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一颗子弹与一部红色经典


作者:高建国     整理日期:2016-05-22 22:02:49

《一颗子弹与一部红色经典》,是刚健沉浑的交响曲,一方面扎实再现艰苦卓绝的战斗历史和义勇无私的英雄生涯,一方面全力还原与此相关的一部戏剧名作的创演历程,两者融汇,那些令人由衷缅怀和敬仰的革命先辈和艺术家的群像,重新鲜活在我们面前,震撼并感动着今人的心灵。那一颗子弹,充满辩证更饱含热望,呼啸自敌方而来、在心脏附近留驻半个世纪,一旦从逝者身体中取出,便成为教育和温暖后人的发光体。人格筋骨、大写的情怀,光耀辉映在弘扬和书写中国精神的时代。这篇作品在史识如何与史事对话、如何处理思想基础和艺术追求的关系、如何更清晰地激活蕴藏在历史中的核心价值以作用于当代人心等诸多问题之上,都给我们以诚恳实在、有理有据而富有情义说服力的启示。——《人民文学》
本书简介:
  长篇报告文学《一颗子弹与一部红色经典》,是反映抗日战争相持阶段,以新四军老6团为骨干的“江南抗日义勇军”,按照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做出的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的战略部署,根据周恩来为新四军制定的“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战略方针,在叶飞率领下,于1939年5月挺进苏南东路地区日伪重兵据守的河湖港汊水乡,机动灵活打击敌人,开辟以阳澄湖为中心的苏常太和澄锡虞抗日民主根据地的艰难曲折过程,展现了1939年10月“江抗”主力奉命西撤北上后,以刘飞、夏光为代表的伤病员,不屈不挠坚守阳澄湖芦荡斗争,终使芦荡火种再度燎原,此后在谭震林领导下,东路地区抗日武装和根据地建设再度大发展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作品以抗战时期嵌入新四军指挥员、开国中将刘飞胸部的“一颗子弹”和根据刘飞嘱托产生的描写阳澄湖36个伤病员事迹的纪实文学,以及由此引发的红色经典《芦荡火种》、《沙家浜》的创演为贯穿线,把宏大叙事与细微透视统一于一体,从独特的视角生动揭示了“江抗”苦难而辉煌的奋进历程,是第一部全面、系统、深刻、生动反映“江抗”历史和功绩的纪实文学作品。同时,通过对“江抗”的透视,勾勒了新四军英勇曲折的发展历程,在深度开掘中披露了若干鲜为人知的史实,读来引人入胜,发人深省。作品以磅礴的气势,生动地描述了以毛泽东、周恩来、陈毅、谭震林、叶飞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之祸的危急关头,洞察历史风云,把握战局走势,科学制定持久战和敌后游击战等大战略,领导抗日军民在因地制宜实施战略中创造性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的历史进程,以及兼有战略家和诗人气质的毛泽东领导创作修改红色经典,艺术地再现于江南水乡实施的敌后游击战争战略的全过程,从而形成了统领全篇的另一条贯穿线,栩栩如生展现了特定历史时期毛泽东、周恩来、陈毅、谭震林、叶飞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感人风采,刻画和塑造了刘飞、吴焜、廖政国、夏光、乔信明、杨瑞年等新四军指战员的生动形象,使作品形成了思想、文学、史学三金铸一的鲜明特色。
  作者简介:
  高建国,男,1954年10月生,山东青岛人。军事学博士,博士学位论文《21世纪中国军事人才发展战略构想》,于2002年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论文。上个世纪80年代出版《当代中国军人婚姻透视》、《地球第一雕塑》、《东方写真录》等4部作品集。主要获奖作品有,1988年发表在《解放军文艺》上的中篇报告文学《本世纪无大战》,获全国百家期刊“中国潮”报告文学征文二等奖、《解放军文艺》优秀作品奖和济南军区业余文艺创作一等奖;同年发表的中篇报告文学《绿色罗曼》获首届《三月风》文学奖金奖。