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民国时期各界社会名流集聚;2.*为系统、齐全的香山游记和诗文集。3.以点为面,不仅展现香山的历史,也是民国历史的一个缩影; 本书简介: 民国以前,香山属于清室皇家园林,园内文物古迹众多,在京西“三山五园”中占一山一园。民国建立,诸多政要名流都在香山留下过足迹,如张謇、熊希龄、周学熙等达官显贵;英敛之、石评梅、刘半农、傅增湘等文化名流;沈从文、黎启颖等在香山地区求职就业的职员;周作人、沈兼士、林徽因扥在西山疗养的病患……他们以不同视角反映出香山的多元历史文化地位。民国时期的香山可谓教育资源丰富之地,达官显宦、社会名流的聚居之所,政治斗争和社会思潮汇聚之地。搜集整理这一时期的文献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本书从民国报刊中精心选录以游览香山,记述和反映香山自然和人文景观为主要内容的游记和诗文,并补充以部分时人诗文集中相关佳作,以出版时间为序,点校整理,有序编排,汇集成书。反映了自清末至民国香山的发展轨迹,对于现今香山的历史文化保护,亦有资料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阚红柳,1973年生,辽宁朝阳人。1992—1999年就读于辽宁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硕士学位,1999—2002年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获历史学博士学位。自2002年7月至今为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讲师。主要从事清代学术思想史、历史文献学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目录: 文选卷 游西山记袁霖庆 游西山记(续)袁霖庆 西山游记陆费执 都门西山游记吁公 西山记游蒋维乔 西山消夏之回顾赵锡麟 西山消夏之回顾(续)赵锡麟 静宜园记杨卓 西山的冬张天赋 香山游记叶奎姑 一片红叶石评梅 香山游记玉霞 西山采拾之雨的黄昏蔓菁 西山采拾之香山之巅蔓清(菁)文选卷游西山记袁霖庆 游西山记(续)袁霖庆 西山游记陆费执都门西山游记吁公西山记游蒋维乔西山消夏之回顾赵锡麟西山消夏之回顾(续)赵锡麟静宜园记杨卓西山的冬张天赋香山游记叶奎姑一片红叶石评梅香山游记玉霞西山采拾之雨的黄昏蔓菁西山采拾之香山之巅蔓清(菁)西山采拾之幼稚园里蔓菁西山采拾之槐荷枫竹蔓菁寄山中的玉薇石评梅北平西山游记(一续)褚民谊北平西山游记(二续)褚民谊西山游记大蛋西山之秋杨晶华香山旅行记 王必瑺 四年级香山晓筠女士西山之游 戚维翰香山游记 黄秀敏 六年级香山旅行记梅红娇 五年级香山游记 效潮西山杂缀 白水西山之一日戈夫香山游痕 小友西山之游 翟永坤香山游记 锦鸿碧云寺上望飞沙 杜若到香山去!濮澄女士香山消夏的回忆 储皖峰 去西山看看红叶 新生 西山疗养院卧游——幽谷中的天籁人声姜馥森 香山纪游徵庸 (十三)碧云寺庄俞 (十六)静宜园庄俞 西山记游李殊 香山避暑记傅书逷 西山的红叶骆闻天 纪念总理逝世十二周年香山旅行记 濮登 香山行查理 游香山记 趣园 椶枝在香山常青树 香山的傍晚长虹 香山纪游 小渔 看香山红叶一日记大智 红叶小红 香山一日记宁勿死 香山碧云寺游记 正永 香山纪行 王君直 月夜香山 笑春 香山游记 傅韵涵 香山看红 叶朔子 香山行记 蓝宠 一个人在香山金风 新秋寻枫记赵文 香山慈幼院半年 黎启颖诗选卷英敛之跋静宜园全图香山顶上之刻石壬戌四月纪事诗 张謇 除夕宿静宜园韵琴轩 附:岁朝偕马相伯张蔚西管许二生遍游香山寺静宜园诸胜 三至香山静宜园 除夕日宴坐,啬庵有《怀西山静宜园》寄英敛之并令 儿子及前同游诸生和 周学熙 丙辰正月二十一日感怀 附:见心斋 