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风格严谨犀利,尽显当代文人和当代艺术的精髓。 本书简介: 《视觉前沿》本书收录了作者自2014年至2015年为《文艺报》专栏撰写的文艺评论文章,共计六十余篇。是多年来陈履生先生文化艺术研究成果的一个缩影。所选文章不仅突显了他犀利大胆的评论风格,还体现了其在言语叙事上的恰当得体。内容涵盖绘画、雕塑、书法、篆刻、摄影、动漫、建筑、设计及工艺美术等领域,并对相关文化产业的历史、现状、未来发展做了的阐述与论赞。书稿以一名专业艺术评论家的角度,为大家呈现了一道丰富而又与众不同的文化艺术饕餮。 作者简介: 陈履生(1956.6—)江苏扬中人。擅长中国画、美术史论。1982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1985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历史及理论专业,获硕士学位。现为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作品曾入选当代水墨新人奖,并获“牡丹杯”国际书画大奖赛优秀作品奖,多次在国内外举办个人画展,或参加国内外的综合性大展。获文化部2006年优秀专家称号,获第五届北京中青年文艺工作者德艺双馨奖。出版论著50余种,主要有《神画主神研究》、《新中国美术图史1949-1966》、《以“艺术”的名义》、《革命的时代:延安以来的主题创作研究》等。 目录: 前 言1 二○一五年1 手工艺与物质文化遗产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更应该得到 社会的尊重3 正确理解“以人民为中心”才能明确文艺创作的导向7 从故宫和《清明上河图》热看传统中国画教育的势在必行11 只有国家的强大才有博物馆的强大——以埃及国家博物馆为例14 米老鼠的魅力与迪士尼的产业所创造的文化奇迹值得研究和借鉴17 威尼斯双年展发展到今天成为一份特殊的城市产业是不可 复制的奇迹20 米兰世博会是检验国家文化实力以及文化创意水平的一份试卷24 建立国家级的“被盗文物登记系统”以解决文物的偷盗问题28 公益性文化机构需要社会的多元化认同和支持以跨越国有与前 言1 二○一五年1 手工艺与物质文化遗产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更应该得到 社会的尊重3正确理解“以人民为中心”才能明确文艺创作的导向7从故宫和《清明上河图》热看传统中国画教育的势在必行11只有国家的强大才有博物馆的强大——以埃及国家博物馆为例14米老鼠的魅力与迪士尼的产业所创造的文化奇迹值得研究和借鉴17威尼斯双年展发展到今天成为一份特殊的城市产业是不可 复制的奇迹20米兰世博会是检验国家文化实力以及文化创意水平的一份试卷24建立国家级的“被盗文物登记系统”以解决文物的偷盗问题28公益性文化机构需要社会的多元化认同和支持以跨越国有与 非国有的界限32如何认识非正常状态下的创作并以此反观当代美术创作的 过于“正常”36寄望第十三届全国美展在学术和规模等方面的改进以重振 全国美展40 二○一四年45 华人美术教授已成为美国新的文化力量47民族题材美术创作在新中国的发展与二十一世纪现实中的问题51用真情实感去融化冷漠才能给艺术带来持久的感动人的力量55各行各业办画院的画院乱象正造就当代文化灾难和社会问题59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应更多地依靠社会和文化机构自身的 智慧和潜力63国家激励和扶持美术创作的力度越来越大与精品力作的越来越少67建立国家数据库将中国书画鉴定由经验判断转向科学鉴定70文化遗产保护只有追求文化内涵和品质才能摆脱商业性 开发和利用74《功甫帖》真伪的争议所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中国书画鉴定的 当下窘境77 二○一三年81 