2014年发表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上的散文《焦裕禄的家风》,2015年获“中国梦·强军梦·我的梦”全军征文奖、第三届长征文艺奖。2015年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散文《冰湖上的小木屋》获人民日报社和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故事”征文优秀奖;散文《历史深处或蒹葭苍苍》获“沙家浜精神”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全国征文特别奖。引子苏州觅宝共和国65岁华诞假日,我从上海赶往苏州,去寻找一颗子弹。说来的确有些令人匪夷所思:国庆黄金周专程到有天堂美誉的苏州,竟然是为一睹一颗神秘子弹的真容!北寺塔、虎丘、寒山寺……在寸土寸金的苏州高新工业园区三香路,步入7000平方米的苏州革命博物馆这所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我终于见到了期待已久的镇馆之宝——那件黑与红的经历参半、凝结着特殊历史而又令人憎爱交加的文物: 铁质弹头被岁月的利齿咬噬得凹凸不平,似在诉说着它与寄居主人的爱恨情仇;深褐色的斑斑锈迹宛如凝结的陈年旧血,使人油然想起它蛰伏抗日英雄血肉之躯的年深日久。 这不是一颗普通子弹。1939年9月21日,这粒长2.8厘米、底部直径0.7厘米的弹丸,从由国民党军统特务头子戴笠网罗特务、流氓、封建把头和反动军官发展起来的“忠义救国军”的一支蒋(美)式0.3英寸步机枪中射出,嵌入一位16年后荣膺共和国中将军衔的新四军指挥员刘飞胸中,直至将军1984年10月24日谢世方得取出,伴随和见证了将军从战争到和平45年的军旅生涯。谁能想到,就是这颗来自敌人营垒的子弹,竟然引发了红色经典《芦荡火种》和《沙家浜》的创作,并打开了透视中国共产党人战略运筹和苏南东路地区抗日英雄谱的窗口!第一章深远经略1.历史十字路口的中国1938年秋,面临亡国灭种危险的中国,又一次走到了历史的十字路口。10月21日,日本侵略军第十八、第一〇四师团攻占华南枢纽广州。4天后的10月25日,上年末参加南京大屠杀兽性未泯的日军第十六师团,会同第六、第十三师团,经过4个多月的杀伐屠戮,以伤亡近4万人的代价,占领华中重镇武汉。10个多月前由首都南京迁此的国民党政府,被迫迁往重庆。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以来,在1年零3个月的时间里,日军长驱直入,相继占领华北、华中、华南,在军事上取得重大胜利。但随着战线的延长、部队的分散、兵员的伤亡,以及占领区面临日益严重的威胁,战略进攻已达顶点的日军渐趋颓势。特别是1937年10月8日太原失守后,华北地区正面战场的作战基本结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游击战争地位逐步上升,客观上使中国的抗日战争形成了相互配合的两个战场:一个是主要由国民党军队担负的正面战场,一个是主要由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担负的敌后战场。东京永田町,建于1929年的两层西式木造楼首相官舍,葱茏的林木慑于将临的严冬,早已凋零。1938年11月3日,三度出任日本首相的近卫文麿在这里发表臭名昭著的第二次“近卫声明”。近卫文麿出身日本豪族家庭,门第仅次于天皇,是策动全面侵华战争和实行严密法西斯主义统治的始作俑者。日本政府这次声明的要害,改变了年初第一次“近卫声明”关于“日本不以中国国民政府为谈判对手”的方针。近卫内阁在企图速战速决3个月击败国民党中央军计划落空后,开始调整侵华战争的战略和策略:在正面战场上停止战略性进攻,逐渐将其主要兵力用于打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和新四军;对国民党政府,从以军事进攻为主、政治诱降为辅,变为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企图诱使国民党政府妥协投降;在其占领区内,则加紧扶持傀儡政权,建立和发展汉奸组织。在陕北高原延安的窑洞里,运筹帷幄的毛泽东,对中国时局的深刻转变和走向,洞若观火。早在中央红军到达陕北时,中国共产党就预见到了即将到来的中国抗日战争是一场持久战争。