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言实出版社是国务院研究室主管主办的出版单位,主要出版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的研究成果及其相关的辅导读物,曾获得中国政府出版奖、“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奖、中国图书世界馆藏影响力100强等荣誉。近两年我社推出 “全民阅读精品文库”系列丛书,集国内百余位名家,百余部名作,得到读者的广泛好评。为了更好地引导、推动全民阅读,特推出此套文学批评系列丛书,包括《新视野下的文化与世界》《影像的踪迹——当代电影的文化政治阐释》《风吹影动——中国影视文化评论》《访落集——文学史“通三统”二编》《驶向开阔的世界——当代文学与文化论集》《跨文化视野下的晚清小说叙事——以上海及晚近中国现代性的展开为中心》《重建当代中国文学想象》《萤火时代的闪电——诗歌的观察笔记或反省书》《历史·记忆·生产——东北老工业基地文化研究》《批评档案——文学症候的多重阐释》10部。入选本丛书的作者,均为当代中国文坛较为活跃、较有影响、较有实力的青年文学评论家。 本书作者抓住了文学与社会这一核心关系,以评论家“激浊扬清、褒贬优劣”的客观态度,从思潮、作品、批评和对话四个方面,讨论清末至今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通过文本细读,深入而透彻地解读了社会各个时期不同的文学表征方式及其社会意义。 作者简介: 刘涛,1982年出生于山东胶州,复旦大学中文系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中国现代文学馆特邀研究员,出版了《“通三统”——一种文学史实验》《当下消息》《晚清民初“个人—家—国—天下”体系之变》,并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当代作家评论》《文艺理论与批评》《南方文坛》等主流评论刊物发表论文及评论一百余篇,多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 目录: 第一辑思潮 康有为的九种人与庄子的七种人 积应求厚 晚清至新中国家庭关系变迁研究 ——以《精卫石》《一缕麻》《终身大事》《家》《青春之歌》为例 重新安排四种关系 ——“一带一路”视野下的文学新格局 近年三种乡村叙事 如何写“可怜”的人 论电影不可能创作出真正经典 从作家到“作”家 ——以韩寒、郭敬明为例 2013年四个重要文学现象 70后作家的古典追求 ——以张学东、计文君、东君为例第一辑 思 潮 康有为的九种人与庄子的七种人 积应求厚 晚清至新中国家庭关系变迁研究—— 以《精卫石》《一缕麻》《终身大事》《家》《青春之歌》为例 重新安排四种关系——“一带一路”视野下的文学新格局 近年三种乡村叙事 如何写“可怜”的人 论电影不可能创作出真正经典 从作家到“作”家——以韩寒、郭敬明为例 2013 年四个重要文学现象 70 后作家的古典追求——以张学东、计文君、东君为例 “青年学者的困境与出路”谈/第二辑 作 品 杨绛说,“孔子偏宠子路” 思想改造史——读黄济人《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 花繁花衰——《繁花》论 以狼窥天道——评电影《狼图腾》 他的时代在20 世纪90 年代之后——宋长江论 描写时代的情绪——读张学东《尾》 喜剧诗人——劳马作品论 止语简言——读蒋一谈《庐山隐士》 死去还是活着,这是一个问题——论笛安及《胡不归》 伤章某某——读马小淘《章某某》网络时代的“英雄” ——张嘉佳论 书写三代人的创伤——读冬筱《流放七月》 从“文革”往事中,还能看到什么? ——读刘涛《1970 年代的工厂风景》 小说的中庸之道——评张书江《那女》 宋潇凌小说的常与变 幻想抑或真实——评侯百川《河门》 读铁流的几部作品 第三辑 批评 “新时期”文学秩序的奠基者——陈思和先生的六个面向志荣印象 