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相约在书店


作者:范用     整理日期:2016-05-18 20:15:44

已逝出版家爱书、读书、编书的一生:作为“资深”爱书之人,范用先生的一生都与读书、编书、写书紧密相连,从幼时与书结缘,到为战火所迫偶入出版行业,再到出任人民出版社副社长、三联书店总经理等职,并主持创办《新华文摘》《读书》等杂志,编辑《傅雷家书》《随想录》等图书,演绎了他“为书籍的一生”。旧时光里读书人的面貌、心灵与情怀:在其为书籍的一生中,范用先生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化界众多名流结成师友之谊,丁聪、田家英、戈宝权、巴金、吴祖光……从他的回顾中一窥他们的生活侧面与内心曲折,重温我们这个时代再也无法孕育的读书人心灵史。此外,本书不仅有范用对名家的回忆,还有他对普通人如启蒙老师、少时书友的缅怀,这些怀人文字平实、质朴,饱含着经由岁月沉淀而来的人生体悟,平静克制、哀而不伤,刻画了一幅读书人群像。劫后中国三十年文化史、出版史之缩影:浩劫过后,中国的文化事业亟待重建,在争议声中,范用先生以知识分子的良心为时代先,办《读书》杂志,提出“读书无禁区”,且力排众议,主持出版《傅雷家书》《随想录》等著作,为三十年来文化出版事业的恢复发展立下精神标杆。范用以亲历之人的了然与凛然之气为我们呈现了其中曲折。 
本书简介:
  本书为著名书评人子聪由范用先生数部著作精心编选而成的随笔集,由《乡里故人》《衡宇相望》《书香处处》三部分构成。作者回首往事,记述故乡亲人往事和师友往来之谊,并介绍了他与书及出版事业的深厚渊源,展现了范用先生为书辛苦为书忙且乐在其中的一生。
  作者简介:
  范用,原名鹤镛,曾名大用,笔名叶雨。祖籍宁波镇海,生于江苏镇江。幼时即痴迷读书,十五六岁进入出版业,靠自学和勤奋成就了出版事业。在工作中结识许多作家学者并发展为良师益友,怀抱为普通大众出版价廉质优图书的梦想和追求,为书籍倾尽一生。1959年起先后任人民出版社副社长、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总经理。1985年底离休后,仍在编稿、写文章、推荐稿件、设计封面,乐此不疲。曾主持创办《新华文摘》《读书》等杂志,编辑《傅雷家书》《随想录》等图书,出版《我爱穆源》《泥土脚印》《叶雨书衣》等著作。
  目录:
  第一辑乡里故人
  最初的梦
  书店
  老家
  柴炭巷
  父亲
  只有一年
  邂逅姐姐
  沙老师
  五十年前
  乡里故人
  最忆儿时吃食
  花生·豆腐·蚕豆·茶
  喝酒
  我爱唱歌第一辑乡里故人最初的梦书店老家柴炭巷父亲只有一年邂逅姐姐沙老师五十年前乡里故人最忆儿时吃食花生·豆腐·蚕豆·茶喝酒我爱唱歌茶馆 第二辑衡宇相望一个小学生的怀念我与丁聪漫画家与范用衡宇相望成梦忆——怀念一氓先生怀念书友家英忘不了愈之先生公已无言遗教尚在怀念胡绳心里一片宁静——给宝权兄送董竹君远行怀念范泉先生自得其乐漫画家的赠书赠画诗人的题签“不朽之光荣”——缅怀公朴先生要是韬奋今天还活着恩师洛峰聂耳永生郑超麟及其回忆录附录郑超麟老人最后一封信(罗孚)感谢巴老巴金先生的一封信苦乐本相通生涯似梦中——悼祖光忆凤霞《天蓝的生活》的归来怀念罗荪先生根在祖国——我认识的李黎读《程门立雪忆胡绳》《傅雷家书》的出版 第三辑书香处处买书结缘为了读书重庆琐忆说“油印”漂亮小玩意儿——《我的藏书票之旅》代序关于《莎士比亚画册》“大雁”之歌《水》之歌在石头城里宣传马克思——《中央日报》《资本论》广告事件我与蒋介石长者赠联我的读书观相约在书店办杂志起家记筹办《生活》半月刊回忆上海读书生活出版社在孤岛上海出版的三部名著第一本书读杂书得书日志书香处处谈文学书籍装帧和插图《时代漫画》选印本前言《抗战漫画》重印本前言我热爱中国——《西行漫记》重印本前言《买书琐记》前言《爱看书的广告》编者的话《我很丑也不温柔——漫画范用》编者的话《读书》三百期从《新华文萃》到《新华文摘》 编后琐记子聪他的走,代表了一个时代、一种典范的终结。——李黎天降斯人,就是为人们出书而来。——姜德明我认为现今够得上称为“出版家”的,也就此一人了。——赵家璧愿化作泥土,留在先行者的温暖的脚印里。——巴金
