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故园深深情满怀
作者:阮兆菁,阮以敏,阮周华主编 整理日期:2016-02-11 12:34:26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抒写家乡情 本书简介: 本书是一部散文随笔集。全书文作六十多篇,十三万多字,作者为古田县大甲镇本土文学爱好者,体裁为散文和诗歌。主题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抒写家乡情。 文章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或记述家乡的风土人情、物产资源;或赞美故土的自然美景、名胜古迹;或追忆故里的峥嵘历史、革命风云;或反映桑梓的岁月变迁、亲情故事;或歌颂家园的建设盛况、杰出人士…… 作者简介: 阮兆菁,现任《闽东日报》副总编,宁德师院中文系客座教授,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 阮以敏,中学高级教师,现任古田县中学教研室主任、古田县教育学会秘书长。 阮周华,中学高级教师,现任职于古田县第十三中学。 目录: 序/阮兆丰……………………………………………001 何人不起故园情——思乡篇 故园深深情满怀/阮兆菁……………………………003 家乡的老屋/阮以敏…………………………………008 花桥故里/阮以敏……………………………………012 小镇醉怀/阮凌霞……………………………………017 乡土乡味/阮廷成……………………………………021 风雨廊桥/阮廷成……………………………………025 家乡的青白方正坪/阮养进…………………………027 百年驿道花桥头/彭巧玉……………………………030 家乡的清明茶/阮以芳………………………………033 愿我们都被这个地方温柔地爱过/阮陈晶…………035 故乡行/王坤………………………………………041 美丽的山里我的家/余养德…………………………045 目录: 序/阮兆丰……………………………………………001 何人不起故园情——思乡篇 故园深深情满怀/阮兆菁……………………………003 家乡的老屋/阮以敏…………………………………008 花桥故里/阮以敏……………………………………012 小镇醉怀/阮凌霞……………………………………017 乡土乡味/阮廷成……………………………………021 风雨廊桥/阮廷成……………………………………025 家乡的青白方正坪/阮养进…………………………027 百年驿道花桥头/彭巧玉……………………………030 家乡的清明茶/阮以芳………………………………033 愿我们都被这个地方温柔地爱过/阮陈晶…………035 故乡行/王坤………………………………………041 美丽的山里我的家/余养德…………………………045 家乡的记忆/陈春妹…………………………………049 橘子红了/阮芳……………………………………053 明月千里寄相思——亲情篇 老祖母与小白兔/阮兆剑……………………………059 我们的师长/阮以敏…………………………………062 醉美村夜/阮凌霞……………………………………068 永远的风景/周存源…………………………………071 那年,您很年轻/阮以美……………………………077 元宵,在故乡/阮以美………………………………081 爱的路上千万里/阮文婧……………………………084 故乡,永远是胸口捂紧的体温/阮莎莎……………088 归雁化情深/阮素汀…………………………………091 