何燕明与陈笳咏个案是诠释新中国美术史完整性必须研究的对象83传统画派的当代发展能够有所成就必须在新世纪走向化境86民营博物馆只有表现出文化关怀才能在文化建设中大有作为89看九十高龄的黄永玉先生八十后的新作感想未来的中国画坛93公共文化设施与公民素质应该同步增长才有可能成为文化强国96以绑架和消费民族情感的人品很难达到正大光明的画品99应该从核心问题上激发追讨海外流失文物的自信10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能挖掘历史根基和切断文化血脉105手工技艺的传承要在当代中国文化的顶层设计中预留一个 特别的位置108复兴之路上实现中国文化梦想还有相当长的时间和艰难的历程111 二○一二年115 用爱去为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另辟蹊径117美术教育百年历史映衬下的发展成就也呈现出现实的困局120连接文化传统的绘画审美趣味的延伸是当代文化的重要组成123应该把复古和重建的劲头和资金用在当代文化的建设上126时代的美术创作工程需要有对艺术的信仰和敬畏来支撑129壁画的前世今生与当代的传承与发展132回到现实之中才有可能创作出时代的精品力作135建立摄影的艺术新秩序以突破“人人都是摄影家”的时代困局138重新认识周抡园可以回归到美术史的多样性和真实性之中141曾经大有作为的宣传艺术能否在今天有所作为144用文化自觉完成“文明—国家”的中国美术猜想147二○一一年151文化发展中的公共文化环境保护问题153文化强国必须发展高素质高品位的国家文化156时代需要关注和反映现实的《阿杏》160应该跨越美术史的局限来品评当代台湾美术创作163基于对“脊梁”的尊崇而来的荒唐的“脊梁”构成了时代 名利场上的乱象166只有艺术设计助推品牌建设才能带动文化创意产业169以博物馆的发展为例看国家软实力的提升172“历史与艺术并重”为国博开启时代新航程175多元化时代的国家收藏应该寻求突破价值观的瓶颈178当代中国雕塑家应该放下工程而努力恢复写实的基本功181二○一○年185艺术品拍卖市场进入到难以估量的“大跃进”时代187“做大做强”要实现核心价值的“大”与“强”190应该从立法的层面保护文化环境以治理泛滥的“三俗”雕塑193中国文化既要“走出去”又要立住脚196艺术市场“大跃进”中透露出的文化悲情199艺术的老问题和新问题都应该得到重视202重振中国文房将有利于传统文化产业的保护和发展205林风眠的故事只是艺术市场故事会中的一段208当代中国书法的文化存量决定了发展的水平211艺术与房子,房子与社会,社会与艺术214全国美展的时代性决定了它持续发展的可能性217各类评选应该维护学术与市场的公信力220前言所有的缘分都是有缘由和过程的。我与《文艺报》的缘分是因为关于新中国美术研究和美术批评。在梳理新中国美术史的过程中知道《文艺报》的过去和现在以及其在文艺界特殊所有的缘分都是有缘由和过程的。我与《文艺报》的缘分是因为关于新中国美术研究和美术批评。在梳理新中国美术史的过程中知道《文艺报》的过去和现在以及其在文艺界特殊的作为和影响,它在一段时间内确实是灯塔、是旗帜、是风向标,在风云变幻的文艺界有着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尽管它也有沉浮。差不多是二十年前,沈鹏先生在整理旧书的时候曾送我自创刊以来的《文艺报》,我一直珍藏着。那时候的《文艺报》虽然称为报,却是十六开大小的杂志,大都是与文学相关的内容,表现出中国作协机关刊物的特性,其中也刊发了一些最新的或最有影响力的美术作品,也发表过许多很有分量的美术评论文章,作者都是美术界的名流。另一方面,因为《文艺报》有几位特铁的编辑,像深交的朋友,能经常就一些热点问题聊聊,谈一些自己的看法。张陵、陈新民、李梅、颜慧等以自己的判断在组织选题、征集稿件、发现作者等方面,表现出了独特的眼光和智慧。而中央美院附中毕业的陈新民是业余中最专业的、专业中最业余的,一段时间以来他像连接《文艺报》与美术界的桥梁,做出了特别的贡献。因此,《文艺报》的美术版面一直是非专业报刊中最突出的,其前沿性往往让美术界震惊。一九九九年,在年近岁末的时候,《文艺报》酝酿着新的一年的改版,其中有新设“艺术周刊”的构想,并计划在每周的四版中安排一个美术版。有朋友推荐我来主持这一专版。后来,经过当时的报社领导的面试和考核,最后决定由我来主持,这是我有兴趣做的一件事情,不知道为什么,也不为什么。