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于悦读中如痴如醉


作者:吴玫     整理日期:2016-03-17 11:47:15


本书简介:
  本书共126篇文章,是作者近年来阅读体验的分享,由两卷组成:“上卷:彼岸”,所涉读物,多为世界顶级作家的作品。在寂寞的阅读中,作者享受到了心灵独舞的喜悦;“下卷:此地”,所涉读物,均为中国作家的作品,它们刊登在《收获》《小说月报》等纯文学杂志里,也有一些是单行本;既有以当下中国生活为蓝本写作的小说,也有使作者深深沉吟的其他作品。它们带给作者的回味,久不消散……本书每篇文章都不长,作者不仅简明扼要地介绍了文中所涉读物的梗概、背景资料,也层层剖析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并融进了自己的独特理解和感受。全书文字精妙细致,活泼灵动,无论是具中等文化程度的一般读者还是相关专业的研究者,都能从中获得启迪。
  作者简介:
  吴玫,上海教育报刊总社学生媒体发展中心副总编,主管编辑业务。工作之余,喜欢在博客上发文,与同好分享阅读、观影、听乐带来的愉快体验。至今已发博文1000多篇。已出版音乐随笔《怎样听一首名曲》。
  目录:
  ,涌到眼前的那么多书名,作者名,你读过的和没有读过的,你知道的和不知道的,你接着的感受会不会是———怎么这么多?我数了一下,一共126篇短文,排了六页,基本上一篇谈一部作品,极少数是谈两部三部作品。奈保尔,五篇;库切,八篇;卡森· 麦卡勒斯,三篇;马尔克斯,三篇;波拉尼奥,两篇……可就是在我写这篇短序之前一分钟,我刷微信朋友圈,这个作者谈波拉尼奥的一部《2666》,已经写到了第六篇———怎么这么多? 怎么这么厚,这么重,这么多?这本书的作者吴玫,是我的朋友,可就是朋友也不能不惊讶。前些日子她要我给她的一本读书随笔写个序,我满口应承,还以为就是一本精美闲散的小书,不费时间就可以读完的。等收到校样,我吓了一跳。这一吓,吓得我认真起来, 一篇一篇读完这本书,如入书林,如登书山,跟着朋友一步一步走了一长趟。长路下来,又累又兴奋,目不暇接,挺过瘾。胡适好像在什么地方说过,中国人普遍的一个毛病是“胃口不好”。单就阅读论,吴玫的胃口实在太好了,津津有味,竟至于如痴如醉———如书名所示。她贪多,却也细嚼慢咽;尝新,又不忘旧,旧里也能品出新来。这个健康的胃,有巨大的吸收能力,消化能力。合口味的,自然反应以恰当的赞词,以会心的领悟变为自身的营养;不合口味的———你总会碰到你不喜欢的、甚至难以忍受的书———也可以吃吃看,提出意见,商量,乃至于抗议———这也见出她心直口快的性格,诚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从营养来说,不合口味的,也很有可能变为营养;何况还有预料不到的情况,一开始不顺口,吃着吃着,倒吃出好来。阅读口味的丰富性,是需要阅读数量做基础的。有一个问题我经常碰到,可是没有一次我能够回答得让人满意,就是推荐书目。我固执地认为,没有大量的阅读为基础,好书也领受不到它的好。开个三五种、十几种、几十种长短不等的书单,其实是没有什么用的。吴玫读书多,感受多,及时地写下来,其中的部分就成了眼前的这本书。这里,有两点特别值得提出来。书的后记,第一句, “而今,已经年过半百。”这个年龄阶段的人,我也在其中,还有多少好奇心去阅读?即使读了,还有多少新鲜的感受产生出来?即使有,还有多大的兴致写下来,跟别人分享?华兹华斯感叹过,随着岁月的流逝, “美妙无比的灵视”变得越来越难以维持。可是读吴玫的文字,感受写下这些文字的人,就没法不惊奇,她怎么就没有染上普遍的中年症状呢———迟滞、疲惫、无感,等等;但你要说这些文字像年轻人写的,也不对,年轻人不太会有的经历、体会、想法也明显渗透其中,这个人比年轻时候丰富了却仍然没有失去敞开的心灵状态和感受能力,反倒比年轻时候更开阔,感受也更深了。这是一种多么好的状态!反正,我是挺羡慕的。另一点是写作的及时,甚至是即时。阅读过程中的感受零零碎碎、模模糊糊、不断变化,如果不及时记下来,很容易就消失了,再也找不回来。写读书随笔,其实也是保存、整理、深化自己的感受的不可替代的方式,写着写着,也可能写出你先前没有意识到的东西。这当然也是交流的方式,对话的方式。