理寓乎史——评王晓琳《警察美学的生命话语——公安文学研究》 读陆胤《政教存续与文教转型——近代学术史上的张之洞学人圈》 创造、国际视野、判断力及对90 年代的理解——由此透视我的批评观 论文学评论家不可志为文学评论家 80 后批评家的时与命——兼及“80 后批评家丛书” 第四辑 对话 写自己与写他人——关于《北去来辞》的对话颤抖、童年、情结——关于《颤抖》的对谈 反身向古,重构当下 “超短篇”:文体之美与思辨之魅——关于蒋一谈及其《庐山隐士》对谈 就文学批评问题答周明全 “君子之道,黯然而日章” ——访80 后批评家刘涛 后 记前言序 对期望早点亲近作者的读者来说,置于正文前的任何文字,能够避免最好;如果不能避免,那次好的选择是,越短越好。 刘涛胸有大志,故不斤斤于文字之得失,不汲汲于文本之细读,读书推尊“观其大略”与“不求甚解”,或将有为于观风理俗:“采诗之官行于四方,搜集民谣民歌,当然不是为了比较哪首遣词造句优美,研究有几个流派,各呈现什么风貌,而是由诗而判断政治,由歌谣了解民风,知民心民情,其意在了解当代,备王省察更正。” 与此志相应的,是他厚实的学术准备。“念终始典于学”,虽未至于“三年不窥园”,却也可称“苦身勠力”,渐积渐厚,渐厚渐转,知识结构已然不同于时流。“文学评论家若欲上出,必也更新深化自己的知识结构。文学评论行业若欲更上层楼,必也检查行业的整体知识结构。” 检是书标题,“时代”处其间者有四,文中更是所在多有,可见刘涛对时代之重视。对现时代的断代,刘涛定在曾国藩与洪秀全之争,“中西相遇、互相激荡, 序对期望早点亲近作者的读者来说,置于正文前的任何文字,能够避免最好;如果不能避免,那次好的选择是,越短越好。刘涛胸有大志,故不斤斤于文字之得失,不汲汲于文本之细读,读书推尊“观其大略”与“不求甚解”,或将有为于观风理俗:“采诗之官行于四方,搜集民谣民歌,当然不是为了比较哪首遣词造句优美,研究有几个流派,各呈现什么风貌,而是由诗而判断政治,由歌谣了解民风,知民心民情,其意在了解当代,备王省察更正。”与此志相应的,是他厚实的学术准备。“念终始典于学”,虽未至于“三年不窥园”,却也可称“苦身勠力”,渐积渐厚,渐厚渐转,知识结构已然不同于时流。“文学评论家若欲上出,必也更新深化自己的知识结构。文学评论行业若欲更上层楼,必也检查行业的整体知识结构。”检是书标题,“时代”处其间者有四,文中更是所在多有,可见刘涛对时代之重视。对现时代的断代,刘涛定在曾国藩与洪秀全之争,“中西相遇、互相激荡,一个大时代开始了”。此一大变局,持续至今,刘涛从此转捩点开始,顺流而下,形于笔墨者,自晚清康有为,经鲁迅、钱钟书,以讫现今活跃的诸作家。如此,眼光来自古典,用心始终在当下。所据之典册虽出于古,实着眼于“当下消息”,将有益于此间;所谈之书之人,虽存于今,而其间之呼吸吐纳,也往往未变于古。此生生不息之古今,也流经己身,将时时校正自己,所谓“通过文学观当下消息盈虚,为知语默进退”。志向的构造大,学术的堂庑深,时代的格局广,自身的要求高,有时候便不免会显出现下的作品小,浅,窄,低,人物一路弱下来,有些几乎填不进这个庞大的建筑。我在想,有时候,刘涛会不会有足履的不适之感呢?不久前,刘涛工作变动,其志与学,或将经历更实质的检验。书名“访落”,想来不是“嗣王谋于庙”,而是“慎始也”,即于此“常怀恐惧之心”。既来则安,那就用谨慎而节制的做事来一点点校正自己,“以保明其身”。 后记2013 年,我出版《通三统——一种文学史实验》。当时称,三通乃指清代、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应通此三统,或可了解当下。今日再编评论集,依然延续此名,盖因近年关切及所写文章依未出此范围,故是书称为二编。内容分为思潮、作品、批评、对话四部分,讨论清末至今的相关问题。思潮、作品、批评是文学研究的三驾马车,治文学史必然致力;对话是近年与师友之间的讨论, 实录于此。访落云云典出《诗经·周颂》。访者,谋也;落者,始也。成王即位之初,与群臣谋政事,是诗记之。《礼记》言“四十而仕”, 《论语》又曰“贼夫人之之子”,今予学无所成,忽有变化,常怀恐惧之心,故亦名“访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