那村,那人,那时光/黄龄漫………………………095 梦里家园/余青春……………………………………098 心中的绿野/余青春…………………………………101 你在我的星空里闪耀/阮锦斌………………………103 迷恋旧时光/阮燕茗…………………………………107 星空下的那个方向/许毓珊…………………………111 我们的阮老师/阮江玉………………………………114 岁月峥嵘忆往昔——记事篇 凤凰涅槃/阮兆菁……………………………………119 情系牛项头/阮明芳阮以平………………………124 忆母校旧事/陈益煌…………………………………129 大甲“红医”事业发展纪略/陈建祥………………136 阮余群返乡演出记/阮毅…………………………139 岩富村的祖居故事/邱信荣口述阮养进整理……143 一路改山河/阮凌霞…………………………………146 柏洋水库/陈建祥……………………………………149 万水千山总是情——揽胜篇 情定罗汉松/阮兆菁…………………………………155 初向石林行/阮周华…………………………………159 大甲苦笋/阮周华……………………………………163 大甲亭记/阮周华……………………………………167 谈书书院纪行/李敏春………………………………172 故乡揽胜/李敏春……………………………………175 院后山礼赞/李敏春…………………………………180 千年古刹——保福寺/刘丽芳………………………183 从临水宫到五境堂/阮诗祥…………………………186 今夜秋思落谁家——感怀篇 回忆父亲/阮周绥……………………………………191 家在白云边/组诗/阮宪铣………………………195 梦里依稀故乡情/阮召芽……………………………201 故乡的“滋味”/阮弦……………………………205 小巷/彭巧玉…………………………………………209 三十年不遥远,仿佛还在昨天/阮以美……………211 这一刻光阴留痕/余青春……………………………214 故乡三首/阮诗祥……………………………………216 故乡的秋天/阮以芳…………………………………219 故乡的路/陈画桦……………………………………222 梦回花桥/阮思如……………………………………225 《阅读大甲》序/阮以敏……………………………227 思故乡/阮峰………………………………………230 家谱编后记/阮周勤…………………………………232 附录:以我手写我心以我心问我情/周宗飞……235 后记…………………………………………………239 前言序 阮兆丰 我自幼在外,偶尔回乡,对家乡的记忆模糊而亲切。兆菁兄嘱我为文集作序,颇感惶恐。及至收到《故园深深情满怀》文稿,一口气读下来,乡亲们笔下的山水、老屋、村校、祠堂……生动而鲜活,沧桑而凝重,字里行间洋溢着乡亲们的浓浓情愫。久未谋面的家乡——大甲,一下子清晰起来。 家乡是美的。美在一山一水,美在一草一木,美在一砖一瓦。也许你曾走遍世界,领略过无数的风景名胜,但家乡的祠堂永远是最崇高、最庄严的;家乡的老屋永远是最温暖、序 阮兆丰 我自幼在外,偶尔回乡,对家乡的记忆模糊而亲切。兆菁兄嘱我为文集作序,颇感惶恐。及至收到《故园深深情满怀》文稿,一口气读下来,乡亲们笔下的山水、老屋、村校、祠堂……生动而鲜活,沧桑而凝重,字里行间洋溢着乡亲们的浓浓情愫。久未谋面的家乡——大甲,一下子清晰起来。 家乡是美的。美在一山一水,美在一草一木,美在一砖一瓦。也许你曾走遍世界,领略过无数的风景名胜,但家乡的祠堂永远是最崇高、最庄严的;家乡的老屋永远是最温暖、最亲切的;家乡的老树永远是最伟岸、最巍峨的。阮以敏在《家乡的老屋》中这样写道:“冬天里,太阳一出来便照到大厅,从西移到东,整个大厅暖洋洋。