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旅食与文化


作者:汪曾祺     整理日期:2016-01-20 22:31:48

沈从文的文学传人汪曾祺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汪老生前亲自编定收录他一生记旅行和谈饮食的美文绝版多年,精校精装新版
本书简介:
  《旅食与文化》是汪曾祺生前亲自编定的一部散文集,主要收录他一生记旅行和谈饮食的美文。本书绝版多年,此为精校后新版。汪曾祺是沈从文先生的学生,也是其文学的传人,作品中蕴涵无限的生活热情和雅致的韵味。汪老也是性情中人,自然洒脱,喜欢旅行和美食,他曾感叹:“活着多好呀!”
  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7),现当代作家。江苏高邮人。1939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深受教写作课的沈从文的影响。1940年开始发表小说。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顾问、北京剧协理事,在海内外出版作品30余部,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记事》,京剧剧本《范进中举》《沙家浜》(主要编剧之一)。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介绍到国外。
  目录:
  题记
  我的家乡
  国子监
  钓鱼台
  午门忆旧
  玉渊潭的传说
  翠湖心影
  昆明的雨
  泡茶馆
  跑警报
  云南茶花
  滇游新记
  觅我游踪五十年
  天山行色题记我的家乡国子监钓鱼台午门忆旧玉渊潭的传说翠湖心影昆明的雨泡茶馆跑警报云南茶花滇游新记觅我游踪五十年天山行色湘行二记旅途杂记水母猴王的罗曼史严子陵钓台菏泽游记果园杂记坝上初访福建泰山片石建文帝的下落草木春秋香港的高楼和北京的大树香港的鸟林肯的鼻子悬空的人美国短简美国女生故乡的食物吃食和文学口蘑昆明食菌鳜鱼宋朝人的吃喝马铃薯萝卜五味寻常茶话烟赋食豆饮水斋闲笔韭菜花前言自序
  “旅食”作为词语始见于杜甫诗。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
  骑驴十三载,
  旅食京华春。
  朝扣富儿门,
  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自序“旅食”作为词语始见于杜甫诗。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我没有杜甫那样的悲辛,这里的“旅食”只是说旅行和吃食。我是喜欢旅行的,但是近年脚力渐渐不济。人老先从腿上老。六十岁时就有年轻人说我走路提不起脚后跟。七十岁生日作诗抒怀,有句云:悠悠七十犹耽酒,唯觉登山步履迟。七十以后有相邀至外边走走,我即声明:“遇山而止,逢高不上”了。前年重到雁荡,我就不能再登观音阁,只是在山下平地上看看,走走。即使司马光的见道之言:“登山品有道,徐行则不踬”也不能奉行。甚矣吾衰也!岁数不饶人,不服老是不行的。老了,胃口就差。有人说装了假牙,吃东西就不香了。有人不以为然,说:好吃不好吃,决定于舌上的味蕾,与牙无关。但是剥食螃蟹,咔嚓一声咬下半个心里美萝卜,总不那么利落,那么痛快了。虽然前几年在福建云霄吃血蚶。我还是兴致勃勃,吃了的空壳在面前堆成一座小山,但这样时候不多矣。因为这里那里有点故障,医生就嘱咐这也不许吃、那也不许吃,立了很多戒律。肝不好,白酒已经戒断。胆不好,不让吃油炸的东西。前几月做了一次“食道照影”,坏了!食道有一小静脉曲张,医生命令不许吃硬东西,怕碰破曲张部分流血,连烙饼也不能吃,吃苹果要搅碎成糜。这可怎么活呢?不过,幸好还有“世界第一”的豆腐,我还是能鼓捣出一桌豆腐席来的,不怕!舍伍德·安德生的《小城畸人》记一老作家,“他的躯体是老了,不再有多大用处了,但他身体内有些东西却是全然年轻的”。我希望我能像这位老作家,童心常绿。我还写一点东西,还能陆陆续续地写更多的东西,这本《旅食与文化》会逐年加进一点东西。活着多好呀。我写这些文章的目的也就是使人觉得:活着多好呀!1992年,汪曾祺先生自行编选出版了一本小册子,名为《旅食集》。汪老写了一篇不到百字的《自序》。五年后,该书拟出增订本,增加了七篇文章,书名改为《旅食与文化》。汪老新写了篇稍长的《题记》。他解释说,所谓“旅食”,只是说,此书文字,集中于他所喜欢的“旅行和吃食”。末尾,作者感叹道:“活着多好呀!”落款时间,为“1997年2月20日”。遗憾的是,仅仅两个多月后,汪老就去世了。《旅食与文化》当年9月出版,后来又加印过一次。