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山区少数民族与现代缅甸联邦建立的问题,实际上涉及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山区少数民族的民族意识觉醒和民族主义发展进程,二是哪些因素驱使多个民族建立一个联邦国家的问题,三是缅甸联邦建立的外部条件,即特殊的历史环境和外部因素,它包括英国政府在山区少数民族中所扮演的角色和缅甸本部地区的政治态度。 这项研究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讲述了山区少数民族的地理分布、历史渊源、殖民化进程和行政制度改革的历史,涵盖的时间范围为1824-1945年。这里又分为三个阶段:1.对山区少数民族基本概况的介绍;2.三次英缅战争后山区少数民族的殖民化进程(1824—1897年);3.进入20世纪后英国殖民者对山区的行政制度建设(1897—1945年)。 第二部分,论述山区少数民族政治意识的觉醒和争取独立进程中的政治主张,涵盖的时间范围为1945—1948年。分为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论述了二战结束后各山区少数民族的政治力量和组织的崛起,以及他们对待本民族独立和与缅甸本部联合建国的不同态度(1945—1947年);第二阶段阐述了彬龙会议(1947年),这次会议上取得了非常重大的成果,三大山区少数民族掸、克钦族和钦族基本上同意与缅甸同时独立并加入联邦;第三阶段是制宪会议阶段(1947—1948年),几乎所有山区少数民族都取得参加制宪会议的共识,会议部分解决了克伦族问题,并最终解决了克耶族问题。1947年制宪会议制订了缅甸联邦宪法,迎来了1948年缅甸的独立。 研究的第三部分提出了几个值得继续探讨的问题并叙述了作者的观点与见解,主要有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论述了山区民族与平原民族的区别,认为山区的民族主义是有别于缅族民族主义的一种“次民族主义”,并对民族主义的双刃剑的作用作出了评析;第二,论述了昂山对山区少数民族的政策和民族思想,充分肯定昂山在解决民族问题上取得的成就,同时对其民族思想进行了追本溯源的探究;第三,论述了英国政府对缅甸政策的变化,包括对“分而治之”政策的历史由来和发展,以及战后非殖民化浪潮中的英国政府对殖民地缅甸政策的转变,实事求是地对其作出了客观的评价。作者最后在结论中指出,缅甸政府与山区少数民族应该建立一种经济上共同发展、政治上权利平等、尊重民族个性的新型民族关系,才能彻底有效地解决缅甸的民族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