老人们晒太阳,女人们纳鞋底,小屁孩们则在其间嬉闹玩耍。”轻描淡写,把老屋中一幅幅温馨的画面展现在我们面前。“曾经,信奉基督教的乡人,都会集中到老屋做礼拜,唱诗祷告,祈福祈平安。”祝福声声,温暖满满,“老屋”也就生机盎然了。其文笔营造了一种很淳朴的氛围,娓娓道来,让人觉得作者内心平静如水,而真情却在其间潺潺流淌,值得点赞!兆菁兄在他的《情定罗汉松》一文中也挥笔写道:“它造型优美,亭亭如华盖,长得翠绿欲滴,光彩照人。 树皮光滑滋润,丝毫没有衰老的迹象。似方似圆的躯干,如青铜发亮,巨枝繁叶,铁骨叠翠,张扬四方,无愧为‘神州古木’,堪称国宝。”家乡一棵3000年的罗汉松,在作者的眼中是如此的崇高、神圣,是如此的骄人、傲骨,这寄托着作者几多情感? 家乡是鲜活的。鲜活在满村疯跑的孩子们嬉戏玩闹中,鲜活在井边洗刷的姑嫂婶娘们的欢声笑语里,鲜活在村头巷尾三三两两聚在一起的叔伯长辈们的高谈阔论间,鲜活在锅边糊、芋头面、白粿、糍粑、蛋燕的飘香中。家乡物华天宝,名产丰富。阮周华就从苦笋这一不起眼的物产中,写出大甲苦笋的亲情和友谊,让家乡鲜活起来,让家乡的父老乡亲鲜活起来。 “闲暇归乡,看看熟悉的故乡山水,看看守望家园的老人,返时肯定不忘带上山珍苦笋,好让一家人品味舌尖上的乡情。”流畅的文字,款款的情思,在《大甲苦笋》的字里行间跳跃着,流淌着。阮以芳在《家乡的清明茶》中就把自己那份对父亲的敬仰之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我也很怀念清明茶的味儿,记得小时候,每天清晨,妈妈都要打来老房子里清甜的井水,烧上开水,为父亲倒上满满的一大杯。我们都爱喝父亲的茶,茶味儿里还带着父亲喝过的烟草味儿。”品读着这样的文字,我们的眼里是否噙满感恩和深情的泪水? 家乡是厚重的。厚重在族谱中记载的生生不息的历史里,厚重在常年辛勤劳作却收获不丰的生存挣扎之间,更厚重在朝代更迭、社会动荡给父老乡亲带来诸多无奈的苦难之中。阮养进的《家乡的青白方正坪》就把家乡厚重的历史写得深含哲理,表达着一种难以言说的情感:“头门口前的四角坪是青石铺就的,并且隔成四个部分,青色代表青天、清白,四个部分代表着春夏秋冬四季……二门口前的四角坪,全用白石铺成,白色代表白日、洁白、无瑕。一门青,二门白,一青二白,清白做人,留得清白照人间。”小小四角坪的设计理念,居然蕴含着如此深邃的思想,无怪乎惊叹于先祖的睿智了。阮廷成则以一个记者的目光写出了家乡的《风雨廊桥》:“在家乡大山中的古道上,还有很多这样承载着千百年积淀下来的行路文化的风雨廊桥,从古至今,留下了无数行色匆匆的身影。古道悠悠,荒草蔓蔓,风雨廊桥,留在了一代人深深的记忆中。”一座廊桥,见证着家乡人民生活之艰辛,见证着家乡生生不息的厚重历史,也烛照着故乡前行的脚步。 家乡更是充满希望的。希望在延绵不绝的新生命的诞生中,希望在人才辈出、一串串令父老乡亲们引以为豪的名字里,更在家乡人民自强不息、发挥聪明才智改变落后面貌的努力之中。宁古路、工业园区、小城镇建设、规划馆,这些新鲜的词汇让家乡充满了希望,希望之花在家乡人民追梦的脚步声中傲然绽放。阮凌霞在《一路改山河》中挥洒自如地写道:“一条畅通的道路,缩短了城镇之间的距离,让大甲镇得到了发展的契机。大甲镇工业区,带着蓬勃的朝气,驻足在了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壤上。”余青春在《梦里家园》中憧憬着家乡的未来和希望:“昨夜梦里,您来了,牵着我的手踏着细碎的光阴,回眸,展望,我记忆里荒芜的来路瞬间春暖花开。”