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记录考古*线生活的书,有关怀,有趣谈,有思考,有温情……作为一名考古工作者和考古学研究者,作者带着来自考古*线的新鲜的泥土气息和淡淡的书香气,与我们一起,重回考古现场,通过实地勘察和专业分析,揭开了考古神秘的面纱,使考古以另一种面貌呈现在读者面前。 本书是考古学相关著作中难得一见的趣味性非常浓厚的杂文集。综合了田野、读书、考古、历史、个人情感、生活体验等多种元素,大致可分五类:“观物”篇,大概以古物为由头,个别篇章出以“科普”的面貌,实为第一人称的抒情遣怀;“石语”篇,是围绕古代摩崖碑刻的写作,搜罗浙江出土宋元墓志是作者的业务工作之一,整理古人遗物,要求客观公正,然而人非草木,读得多了,不免有些额外的感慨;“冢书”篇,是围绕古代墓葬的写作,关于浙江宋墓的调查与研究,是作者近年较有心得的部分,这些文字貌似偏学术性,内里却属文艺性的;“行路”篇,是作者考古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谈薮”篇,是杂谈调侃类的文字,酸甜苦辣、百味杂陈。这组文字虽题材庞杂,却有其共同点,那就是以说古代物事为主,且通常取材于田野生活,这也是本书zui具独特性的地方。 作者简介: 郑嘉励,1972年出生于浙江省玉环县。1991—1995年,就读于厦门大学历史系考古学专业。1995年7月,进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至今。2010年被聘为研究馆员,从事浙江地区宋元考古、瓷窑址考古与研究。 主要著作有《寺龙口越窑址》(文物出版社,2002年)、《浙江宋墓》(科学出版社,2009年)、《武义南宋徐谓礼文书》(中华书局,2012年)、《丽水宋元墓志集录》(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年)等。 业余从事杂文写作,既为了个人的抒情遣怀,也为了文物考古工作者与大众之间的情感、趣味与思想的连接。 目录: 序 第一辑观物 古民居 城隍庙 廊桥 文峰塔 杨府庙 老屋 碉楼 盐田 海塘 路亭 戏台 牌坊序 第一辑 观物古民居城隍庙廊桥文峰塔杨府庙老屋碉楼盐田海塘路亭戏台牌坊渡口银坑洞龙潭厕所韩瓶胡人俑花瓶眼镜第二辑 石语界碑墓志墓志中的男人墓志中的女人墓志中的夫妻刻字的石匠无字碑戒石铭去思碑摩崖题名沈括题名 第三辑 冢书王坟祖公坟吕祖谦墓一个清代女人的坟墓石像生两处墓地义冢盗墓笔记宋六陵砖头水库 第四辑 行路括苍古道缸窑碗窑嘉兴的山葛府牡蛎滩竹口临海印象刘文彩的庄园渤海《三国》考古何澹考古杨皇后考古范成大考古族谱墙头记房东第五辑 谈薮考古人的独白以地之名好柴火风俗谈千工万工骑马酒桌胡子史略古人肖像假如我们还是猴子的话长毛养鸡的科学家风水先生张岱的雷峰塔鸟语蜜蜂和人是一样的 后记前言与嘉励兄相识于十几年前。他的本职工作是考古,但一起聊天的时候,往往都是听他谈“文学”,甚至是很专业的“咬文嚼字”,而通常很有道理,教人不能不服。《考古人茶座》中的不少内容是在聊天时发表过的,部分文字尚带着口语的痕迹,当然更多的已然经过打磨,然而我阅读之际却是能够看到说话时的神情,便更觉亲切。也因此会想到宋人诗中的一联“斩新句子包诸体,放泼腔儿令一家”(刘克庄《答卓常簿二首》之一),移赠嘉励兄,觉得刚好合式。 以前只知道“智商”一词,近年方闻得有“情商”之说。以我的“物恋”,总喜欢从一器一物见出人情,读《茶座》中文字,每能感觉到嘉励兄也是同道。当然以他的专业优势,对“物”的接触远比我直接,自然更可触摸到古人的脉搏。主讲人的考古,集中在“历史时期”,与史前的辽远相比,似乎更容易放进自己的“当代经验”,多一分对古人的体贴。无法放进考古著述的感慨,在这里便发散为“文艺”,于是生发出“看历史”的智慧,比如《城隍庙》篇。这一类文章读了也是教人喜欢的。 《墓志中的夫妻》,很有意思,引发了我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并且以后在撰写《“千春永如是日”:泸州宋墓石刻中的生活故事》《宋墓出土文房器用与两宋士风》与嘉励兄相识于十几年前。他的本职工作是考古,但一起聊天的时候,往往都是听他谈“文学”,甚至是很专业的“咬文嚼字”,而通常很有道理,教人不能不服。《考古人茶座》中的不少内容是在聊天时发表过的,部分文字尚带着口语的痕迹,当然更多的已然经过打磨,然而我阅读之际却是能够看到说话时的神情,便更觉亲切。也因此会想到宋人诗中的一联“斩新句子包诸体,放泼腔儿令一家”(刘克庄《答卓常簿二首》之一),移赠嘉励兄,觉得刚好合式。以前只知道“智商”一词,近年方闻得有“情商”之说。以我的“物恋”,总喜欢从一器一物见出人情,读《茶座》中文字,每能感觉到嘉励兄也是同道。当然以他的专业优势,对“物”的接触远比我直接,自然更可触摸到古人的脉搏。主讲人的考古,集中在“历史时期”,与史前的辽远相比,似乎更容易放进自己的“当代经验”,多一分对古人的体贴。无法放进考古著述的感慨,在这里便发散为“文艺”,于是生发出“看历史”的智慧,比如《城隍庙》篇。这一类文章读了也是教人喜欢的。