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中华诗联词曲赋写作


作者:郭万擀     整理日期:2016-05-07 16:34:23

诗联词曲赋的创作是一门艺术,初学者不仅要学会平仄、声韵、对仗、粘联等基本规则,还要掌握立意、选材、谋篇和布局等,而炼字更是诗联词曲赋写作的最高境界。 
本书简介:
  本书是一本集诗联词曲赋写作为一册的书籍,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各个体式的格律和写作方法,也阐述了相关创作理论,这在同类书中几乎是沒有的。同时,本书还归纳整理了“对联格律宽严掌握要义”,有助于学生应考,也给初学者一定的启迪。书中举例,除了前人经典作品外,也收录了当代一些作品。
  作者简介:
  郭万擀,重庆永川人,1945年生,国企退休中层干部。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暨对联文化研究院研究员;中华诗词学会、《诗刊》子曰诗社、中华辞赋社会员;重庆市楹联学会暨永川楹联学会顾问,重庆诗词学会理事,永川文联第二届委员,永川诗词学会副会长兼执行主编。有诗词曲赋联及文论数百作品发表,其中数十首被学校、景区、工商企业选用、镌刻。曾获首届“华夏诗词奖”等诗联全国、省级奖。
  目录:
  目 录
  试论传统诗词对联的三大功能(代序)001前 言005
  第一章 格律诗001
  第二章 
  第三章 词050
  第四章 曲079
  第五章 赋094
  第六章 创作有关问题论述111
  创作方法小议111
  诗联的意境和境界112
  论合掌118
  “三应诗”浅议121
  旅游诗特点琐议127
  试论诗词的吟诵与歌舞的几个问题129
  自题联漫谈135目 录
  试论传统诗词对联的三大功能(代序)001前 言005
  第一章 格律诗001第一节 格律诗词曲的四声、平仄002第二节 格律诗词曲的用韵002第三节 律诗格律0041.律诗的格式0042.律诗的粘对0093.律诗的孤平拗救0094.格律诗的对仗012第四节 绝句格律0191.五言绝句格式0192.七言绝句格式021第五节 格律诗的节奏023第六节 格律诗的语法和特点0241.不完全句0242.语序0243.对仗的语法0254.炼句0255.诗的意象语言026附 录027古体诗027白屋体诗031
  第二章 对联034第一节 对联格律0351.上下联字句对等0352.上下联平仄对立0363.音步平仄相协0364.词性对品0375.结构对应0376.节律对拍0377.对仗038第二节 对联的几种特殊格式0381.集句0382.成语0383.偏旁0394.拆字0395.嵌名0396.回文0437.顶针0448.填词0449.重字044第三节 有关对联的一些问题0451.宽严掌握要义0452.对联的书写与张贴0453.对联的横批045附 录046中考高考对联浅析046
  第三章 词050第一节 词牌051第二节 常用词谱052第三节 填词格律讲究074附 录078自由词078
  第四章 曲079第一节 曲牌分类080第二节 曲牌格律简介084第三节 曲的用韵、对仗和衬字有关问题091附 录092自由曲092
  第五章 赋094第一节 概论094第二节 赋的用韵096第三节 赋的章法0961.结构0962.句式0973.虚字0974.平仄0975.对偶098附 录098古赋098骈赋100文赋102小赋103律赋104现、当代赋105
  第六章 创作有关问题论述111创作方法小议111诗联的意境和境界112论合掌118“三应诗”浅议121旅游诗特点琐议127试论诗词的吟诵与歌舞的几个问题129自题联漫谈135哀挽联漫谈137重庆市永川区“中医杯”全国楹联大赛景圣中学获奖联赏析141楹联和诗词与书法艺术有关几个问题浅议143附 录146中国楹联学会《联律通则》146学对歌诀148声律启蒙151平水韵167词林正韵(简编)177中华新韵191后 记209第一章 格律诗
  格律诗有律诗、绝句两种体裁,其中又分五、七言律诗,五、七言绝句。律诗每首八句,绝句每首四句。律诗是以押韵、四声、平仄、对仗作为要素和一定的格式、条律作为规则的诗。古时候的诗,不仅是供人吟诵的、更是供人歌咏的。诗人兼有歌词作者的身份。唐代以前的人作诗是没有格律的,只讲求意境和读唱顺口(即押韵)。到了南朝,研究音韵的沈约、谢朓发现,有的五言和七言诗吟诵起来有音乐美之感,有的这种效果却不明显。通过类比,发现了这是声、韵组合所致。经过潜心研究,归纳出汉语语音的“四声”,运用抑扬顿挫的音调和声韵去表现诗的音乐美的最佳结构形式,创造了“新体诗”这个崭新的体裁,在初唐由宋之问、沈佺期完善和规范化。后来,诗人们考虑到“新”的反义词是“旧”,这样命名对古体诗就不尊重,兼之考虑今后可能还有新的诗体出现,这样命名不合适。所以,就把“新体诗”改叫作“永明体”、“近体诗”、“今体诗”。以后,人们为了突出这种诗格律要求严的特点,也就将它叫作“格律诗”。