虽然很多朋友并不理解其乐趣在哪里,但个中的辛劳是不言自明的。我给这个专版定名为“视窗”,是因为看到了电脑中的Windows(视窗)操作系统正风靡世界,我也希望这个艺术的Windows能够得到社会的关注。二○○○年一月六日,《艺术周刊·视窗》第一期面世,从此,我多了一个专栏作家的身份,而因为恪守知识分子的良知和批评的立场,也多了一个得罪人的差事。接着,进一步,于二○○三年又创办了《美术周刊》,经历了两年多的时间,因为各种原因停了。可是,缘分还在,还有念想。此后的一段时间内因为出卖版面而使得美术专版面目全非,受到了文艺界各方面的批评,后来迫于各方面的压力,最重要的是又换了主编,这个卖版面的美术专版彻底收工了。二○一○年年初,《文艺报》还是不甘于没有美术专版,抑或是为了挽回此前卖版面带来了负面影响,于是又策划了《世纪美术专刊》,每月一期,《文艺报》还是希望我开设专栏以维护与美术界的关联,或者是需要像我这样的评论以维护江河日下的批评能有基本的尊严。二○一○年二月五日,《世纪美术专刊》中的《视觉前沿》发表了《全国美展的时代性决定了它持续发展的可能性》,这是我调任国家博物馆的前夕在《文艺报》开设的一个新的专栏,此后的专栏写作一直伴随着我在国家博物馆忙碌的工作。《视觉前沿》每月一期(因为出国的原因,中间断过几期),所论大到全国美展,小到手工艺;有说一个人的,也有说一件事的;涉及视觉艺术的方方面面,但都与当下的思潮、现象有关,至二○一五年十二月,前后六年的时间共发表六十三篇。刚开始的时候,每期两千字以内,后来加长为两千字以外。在版面中的外形是长条,而标题都很长,这是其基本的形象特征。这期间,陈新民已经于二○○九年退休,返聘至二○一五年春节之后。而张陵调任作家出版社总编辑,颜慧也调离了《文艺报》。一切好像都在变化,但专栏还在。回顾自一九九九年以来与《文艺报》的合作,十七年的时间内,与金坚范、范咏戈、闫晶明、梁鸿鹰四任主编打交道,又接上了像李晓晨这样的年轻编辑,想想这在一个有限的人生中也是时间不短的难得的经历,值得珍重。为了这份珍重,编辑出版专栏文集,也是留存和纪念,更是向《文艺报》致敬,向为之辛勤劳动的编辑、朋友表示感谢。 二○一六年一月手工艺与物质文化遗产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更应该得到社会的尊重缘起之一:嘉德香港二○一五秋拍首次推出“余香——日本竹艺精品”专场,其中一百零一件流传久远、精致典雅的日本竹艺藏品进入拍卖市场,受到了社会的关注,让人们想到中国的竹艺以及竹艺的收藏。显然,这些来自中国、与中国竹艺历史与发展相关的文化联系,让人们回头看源流上的中国竹艺以及手工艺术的现状(包括收藏),以及基本的认知。缘起之二:中国美院创办“手工艺术学院”,以手工的学科化肯定了手工艺术在当代文化发展中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在当代中国手工艺术式微的状况下,“手工艺术学院”将唤起人们关注手工的当代价值和意义,这在大数据时代显得尤为重要。手工艺术是中国重要的文化遗产,手工艺术是中国重要的文化创造。瓷器、漆器、竹木牙雕、印染织绣、剪纸以及竹器,包括像作为材料的文房四宝等,都是一针一线、一笔一画;都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它们中的每一项都是中华文化的代表之一,都是祖先的文化贡献与才智的结晶。可是,如今,看不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史无前例的高度重视,而看得见的物质文化遗产却在眼皮底下不断消失、消亡而视而不见,这是为什么?看不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重视是应该的,而看得见的物质文化遗产被忽视则是万万不应该的。可惜,这事儿没人管。像中国美院这样建立“手工艺术学院”以图振兴,其美好的愿望所表现的是局部的认知,难以像非物质文化遗产那样在国家层面上表现出时代所需。现实中更需要人们理性地思考这种文化格局在当代的问题。