音),这样一改,既让琏二少爷避免了“花子”带来的尴尬,又增加了“外室”的人情味。他熟知的鲍家场已虚拟了好几位鲍姓人物出现在《红楼梦》中,这次再叫鲍二夫妻辛苦一场,派来伏侍二姐吧。(附如皋卫星地图花市街)四证大观园中的如皋城墙《红楼梦》第一百○二回有一段:“那日尤氏过来送探春起身,因天晚省得套车,便从前年在园里开通宁府的那个便门里走过去了。觉得凄凉满目,台榭依然,女墙一带都种作园地一般,心中怅然,如有所失。”这段文中出现“女墙”一词,“女墙”是个什么墙?值得研究。82版《红楼梦》注解是:“女墙——城墙上的短墙。《释名·释宫室》:‘城上之垣曰睥睨,……亦曰女墙。’这里指短。”我们再翻开《辞海》“女墙”条:“城墙上呈凹凸形的矮墙。”《辞海》上还有“女儿墙”条:“又名‘压檐墙’,源出‘女墙’。房屋高出屋面的矮墙。是处理屋面与外墙交接的一种方式,也是处理屋顶上的栏杆或房屋外形的一种措施。”笔者一辈子从事建筑工程工作,不但设计过女儿墙,而且亲自修建过女儿墙,现代建筑工程所谓女儿墙,即是钢筋混凝土的平屋屋顶周边的矮墙,起着防护栏杆的作用。其名称即来源于古代城墙上呈凹凸形的矮墙,其凹凸是为了射箭和放射枪弹所用,是一种防御建筑。显然“城墙上的短墙”和屋顶上的“女儿墙”,都不是尤氏在大观园中看到的“女墙”。那么大观园中的“女墙”到底是什么墙?令人瞩目。于是我们去找“睥睨”一词,《辞海》说“睥睨”也是城墙上的小墙。这就更令人迷惑了,所有的解释不管是“女儿墙”还是“城墙上的短墙”,或是“小墙”,共同点是必须建在屋面或城墙上,必须建在“高处”,平地上是不可能修建“女墙”的。但是大观园里没有可以上人的钢筋混凝土平屋面,不可能建有“女儿墙”。大观园中也没有城墙,也不可能有什么“城墙上的短墙”。在大观园中出现一段与园林风格迥异的不伦不类的“女墙”,让读者不解,如陷五里雾中。但大观园中真的没有“城墙”吗?我们只要换位思考:如皋冒辟疆用笔名曹雪芹著作了《红楼梦》,冒辟疆把如皋城水系隐藏在《红楼梦》中,最经典的那一句“北墙下引活水”的北墙正是如皋北城墙。翻开《明万历时如皋县城池图》,清清楚楚地绘着水绘园的北墙正是如皋城墙!于是我便像《桃花源纪》中的迷路人一样,“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原来尤氏见到的大观园里的“女墙”,就是如皋城水绘园中那段城墙!大观园依城墙而建,早己被画家发现,《增评补图石头记》己有画家绘制,只因过去没有把水绘园作为大观园的原型,没有引发红学家对此城墙进行深入探讨。冒辟疆轻描淡写地描述尤氏过大观园见到“女墙”,就轻而易举地说出了《红楼梦》中留下的又一处冒辟疆信号。现在我们用如皋城墙来注解《红楼梦》第一百○二回的“女墙”,就如拨云见日,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了。这“女墙”两个大字,是冒辟疆在《红楼梦》中留下的又一经典伏笔。伟大的文豪冒辟疆精明得令人叫绝!82版《红楼梦》的注解是笔者迄今读到的最完整最详尽的注解,它倾注了老一代红学专家的精力和心血,这些注解文字对读者的帮助是难以忘怀的。但笔者不得不遗憾地指出,82版《红楼梦》第一百○二回对“女墙”注解后缀“这里指短墙”五个字是一大败笔。无论是“女墙”还是“睥睨”,都说“女墙”是屋面女儿墙或城墙上短墙。为82版《红楼梦》注解的红学专家们,不可能想象大观园中有平屋面上的女儿墙,更不可能接受大观园的北墙竟是城墙。但是面对着第一百○二回白纸黑字清清楚楚的“女墙”两个大字,红学专家们无可奈何地注解:“女墙——城墙上的短墙”,但又无法做出合理的注解,在十分矛盾和复杂的心理状态下,只好在后面加上“这里指短墙”五个字,悄悄地把应建在高处的“女墙”下放到地面上。这个下放到地面上的所谓“短墙”不但不能自圆其说而且令读者茫然,我们知道大观园里的亭台楼阁、小桥流水都是精品建筑,突然冒出这么个“短墙”,它在哪个院,它建在哪个斋,它修在哪个馆,它是什么景点?这个根本不存在的“短墙”,实在是82版《红楼梦》注解的败笔!