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_点评_推荐词 本书简介: ?本书通过材料的充分占有以及对固有学术观点的缜密分析,厘清了“通俗小说”与“消遣小说”的分际,从而确定了“中国现代消遣小说”这个更为合理的命名和界定,进而对它的产生、变迁、思想倾向、艺术特色以及价值定位进行了总体性的研究和阐释。 ?本书揭示了“中国现代消遣小说”的“两间性”(处于传统与现代之间),而不是“两翼性”(与“新文学”比翼并飞),合乎事实与逻辑地说明了它的历史地位和文学特征。 ?本书从史的纵向考察与文本的聚焦分析两个方面研究了中国现代消遣小说的流变、特点及其价值,将历史感与现实感很好地统一了起来。 作者简介: 司新丽,文学博士,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副教授、后备学科带头人,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作为负责人承担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科学研究计划面上项目等多项研究课题,在《国外社会科学》、《社会科学战线》、《文艺争鸣》、《东岳论丛》、《北京社会科学》、《山东社会科学》等杂志发表论文20余篇。 目录: 绪论 第一章通俗抑或消遣? 第一节对“通俗小说”称谓的质疑 第二节消遣娱乐与中国现代消遣小说的命名 第三节古之雅俗之分与现之严肃消遣之别 第二章市场文化与现代消遣小说的发生 第一节市场文化下清末民初消遣小说兴起 第二节对峙形成:五四新文学与现代消遣小说 第三章新文学精神与现代消遣小说的变迁 第一节现代消遣小说的改良与调适 第二节新文学与现代消遣小说的相互影响、相互融合 第四章现代消遣小说的思想倾向绪论 第一章通俗抑或消遣? 第一节对“通俗小说”称谓的质疑 第二节消遣娱乐与中国现代消遣小说的命名 第三节古之雅俗之分与现之严肃消遣之别 第二章市场文化与现代消遣小说的发生 第一节市场文化下清末民初消遣小说兴起 第二节对峙形成:五四新文学与现代消遣小说 第三章新文学精神与现代消遣小说的变迁 第一节现代消遣小说的改良与调适 第二节新文学与现代消遣小说的相互影响、相互融合 第四章现代消遣小说的思想倾向 第一节纯洁的情到世俗的爱:社会言情小说 第二节江湖世界中的侠与义:旧派武侠小说 第三节智性的追求:侦探小说 第五章现代消遣小说的艺术特色 第一节审美创作观念与消遣娱乐 第二节小说题材与世俗化 第三节作品存在形式与媚俗性 结语现代消遣小说的价值定位及学术意义 附录从派生到融合 参考文献 ? 前言序言评论中国现代消遣小说研究 一、研究对象及选题意义 本书研究的对象是五四文学革命后出现一直到1949年,继承了清末民初小说的某些特征,迎合了大众的消遣娱乐,商业性市场化较强,因受新文学精神的影响,并在内容和形式上逐渐改良的一类小说。这类小说虽然数量众多,跨度时间较长,但类型化、模仿性很强,虽缺乏伟大的作家和作品,但共同特征较多,且始终有一个突出的共同特征:消遣娱乐。具备作为一类小说进行研究的条件,所以我们直接把这类小说作为一个研究课题,对此进行宏观上发散式研究。 把这类小说作为选题的意义在于: 第一,给与其相对科学的命名,有助于更准确地把握其本质特征。对这类小说的命名一直是一个颇具争议并值得商榷的问题(这类小说在20世纪80年代前有“鸳鸯蝴蝶派”、“《礼拜六》派”和“民国旧派”三种称谓,80年代后有“鸳鸯蝴蝶—《礼拜六》派”和“中国现代通俗小说”二种称谓)。这类小说是在清末民初市场文化的影响下兴起,“五四”以后直到1949年受新文学的影响,改良变化较大,逐渐成为流变中的小说类别,但唯一没有变化的最根本特征就是消遣娱乐,钱振纲在《清末民国小说史论》一书中把这类小说称为“中国现代消遣小说”,我们借用了这个命名,论证了这个命名相对于其他命名的合理性。其实,概念是一切逻辑的起点,给与其科学的命名,就是再认识这类小说的过程,有助于更准确地把握其本质特征。 