家乡人民以自信和聪慧,正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沐浴着春日的阳光,追逐梦想,追逐希望!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抒写家乡情”。《故园深深情满怀》全书文作60多篇,13多万字,参与作者各行各业,包括不同的年龄层。文章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或记述家乡的风土人情、物产资源;或赞美故土的自然美景、名胜古迹;或追忆故里的峥嵘历史、革命风云;或反映桑梓的岁月变迁、亲情故事;或歌颂家园的建设盛况、杰出人士…… 相信不仅是我,读过《故园深深情满怀》的每个人,都会被拨动心弦。年长者照见童年身影,回首走过的大小脚印;少年郎认识家乡,了解乡土历史人情;游子尽可细品乡土乡味,抚慰乡思乡愁。 多年在外,口味也有了改变,但我仍独恋故乡的蛋燕。过去家乡交通不便,山多地少,货物交换困难,红薯是主食,加工晒干的番薯米常吃却难以下咽。但家乡人聪慧,一薯多吃,粗粮细做,其中蛋燕最为有名,将红薯淀粉和鸡蛋搅拌成糊状,置锅中摊成薄皮煎熟,起锅切成条状即可。 煮一锅热汤,加入芹菜葱蒜,有条件的加点肉片海鲜,最后放入蛋燕,起锅盛上满满一碗,吃起来口感滑溜、弹性十足,入口难忘。而记忆就这样融化在家乡的味道里,任由一点点的思念牵引出无尽的思绪,够我在异乡一个人静静地独自品尝…… 《故园深深情满怀》就是家乡老屋饭桌上那碗热腾腾的蛋燕。 (阮兆丰,大甲镇邹洋村人,广西大学宏观经济管理专业研究生毕业,副研究员。当过工人,做过老师,先后任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组织部秘书、南宁市国土资源局局长、南宁市政府秘书长,现任南宁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曾公开发表多篇论文,主持多项省部级课题研究。) 人,不管身在何处,不管如何繁衍,都要有根有祖,故乡,就是根,就是祖。时光荏苒,岁月如歌,但故乡始终是抹不去的记忆。本书所辑录的是有关福建古田大甲的方方面面,全部是由本乡本土作者所写,或记述家乡的风土人情,或赞美故土的自然美景,或追忆故里的峥嵘历史,或歌颂家园的建设盛况……阅读本书,游子尽可细品乡土乡味,抚慰乡思乡情,同时也让后人记住乡愁,热爱故土。故园深深情满怀 ◎阮兆菁 人到了一定的年纪,对故乡的情愫愈发浓郁,萦绕在心头的尽是故乡的山水、故乡的草木、故乡的云月……酸涩和唯美的记忆一下子撞开心扉,汩汩地倾泻而出,似一束山花,丰美而芳香;似一泓清泉,甘冽而纯粹! “邹洋抱燕窝,举目景观多。五虎朝狮乐,三湖映日和。龟蛇关水口,星宿绕村罗。圣母麟宫美,阮公祠厝峨。风光行处好,草木望中娑。此地凝佳气,斯人执玉珂。诗书为至宝,子女易登科。稼穑其根本,家家俱足饦。山川开胜境,物象任摩挲。客喜流连处,岂能无颂歌?”这首流传于后世的诗歌,是对故乡古田大甲镇邹洋村的由衷赞美! 小时候,总是听父辈们说,邹洋是一块燕窝宝地,“燕子”们飞得越远越有出息,越能够经受住生活风浪的考验。事实也果真如此,恢复高考制度之后,许多学子们考上了大中专院校,最有出息的真的是飞得高远的“燕子”们。截至目前已经有近300位莘莘学子在祖国的大江南北贡献着青春年华,有现任加拿大candu能源公司区域副总裁兼中国区业务总经理阮养强博士,有中国歌剧界80后抒情女高音阮余群,有台湾知名艺人阮虔芷……他们都成了故乡的自豪和骄傲,散发着无与伦比的魅力和迷人的光环,让人们深深仰望! 说起邹洋的景观,村尾的风景林应该称得上是个好去处。