最近同济大学教授、著名的园林专家张振山先生来水绘园考察,发现国内众多园林唯有水绘园依城墙而建,而且在园林内可见到女儿墙的景点,更是独特的现象,这个发现不但使“女儿墙”这个证据增加了含金量,而且在众多证据中显得更有特色、更有个性!五证小宛、黛玉葬花焚稿,千古绝证1645年董小宛随冒辟疆逃难来到浙江海盐。落花时节,不禁触景伤情,看到大好河山,正遭兵燹之灾,他们颠沛流离,有家难归。面对暮春凄凉景色,又见满地落花,勾起小宛无限伤春愁思,深感身世飘零,不知将来葬身何处,凄然泪下。小宛遂加入葬花行列,以花来自喻,扫落花,埋香冢,葬花于鸡笼山。小宛葬花之举被传为佳话。此事虽未见有历史记载,但在2003年9月海盐南北湖方家湾发现一块董小宛葬花石碑,据考证是20世纪30年代从其附近发现的“董小宛葬花处”移来的。石碑已被截断,上段“董小宛葬”四字清晰可见,下段的“花”字依稀可辨,实在是难得一见的历史资料,证明小宛葬花真实可信。如今此碑已被当地居民侧砌在家中内墙上。葬花发生在三百多年前的董小宛身上,毫不为奇。浙江海盐当地有在初夏时节为花神饯行,帚花而葬的习俗,闺阁少女少妇尤兴此风。董小宛风华正茂之年竟得不治之症,冒辟疆的《影梅庵忆语》记载:“小有吟咏,多不自存”,“即夺之焚去。遂失其稿,伤哉异哉!今岁信以是日长逝也”。这是董小宛焚稿最直接最准确的记载。在那个妇女处于奴婢地位的时代,一位多情善感的知性美人,几经颠沛流离,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找到可以寄托终身的伴侣和能接受并非常爱护她的家庭。她可以在水绘园吟风弄月,泼墨作画;她可以烹饪美食,展演厨艺;她甚至可以当家理财。天下多少文人墨客仰慕他们才子佳人配,一幅多么美好的人生画卷展现在小宛面前。然而红颜薄命,几年的逃难生涯,三次从病危中夺回她钟爱的冒辟疆的生命,几百天的昼夜幸劳已使她骨瘦如柴,完全丧失了对疾病的任何抵抗,肺结核病侵吞了她的肌体。命运对她太不公了,一位仅仅二十七岁的才女就此昙花一现。悲叹命运凄惨、焚去手稿是她对命运的抗争。同时发生在小宛身上的葬花、焚稿两件真实故事,在中国史书上、传说中是罕见的。有哪位美女一生中既有葬花又有焚稿的记载?!我敢大胆断言,发生在董小宛身上的葬花和焚稿是中国美女的千古绝唱,是空前绝后的咏叹!我们可视之为“历史珍宝”,它是唯一的、不可复制的美女悲情。但这唯一的、不可复制的人世间的“历史珍宝”,却在虚幻的《红楼梦》中获得重演。林黛玉是一位多愁善感、寄人篱下、体弱多病,不能轻易流露自己的感情,还要看别人的脸色行事的孤傲之女。一见到落花就想起自己的身世,想起自己如浮萍一样无根,辗转漂泊,如何不悲伤?于是她像董小宛一样荷锄葬花,而且还哭出了令人叫绝的《葬花词》:“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不但令在山坡上听见的贾宝玉心碎肠断恸倒山坡之上,也令后世许多“红迷”为之垂泪。《红楼梦》作者不但在大观园里让林黛玉复制了一个董小宛葬花的情节,而且还让林黛玉复制了董小宛“焚稿”的故事。在第九十七回林黛玉得知贾宝玉和薛宝钗定婚的消息后一病不起,临死前挣扎着在卧榻边狠命撕那宝玉送的旧帕和写有诗文的绢子。又叫雪雁点灯笼上火盆,将绢子撂在火上,雪雁也顾不得烧手从火里抓起来撂在地下乱踩,却已烧得所余无几了,之后黛玉便含泪而逝。“黛玉葬花”的故事,“黛玉焚稿”的情节,与“小宛葬花”的故事,“小宛焚稿”的情节,一模一样,一脉相承,如出一辙,都是在身世飘零的青年时期葬花,都是在身患绝症的临终时焚稿,天下哪有这样的巧合?唯一的、不可复制的故事,唯一的、不可重演的美女悲情,却被复制了,却被重演了!只有冒辟疆一人可以完成,也只有用冒辟疆以笔名曹雪芹写作了《红楼梦》才能回答这个问题,这可算是冒辟疆著作《红楼梦》的直接证据!





上一本:陀斯妥耶夫斯基集 下一本:腹有诗书气自华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悬案不悬的作者是冒廉泉,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