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棒棰岛·“金苹果”文艺丛书素素


作者:滕贞甫     整理日期:2016-04-26 00:11:33

素素将创伤性的历史记忆重新注入当下的公共记忆,让人们意识到,历史是我们呼吸的空气,是我们行止的规矩,是我们生存以及如何生存的最终依据。 
本书简介:
  棒棰岛•“金苹果”文艺丛书是对大连市文艺最高奖“金苹果奖”得主的创作成就的总结。本书是其中的一本,书《素素》是棒棰岛﹒“金苹果”文艺丛书之一。本书分为“苦乐人生”“慧眼识珠”“春华秋实”“艺术年表”四个部分。在“苦乐人生”中,作者以“村子”“家庭”“父母”“丫头”“梨花”“山道”“回乡”“高考”“编辑”“作家”等为切入点,将自己的成长历程淋漓尽致地剖析在读者面前,其中,作者不仅记录了那些不可忘记的伤痛,也将自己如何用文字记录历史、书写历史的心路历程呈现在读者面前。可以说,不仅仅是一本作者的个人成长史,更是一代人的成长记忆。文章语言优美,可读性高。“慧眼识珠”是对作者及其作品的评述,使读者对作者的作品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春华秋实”是作者各时期作品的集锦,富有冲击力。“艺术年表”以年代为线索,记录了作者各时期的艺术成就,简洁、直观。
  作者简介:
  主编滕贞甫,笔名老藤,1963年生于山东即墨,毕业于黑河师专中文系和哈尔滨师范大学,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大连市作家协会理事,渤海大学客座教授。辽宁省作家协会主席团成员,现任大连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大连市文联主席。1983年开始在国内报刊上发表作品,出版有《鼓掌》、《会殇》、《儒学笔记》等七部著作,曾获东北文学奖、辽宁文学奖。
  目录:
  苦乐人生
  我的自传
  引言
  村子
  家族
  父母
  丫头
  梨花
  山道
  回乡
  高考
  编辑
  作家
  结语
  慧眼识珠.苦乐人生
  我的自传
  引言
  村子
  家族
  父母
  丫头
  梨花
  山道
  回乡
  高考
  编辑
  作家
  结语
  慧眼识珠.
  东北在素素的心中.
  创伤记忆与读城伦理
  ——《旅顺口往事》阅札
  春华秋实
  我的散文观
  作品展示
  艺术年表前言序
  “棒棰岛·‘金苹果’文艺丛书”付梓,可喜可贺!序
  “棒棰岛·‘金苹果’文艺丛书”付梓,可喜可贺!
  “棒棰岛·‘金苹果’文艺丛书”是大连市文艺精品创作生产“5511”工程项目。丛书的名字来自大连文艺“金苹果”奖。它的出版,旨在推崇文艺的崇高价值,展现大连文艺名人风采,褒奖和赞美优秀文艺家的创造精神。“金苹果”奖自1990年开始评选以来,两年一届,迄今已评选了十三届,共有二十四位大连文艺家获此殊荣。“金苹果”奖不仅为大连文艺工作者带来了巨大的荣誉与激励,更为大连文艺的创新发展营造了艺术氛围。建立和完善有效的奖励机制,是党领导文艺工作、尊重文艺人才、鼓励文艺创作、落实国家荣誉制度的具体体现。“金苹果”奖以大连市人民政府的名义颁发,是大连市文艺最高荣誉奖。获此殊荣的人,必须是为大连文艺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在国内外重大文艺评奖中成绩突出的文艺工作者。这一奖项,既强调艺术上的成就,更注重文品艺德,事实上,“金苹果”奖以最具代表性、最有分量的评选,树立起的是大连文艺界的领军人物。二十五年的评奖与时俱进,充分体现了大连市委、市政府对文艺工作的高度重视。二十四位大连文艺界标志性人物的艺术成就,不仅集中体现了新时期以来大连文艺所收获的斐然成绩,更重要的是,他们还以自身具有的号召力和影响力,体现着大连文艺的厚重分量和久远价值,对城市文化的积累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作为大连文艺最高奖,它已成为大连文艺的丰碑,成为大连文艺的一项崇高荣誉,为大连人民所瞩目。