第二,探讨其现代的起点,有助于科学确定其入史的时间界限。学界对这类小说的现代起点有几种观点:1894年出版的《海上花列传》;清末的四大谴责小说;民初以《玉梨魂》为代表的骈体文言小说。对于这几种观点学界也是众说纷纭。现代小说的起点在“五四”以后,同样,这类小说在“五四”后也体现出了不同于以前的特征,因此我们认为这类小说的起点也应在“五四”以后。对其现代起点的研究,有助于科学确定其现代范围的时间界限。 第三,正确看待其价值,有助于帮助合理解决其入史问题。在清末民初市场文化影响下兴起、“五四”以后逐渐改良,并具有消遣娱乐功能的这类小说从实际创作的数量来看,似有半壁江山之嫌。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学界提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和“重写文学史”口号后,开始郑重审视这类小说。随之,学界出现了写“大文学史”的想法和“两个翅膀论”。特别是“两个翅膀论”确有要把这类小说提到与新文学“比翼双飞”地位之嫌疑,李欧梵在给范伯群的《中国现代通俗文学史》作序时甚至认为中国现代文学从面貌和传统看就是通俗的,张爱玲是重振了文学的主流传统,并把“五四”作为另类。2009年范伯群在《现代通俗文学研究将改变文学史的整体格局》一文中郑重提出:通俗文学要入史,还须解决两大问题:一是中国现代文学的起点是否要“向前位移”;二是如何就中国现代文学史“双翼齐飞”的整体格局达成基本的共识。诸如此类,这类小说应该怎样进入文学史及地位如何是学界争议的焦点所在。就本书而言,从给这类小说一个科学命名的探讨开始,进而对它的产生、变迁、思想倾向、艺术特色以及价值定位进行了发散性宏观上的探讨和把握。抓住了这类小说始终未曾改变的一个重要特征消遣娱乐,并注意到这类小说继承了传统小说的某些特征,与市场文化紧密相联,又受到新文学精神的影响,始终处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等特点。总之,通过对这类小说的宏观把握,以便于客观地看待这类小说的价值,科学地判断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有助于合理地解决其入史的问题。 二、研究现状述评 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了重写文学史和关于经典的大讨论,之后通俗文学在文艺研究的领域才真正开始成为热点。自然这类被称为中国现代通俗小说的小说类别在80年代之前受到学界的关注较少,即使关注,给与的批评总是多些。80年代后受到了较大的关注,但关注集中于对这类小说微观史料的收集和整理上,对其宏观研究仍旧不是很规范,也不是很深入,没有对这类小说的深层把握和理解。 对这类小说的研究状况,我们可以从被命名为“鸳鸯蝴蝶派”和“现代通俗小说”两种不同称呼的小说研究中去考察。 被命名为“鸳鸯蝴蝶派”的这类小说的研究著作主要有:《鸳鸯蝴蝶派文学资料》、《流变中的流派——鸳鸯蝴蝶派新论》、《我看鸳鸯蝴蝶派》、《鸳鸯蝴蝶派研究资料》、《鸳鸯蝴蝶派》、《鸳鸯蝴蝶派新论》。研究这类小说的论文很多,例如《鸳鸯蝴蝶派小说观新探》、《再评鸳鸯蝴蝶派》、《“鸳鸯蝴蝶派”与现代文学的发生》、《传统“体贴”与现代“抚慰”——鸳鸯蝴蝶派文学价值观论》等等。这些研究著作和论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考察和研究:第一、鸳鸯蝴蝶派的历史定论;第二、鸳鸯蝴蝶派的产生、发展和衰弱的过程;第三、鸳鸯蝴蝶派的特征;第四、鸳鸯蝴蝶派的历史地位。这些著作和论文的研究范围更着力于清末民初到20世纪30年代的鸳鸯蝴蝶派作品,更多是从本体论的角度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