工艺美术中的许多传统行当伴随着现代化而慢慢消融在新的世界之中,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历史性贡献,是从教育根基上挽救了各门手艺,这是根本性的措施。手工艺在纯绘画、雕塑之外撑起了实用艺术的天地,它关系到千家万户的生活品质,联系着国民素质与国家形象,承续着文化传统的未来发展。手工艺是国民精神的一种体现,从能工巧匠的巨制到村妇的缝缝补补;从老虎鞋到鞋垫;从蓝印花布到绣花枕巾;从泥人玩意儿到瓷塑摆件;从玉雕装饰到石刻屏风——这些与民俗和风情关联的手艺中蕴藏了无数的审美创造,是中国艺术发展史上最为特殊的内容。一个强大的国家文化中如果没有手艺的存在,那内涵是苍白的。手工艺在当代的重要性实际上是有目共睹的,那些占据城市中有着昂贵场租的高大上的商场,以及像机场等城市公共空间中最吸引人眼球的广告,都是被耳熟能详的洋品牌占据了。而人们的视觉是难以躲避的,可是,这种铺天盖地却视而不见构成了当代中国社会中的一大怪事——?一方面是许多人用意识形态的价值观去鄙视那些所谓的“奢侈品”,甚至鼓动普通公众的仇富情绪;另一方面,人们又无可奈何地接受着商业的现实,因为这是中国现代化和国际化形象的最为表象的支撑。应该冷静地看看、想想,路易威登、宝格丽、迪奥等等所表现的都是一种产业化的手工精神,是家族企业的当代传承,也是世界闻名累积的成果。为什么人家把我们自己不屑一顾的裁缝、皮匠等手工艺,做成了具有世界格局的大品牌?为什么人家能够把自己家里的手艺通过代代相传而成为国家的骄傲?为什么我们不能?机械奇迹中的古董表在今天成为拍卖市场中重要的资源,也是手工另一方面的奇迹。而我们给后人留下多少当代物质形态的遗产以转化为拍卖资源,还是网上售卖奇迹中的伪劣产品以及那些“互联网”的概念,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今天以理性的思考来对待现实的问题。我们在吃祖宗饭的时候,还应该给子孙留一点念想。现代工业开始的制造业,从蒸汽机到高铁,从无线电到数码,在变化中反映出时代的特色,其制造的水平与国家的实力联系在一起。而手工艺在相对长的时间发展过程中,通过特殊的传承方式使其代代相传,有着几代或几十代人的努力和积淀,表现出国家和民族文化的魅力。在国家层面上,手工艺和制造业的互为补充才有可能使国家强大。中国地域辽阔,手工艺的品种众多。仅陶瓷一项,不同的窑口、不同的瓷土、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手艺,造就了千差万别。印染织绣在少数民族地区为女性展现了美的气质,手艺是她们的装扮。藏族的服饰、银器、刀具等则是民族文化的特色,而与其相关的作坊更是体现了传承的方式,在现代化的社会中更显手艺和传承的魅力。手工艺不仅是在技术层面上表现为工之巧,重要的是在文化层面上的附加值。手工艺中的文化有一些特定的内容,包括具体的图案,其中一些具有符号性质的内容反映了对于美好憧憬的期待,吉祥的寓意也是通过传承在手艺的表现中得到呈现,它们在中国的基层文化中有着广泛的基础,是维系传统文化和地方文化的一种有效的手段。欧洲的手工艺在传承中最后形成了品牌,那些服饰、首饰中的国际大品牌无不与手艺连在一起,其产业化过程也是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最终形成了产业链中的所谓的“奢侈品”。欧洲手工艺产业化助推手工艺走向高端制造业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尤其是那些高端的皇家瓷,更会启示我们研究手工艺在当代发展中的问题。在“互联网”的时代,成就了许多短时间内不是靠手艺而是靠脑筋暴富的人才,他们受到了社会的关注和拥戴,其直接的影响就是让那些本来是靠手艺的传承而成家立业的年轻人,在社会主流的影响下鄙视手艺的经年累月,怀疑或动摇手艺在家庭和社会中的意义。因此,后继无人,传承乏力,都直接影响了许多传统手工艺在当代的生存。手工艺在当代的生存状态有些可能是现代化发展中的自然规律,可是,有些则需要国家和社会的扶持与帮助,重要的是要在价值观上得到社会的尊重,在“荒年饿不死手艺人”这一祖训的对照下,小康社会中的手艺人应该活得更滋润、更有尊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