记得在念小学时,尤其是放学后,总是把书包往家里的客厅一扔,邀朋呼友飞也似的躲进风景林捉起迷藏来,直到天色渐渐失去亮光,还在某棵树下蹲着,而没有成为同伴们的“俘虏”。胜利的我也会骄傲地昂着头,沿着湖边的小路一溜烟回到家里,因为饿极了,不洗脸也不洗手就狼吞虎咽起来。有时奶奶生气了,总会嗔怪姐姐,说她没有管好我,我也总会眨巴着双眼,等着挨骂,等着竹片打在手掌上钻心地疼。要是遇上下雨的天气,第二天一放晴,在风景林中往上疯长的小野菇等待着我们去采摘,松树底下有松菇,杂树底下有杏菇,有时候可以采到一小篮子呢。这下可乐坏了奶奶,她会眯着眼睛,一边修剪菇头,一边吩咐姐姐洗干净,抓上一把小米,再加上一丁点儿红糟一起焖煮,米一熟,香喷喷的菇也就可以吃了,那味道真的是润滑可口。有时在学校里做了错事,不敢径直回家,就会不自觉地走进风景林,低头思过,扪心反省,直等到太阳没入山后,才耷拉着脑袋等着奶奶的严厉批评,接受苦口婆心的谆谆教诲。而今,风景林已然成了“东湖农民公园”,有了体育健身设施,更有了一个偌大的篮球场,传递着友谊和真诚的声音。这里,留下了童年的期许;这里,留下了成年的希望;今天,这里又将被重新开发,沐浴着绿色般的春风,把脆亮的歌声撒向远方。 风景林的下方,是三个人工湖,也称“东湖”。民国县志称:“东湖,周70余丈,湖中有大石屹。”蓄水养鱼,一举两得;水清如镜,照人智慧。因此湖与火灾的传说、环公感人的故事也就妇孺皆知了。我家就在离湖不远的地方,有时候放学较早,趁着大人们不注意,会卷起裤管踏入湖中,用两手去深挖湖蚌,有了“战利品”,那高兴劲就甭提了,放上姜片及红酒一炖,真的是香气四溢。游弋在湖中的“中国斗鱼”,有时也会在不经意间成为我们的“俘虏”。从记事时起,东湖种过菱角,到了收获季节,肥美的菱角躲在绿叶底下,诱惑着我们的目光。生吃菱角,咬到嘴里,脆脆的,甜甜的,犹如荸荠般爽口入味;熟吃菱角,咬上一口,满嘴生香。 每到荷花盛开的季节,那景那人,还真有一种世外桃源之感。前两年从市里争取到了“小康村”绿化项目,村子的房前屋后也种上了桂花树、樟树、红豆杉等,枝繁叶茂,郁郁葱葱,也为这小山村增添了几许春色。 风景林的奇秀俊美,东湖的粗犷豪迈,再配之以毓麟宫的气势恢弘——“风景这边独好!”这样的优美词句在这里得到了淋漓尽致地流淌! 毓麟宫,供奉着临水夫人陈靖姑,她是我国民间信仰中最有影响力的女神之一。在古田县境内共有109个临水夫人信仰宫庙,而大甲邹洋的毓麟宫则是最早的临水分宫建筑,堪称古田第一临水分宫,2012年被授予古田县文物保护单位,已经成为古老氏族的神像文化标志,也是广大信众的精神归宿。今天的毓麟宫正在广大村民的热情点燃之下,开展扩建工程。 去年4月27日,毓麟宫喜迎盛事,由台湾顺天圣母协会20人组成的请香团,风尘仆仆来到毓麟宫向临水夫人神像进香朝拜,故乡的信众们也为台湾同胞们举行了平安祈福仪式。随后,进香团成员兴致勃勃地对邹洋古民居进行了考察。台湾同胞们的大陆“寻根之旅”让邹洋村的文化之光更加璀璨,毓麟宫也从此走进台湾同胞的生活中。 写到这儿,我们又走进阮氏宗祠,去领略她的深沉隽永和恢弘大气,去品味她的独特内蕴和灵巧美感。 阮氏宗祠,东西对峙,辅弼并全,屋宇巍峨,蔚为壮观。1938年,这里成了小学校,我也在这古色古香的学校里,度过了那难忘的时光,懂得写山、水、云、月,懂得写花、草、虫、鱼。据记载,邹洋小学开办于1929年,校长不详。1936年,学校创办人为阮绍坤。1939年,全县统一设立国民小学,邹洋村设初级国民小学,我的爷爷阮寿真为校长,教员有阮绍禄、阮周瑄等人。1941年,升级为邹洋乡中心国民小学。由于治学严谨,教学有方,学校一时名声鹊起,成为大东地区的一所名校。