1935年12月27日,毛泽东在瓦窑堡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报告,指出:“中国革命战争还是持久战,帝国主义的力量和革命发展的不平衡,规定了这个持久性。”“帝国主义还是一个严重的力量,革命力量的不平衡状态是一个严重的缺点,要打倒敌人必须准备作持久战,这是现时革命形势的又一个特点。”1936年7月,毛泽东在同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谈话中,明确提出通过持久战争夺取抗战胜利的方针。彼时,孱弱的中国抗战不可能取胜的“亡国论”,只要苏联出兵、美英等大国干涉,抗战很快会结束的“速胜论”,正沸沸扬扬,喧嚣一时,左右着国人思想和坊间舆论。毛泽东这一论断,对在战争发展趋势认知上处于混沌状态的中国,不啻一声春雷,石破天惊。1938年5月,毛泽东总结全面抗战10个月的经验教训,集中全党智慧,在延安窑洞里写下了《论持久战》和《抗日战争的战略问题》两篇重要军事理论著作,并于1938年5月在延安抗日研究会上作了《论持久战》的讲演。毛泽东分析了中国实施持久战的外部原因,即“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20世纪30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全部问题的根据就在这里”。毛泽东分析了中国实施持久战的内部条件,这个条件就是把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毛泽东透过扑朔迷离的历史进程,高瞻远瞩地指出,中日双方存在着互相矛盾的4个基本特点: 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小我大,敌失道寡助我得道多助。 据此,毛泽东在中日两国本质特点的比照中,为持久战提供根据: 日本的长处是其战争力量之强,而其短处则在其战争本质的退步性、野蛮性,在其人力、物力之不足,在其国际形势之寡助。中国的短处是战争力量之弱,而其长处则在其战争本质的进步性与正义性,在其是一个大国家,在其国际形势之多助。 毛泽东科学地预见到: 持久的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通过这三个阶段,在双方的力量对比上,中国必将从劣势到平衡到优势。其中,相持阶段是最艰苦的,时间也最长,然而它是持久抗战转到最后的“枢纽”,中国抗战力量的生长主要在这个阶段。 历史记住了一个感人至深的细节:春寒料峭的夜晚,在异常投入的理论创造中,在9天时间里焚膏继晷振笔疾书的毛泽东,其棉鞋被窑洞里的火盆引燃烧了一个洞,他竟浑然不觉。就是在夜以继日的思考和分析判断中,毛泽东提出了一个被后来的时局演进完全证实的论断,持久战是抗日战争的总的战略方针。真理不问门第。《论持久战》的问世,在中外包括国民党营垒引起广泛关注和反响。在陪都重庆,白崇禧看了《论持久战》拍案叫绝:“这才是克敌制胜的高韬战略!”他向蒋介石转述了《论持久战》的主要观点,蒋也对该文深以为然。在蒋的支持下,白崇禧将《论持久战》的思想归纳成两句话:“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在取得周恩来同意后,由军事委员会通令全国,作为抗日战争中的战略指导思想。国民党军队傅作义、卫立煌等高级将领,都高度评价《论持久战》。这部论著还被翻译成英文印行海外,得到爱国华侨、华人及关注中国抗战的外国友人一致好评。1938年10月,蒋介石在武汉召开高级将领会议,邀请朱德参加。朱德在会上提出了国共两党举办游击干部训练班的建议,被蒋介石采纳。其后,周恩来和叶剑英研究制订了游击干部训练班教育计划大纲。11月,蒋介石邀请中共代表周恩来和叶剑英参加在南岳召开的最高军事会议,会议确定,自“七七抗战”开始到武汉失守为第一期抗战,以正规战为主;而后为第二期抗战,实行“游击战重于正规战,变敌后为其前方,用三分之一力量于敌后方”的方针。1939年2月,为了培养游击战指挥人才,国民政府军委会在衡山举办3期南岳游击干部训练班,蒋介石亲任主任,聘请叶剑英任训练班教育长,中共中央派出包括军政教官在内的30余人代表团,传授游击战战略战术和政治工作,周恩来曾到训练班视察与授课。叶剑英在南岳游击干部训练班讲授《游击战概论》时,听众达两三千人。