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灵魂的才子,有道义的思想者 六年北大潜心向学, 遍访诸位名师, 展现充满悲悯情怀的灵魂探索 鲁迅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 周作人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的现世享受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 郁达夫像我这样的人,也许有几个奇人欢迎我的。 沈从文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张爱玲我想到许多人的命运,连我在内的,有一种郁郁苍苍的身世之感。 萧红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似,为什么这么悲凉? 史铁生我向往着这样的写作——当白昼的一切明智与迷障都消散了以后,黑夜要我用另一种眼睛看这世界。 王小波对于一位知识分子来说,成为思维的精英,比成为道德精英更为重要。 顾城我一直在走各种**,一直在裁判自己。在我生命里总有锋利的剑,有变幻的长披风,有黑鸽子和圣女崇拜;我生怕学会宽恕自己。 张中行人要心静、少贪、顺生。……我只承认人生有苦,言外之意也有乐,有苦有乐。人生之道(至少是常人的)就成为,想办法求乐增苦减,而不是解脱。 金庸大乘佛教普度众生的大慈大悲十分伟大,儒家“修齐治平”的理想也崇高之至。我们大部分普通人是做不到的。 余华我想无论是写作还是人生,正确的出发都是走进窄门。不要被宽阔的大门所迷惑,那里面的路没有多长。 莫言 我们的小说里面应该充满感官刺激,……但这个感官刺激如果我用得过分的话,那肯定也就会让人仅仅沉溺于这种一惊一乍之中,让人生理上反感、惊恐、害怕,忘记了一有灵魂的才子,有道义的思想者 六年北大潜心向学, 遍访诸位名师, 展现充满悲悯情怀的灵魂探索 鲁迅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 周作人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的现世享受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 郁达夫像我这样的人,也许有几个奇人欢迎我的。 沈从文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张爱玲我想到许多人的命运,连我在内的,有一种郁郁苍苍的身世之感。 萧红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似,为什么这么悲凉? 史铁生我向往着这样的写作——当白昼的一切明智与迷障都消散了以后,黑夜要我用另一种眼睛看这世界。 王小波对于一位知识分子来说,成为思维的精英,比成为道德精英更为重要。 顾城我一直在走各种**,一直在裁判自己。在我生命里总有锋利的剑,有变幻的长披风,有黑鸽子和圣女崇拜;我生怕学会宽恕自己。 张中行人要心静、少贪、顺生。……我只承认人生有苦,言外之意也有乐,有苦有乐。人生之道(至少是常人的)就成为,想办法求乐增苦减,而不是解脱。 金庸大乘佛教普度众生的大慈大悲十分伟大,儒家“修齐治平”的理想也崇高之至。我们大部分普通人是做不到的。 余华我想无论是写作还是人生,正确的出发都是走进窄门。不要被宽阔的大门所迷惑,那里面的路没有多长。 莫言我们的小说里面应该充满感官刺激,……但这个感官刺激如果我用得过分的话,那肯定也就会让人仅仅沉溺于这种一惊一乍之中,让人生理上反感、惊恐、害怕,忘记了一些对人的人性、历史性这些更加学术的问题的思考。 钱理群贵州和北大是我的两个精神基地,民间与学院,对我来说是一个互相补充,也有冲突矛盾,但这就是我的思想和学术特点。 何怀宏除了本性上的温和者,社会还应当有一些有意识的、坚定的温和者,他们应当成为温和力量的中坚。 曹文轩在我的脑海里所记存着的故事,其中大半与水相关。水对我的价值绝非仅仅是生物意义上的。它参与了我之性格,我之脾气,我之人生观,我之美学情调的造。 陈平原作为学者,当然主要以专精的学术著述贡献于社会;撰写文化评论,在于我,主要是保持“人间情怀”的特殊途径。 本书简介: 本书精选了作者于仲达对诸多中国现当代著名作家,如鲁迅、周作人、沈从文、萧红、张爱玲、顾城、王小波等的解读。在引入钱理群、何怀宏、曹文轩、陈平原等北大名师观点的同时,作者也融入了自己的生命体验和精神追索,提供了独特而深刻的文学思考。 以钱理群为例,作者通过其讲解而对鲁迅产生较为深刻的理解。但后来,作者以禅宗鲁迅的看法却是,鲁迅不能离开“有”而论“无”,不能离开“中间物”来谈“无所有”,认为“在学习鲁迅精神批判东方专制主义的时候,是否仅仅将鲁迅作为一种手段呢?以毒攻毒,专制之毒没了,‘鲁毒’又有了。” 作者简介: 于仲达是70后学人中颇具鲁迅风骨的一个典型代表。2004年,其发表的《一个奴隶的手记》曾经引起不少读者的强烈共鸣和热议。和一些所谓的学院派不同,他不是“为学术而学术”,他的文字有思想、情感、性格,而且有“体温”,展现了一个殊为难得的“活着的思想体”。于仲达承继鲁迅精神,以笔为旗,从常识出发,关爱生命,守望灵魂,肩扛道义,表达了鲜明的态度和立场,具有深刻的人文情怀和热忱的社会观照。他的作品思想深刻,文笔优美,视野开阔,行文犀利,表现出他直面黑暗的勇气和对精神高度的追求,以及指向生命本体的悲悯情怀,而这些正是当下汉语世界所缺乏的。 目录:
上篇作家解读 “个”的相遇——读鲁迅·2 浮世的悲哀——读周作人·25 悲情的吟者——读郁达夫·39 “乡下人”的生命关怀——读沈从文·47 苍凉之哀——读张爱玲·61 悲心与荒凉——读萧红·69 心魂之思——读史铁生·84 一个自由主义者的“阴阳两界”——读王小波·104 唯美的幻灭——读顾城·117 布衣寒士——读张中行·129 江湖、侠客与人性——读金庸·139 苦难及其缓解──读余华·148 感觉的旋涡——读莫言·164 目录: 上篇作家解读 “个”的相遇——读鲁迅·2 浮世的悲哀——读周作人·25 悲情的吟者——读郁达夫·39 “乡下人”的生命关怀——读沈从文·47 苍凉之哀——读张爱玲·61 悲心与荒凉——读萧红·69 心魂之思——读史铁生·84 一个自由主义者的“阴阳两界”——读王小波·104 唯美的幻灭——读顾城·117 布衣寒士——读张中行·129 江湖、侠客与人性——读金庸·139 苦难及其缓解──读余华·148 感觉的旋涡——读莫言·164 下篇感悟学者 钱理群:丰富的痛苦·174 何怀宏:沉潜与中道·195 曹文轩:唯美与悖论·210 陈平原:压在纸背后的“人”·2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