甲子八月六日到香山松云别墅 山居即事二首其二 丙寅二月二十六日到香山松云别墅 桃花正开喜赋 香山观雪 香山晨起小雨又闻炮声 戊辰二月十七日微雪初晴登香山过玉华山庄栖月崖雨香馆循玉乳泉而归得句庚午八月巨溟同年偕游香山一宿而别惜未尽兴松云别墅题壁香山秋居二首 其二山居即事松云别墅杂咏六首 养云轩其二习静斋其三听涛轩其四仰止堂其五五宜榭其六清辉阁松云别墅题壁园居消夏 沈兼士 香山早起作,寄城里的朋友们 西山碧云寺李宣龚 碧云寺范衡伯 戊午年香山七夕和赵式如原韵熊希龄附:戊午季儿自香山南旋赋此赠别 熊希龄 双清梦泉池小坐 己未香山闾风亭观月即送季儿南旋熊希龄 游森玉笏熊希龄 壬戌八月十四日约两院同人于双清别墅煮茗玩月并 令儿童乐队演奏助兴赋此志之 壬戌九月二日与笏唐诸君挈图画科儿童二十四人至森玉笏观红叶 水调歌头·癸亥中秋双清玩月忆诸儿 率慈幼院两校儿童千余人登森玉笏 癸亥重九登高至森玉笏用杜甫杜牧高适原韵 奉和九日香山登高原韵录呈教正 与夏寿康游香山赋诗二章一二 奉和养泉先生九日香山登高原韵 乙丑三月□儿由金陵来京将赴美留学告别时杏花盛开 余等拍照于香山双清别墅赋此赠之 乙丑重九登森玉笏奉和镜予先生原韵金缕曲·香山吊古满江红·辛未重九后观香山红叶 登香山赏桃花诗一二三四 沁园春·乙亥除夕感怀寄香山师生熊希龄() 王易庸盦招同香山遊覽竟日 黄叶村登西山某塔望京华附:移居香山缄红叶寄友 李开先登碧云寺石塔 刘蔚楚题倣静宜园图 江瀚集西山雙清別墅 凌启鸿游碧云寺 翼青碧云寺晚眺 超观静宜园 樊山 自香山归伯潛太傅问杏花开未因赋 次公 減字浣溪沙·自玉泉入香山信宿而返附: 释戡见示九日陟香山诗次均 释戡 九日携家人登香山遂过青榭附: 次公兩和九日香山詩疊均奉畣 卓庵 奉和释戡九日香山之作 林瑞銘 西山碎痕 林徽因 那一晚 谁爱这不息的变幻 深夜里听到乐声 激昂 一首桃花 莲灯 山中一个夏夜 秋天,这秋天 雨后天 红叶里的信念 山中 给秋天 秋岳 辛未重九前一日香山观红叶因念庚申狮子窝之游寄众异海上 吴贯因 清明偕励寄洲杜修叔游碧云寺及静宜园 步励寄洲韵 蛰云 游香山归过自青榭赏荷呈君庸 什公 携育季瑞士彬姪香山看红叶 季和 西山行 寿珊 夜宿西山访友碧云寺共吟 附: 卜居西山 宿西山碧云寺 霭簃 重游香山静宜园 刘半农 游香山纪事诗 炼人 十六日午前九时赴西山游碧云寺谒总理衣冠冢小憩香山承铁路学院备餐余携酒博醉以助游兴 庄畏仲 入香山寺 惠隐西山记游诗 夏敬观 踏莎行 溯伊 丙子九日游香山静宜园后一月壤蘅社长以此日登甲秀楼诗见示依韵奉酬仲坚 浣溪沙·香山看红叶有作 三益 息庵自香山寄赠红叶并附以诗依均答和 王东培 西山碧云寺中山先生衣冠圹 傅增湘香山杂咏附:香山杂咏香山杂咏香山访敛之故居感赋 味芸 森玉笏 何曼叔 陪都西山杂诗六首 杨理之 旅平旧雨偕游香山碧云寺及西山八大处偶成四绝 蔡可权 和杨君理之返平重游西山各名胜步原韵 王家龙 和杨君理之返平重游西山各名胜步原韵 许惺庵 和杨君理之返平重游西山各名胜步原韵 史纪恒 清明日与诸同学游平西香山诸胜前言前言 阚红柳 位于北京西北三十余里的香山,是西山山脉的一部分。其层峦叠嶂,林泉幽美,风景佳丽,历来号称北京名胜。所谓“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山明水秀之地,吸引着文人墨客,来此寻幽探险,并在饱览山水秀色之余,吟诗作文,以记其胜。明人李梦阳诗中写道:“万山突而止,两岩南北抱,凿翠置殿榭,级石上穹昊;高卑势各称,曲尽结构巧,有泉如线缕,盘转出松杪”,他青睐山势蜿蜒,泉水淙淙之中亭台楼阁之美;其后朱国祚写成“置身着色屏风里,梨叶新红柿叶黄”的诗句,更偏重秋日香山缤纷的色彩。游记和诗文,穿越时空而来,极尽形胜之妙。这些历史资料久经岁月之研磨,沉淀积累为研究香山历史文化宝贵的史学文化资源。 一 前言 阚红柳 位于北京西北三十余里的香山,是西山山脉的一部分。其层峦叠嶂,林泉幽美,风景佳丽,历来号称北京名胜。