《墓志中的夫妻》,很有意思,引发了我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并且以后在撰写《“千春永如是日”:泸州宋墓石刻中的生活故事》《宋墓出土文房器用与两宋士风》两文的时候,当日的读后感还在发酵,也因此促使我在秉笔之际多存一份思考。记得初从遇安师问学的时候,老师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开卷有益”,虽然这早是耳熟能详的旧话,但真正明白它的“指导意义”,却还是在不断求知的过程中。放翁诗云“学问更当求广大,友朋谁与共磨礱”,诚为见道之语。 (二)《考古人茶座》读后,曾写下以上一段感言。去秋见面,嘉励兄说《茶座》易名为《考古的另一面》,将要结集出版,因以写序为命。闻命不胜惶然,惟以谊不可却而胪陈旧日杂感,其实此编研幽辨物,嘘英吐华,自有它的分量和魅力,原毋须他人辞费,而书中的一段文字也正好可以作为题词置于卷端:“生命就是一段旅行,一段曲折丰富、悲欣交集的旅行,沿途到处有瑰丽而无奈的风景。而人生的意义,就在于观看沿途之风景,体验观赏的充实,领悟人生的真谛。人就是趁活着的时候,做点事情,体验人生。” 扬之水,丙申上元节后 1995年,我进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之初,就写点小杂文,给《杭州日报》副刊投稿。《杭州日报》的李玲芝老师热情鼓励我,当时的人们对白纸黑字的印刷品又尚存几分敬畏,有一段时间,我格外有写作的热情。2001年后想法改变,我认为考古工作者的主要精力应该放在业务上。我梦想成为纯正的考古学家,于是长年奔波于野外,先是做瓷窑址考古,后来从事浙江地区南宋墓葬和城市的调查发掘,逐渐疏离杂文写作。现在看来,这种非黑即白的想法,殊为无谓。然而,生活阅历的积累,确实能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人的见识。后来我偶尔翻阅旧作,时有“悔其少作”的感叹,以为从前的写作太过仰赖模仿和书本,却忽略了来自考古田野的直接的生活经验。对考古工作者而言,这是不划算的。这里收录的,是2009年以来的杂文。大致可分五类:“观物”篇,大概以古物为由头,个别篇章出以“科普”的面貌,实为第一人称的抒情遣怀;“石语”篇,是围绕古代摩崖碑刻的写作,搜罗浙江出土宋元墓志是我的业务工作之一,整理古人遗物,要求客观公正,然而人非草木,读得多了,不免有些额外的感慨,不吐不快;“冢书”篇,是围绕古代墓葬的写作,关于浙江宋墓的调查与研究,是我近年较有心得的部分,同样,这些文字貌似有点稀薄的学术性,内里则依然是文艺性的;“行路”篇,是考古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谈薮”篇,是杂谈调侃类的文字,酸甜苦辣、百味杂陈,杂文虽小,也要尽量呈现个人完整的喜怒哀乐,这是我一贯的追求。当然,以上分类只是聊备一格,事实上,不少篇目界限暧昧,难以绝然归类。这组文字题材庞杂,但多数有其共同点,那就是以说古代物事为主,且通常取材于田野生活。对考古工作者而言,这是自然而然的。说起来,还是应该感谢《杭州日报》副刊部。2009年,邹颖滢建议我将田野、读书、考古、历史、个人情感、生活体验整合起来,煮一锅文字,开一组以“考古人茶座”为名的专栏。后来的写作,断断续续,内容上固然泛滥无归,然于文字的趣味,终归是朝此方向努力的。唯其来自田野,故首先要感谢浙江各地文物部门的朋友。我无法一一罗列他们的姓名,如果没有他们的帮助,我将寸步难行,也正是他们,赐予我丰厚的生活滋养。感谢来自陕西的考古技工李文艺先生,一个朴实的农民。他名叫文艺,其实一点也不文艺。十年来,我们辗转各地,在考古工地一起度过无数个晨夕。他对我说:“老了,以后就不再出门了。”2014年6月的一天,我送他踏上回陕西扶风老家的火车。那天,天气闷热,看似要下雨,但终究是晴天。感谢楼泽鸣先生,一个暂时未找到固定工作的大学生。他自2012年起,跟我在考古工地工作。他说,在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几年,比大学四年所学知识的总和还多。我说:“可惜我无法给你更多的财富,我们从事的工作,从根本上说,不能发财。”道路是自己选择的,乐趣是最好的老师,多读书、多行路、多思考,如果可能,写点东西,生活也许会变得更有趣味。感谢《杭州日报》李玲芝、莫小米、韩斌、周华诚、邹颖滢、潘宁,《浙江日报》檀梅、李月红,《钱江晚报》林梢青诸君,是他们长久以来的鼓励和督促,使我平素的杂览汲碎,终于能在今日汇聚成一本书册。感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张曼编辑,本书的面世,凝聚着她的心血。感谢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扬之水先生赐序、海宁市博物馆金雪女士绘制水墨插图,本书因之增色。纸短情长,恕不一一。 郑嘉励2016年2月26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