作者未能及身见之。《旅食与文化》是一个独具特色的选本,市面上已难觅踪影。九州出版社以旧版为底本,精心编校,改正了若干误植,推出精装新版,向汪曾祺先生致敬,同时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翠湖心影1939年的夏天,我到昆明来考大学,寄住在青莲街的同济中学的宿舍里,几乎每天都要到翠湖。学校已经发了榜,还没有开学,我们除了骑马到黑龙潭、金殿,坐船到大观楼,就是到翠湖图书馆去看书。这是我这一生去过次数最多的一个图书馆,也是印象极佳的一个图书馆。图书馆不大,形制有一点像一个道观。非常安静整洁。有一个侧院,院里种了好多盆白茶花。这些白茶花有时整天没有一个人来看它,就只是安安静静地欣然地开着。图书馆的管理员是一个妙人。他没有准确的上下班时间。有时我们去得早了,他还没有来,门没有开,我们就在外面等着。他来了,谁也不理,开了门,走进阅览室,把壁上一个不走的挂钟的时针“喀啦啦”一拨,拨到8点,这就上班了,开始借书。这个图书馆的藏书室在楼上。楼板上挖出一个长方形的洞,从洞里用绳子吊下一个长方形的木盘。借书人开好借书单—管理员把借书单叫做“飞子”,昆明人把一切不大的纸片都叫做“飞子”,买米的发票、包裹单、汽车票,都叫“飞子”—这位管理员看一看,放在木盘里,一拽旁边的铃铛,“啷啷”,木盘就从洞里吊上去了—上面大概有个滑车。不一会,上面拽一下铃铛,木盘又系了下来,你要的书来了。这种古老而有趣的借书手续我以后再也没有见过。这个小图书馆藏书似不少,而且有些善本。我们想看的书大都能够借到。过了两三个小时,这位干瘦而沉默的有点像陈老莲画出来的古典的图书管理员站起来,把壁上不走的挂钟的时针“喀啦啦”一拨,拨到12点:下班!我们对他这种以意为之的计时方法完全没有意见。因为我们没有一定要看完的书,到这里来只是享受一点安静。我们的看书,是没有目的的,从《南诏国志》到福尔摩斯,逮什么看什么。翠湖图书馆现在还有么?这位图书管理员大概早已作古了。不知道为什么,我会常常想起他来,并和我所认识的几个孤独、贫穷而有点怪癖的小知识分子的印象掺和在一起,越来越鲜明。总有一天这个人物的形象会出现在我的小说里的。翠湖的好处是建筑物少。我最怕风景区挤满了亭台楼阁。除了翠湖图书馆,有一簇洋房,是法国人开的翠湖饭店。这所饭店似乎是终年空着的。大门虽开着,但我从未见过有人进去,不论是中国人还是法国人。此外,大路之东,有几间黑瓦朱栏的平房,狭长的,按形制似应该叫做“轩”。也许里面是有一方题作什么轩的横匾的,但是我记不得了。也许根本没有。轩里有一阵曾有人卖过面点,大概因为生意不好,停歇了。轩内空荡荡的,没有桌椅。只在廊下有一个卖“糠虾”的老婆婆。“糠虾”是只有皮壳没有肉的小虾。晒干了,卖给游人喂鱼。花极少的钱,便可从老婆婆手里买半碗,一把一把撒在水里,一尺多长的红鱼就很兴奋地游过来,抢食水面的糠虾,唼喋有声。糠虾喂完,人鱼俱散,轩中又是空荡荡的,剩下老婆婆一个人寂然地坐在那里。路东伸进湖水,有一个半岛。半岛上有一个两层的楼阁。阁上是个茶馆。茶馆的地势很好,四面有窗,入目都是湖水。夏天,在阁子上喝茶,很凉快。这家茶馆,夏天,是到了晚上还卖茶的(昆明的茶馆都是这样,收市很晚),我们有时会一直坐到10点多钟。茶馆卖盖碗茶,还卖炒葵花子、南瓜子、花生米,都装在一个白铁敲成的方碟子里,昆明的茶馆计账的方法有点特别:瓜子、花生,都是一个价钱,按碟算。喝完了茶,“收茶钱!”堂倌走过来,数一数碟子,就报出个钱数。我们的同学有时临窗饮茶,嗑完一碟瓜子,随手把铁皮碟往外一扔,“Pia—”,碟子就落进了水里。堂倌算账,还是照碟算。这些堂倌们晚上清点时,自然会发现碟子少了,并且也一定会知道这些碟子上哪里去了。但是从来没有一次收茶钱时因此和顾客吵起来过;并且在提着大铜壶用“凤凰三点头”手法为客人续水时也从不拿眼睛“贼”着客人。把瓜子碟扔进水里,自然是不大道德。不过堂倌不那么斤斤计较的风度却是很可佩服的。除了到昆明图书馆看书、喝茶,我们更多的时候是到翠湖去“穷遛”。这“穷遛”有两层意思,一是不名一钱地遛,一是无穷无尽地遛。“园日涉以成趣”,我们遛翠湖没有个够的时候,尤其是晚上,踏着斑驳的月光树影,可以在湖里一遛遛好几圈。一面走,一面海阔天空,高谈阔论。我们那时都是二十岁上下的人,似乎有很多话要说,可说,我们都说了些什么呢?我现在一句都记不得了!我是1946年离开昆明的。一别翠湖,已经三十八年了,时间过得真快!我是很想念翠湖的。le='mso-bidi-font-weight:normal'>烟赋食豆饮水斋闲笔韭菜花





上一本:约翰·列侬书信集 下一本:读骚九探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旅食与文化的作者是汪曾祺,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