所谓“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山明水秀之地,吸引着文人墨客,来此寻幽探险,并在饱览山水秀色之余,吟诗作文,以记其胜。明人李梦阳诗中写道:“万山突而止,两岩南北抱,凿翠置殿榭,级石上穹昊;高卑势各称,曲尽结构巧,有泉如线缕,盘转出松杪”,他青睐山势蜿蜒,泉水淙淙之中亭台楼阁之美;其后朱国祚写成“置身着色屏风里,梨叶新红柿叶黄”的诗句,更偏重秋日香山缤纷的色彩。游记和诗文,穿越时空而来,极尽形胜之妙。这些历史资料久经岁月之研磨,沉淀积累为研究香山历史文化宝贵的史学文化资源。一 民国时期,是香山由皇家苑囿面向全社会开放,变而为普通民众共同享有之旅游文化资源的过渡阶段,具有特殊地位和意义。民国以前,香山名胜一度为皇室所独享,甚至被划为禁地。尤其是辽、金以迄,香山与皇家关系日益密切,是帝王休憩游弋、祭祀巡狩之地。至清康熙十六年(1673),建香山行宫;乾隆朝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建,乾隆十一年(1746)正式建成皇家御苑静宜园。香山静宜园为三山五园之一,遂与畅春园、圆明园、万寿山清漪园(颐和园)、玉泉山静明园并称,熠熠闪耀于北京西郊,被誉为清代皇家园林鼎盛时期之代表,标志着园林文化艺术水准的高峰,并意味着园林与王朝统治的联系达到了巅峰。有清一代,皇家园林绚丽璀璨的园林艺术仅仅服务于以帝王为首的皇室以及达官显宦等少数特权人群。近代以降,清王朝江河日下,朝政腐败,国力衰颓,御苑名园,风光不再。咸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侵入北京,侵略者不仅焚毁圆明园,劫掠清漪园,还破坏了静宜园;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侵占北京,静宜园之精华几乎被付之一炬。清帝逊位,民国初肇,前清皇室无力管理经营,香山静宜园一度荒凉残破,衰败不堪。1914年,北洋政府设立了京都市政公所,开始仿效和引进西方近代城市的管理模式,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除进行全市地形的基础测量,确定街道的基准线,修筑道路,兴办电灯、电话、电车、自来水,提倡实业,建立城市建设的实验小区等城市建设与维护工作之外,还实际推动了清代皇家园林的整修与改造工作,变皇家园林为市民游憩之所。与之同时,为了改变静宜园现状,经马相伯、英敛之、熊希龄等人商请前清隆裕太后同意,领静宜园之地,兴建静宜女学,后又建成慈幼院,出租部分院落作为避暑房屋,以租金收入和募集的捐款,陆续修理旧址。后来,为了加强对静宜园的管理,又于1918年10月26日设立静宜园董事会,推赵尔巽为会长,熊希龄与贡桑诺布任副会长,明确董事会的职责为专管园内租地和一切自治事宜,同时规定以租地所得息金,一部分充作静宜女子学校经费,一部分作为修治马路、培植树木和设立园警的开支。这样一来,静宜园以及其他香山风景区陆续对公众开放。1921年,胡适出席香山慈幼院周年纪念会之时,曾感慨而叹:“从前皇帝住的园子,现在变成我们的贫民子弟居住上学游戏的地方了。” 自此,香山由昔日为帝王独享的皇家苑囿走入普通民众的社会生活空间,成为各阶层人士休憩疗养、赏景揽胜、寄托思绪的风景名胜之地。游人如织,赋予民国时期的香山以崭新的生机与活力。即此而论,民国时期的香山,在清代皇家园林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具有特殊意义。自清帝逊位,民国肇建,静宜园等皇家园林才逐渐对普通民众开放,其文化传承的脉络开始与大众文化相融合,并渐趋成为发展的主要方向。至今天,以香山静宜园等为代表的北京皇家园林久已成为重要的旅游文化资源,与市民文化生活、北京城市建设血脉相连。可以说,就清代皇家园林传承与发展的历史进程而言,民国是园林功能由服务权宦阶层向服务普通民众这一功能转换的枢纽。