大连文艺是新中国当代文艺的组成部分,是祖国文艺历史长河中翻腾的浪花。在大连文艺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多有建树的优秀文艺家集合在“金苹果”奖的名义之下,不能不让人感慨良多,倍感珍惜。这些获奖的文艺家,从事的文艺领域不同,所经历的创造过程不同,队伍从少到多,年龄从小到大,有过创业,有过曲折,有过成功,和时代迈着共同的脚步,与祖国一道前进,历经风雨,痴心不改,歌唱理想,书写美好的生活,创造了这块土地上的文艺辉煌。“棒棰岛·‘金苹果’文艺丛书”的情怀是独特而温暖的。它由自传、成就、评价、艺术作品等内容组成。在他们的传略中,我们分明感受到获奖者为了崇高的文艺事业守望生活、博采广学、坚定信念、完善人格、锲而不舍的艺术人生;在他们的成就展示中,我们分明被获奖者奇异的想象、充盈的诗意、高妙的境界所折服;在他们引述的评介中,我认定无论是诗文故事、书画影像,还是歌舞乐声,品质高雅,内涵深厚是他们创作的共同特点。这二十四位获“金苹果”奖的文艺家,都曾获得过全国各种重要奖项,赢得了良好声誉,但他们更看重家乡大连的“金苹果”奖。他们生于斯,长于斯,他们的艺术生命与这座城市血肉相连,他们的艺术理想植根于家乡大地,他们笔下的艺术形象凝聚着这座城市的人生感悟,他们的艺术风格彰显着身边普通人的智慧和勇敢;他们唱响时代主旋律,拥抱现实,为人民而作,为人民而歌,不断拓展中国梦的表现内容,既有国家民族故事,又有百姓日常故事。他们用文艺的形式,弘扬民族优秀道德精神,开掘出时代的本质力量给人以鼓舞,树立了城市文化的心灵地标。大连文艺“金苹果”奖的文化内涵、审美意蕴、忧患意识和生命情调,既是获奖文艺家艺术才华的体现,更是当代中国文艺成就的展示。
  2015年10月28日(作者袁克力系中共大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素素本人和她的散文都是质实无华的,给人以“素面朝天”的艺术感受。就像一个农人的深耕细作,也如一个艺术家的精雕细刻,素素坦诚真率地生活着,描摹和刻画着她心中的风景与人事。2009年1月,我一边以作家的身份写旅顺口散文长卷,一边以政协委员的身份起草旅顺口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提案,最后是以我所在的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的名义交给了年初的政协大会。
  其实,就意义而言,写不写《旅顺口往事》,我认为没有太大的关系。我不写,别人也可以写,再说,一直都有人在写。然而,把旅顺口近代战争遗迹申请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提案,却一定要有人写,而且应该由我来写。看过了芬兰堡,我就一直在想这个问题。我认为,在世界文化遗产的名录里,旅顺口没有理由缺席。
  我知道,这是相当漫长的过程。写提案,只是一个开始。而自此以后,我就将无比耐心地等待那个日子:旅顺口与芬兰堡比肩而立。这个问题,我之所以留在《旅顺口往事》的后记里写,主要是想把当年正式成文的提案,以及有关部门对提案的答复,一起附在《旅顺口往事》之后,我想用这样的方式,为旅顺口遥远的申遗之路,提供一个原始凭证。
  曾有朋友问,在这本书里,为什么总是叫“旅顺口”,而不叫“旅顺”?我说,“旅顺”是口头用语,人们约定俗成地把最不该遗漏的“口”字给省略了。“旅顺口”是书面用语,这是明将马云和叶旺的功劳,契丹人给这里取名“狮子口”,两位来自中原的将军把最后一支蒙元骑兵打跑了,还把辽、金、元一直在叫的“狮子口”改为具有汉文化色彩的“旅顺口”。