  第一节 格律诗词曲的四声、平仄
  四声,指汉语的四种声调。普通话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古四声为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律诗中平声为平,上、去、入三声为仄,用法要求很严的。平声为一个中平调;上声为一个升调;去声为一个降调;入声为一个短调。《康熙字典》分辨四声法歌诀:“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四声与韵是不可分离的关系,有的汉字可读二三个声调,这样它们就属不同的韵部,不同的韵部就不能押韵。
  第二节 格律诗词曲的用韵
  律诗的用韵,就是在一、二、四、六、八句(第一句可不押韵)最末字押韵,这叫韵脚。我国幅员广、民族多,地方话多。为了达到全国语言交流的目的,在周代就有“雅言”作为全国语言交流之规范的“官话”。自从东汉三国时魏国人李登写成《声类》的韵书后,逐渐改变了人们以往吟诗作赋只要顺口就行,押韵无章可依的状况。这以后,随着人们的交往逐渐扩大、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变迁,口语也慢慢发生了变化。因此,晋、隋、唐、宋几个朝代都对“官话”和韵书作了修订。到了金代,山西平水(今临汾)先后出版了由毛麾、王文郁、刘渊根据当时的官话,集宋人丁度等编撰的《集韵》,陈彭年、邱雍等人编撰的《广韵》合并改编为《平水韵》。为了填词方便,以后又有了将《平水韵》106部合编为十九部的《词林正韵》。元代周德清根据北方语音已无入声的实际编了《中原新韵》,将入声分派到平上去三声之中合为十九部,这样,曲有了规范的韵书。后来有人以此合为十三辙。2004年5月,中华诗词学会公布了《中华新韵(十四韵)》,与《平水韵》双轨并行使用。中华诗词学会专门行文强调用新韵的诗人也应学习《平水韵》。只有这样,才能知晓古代诗词对联文化,学习和正确无误欣赏古人的优秀作品,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曲韵、新韵与平水韵、词韵的差别,主要是曲韵、新韵将平水韵、词韵中的入声字转入了平、上、去声。这个现象,是从蒙古人入主中原之后,以蒙古口音学说北京话,从而开始改变北京话之后慢慢形成的。但现在云、贵、川、渝、桂等十多个省市自治区,约占全国人口70%的地方口语仍然保留了入声。全国绝大多数地方的民众日常交流仍然是用地方话,不少电视台、广播电台也有地方话节目;各个地方剧种也用地方话演出。毛泽东只讲湖南话,邓小平也只讲四川话。这两人的地方话全国大多数人都听得懂,达到了交流目的,他们也就不说“普通话”了。可见,与“普通话”同一北方语系的地方话是可以直接与“普通话”交流的。现在写诗,有部分人用新韵,有相当部分人用平水韵。还有部分人以词韵通押诗、词之韵,这样与新韵的差别就少一些。新韵与平水韵、词韵也并非没有渊源关系而格格不入,请看宋代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这一首用当时的“广韵”、“集韵”中的“东”韵写的诗,也合乎平水韵中的“东”韵。今天读起来又完全合乎中原新韵的“东钟”、十三辙的“中东”、新韵的“十一庚”。总之,用什么韵写诗并不重要,只要在一首作品中不混用就行。格律诗用韵,一韵到底。七律首句押韵的多、不押韵的少;五律首句不押韵的多、押韵的少。另外,律诗与绝句的首句都可以用邻韵。如杜牧《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诗“魂”、“村”都属十三元韵,但第一句韵脚用的是十二文韵的“纷”字。





上一本:中国民间故事丛书河北保定新市区卷 下一本:中国民间故事丛书河北保定定兴卷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中华诗联词曲赋写作的作者是郭万擀,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