  怀念书友家英
  爱书人习相近癖相投,遂为书友,有几位已先我而去,黎澍、唐弢、陈翰伯、田家英。思念之余,不免有寂寞之感。五十年代初,在人民出版社工作,认识了田家英。他在编《毛泽东选集》,官衔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办公厅副主任,我们称之为“毛办”。初见田家英,只觉得书生模样,看不出是延安的老干部,毫无官气。还不到三十岁,像个大学毕业生。我说的是四十年代的大学生,某些思想进步的大学生,富有热情,但无浮躁骄矜之气,温文儒雅,谦恭可亲。当然这只是表面印象。有所接触,才逐渐了解家英的才干和为人,虽然他只读过几年中学,但是在长期的革命锻炼中,却成长为政治上走向成熟的干部,“三八”式干部。我们除工作来往,更多的接触是因为彼此都爱书,或者说都有爱看杂书的癖好。他的杂有个范围,不外乎清末民国以来的文史著译,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史料。他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在延安已经出版了两本有关民国史事的书。是延安有数的“秀才”、“笔杆子”。我是什么也谈不上的杂,东翻西看,漫无边际,不问有用没有,“拾到篮里便是菜”。他在中南海有间大办公室,除了一角放办公桌和沙发,几乎大部分地方摆满了书架。我每回去,谈完公事,他都要领我参观藏书,尤其是新搜求到的书。他有跑旧书店的习惯,常去琉璃厂。出差到上海,必去四马路上海书店,收获甚丰,我看看也过瘾。家英读书没有框框,不先分什么香花毒草,不以人废言,这大概跟他长期在毛主席身边工作有关,受老人家的影响。有人说毛主席当然读书无禁区,凡人又当别论。我不相信此种高论。我向来认为天下只有读不尽的书,而没有不可读之书。好书坏书读了才知道,信不信是另一码事,不可混淆。同一本书,见仁见智随你的便,书品跟人品没有必然联系。但也有嗜臭者,比如有人只对“此处删去××字”有兴趣,有人却看了作呕。不必担心,自有公论。一本书读了,再听听看看议论更好,七嘴八舌,早晚会水落石出,更上层楼。这也是东翻西看的好处之一。这比封闭起来,只有一家之言好,提倡百家争鸣是自信心的显示。《海瑞罢官》有人认为“要害是罢官”,是为彭德怀翻案。家英读了却说看不出有什么大阴谋。孰是孰非,只有自己读它一遍,才能知道谁胡说八道。家英在这方面一点不含糊,不鹦鹉学舌,人云亦云。我爱读杂文、散文、笔记,注意到家英收藏周作人、聂绀弩的集子相当齐全,跟我有的相差无几。他说绀弩杂文写得好。那时周作人的书旧书店有,但内部发行。家英对我说:“你缺少什么,我替你找。”内部售书要凭级别,分几个档次,家英常替毛主席找书,不受限制。我忝为中央一级出版社副总编辑,也还是低档次,有些书连看看的资格都没有。有时他来出版社,也到我的办公室看书。有一些港台书他未见过,如金雄白的《汪政权的开场与收场》、叶誉虎的《遐庵清秘录》、《遐庵谈艺录》、托派出版物《文艺世纪》杂志等,都借去看。有一部陈凡编的《艺林丛录》,是《大公报•艺林》副刊文章汇编,他很感兴趣,借去看了一两年,几经催索才还来。他在我的藏书印之上加盖了“家英曾阅”、“家英曾读”印记,这在我,还是头一回碰到。这部书至今还在我的书橱里,每看到它,心里十分懊悔,家英爱看这部书,为什么不送给他,我太小气。我们常常议论看过的书、知道的书,读书又谈人,谈文林轶事、古今文网、笔墨官司等等,直言无忌,毫无顾虑。他只大我一岁,生于一九二二,我一九二三。入党也只早我一年,他一九三八,我一九三九。我们是同时代人,有共同语言。他知识面广,有见解,我远不及他。有时看法不尽一致,并没有因为他官大,得听他的。不是有句名言“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真理不一定都在官手里。在家英面前,精神上是平等的。与他相处,有安全感,不用担心有朝一日他会揭发我思想落后。