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中国“诗史”传统


作者:张晖     整理日期:2016-04-22 15:17:52


本书简介:
  《中国"诗史"传统》内容简介:诗史”说的最初形态:重读《本事诗》、李白故事与“诗史”概念的产生、孟綮“诗史”说的理论背景:《春秋》义理与“缘情”、以诠释杜诗为中心的宋代“诗史”说、宋代“诗史”说的历史分期、仁宗末年到哲宗初年(1060—1090)间“诗史”概念的内涵、徽宗、钦宗朝(1101—1127)“诗史”概念的内涵、南宋至元初(1127—1286)“诗史”概念的内涵、宋末元初“诗史”概念的运用。
  作者简介:
  张晖,1976年生,上海崇明人。南京大学中文系学士、硕士,香港科技大学中文系博士,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中国诗学、词学、清代文学和古典文学理论。著有《龙榆生先生年谱》(2001)、《诗史》(2007),曾点校《施淑仪集》(2011)、编著《量守庐学记续编:黄侃的生平和学术》(2006)。 
  目录:
  引言
  第1章“诗史”说的最初形态:重读《本事诗》
  第一节李白故事与“诗史”概念的产生
  第二节孟綮“诗史”说的理论背景:《春秋》义理与“缘情”
  第一节宋代“诗史”说的历史分期
  第二节仁宗末年到哲宗初年(1060—1090)间“诗史”概念的内涵
  第三节徽宗、钦宗朝(1101—1127)“诗史”概念的内涵
  第四节南宋至元初(1127—1286)“诗史”概念的内涵
  第五节宋末元初“诗史”概念的运用
  第一节明初至前七子对杜诗叙事的看法
  第二节明中后期复古诗论对“诗史”概念的讨论
  第三节复古诗论对“诗史”概念起源的考证
  第一节“诗不可以史为”
  第二节“诗史”的标准
  第三节“情景事合成一片”:王夫之“诗史”说的理论基础引言
  第1章“诗史”说的最初形态:重读《本事诗》
  第一节李白故事与“诗史”概念的产生
  第二节孟綮“诗史”说的理论背景:《春秋》义理与“缘情”第2章以诠释杜诗为中心的宋代“诗史”说
  第一节宋代“诗史”说的历史分期
  第二节仁宗末年到哲宗初年(1060—1090)间“诗史”概念的内涵
  第三节徽宗、钦宗朝(1101—1127)“诗史”概念的内涵
  第四节南宋至元初(1127—1286)“诗史”概念的内涵
  第五节宋末元初“诗史”概念的运用第3章走出杜诗:明代“诗史”理论的建构
  第一节明初至前七子对杜诗叙事的看法
  第二节明中后期复古诗论对“诗史”概念的讨论
  第三节复古诗论对“诗史”概念起源的考证第4章“情景交融”理论中的王夫之“诗史”说
  第一节“诗不可以史为”
  第二节“诗史”的标准
  第三节“情景事合成一片”:王夫之“诗史”说的理论基础第5章明清之际“以诗为史”阅读传统的确立
  第一节诗本于史:钱谦益、黄宗羲等人的“诗史”说
  第二节诗之用“有大于史者”:施闰章、屈大均、方中履等人的“诗史”说
  第三节笼罩在“以诗证史”观念下的清初“诗史”说
  附:诗与史的交涉——钱澄之《所知录》“以诗为史”的书写样态第6章清代“诗史”说举隅
  第一节“比兴”说
  第二节阐发旧说的“诗史”说第7章“诗史”说的理论意义
  第一节“诗史”的主要内涵和理论意义
  第二节“诗史”说与中国抒情传统论述的关系
  第三节对“以诗为史”阅读传统的反省
  附录一“诗史”的发现与阐释:“诗史”概念的现代研究(1934—2010)
  附录二“诗史”问题研究知见书目
  附录三历代冠以“诗史”称号的诗人名录
  征引文献
  出版后记本书是我所见讨论“诗史”这个文学观念最为详切深明的著作。是书从《本事诗》开始,往下搜罗了两宋到明清重要的“诗史”论述,提其要,钩其玄,既“读入”也能“读出”。张晖于细致剖析“诗史”这个概念之时,常常将相关论述放置在中国诗学的“抒情传统”主潮中思考,指出两个论述传统往往互为作用,或者互相牵制。这种“诗史”与“抒情”关系的观察最能启发人思,相信对往后学界于中国批评观念以至文学思想的探索,有很大的帮助。
  ——陈国球
  张晖这部著作,不仅在文献上下了一番深挖的功夫,广泛地占有史料,更本着尊重历史复杂性的态度,力求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中把握不同时代人们对“诗史”的不同理解,完整地勾画出中国文学批评史与“言志”的抒情传统并立的另一个“诗史”的纪实传统,并对二者的关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全书征引文献丰富,分析透彻,在对《本事诗》、明代复古诗论及清初王夫之、钱谦益“诗史”观念的讨论中均提出饶有新意的结论。
  ——蒋寅抒情传统虽然使得“诗史”说不断地反省和增加诗歌抒情的部分,但诗歌反映现实的观念非常强大,使得“诗史”说也慢慢地开展出一些抒情传统所无法笼罩的内容:这就是延续白居易为代表的诗歌忠实记录外在世界的观念,这个观念在宋代“诗史”说中已经得到讨论,到清初发展到极致。诗歌由此成为历史的史料,而写作诗歌就是为了保存历史。也就是说,到清初的时候,传统诗学中强调作品对于外部世界忠实的模仿很有可能突破抒情传统,形成另外一套类似于西方诗学中的模仿(Mimesis)理论。口但与此同时,另一条发展线索也表明,从宋代苏辙开始经过明代何良俊直至清代的王懋兹,均对元白诗歌的叙事有所批评,可以看到诗论家对于诗歌忠实记载现实有着很多的不满,其根本原因在于他们认为元白的诗歌缺失了诗歌本身的美感。这种模仿理论和抒情传统的冲突,直到清代才得以解决。清代大量的诗歌笺注者利用以诗证史的方法来阅读诗歌,开始重新重视诗歌的文体特征,强调诗人通过比兴、美刺来微婉地传达对现实重大事件的看法,从而将强调模仿的“诗史”说重新纳入抒情传统之下。可见,“诗史”说虽然一度强调诗歌忠实记录外在世界,但终因与强大的抒情传统完全背离,因此难以充分发展出一套模仿理论。
  尽管如此,经过不断争辩,诗歌要在保持抒情美学特征的基础上记载现实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这种观念,因为同时满足了抒情传统与诗歌模仿现实的需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不仅影响到诗歌的创作,而且还影响到后世阅读诗歌的习惯,并慢慢与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等观念结合起来,形成一套“诗史互证”的学术研究方法。口这种研究方法,经过近代学者陈寅恪的发挥,其影响一直到现在。
  ……





上一本:寻找英雄/南阳青年作家丛书 下一本:晨昏:诗集2006~2014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中国“诗史”传统的作者是张晖,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