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国内第一部全方位展示高考移民题材的长篇纪实小说,也是一部青春励志史诗。网络写手徐立敏历时七年,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白山黑水的系列高考移民事件为背景,描写了以萧筱为代表的一代山东高中生通过非正常途径去东北参加高考,寻梦逐梦的感人故事。小说真实地描绘了那个时代背景下,高考移民这个特殊群体坎坷的寻梦之旅、逐梦之路;描写了同学、亲友和社会人物之间的情感纠葛和青春萌动。作者用现实主义的叙事方式,情节曲折生动,引人入胜;细节感人至深,催人泪下。作品以其涉足题材的特殊性和叙述手法的独特性而彰显魅力,不啻为读者打开了一扇了解那段历史、感受这个特殊群体的天窗。 作者简介: 徐立敏,笔名他乡月。山东青岛人,生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基层公务员,网络写手。自九十年代初先后在报刊发表短篇小说《伞》《垂钓》《洞房情话》以及通讯《铁税官的菩萨心》等十余篇;在各网站发表短篇小说《红土崖的雨》、中篇小说《红土崖的雪》、报告文学《利剑之光》、诗歌《去吧,孩子》《忠诚》等近百万字。逄金一老同学立敏兄大作出版在即,嘱我写序。我很乐意为这部作品写点东西,不唯为友情,更多的却是读此作所引发的青春共鸣与心灵的悸动。立敏有很好的讲故事的才能。之所以如此说,有以下理由:首先是这个关于“高考移民”的故事情节很有吸引力,曲折生动,非常耐读,能够让人静静地读下去,并不由自主地跟随着作者去探究事情的来龙去脉,去发现未知的世界。比如书中描写的挤火车场景,栩栩如生地还原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人挤火车出行的情形,比如把钱缝进裤裆的细节,也会让很多人会心一笑,因为这几乎是他们都经历过的。再比如那时时有的查户口的问题,连续丢复习资料、丢鞋、丢运动衣问题,当地人的排外问题,应付校长关系的替考问题,伪装本地人的问题,还有丁盛之死一事,时刻担心自己被清退一事,因当地治安差而带来的敲诈勒索一事,罢课事,大为被砸事,刘新弟弟死亡之事,改名之事,取消入学资格的几个前例之事……可谓跌宕起伏,一波未平,另波又起,让人欲罢不能,总想一口气读下去,看看最终结局。其次,故事当中的主人公塑造得比较成功。他有点贫嘴,有点油嘴滑舌,但是挺可爱可亲的一个、很会讨人喜欢的形象,特别有女人缘,有亲和力。如第三章节男女主人公的对白,描述男主人公嘴贫而心不乱,言辞火候把握得比较准确。这个形象还很有头脑,比如第二章节,他能很快混进异地学校当中去探听情况,就说明这是一个头脑很灵活的人物。第三,这本文稿的主题是现实主义的,据我所知,这是国内首部反映高考移民现象与问题的小说,而这是很多人关注的一个主题,也是能引起很多人共鸣的一个主题。而现实主义是现在比较稀缺的一个品种,这就尤为可贵。与之相联的,作品当中有丰富的现实人情的描写、揭露,从而可以说这是一部很有特点的世态人情小说。第四,作品当中弥漫着一种诗意般的情绪,或者说,作者有能力把握自己的情绪,从而将自己的语言与叙述诗意化。这是一种了不起的能力。具有这种特殊能力,可以说在文字方面就属于非常成熟的作者。这得益于立敏兄扎实的语文功底,我估计也得益于那种青春思绪。青春就是一首诗。走过青春,就是走过一条诗意的河流。每个人或多或少地都会沾染上诗意的色彩,而敏感多思的人可能感染得会更多一些,从而留下优美的文字。比如在火车上,那诗配上当时的情景,就非常棒,很有意味,是让人难忘的一首诗。第五,这部文稿还是难忘的青春记忆,反映了青春期玲珑少年少女的交往、心事、成功与失败、梦想与现实,特别是涉及校园恋爱的内容,相信能引起很多读者的集体回忆。这部作品具有饱满的情感,尤其表现在青春叙事这一方面。当然,它的表现领域还有其他一些方面,比如对现实生活的新发现与新感触方面。当然,相较波澜壮阔、纷纭复杂、丰富多彩的当代社会现实,这部作品所反映的毕竟只是小小的一隅,从而使其在展现现实的深度与广度上还是略为逊色一些。但这也是不能苛求的。试想一下,当众多的一隅汇拢起来,当众多的如此同样优秀的作品展示出来,不也就组成了纷繁多姿的当代社会图景了吗!总而言之,这是一部成熟的文稿,而且这应该是一部很好很成功的书。愿它能挥动着青春与诗意的翅膀,在未来的时日中飞得更高更远!(逄金一,博士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作协全委会委员、山东省散文学会副会长、济南市作协副主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