吴玫有这么一个好习惯,所以才积成了这么多保持着新鲜个人气息的文章。得知这个情况,我真的吃惊不小(我又一次表达这个意思):从二〇〇九年三月到现在,她每周上传三篇文章到博客,书评,影评,音乐笔记,迄今已经有1000多篇。读书,观影,听乐,以及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这已经成了吴玫生活的重要内容。它们不是生活之外的,不是生活之余的,它们就是生活里面的生命活动。沉浸其中,真好。十多年前,我写了一组关于读书的文章,在吴玫编的报纸阅读版上连载,她还特意请了一名中学生配图,这一系列文章后来变成一本小书,叫《读书这么好的事》,初版就采用了这组配图,保留下一个纪念。现在回想起来,吴玫对这组文章的认真和热情,其实不仅是因为编者和作者的关系,更是因为读书这件事,读书这种生命活动,在她那里自然而然地就产生出认真和热情。现在,她的《于悦读中如痴如醉》出版,我写几句简单的话在前面,也是读书联结的。序不宜长,就此打住,读者看她的书,才是正事。二〇一五年十二月五日大河湾就是全世界———维·苏·奈保尔《大河湾》维·苏·奈保尔的《大河湾》第218页,总统对他的公民说: “要像猴子那样聪明。这些猴子真他妈机灵得要死!猴子会说话。你们不知道?那好,我来告诉各位。猴子会说话,可他们故意安安静静的。猴子知道,如果在人面前说话,人就会把自己抓住,暴打一顿, 然后叫自己干活。叫自己在大太阳底下扛东西,叫自己划船。男公民们!女公民们!我们要叫这班人学学猴子。我们要把他们送到丛林里,让他们忙得屁股都找不着!” 写于1977年7月的《大河湾》,已经没有他早期作品《米格尔街》里那种“哭着笑”的乐观,更不要说苦中作乐的幽默了。满篇都是无可奈何的苦涩。沙林姆,这个原本生活在海湾、家底殷实的青年人因为家庭遭遇变故不得不来到非洲内陆大河湾处的小镇靠跟当地人做小生意以期赚到钱以后去欧洲过好日子。在小镇,沙林姆童年时的朋友赚到了钱离开了这里去完成沙林姆的梦想,印度人在这里过起了安居乐业的生活,欧洲人傍上了总统以学者自居假装过起了上等人的生活,沙林姆的仆人因为到了内陆小镇有了仆人与主人之间游移的挣扎,当地人的后代费迪南经由沙林姆的帮助做起了官僚……乱哄哄的非洲内陆小镇生活,我看西洋镜一样怀抱与自己毫不相关的心态打量着完全陌生的非洲,觉得在他的《非洲的假面具》之后,我距离真正的非洲又近了一步:绝不是只有南非的种族歧视、肯尼亚的角马大迁徙、卢旺达大饭店的民族大清洗……组成非洲的,是贫穷、落后、混乱、没有未来的大河湾小镇生活。直到读到第218页总统对他的公民们吼出了上面引用的那段话。直到读到这段话,我才想到应该检索一下《大河湾》的写作年月,1977年7月。以《米格尔街》成为著名作家以后,奈保尔调转枪口,不再属意于那种用自己的小聪明将自己熟悉的生活凝练成露珠一样的小作品,它虽能散发出晶莹的光泽却需要有阳光的照射。他想创作出有太阳一样能量的作品,于是,想到了用脚丈量用脑思考用笔呈现的表达方式,印度、非洲……他通过寻踪告诉我们这个世界的现状,而我,在没有读过他的《印度三部曲》《刚果日志》等他自己似乎更在意的作品前,有些惊诧: 他怎么能够在30多年前就精准地描写出了今天此地的状况?事实是,奈保尔心有所想却没有能够在中国实施他用脚丈量用脑思考用笔呈现的写作方略,第一次踏上中国的土地也是2014年8月上海书展期间的事情。那么,只能这么理解:《大河湾》是一部世界题材的作品,我观《大河湾》有切肤之痛,与我隔着宽阔海洋的阅读者,大概也有同感。奈保尔在2001年以《抵达之谜》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没有读过《抵达之谜》《非洲的假面具》和《米格尔街》还让我对这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有些疑惑,但是, 《大河湾》让我揣测奈保尔的获奖理由是,他的作品不分彼邦此邦全部适用,奈保尔的非洲是全世界,让人不可置信、无比沮丧后,深感万劫不复。





上一本:向上吧少年系列 下一本:然也诗选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于悦读中如痴如醉的作者是吴玫,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