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连载在《当代》杂志上的文化随笔结集。引起读者的广泛关注。“小样儿”式的记叙,是一种视觉,一种语调,一种境界。作家以常人心态,轻松的笔调记录德国精英们在光辉照耀前的挣扎,修炼。耳熟不能详的遥远精英,在当下的语境里,有了鲜活的气息。随笔集以《永远的白玫瑰》这篇歌颂激情,勇气,尊严的文章作为序言,确立了本书精神追求的高度:热情,执着,信仰,不畏强暴…… 作者简介: 虎头,笔名冯八飞,本名冯晓虎,生于四川成都,留学于德国,任教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博士,德国洪堡大学博士后,洪堡大学博士生导师,洪堡学者,德国语言研究院国际科学家委员会委员,德国艾哈德基金会国际科学家委员会委员。1995年出版短篇小说集《沉浮莱茵河》与专著《老庄与尼采的文化比较》,2003年出版德文语言学专著《隐喻与篇章连贯》(德国语言学专业出版社Narr出版),2004年出版语言学专著《思维的框架,篇章的基础》,2008年出版《瞧,大师的小样儿》,2012年出版《中德语言学交流史稿》,2014年出版《谁杀了岳飞》。 目录: 永远的白玫瑰(代序) 谁是马丁·路德? 她们的歌德 席勒私人故事 海涅——一半是战士,一半是才子 学习康德好榜样 鞭影下的尼采 遭遇黑塞 误读爱因斯坦 巴赫开时百花杀 说英雄谁是英雄(代后记) 虎头的这本随笔集确实有一种雄性气质。且不论他格外注重这些大师作为男性与女性的交往,格外关注大师们的婚姻、情感生活对他们成就的影响这些内容上的因素,单是他的表达风格,就沾染了很多“雄激素”。他用“爷们儿”的立场讲马丁·路德,用欣赏的姿态讲“用宽厚火热的胸脯”创造歌德的女人,用艳羡的语气讲席勒坐拥冷氏姐妹的运气,带着向往和拒绝交织的矛盾讲尼采身边的莎乐美,用支持和鼓励的语调讲爱因斯坦的艳遇……相较于揣度、忧思、推敲相交织的“苦旅”、“品”、“心得”这些“阴性气质”十足的流行文本,虎头的随笔以它个性十足的插入式判断,带来了一种“蛮而有理”的新鲜阅读体验。 著名评论家、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文学博士付如初 以此书而论,虎头教授不仅具有丰厚的德国文化素养,他的国学功底显然更加了得。这在当代以外国文化为专业的教授中,是少见的。而且,作为一个德语教授,他驾轻就熟地为读者提供了大量“第一次”的阅读材料。但是,这本书并非训诂考据,更非一板一眼的学术研究。它在大量丰富多彩但从未为中国读者所知的细节中重组资料,然后用虎头独有的切入角度,外加恣肆汪洋兼具幽默霸气的语言“再展示”这些大师的个性与尊严、自由与抗争、浪漫与才情。让对这些大师的名字“耳熟”、却怎么也搞不清楚他们何以如此伟大的我们,亲身经历一次充满惊喜的“能详”的发现之旅。 虎头的这本随笔集确实有一种雄性气质。且不论他格外注重这些大师作为男性与女性的交往,格外关注大师们的婚姻、情感生活对他们成就的影响这些内容上的因素,单是他的表达风格,就沾染了很多“雄激素”。他用“爷们儿”的立场讲马丁·路德,用欣赏的姿态讲“用宽厚火热的胸脯”创造歌德的女人,用艳羡的语气讲席勒坐拥冷氏姐妹的运气,带着向往和拒绝交织的矛盾讲尼采身边的莎乐美,用支持和鼓励的语调讲爱因斯坦的艳遇……相较于揣度、忧思、推敲相交织的“苦旅”、“品”、“心得”这些“阴性气质”十足的流行文本,虎头的随笔以它个性十足的插入式判断,带来了一种“蛮而有理”的新鲜阅读体验。 著名评论家、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文学博士付如初 以此书而论,虎头教授不仅具有丰厚的德国文化素养,他的国学功底显然更加了得。这在当代以外国文化为专业的教授中,是少见的。而且,作为一个德语教授,他驾轻就熟地为读者提供了大量“第一次”的阅读材料。但是,这本书并非训诂考据,更非一板一眼的学术研究。它在大量丰富多彩但从未为中国读者所知的细节中重组资料,然后用虎头独有的切入角度,外加恣肆汪洋兼具幽默霸气的语言“再展示”这些大师的个性与尊严、自由与抗争、浪漫与才情。让对这些大师的名字“耳熟”、却怎么也搞不清楚他们何以如此伟大的我们,亲身经历一次充满惊喜的“能详”的发现之旅。 