有的人就得防着点,我就碰到这么一位,借我的胡风著作,说要看看,到清算胡风,却说我看了那么多胡风著作,不可能不受影响。我说,读书看报,映入大脑就是影响,难道也有罪过,也得洗脑?中国历史上的统治者,总是跟读书人过不去,总要在这方面做文章。秦焚书坑儒,明清株连九族,到大革文化命,谁家有几本书会坐卧不宁,甚至可能遭殃。书成了万恶之源,成了祸根,难道教训还不够?家英不仅买旧书,还醉心搜集有清一代学者的手札、日记、稿本,兴致勃勃地拿出来给我看,并且详作介绍。近人如黄侃、苏曼殊、柳亚子、鲁迅、郁达夫的墨迹,也有收藏。他买到过一本账簿,上面贴满函牍,写信人和收信人都有来头,他一一考证,如数家珍讲给我听。他说解放初期在旧书店乃至冷摊,不难觅得此类故纸,花不了多少钱就可到手。他买回来装裱成册,汇编成书,其乐无穷。他还买了不少清人墨迹,扇面、条幅、楹联,有心收齐戊戌六君子的墨迹,已经有了若干件。他指着壁上邓石如行书“海为龙世界,天是鹤家乡”五言联告诉我,这副对联曾在毛主席那里挂了一些日子。在实行低工资年代,家英以有限的工资和稿费收购清儒墨迹,不遗余力,不仅装裱,还要外加布套布函。他乐呵呵地告诉我:“我儿子说爸爸的钱都买了大字报。董边(夫人)也说我把布票都花了。”家英在十几年中收集的藏品约五百家一千五百件。一九八九年北京出版的《书法丛刊》以专号介绍“小莽苍苍斋”藏品,可见一斑。家英说,所有这些将来都要归公,故宫博物院院长吴仲超早就盯上了,说都要收去。我想,家英早已有此打算。一九六二年,我想办一个大型文摘刊物。家英看到我试编的《新华文萃》样本,要了一本。我说上面没有批准出版。他说:“我带回去放在主席桌上,他也许有兴趣翻翻。”这桩事,我一直提心吊胆,怕批评我绕过了中宣部,家英好像不在意。我想他是赞成办这样一个刊物的,否则他不会送给毛主席看。一直到一九七九年出版《新华文摘》,我的这一愿望才实现,而家英弃世已经十四年,我不能送这本刊物给他了。最后一次见到家英,是一九六六年五月。那时丧钟已响,山雨欲来,黑云压城。我在王府井新华书店唱片门市部,遇到家英和逄先知秘书。我是去抢购“四旧”粤剧《关汉卿》、评弹开篇等唱片。过了几天消息传来,家英面对“四人帮”的迫害,用自己的手结束了生命,终年四十四岁。后来读了逄先知送我的《毛泽东和他的秘书田家英》一书,方了解家英何以自尽。他在整理毛泽东的讲话时,删去了有关《海瑞罢官》的一段话,关锋告密于“四人帮”,受到王力、戚本禹的迫害,乃不惜以死抗争。由此我回忆起大约一九六四年或一九六五年去家英处,闲谈中扯到戚本禹的《评李秀成自述》一文,家英很生气告诉我,在他手下工作的戚本禹,把一封群众来信擅自转给了地方有关组织,会使写信人遭受打击报复,违反了有关的规定。家英把此事交给党小组,用他的话,“要帮助戚本禹认识错误”。他怎么会想到,就是这个小爬虫后来充当“四人帮”的杀手,把他逼上死路。家英心里明白,早晚有一天要搬出中南海,他非常了解毛泽东。令人悲哀的是,家英不是活着走出中南海!我写这篇小文,除了怀念家英,同时想回答一个问题,广州《书刊报》“书写人生”征文启事说:“漫漫人生路,书可能是你的精神食粮,希望爱书的朋友写下最深刻的一点体会。”我想了一下,我的体会是什么呢?能不能说,读书也是做人的权利:认识世界之权,调查研究之权,知己知彼之权,无圣人凡人之分。家英身居高位,我不羡慕,却羡慕他买书方便,读书自由。一九六四年,我奉命组织班子编《蒋介石全集》,在这方面曾经有过一点小小的方便。现在卸磨养老,买不起书,海外书友偶有寄赠,有一部分被邮检没收了,大概怕我沾染毒菌或者营养过剩,有碍健康吧。如果家英还在,知道了会怎么想?家英说自己“十年京兆一书生,爱书爱字不爱名”。毕生追求光明,竟为黑暗所吞噬。有人说家英书生气太重。在我看来,书生气比乡愿,比八面玲珑可贵。我怀念书生家英,我的书友!
  (一九九三年十月十七日《文汇报•笔会》)





上一本:浪漫的中国:性别视角下激进主义思潮与文学 下一本:善良是最美的花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相约在书店的作者是范用,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