  口者,海口也。我想,如果马云和叶旺率领的十万大军是在陆地上行走,事后习惯地取一个旅途平顺的名字,既没什么稀奇,也没什么紧要;如果这支大军横渡以波诡涌暗著称的渤海海峡而一路平安,就是可喜可赞的大事件了。正因为如此,当年改名的时候,他们只改了前面两个字,以记录大军如期抵达之盛况,却格外小心地留下了后面一个字,以证明大军登岸处是一个具有天然之险的海口。就是说,不论夷族还是汉族,都很在意这个并不宽阔的海口,说明它具有非同寻常的地理意义。正因为前面叫“狮子口”,而有了后来的“旅顺口”。或许,这个“口”字说起来有点儿绕嘴,民间百姓习惯地把它给省去了。即使那两个不请自来的殖民者,也忽而说旅顺口,忽而说旅顺,大概都是受了民间俗称的影响。不过,俄国人说得少一些,苏联作家斯捷潘诺夫曾以小说的方式写了一部《旅顺口》,在该用书面语的地方,他绝不滥用口头语。日本人似乎更喜欢叫旅顺,也许因为,他们在这里待得太久。
  斯捷潘诺夫写的是1904年的旅顺口。我写的是五千年的旅顺口。斯捷潘诺夫写的是小说,日俄战争从开始到结束,只这一件事就写了上下两册。我写的是散文,自旅顺口有史可记开始,不可能只写一件事,而是有无数件可以写的事,于是,它们被我以时为经,以事为纬,以散文的方式,以分卷的格局,组合成一部旅顺口的编年史。
  古港、重镇、要塞、基地,这是旅顺口的宿命,也是旅顺口的往事。往事越千年,一页一页看,事事难忘,页页惊心。回首往事——这本来是我写旅顺口的姿态,却印在了这本书的封面。当然,对我而言,写五千年的旅顺口,既是一次文字的历险,也是一次生命的考验,可我还是把自己逼上了危途。就像许多年前,为了离开熟悉得有些犯腻的“女人”,我独自一人向东北的白山黑水闯去那样。那一次,我是对一大片神秘地域的寻访;这一次,我只想在旅顺口挖一眼深井。
  尽管旅顺口近在眼前,耳熟能详,可我还是采用了一种极其原始的劳作方式,就像在田间山野挖苦菜或拾荒那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这里的每一天,我的脚步都非常匆忙,目光也格外纠缠,生怕我的文字被风一样快的变化湮没。情况比我想象的要好,与别处相比,旅顺口的节奏相对舒缓了一些。住在这里的日子,我阅读,我行走,我思考,它始终以一颗老友样的平常心善待着我。旅顺口是一条时光隧道,所有的岁月和故事,都在这狭长而深远的空间里穿行和发生。无论我想知道什么,都要通过它,找到入口或出口。
  在漫长的古代,旅顺口始终保持着一座天然古港的素仪。对中原而言,它是招慰道上的一个驿馆;对边夷而言,它是朝贡道上的一个客栈;对战争而言,它又是交锋对手的必争之地。曾有数不清的人在这里停留或路过,正因为这样,它给了我太多的思资和写资。
  说到近代的旅顺口,许多中国人会有一种生理上的不适或疼痛。其实,我也一样。为了写这一段的旅顺口,我要从鸦片战争的历史开始阅读,甚至还要再往前一些,比如那个名叫马戛尔尼的英国使臣,以及他不肯给乾隆皇帝下跪的故事。当中国人的生活被鸦片和炮弹改写得一塌糊涂,旅顺口的上空也就此罩上了不祥的黑色。
  然而,在我看来,真正让中国威风扫地、颜面丢尽的不是鸦片战争,而是甲午战争。清政府知道,中日之间早晚会有一场厮杀,便提前在旅顺口大兴土木,用十多年时间,花上千万两白银,重金打造了一座北洋重镇,巨资购买了一支北洋舰队。公元1894年,当那场战争不期而至,形似大清铁岸的旅顺口,却如纸糊的牌玩儿,一捅即破。比《南京条约》更耻辱的《马关条约》,不但把中国的家底败了个精光,也把清政府的腐朽和衰弱昭然于天下。负责看守大门的旅顺口,刚想扮演一个以身护主的家仆,却做了入侵者的刀下鬼。
  诗人闻一多曾写过一首著名的《七子之歌》,旅顺口是其中的一“子”,每年的反法西斯胜利纪念日,这里的孩子都在用稚嫩的童声反复吟唱。的确,有半个世纪,它是别国的要塞、别国的殖民地,有将近十年的时间,仍然是别国军人在这里站岗巡哨。
  许多建筑的门牌,许多街巷的名字,都是换了一次又一次。普天之下,还有哪个地方的回归之路,如旅顺口一样漫长而曲折?旅顺口既是一部读不尽的大书,也是一本写不完的长卷。其实,有关它的所有故事,既是发生过的历史,也是并没有结束的历史。因为旅顺口最大的悲剧,上演于近代;中国的悲剧,亦自近代开始。因为旅顺口是留在中国人心灵里的一道伤口,什么时候碰它,什么时候流血。





上一本:活出最好的自己2册 下一本:给自己的头脑几分尊重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棒棰岛·“金苹果”文艺丛书素素的作者是滕贞甫,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