上世纪90年代中期,邹洋小学迁往新的地址,这里在“千禧之年”又经过全面整修重焕异彩,真是“仍居玉邑斯文地,派衍宁阳风节家”。祠堂前后及村中迁有七星井、水尾造三湖、头湖镇双星二石、曳石架一桥、建水尾宫(毓麟宫)、造风景林、尾湖筑横堤、关拦住水口、收尽随龙之水,蓄纳三湖之中。内存风住气,外点滴不漏,可谓邹陵胜境之宝地也! 学校门口有一个“四角坪”,是上学、放学的必经之路,小时候的我们总要邀朋呼伴在这里打纸牌,跳“框”,嬉戏打闹,尽情玩耍。“文革”期间,这里也曾发生过许多不堪一提的龌龊之事,不值得花费笔墨去触及它。老人们在这里可以谈论陈年旧事,年轻人可以谈农事、谈爱情、谈“八卦”,谈出门在外的打工奇遇。即使路过的,也会停下脚步,聆听几句教诲,留下一串笑声。直至今天,人们一提起“四角坪”,都会生出几分亲切。 今天,要把邹洋村的面貌展示在读者面前,就必须走进她的历史,走进她的文化,去全方位领略她的迷人风采。800多年来,阮氏祖先耕耘不辍,创业不止。元代以前,勤劳智慧的先民就开始从事商贸,开垦茶园,造曲酿酒,开办铺子。民国二十五年及后来的10年间,邹洋乡商贸繁荣,三十七都(即大甲乡)乡公所、粮站、中心小学都落户这里,成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那端庄高雅、古韵弥漫的明清古民居建筑,令人驻足流连。简约朴素的明代古宅,精致华丽的清代建筑以及古宅内美轮美奂的木雕、灰塑、楹联、匾额都让人目不暇接,惊叹不已。流畅简洁也好,奢华瑰丽也罢,无不显示出她的古趣盎然,先声夺人,无不散发着浓郁的古文化幽香和独特的乡土气息。“三古屋”“四排栋”尽展邹洋村明清古民居建筑的标本意义,天井旁、小院内再衬以兰花、茶花等花卉的点缀,古老宅屋又焕发出她的风采。我的老屋属于清朝古民居,经过一个厅堂,到达后厅,再经过一条暗道巷子,进入到第三个小厅堂,再通过一个梯子到达“小洋楼”。50多年来,曾被当作生产队队部使用,到处漏水,无人管理,2005年物归原主。前年我带宁德的文友们参观了整修后的三层“小洋楼”,他们总是投以惊羡的目光。我的爷爷一生从事教育事业,能文能诗,亦精书法,曾经也是古田县小有名气的书法家,笔力遒劲,笔锋凌厉,于刚强中显出雅秀,于浑厚中见其流动,酣畅淋漓,多彩多姿。由他书写的“勤能补拙”四个大字至今仍辉映在老厝的照墙当中,给人启示,给人鞭策,时时刻刻给后辈子孙们一种精神上的滋养和灵魂上的浸润。 爷爷一生从教,为闽东地下党作出了特殊的贡献。即使蒙受不白之冤,爷爷他老人家念念不忘的依然是嘱咐儿辈们要遵守政府法令,努力改造自己。足以想见爷爷的胸襟是何等的宽广?这勾起了我对爷爷、奶奶、母亲的深切怀念,也唤起了对故乡的深深眷恋。故乡的是是非非也如过眼云烟,淡淡地散去,不再淤积心间。人,只要站在了一个新的高度,心胸就会随着时空的交替不断地开阔明净,就会对故乡的人和事报以平静的微笑。 一窗景致,一段历史,笑看风云变幻淹没在岁月的尘河中;一方努力,一份追求,总是让故乡的脚步走在希望的前方! 本文发表于2014年8月24日的《闽东日报》。 (阮兆菁,大甲镇邹洋村人,现任《闽东日报》副总编。系宁德师院中文系客座教授,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勤于笔耕,喜爱散文写作,在《福建日报》等各类报纸杂志发表散文,其中《梦里白水洋梦外鸳鸯溪》《悠悠千乘桥殷殷棠口村》《蕉城,你好!》等散文入选由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水韵屏南》《喝彩蕉城》等书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