课堂容纳不下,只得在广场上讲大课。1939年6月10日和13日,毛泽东分两次在延安高级干部会议上作题为《反投降提纲》的报告。6月30日,毛泽东撰写了《当前时局的最大危险》一文,开篇有这样一段话:“我手边收集了不少材料,撰写一篇纪念抗战两周年的论文,借以答复自《论持久战》和《论新阶段》出版以来从某些方面发出的责难、挑战和质疑,名之曰《再论持久战》。”7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讨论中央为纪念抗战两周年对时局宣言等文件时,周恩来发言说,我们要指出支持长期抗战是坚持敌后游击战争,请毛泽东作《再论持久战》,答复如何继续支持抗战的办法。新中国成立后,《再论持久战》编入《毛泽东选集》时,毛泽东将题目改为《反对投降活动》,并将开头一段话略去。1993年,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出版《毛泽东文集》时,把毛泽东1939年6月中旬作的两次报告合编为一篇文章,以《反投降提纲——在延安高级干部会议上的报告和结论的提纲》为题收入文集。毛泽东两篇《再论持久战》文章和报告,系统分析了相持阶段抗战的两种前途,指出抗战是最艰苦的持久战。毛泽东说,抗战相持阶段有两个前途:第一前途——大部抗战,小部投降;第二前途——大部投降,小部抗战。鉴此,毛泽东说,第一前途,是长期的曲折的;第二前途,更是长期的曲折的。我们从来也没有设想过抗战应该是速胜论、直线论,而历来主张长期论与曲线论。所以,相持阶段抗战是最艰苦的持久战。毛泽东非常注重从老子、庄子、列子积厚致大、由简到巨的哲学思想中汲取智慧,阐述和深化持久战的思想,强调只有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坚持持久战、坚持进步,才能最终打败日本侵略者。胜利产生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毛泽东向全党提出,抗战中的“坚持”和“努力”,要以列子讲的愚公移山为榜样。1938年4月30日,毛泽东在抗大第三期第二大队毕业典礼讲话中,要求大家学习愚公挖山的精神。1938年12月1日和1939年1月28日,毛泽东在延安抗大的讲演,又两次讲到愚公移山的故事。在世界东方,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及相关论述,以其对抗日战争发展规律的清晰描述,令人信服地回答了国内外反法西斯人民最关心的重大问题,客观上成为中国抗日战争乃至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指导纲领。日本军事评论家池野清躬,深入研究毛泽东关于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思想,指出,把游击战“加以系统化、战略化、普遍化的始祖,无论怎么说也是中国的毛泽东。他是现代游击战争之父”。侵华日军为摆脱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游击战争中处处被动挨打的困局,特意编写《游击战条令》以为大批训练特种部队之用。该条令第65条提出:“游击部队应按敌之进退择机行动,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这些条文虽然盗取了我军游击战十六字诀的内容,但断不可能获得我军建立在人民战争基础之上的游击战真经,更不可能在异邦他国成功运用于血腥侵略战争的实践。倒是当年日军大本营参谋山崎重三郎,在其写的《毛泽东游击战略把百万帝国陆军弄得团团转》一文中,道出了其中的诀窍:“毛泽东的抗日游击战,堪称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质量最高的游击战。它是一种全民总动员的攻势战略。”中外军事专家将《论持久战》列入世界十大军事名著。





上一本:情深是繁华落尽的坚守2册 下一本:史传与中国文学叙事传统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一颗子弹与一部红色经典的作者是高建国,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