因而,搜集与整理、出版民国时期与皇家园林相关的文献在研究和探讨清代皇家园林社会文化功能转化方面具有特殊意义,是弥足珍贵的历史资料。二 民国时期与香山相关的文献之中,游记和诗词占有相当比例。在此一时期,旅游开始了近代化历程,普及程度提高,受此影响,民国游记创作繁盛。同时,游人在饱览如诗如画的香山风光之余,吟诗吟词,直抒胸臆。故而,民国时期诞生了不少游记和诗文。这些文献是研究民国香山历史乃至北京历史的重要史料。自民国至今,历时百年,文献凋零,加之此类游记和诗词往往散布于各类报刊、个人诗文集以及部分游记和诗文的结集之中,不易集中,造成阅读、研究和使用的难度。有鉴于此,《民国香山诗文精选》从民国报刊(包括《晨报副刊》、《大公报》、《文艺周刊》、《国闻周报》、《新月》、《大道》、《妇女月报》、《词学季刊》、《建设》、《虞社》、《沧海》、《辽东诗坛》、《新国家》、《燕大月刊》、《诗刊》、《平潮》、《文化与教育》、《国立同济大学旬刊》等)之中精心选录以游览香山,记述和反映香山自然和人文景观为主要内容的游记和诗文,并补充以部分时人诗文集中相关佳作,以出版时间为序,点校整理,有序编排,汇集成书。民国香山诗文的作者涵括不同社会人群,有处于政治核心的达官显贵,如张謇、熊希龄、周学熙等;有社会上的文化名流、知名学者,如英敛之、石评梅、刘半农、傅增湘等;有来自小学、中学、大学等各年级的学生以及大学教授;有在香山地区求职就业的职员,如沈从文、黎启颖等;有在香山疗养的病患,如周作人、沈兼士、林徽因等;也有单纯到北京游览的游客。他们以不同视角反映出民国时期香山的多元历史文化地位,从他们的游记和诗文之中,可以体会到,香山是举世闻名的风景名胜之地,是备受社会各阶层青睐的避暑胜地,是心肺病患疗养之地,是地质学家、植物学家科学研究实践的实验区,是教育资源丰富之地,是达官显宦、社会名流的聚居之所,也是政治斗争和社会思潮汇聚之地。不仅如此,香山游记和诗文还反映了民国时期时局风云,细致勾画了民国北京的历史发展脉络。小友所撰《香山游痕》描写了香山上立有“国难”石碑,题为“吴善忘”所立,反映出“九一八事变”后国人痛定思痛,难忘国耻的爱国情怀;李殊自事变后流亡北京,所撰《西山游记》记山水游历之美,亦反映出作者对日军盘踞东北,进逼华北,时局危急状况忧心忡忡的赤子之心;赵文所撰《静宜园新秋寻枫记》则适逢抗战胜利周年纪念,反映了当时北京社会全民活跃,谈笑揽胜之形态。总之,从某种意义上,香山如同民国北京历史的缩微版,汇聚了社会上的各类人群,而他们所著之游记和诗文则反映了民国时期的社会风貌,可谓当时香山地区自然景观、时局状况、社会风貌的真实反映,具有丰富的史料价值。 三 具体来说,民国时期香山游记和诗文,在文学史、旅游史、医疗史、教育史诸研究领域,均有重要史料价值。首先,香山游记和诗文,是文学史的研究资料。民国时期是文学史上新、旧并存,由旧入新的过渡时期。香山游记和诗文有仅圈点的古文,也有现代白话文,白话文个别字词的使用与现代汉语有所分别;有古体诗词,也有采用新式标点的白话新诗,新式标点与今天常用的标点符号也有很多不同,这些都是过渡期的自然反映。比较重要的是,就白话新诗来说,早期的新诗人大多生活在北京,他们以《新青年》、《新潮》等报刊为阵地,发表、宣传和推行新诗。而在他们所创作的新体写景诗中,描写香山的诗歌占有一定比重。比如,沈兼士,被认为是白话诗最早的作者之一,而他关于白话诗的“真”趣的描述,恰巧与香山有关。沈兼士在一首题为《真》的诗中写道,“我来香山已三月,领略风景不曾厌倦之。人言‘山惟草树与泉石,未加雕饰何新奇?’我言‘草香树色冷泉丑石都有真趣,妙处恰如白话诗’。”刘半农的《游香山纪事诗》亦被誉为新诗之代表作。即此可见,香山,在近现代文学发展史上功不可没。其次,香山游记和诗文是栩栩如生的旅游史研究资料。游人的记述真实生动地反映了民国时期香山景区的旅游环境、交通状况、景区风貌以及观景路线、热门景点、游览时长等详细信息。如袁霖庆《游西山记》,成于1912年,可谓民国最早的一篇香山游记,详细记录了作者在西山一带游览的路线和行程,依其文字,可以详细标注时人的旅行线路图。