这是一个搅动灵魂的夜晚。因为一对六十年前死去的兄妹。德国电影二台正在播放“德意志俊杰”(unsereBesten),评选德国历史上最优秀的十大名人,跟咱们评“十佳”差不多,每个候选者都有专家介绍,然后当场由观众打电话评选,最后完全按观众的投票决定排名。一开始我还有些漫不经心,以为电视台这类招徕观众的作秀节目能有什么精彩?不是精彩,而是一次心灵的撞击!节目里正在讲述舒和兄妹(GeschwisterScholl)的故事。哥哥汉斯与妹妹索菲都是慕尼黑大学的学生,哥哥学医,妹妹学生物与哲学;哥哥比妹妹大两岁多;哥哥死时24岁,妹妹死时22岁,处在憧憬爱情与事业的年华。他们俩死于同一天同一个地点。他们为什么而死?是的,搅动我心灵的,是他们为什么而死?1943年2月22日下午四点到五点,离希特勒的纳粹德国彻底灭亡不到一千天,他们在慕尼黑斯塔德海姆(Stadelheim)的盖世太保监狱被处决,因为他们在慕尼黑大学散发反纳粹传单。与德国传统的严谨拖拉相反,纳粹法庭的效率惊人,2月18日他们被捕,22日审判,当天就执行了。舒和兄妹如此年轻,他们并不想死,可他们却不怕死——因为他们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死。妹妹索菲在笑赴刑场时说:“多么美丽的艳阳天啊!而我必须离开。可今天在战场上又有多少人要死去,那么多充满希望的年轻生命……如果我们的行动能唤醒千百万人民,那我们虽死何憾?”在他们被处死之前,为了提高这次死刑的警示意义,纳粹让他们的父亲罗伯特、母亲玛格达莱娜和其他兄妹与他们见最后一面,妹妹英格爱茜舒和因此而有幸亲历这对英雄兄妹的最后一刻:先带过来的是汉斯。他身着囚服,但步履轻快,步容庄正,毫无惧色。他的面孔消瘦,好像刚刚经过一场大战。他亲切地弯腰越过隔离线和每个人握手。他说:“我没有仇恨。我已经超越了一切仇恨。”爸爸拥他入怀,说:“你们一定会被载入史册的。上天自有公理在。”他嘱咐问候所有的朋友。当他最后说到一个姑娘的名字时,一滴眼泪出现在他的脸上。他在隔离线后弯下腰来,不想让任何人看见自己的眼泪。然后他走了,像来时一样镇静。之后,一个女看守带来索菲。她穿着自己的衣服,镇静悠闲地走过来,腰杆像标枪一样笔直。没有任何地方能像监狱一样让你那么快地学会挺直腰板走路。她满脸洒满阳光,微笑品尝着家里带来的甜食:“谢谢。我还真没吃午饭呢。”这是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对生命的非常肯定。她也瘦多了,可妈妈注意到她皮肤娇嫩,容光焕发。“你再也回不了家了。”妈妈说。不过几十年而已,她轻描淡写地说。然后她像哥哥汉斯一样加重了语气:“我们做了力所能及的一切。”最担心的就是妈妈无法承受同时失去两个孩子之痛。可今天妈妈的勇敢和镇静让兄妹俩的担心显得多余。索菲明显放下了心。妈妈再次对她说:“索菲,耶稣与你同在。”索菲坚定地、有点像下命令似地说:“还有你,妈妈。”然后她也面带微笑,无畏无惧地走了。正式行刑之前,狱卒把索菲、汉斯和他们的同志克里斯蒂安普罗普斯特(ChristianProbst)安排到一起,他们共同抽了生命中的最后一根烟。只不过几分钟而已,可这几分钟对他们有着非同小可的意义。“我从来没想到死有这么容易。”克里斯蒂安说,“再过一会儿咱们就能在永恒中再见了。”然后他们便分赴刑场,索菲是第一个。她连眼皮都没眨。刽子手说他从来没见过这样视死如归的死刑犯。在行刑的一刹那,汉斯高喊出——自由万岁!这个声音穿透了六十年岁月。我在想,以当时纳粹德国掀动的整个“国家疯狂”下,却有这样一对年轻兄妹表现了独有的理性和冷静,并以生命捍卫自由的尊严。这需要怎样一种勇气和超越时代的智慧!自然,我们也从另一方面看到了一个民族的优秀和伟大,这就是,他们对于历史的认识、思考和对于现实的责任。德国历史上产生过难以计数的影响世界的哲学家、艺术家和政治家,而他们却把“历史俊杰”的桂冠捧给一对六十年前死去的平凡的兄妹,在我看来,这可能就是一个优秀民族伟大而富有智慧的体现,因为这个民族在表达当今世界,一个人类共有的也是迫切的愿望——那就是和平。这个夜晚,舒和兄妹的故事搅动着六十年后,我们这个时代的灵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