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女作家洁尘的又一部以阅读女性作家为主题的私人版本。说她私人,是因为她的视角和眼神会把读者带进想到和看到的隐秘,更敏感的地带,让原本熟悉的作家和文本有了新的诠释;另外,她的文字温婉灵秀却不刁钻艰深,又总能抠着读者的庠庠筋,让你产生深深的共鸣。洁尘通过对这些天才女作家的悉心解读和充满激情的分析,让读者看到她笔下的女作家丰厚、多变、敏感的写作风格和人生,她们开阔智慧的胸襟和纤毫毕现的表现力。洁尘的目光,总是始于她们灿如烟花的才情和止于她们最终落幕的萧索结局。 作者简介: 洁尘(本名陈洁),作家,定居成都。著有《华丽转身》《酒红冰蓝》《一朵深渊色》《啤酒和鲈鱼》等随笔集和长篇小说二十余部。现为成都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目录: 序从远处看到近(翟永明)/001 张爱玲的遗物/001 《小团圆》之琐碎读后感/004 被时光恩宠的女人/008 从民国回溯至晚明/014 两种语言的杜拉斯/019 甚至在烈火中能种植金色的荷花/022 努力去回忆或者努力去忘记/028 她一直忠于自己的传奇/032 她笔下那寂寞而清秀的姿态/038 甜如泡菜净如猪/044 三个女人和她们的丈夫/047 带着某种微笑的忧愁/055 晴美•寂听/060序从远处看到近(翟永明)/001 张爱玲的遗物/001《小团圆》之琐碎读后感/004被时光恩宠的女人/008从民国回溯至晚明/014两种语言的杜拉斯/019甚至在烈火中能种植金色的荷花/022努力去回忆或者努力去忘记/028她一直忠于自己的传奇/032她笔下那寂寞而清秀的姿态/038甜如泡菜净如猪/044三个女人和她们的丈夫/047带着某种微笑的忧愁/055晴美•寂听/060活在书信里的爱情/065瓦莱丽与两个海明威/068爵士时代的女人/ 075一切细节被微物之神掌握/078现实与小说的双重震撼/081人间相见唯有礼/089女书与廖观音/095玻璃城堡里的一家人/099船讯•书店/106小道可观/112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智慧/115阿婆的外孙的文学节/123天生嫩骨之人的美食情书/126女性小传•地狱中心/130一针上,一针下/136三个六月,三个世界/141婚姻的专业和业余/145春膳是什么?/150“丑闻笔记”之碎墨/154那些变幻的永恒的寂寞的/161南方的成长,南方的魅力/168奥康纳进来了/172托斯卡纳艳阳下/176两个女人,两个故乡/185恰似爱情之于厨房/192阿娜伊斯•宁的心灵地图/200星星的瓢泼大雨/204三个露丝和艳羡这种美食/210清峻的青山七惠/217在移动中哭泣/221那些不同于人类的生命/228又见约克郡/232汉方小说/235翻篇/239无与伦比的孤独和勇气/243附录:这个待在书房里的女人(王鹤)/248附录:像洁尘这样的一个读者(雷淑容)/253《小团圆》之琐碎读后感对一个人关注太久,就会产生光晕效应。虽然不见得什么都喜欢,但既然持续关注,那就是基本喜欢的。这个基本喜欢就成了一个光,然后周围散出晕,也就看不清轮廓了。这样的人,有一种私藏的意思,藏在自己心里的某一层皱褶下面。只要一碰,这个意思就会起反应:哦,他(她)呀。张爱玲于我就有这个意思。通过阅读这个渠道,对我起过启蒙及后来的修正、补充、调整作用的女人有三个,分别是三毛、杜拉斯和张爱玲。张爱玲是最后一个。在她之后,我就定型了。也是在她之后,女作家就只是女作家了,跟人生跟我自己,都没什么瓜葛了。她们和我就是单纯的作者和读者的关系了。张爱玲于我的意义,不是说我是照她的样子定型,而是她在我定型的最后一个阶段拧了我一把。这三个女人,我不能说她们是朋友,朋友那是需要有很喜爱的情感充溢其中。这三个女人像我的亲戚,一度走得很近,虽然现在看她们各有各的烦,但还是觉得亲切。我不在摇旗呐喊高喊永远支持的亲友团的队伍里,但的确是一个张迷。《小团圆》出来了,等不及要看,托熟人从香港带回来一本。如果等着看大陆简体本,肯定要被删节不说,还觉得怠慢了。急急到手,我却看得很慢,一天几页,感觉很熟悉,像是在读旧书,那是之前看了她那么多东西早就熟悉了的调调儿。看得慢的原因是因为拉杂。就一部长篇小说来说,琐碎得很。人物很多,从老戏台的左边掀帘出来,没说两句话,就从右边掀帘下场了。你以为这个人还会出来,但也就没戏了。偶尔几个,过了很久又出来晃一下,什么绪哥哥、二哥哥、素姐姐的,前面本来就是寥寥数语,后面出来露一脸,观众也记不得那是谁了。张爱玲是短篇圣手,这一点,以前的长篇《十八春》就有对照,这次《小团圆》,更是一个说明。她那字字珠玑的特点,还是在短篇里光彩照人。但我还是喜欢看,就是那种琐碎也喜欢。我历来喜欢看细节饱满、闲笔丰沛的东西。《小团圆》就是这种东西,就像她边想边写,想到哪里写到哪里,一个人坐在那里乱想,想当年夏天的月亮、那个人的一个侧影、一只耳坠、一块布料……突然冒出来的一句话,得记下来……突然那时的一个念头又冒出来了,得记下来……一个挺妙的比喻,如“那痛苦像火车一样轰隆轰隆一天到晚开着,日夜之间没有一点空隙。一醒过来它就在枕边。是只手表,走了一夜”,得记下来。……本来已经写到去探望避难的那个人了,按理说,这是小说的“当口”,或者说是一出戏的“戏核”,但当年在乡下看的那出戏太有意思了,也就忍不住荡开来细细记了一整章……当年的那些爱慕沉溺和后来的轻蔑看穿,交叉涌上来,也就交叉着记下来,管它小说不小说的。我也真没把《小团圆》当小说来读。对于一个有八卦爱好的张迷来说,我读的就是回忆录,自然地成了索隐派,把里面的一个个人拎出来瞧,跟之前读她的时候已经很熟悉的那些人叠在一起,就跟报纸付印前,把胶片和纸样重在一起看似的,看多了什么少了什么。看到几处“新料”,大为惊喜,哈哈,原来是这样,我猜就是这样……她从没年轻过,提笔就老;看这本晚年写就的《小团圆》,觉得她也没老下去,就停在那里了。她自己也愿意停在那里吧,离开大陆后的故事就不写了,她觉得后半生没什么可说的还是没来得及写?我觉得是前者。还很年轻的时候,我觉得她句句都是真理,把人生给琢磨透了;但现在看她拿自己和别人都无可奈何,只是觉得怅惘和怜惜。一本《小团圆》看完,捡了散落一地的珍珠,就搁在那里,串不起来。她自己都串不起来,谁能帮着串?合上书,想想,下一个模糊的断语:好!好在哪里?好在她是文字天才,还好在她是亲戚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