《商务印书馆》1916年编纂游记汇编,将该文选入,因其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堪称民国新游记之代表。晓筠女士笔下的香山,不仅有秋日如火如锦的红叶,冬日无边无际的松涛雪浪,春天里桃红柳绿,鸟语花香,还有香山慈幼院天真烂漫的儿童以及健康活泼的少女,自然风光配以少女和童趣,四时香山平添盎然生机。再如,赵文在所撰《静宜园新秋寻枫记》中提及,民国31年(1942),北京某测量学校曾动员200名学生,测正方位,标注名胜古迹,以千分之一比例尺为静宜园绘制新地图,这幅地图后来为某接收大学收藏。这条史料有助于拓展静宜园相关史料的搜集和研究工作。民国香山游记和诗文是香山旅游史研究的有益补充,可以大大拓宽该领域的研究视野。再次,香山诗文和游记是研究民国医疗史的特殊资料。香山环境清幽,空气清新,是天然的疗养佳所,适合病患山中养病。加之,清末民初,肺结核病流行,民国北京政府陆续建立了疗养机构,其中就包括香山疗养院。香山疗养院原为当时的北平女界红十字会在昭庙原址创立的医院,1933年经协和医学院院长方颐积改建为结核疗养院,一开始专收女病人,后又增加男床位,并设特等病房,供旅华外国人疗养之用。主治医生先后有陈瑞慈、马月清,著名的肺结核病专家裘祖源也定期前去会诊。来此休养的病患为数不少,其中不乏各界名流。1921年6月至9月,周作人曾因肋膜炎进香山碧云寺般若堂养病,病愈方下山回家。周作人所著《西山小品》反映作者了在碧云寺养病期间的生活状况,并涉及所见所闻,与其著述《西山杂信》合并在一起,真实反映了当时香山一带的普通民生状况。1931年和1932年,林徽因曾因肺病在香山疗养,期间留下不少诗文,并在疗养期间与梁思成一起考察卧佛寺、八大处等地的古建筑,为《平郊建筑杂录》的成书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到香山养病的病患们留下的诗文,不仅反映患者心绪,而且涉及疗养院的病房环境、院内设施和访客探病情况等内容,是研究民国医疗史的珍贵资料。最后,香山诗文和游记还是研究民国教育史的重要资料。民国时的香山,英敛之先后建有静宜女学和辅仁社,熊希龄建慈幼院,又有蔡元培等建中法大学西山学院,教育资源丰富,教学活动繁盛,是民国教育史研究的核心区域。除此之外,香山也是当时北京大中小学学生春日游览、夏日避暑以及拉练远足、科学实验、社会实践的活动区。因此,诗文和游记以不同年龄、不同阅历的作者的视角反映了民国时期北京的教育状况和水平。如熊希龄《率慈幼院两校儿童千余人登森玉笏》、黎启颖《香山慈幼院半年》等,其中含有慈幼院的设备设施,学生来源,课程设置,学生活动,内部刊物,经济条件,职员背景等内容。另外,参加春游、避暑、综合实践活动的老师和学生留下的关于香山的记述还准确反映了民国时期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文字水平和学习效果。如蓝锵所撰《西山旅行报告》, 反映了学生们采集植物标本的情况,以及香山地区的植被情况,后附有植物清单;董鸣所撰《今夏西山消暑的生活》则反映清华大学“西山消暑团”有关教学、师资、活动等方面的详细规划和章程。这些,都是民国教育史研究的有益补充。香山游记和诗文,不仅是香山绮丽自然风光的文字再现,也是香山历史文化多元性特点的真实反映,更是清代皇家园林历史文化传承与发展、香山历史乃至民国历史研究的珍贵史料。为此,中国人民大学清代皇家园林研究中心与北京市海淀区文化发展促进中心、北京市香山公园管理处合作开展《民国香山诗文精选》的搜集、整理和出版工作,汇集游记、诗文佳作,以飨读者。当此《民国香山诗文精选》出版之际,不揣简陋,撰此短文,以为序言。其中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批评指正。2015年9月1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