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中国新文学研究史


作者:刘卫国     整理日期:2016-01-20 22:31:29


本书简介:
  本书是目前国内**部个人撰写的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史著作。本书以史料为基础,分时期寻源追终,用丰富的史料和合理的架构,生动细致地描绘出了1917年至1949年间中国新文学研究的历史面貌,又通过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划分派别,清晰地勾勒出了新文学研究的学术条理和脉络,精当地品评了新文学研究的学术成果。书中还对各个历史阶段的新文学研究大势进行了宏观概括,总结出了新文学研究的特征、贡献和经验、教训。
  作者简介:
  刘卫国,男,1970年6月出生,湖北荆门人,1992年毕业于南开大学社会学系。1995年和2005年先后在中山大学获得文学硕士和文学博士学位。现任教于中山大学中文系,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教研。学术论文曾获“第三届广东省文学评论奖”,学术著作曾获教育部“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著作类二等奖、“广东省2008—2009年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著作类三等奖。
  目录:
  导言/001
  上卷喧闹中的开辟(1917~1927)
  **章新文学研究的开辟/005
  **节文学批评的发生和批评群体的涌现/005
  第二节理论的译介与批评标准的确立/015
  第三节新文学批评的喧闹局面/025
  第二章作家研究的起步/031
  **节鲁迅研究的展开/031
  第二节郭沫若和郁达夫研究的起步/051
  第三节对其他作家的评论/070
  第三章文体批评的展开/083
  **节众声喧哗的新诗批评/083
  第二节初现繁荣的小说批评/098
  第三节略显空泛的戏剧批评/104导言/001
  上卷喧闹中的开辟(1917~1927)
  **章新文学研究的开辟/005
  **节文学批评的发生和批评群体的涌现/005
  第二节理论的译介与批评标准的确立/015
  第三节新文学批评的喧闹局面/025
  第二章作家研究的起步/031
  **节鲁迅研究的展开/031
  第二节郭沫若和郁达夫研究的起步/051
  第三节对其他作家的评论/070
  第三章文体批评的展开/083
  **节众声喧哗的新诗批评/083
  第二节初现繁荣的小说批评/098
  第三节略显空泛的戏剧批评/104
  第四节稍嫌薄弱的散文批评/112
  第四章文学史编纂的准备/118
  **节罗家伦的《近代中国文学思想的变迁》/118
  第二节胡适的《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120
  第三节中国文学史对新文学的记载/124
  中卷裂变中的发展(1928~1937)
  **章文学批评的多元分化/131
  **节政治裂变中的文学论争/131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新兴”/139
  第三节自由主义文学批评的发展/147
  第四节其他倾向文学批评的进展/156
  第二章作家研究的进展/164
  **节鲁迅研究的热潮/164
  第二节“五四”作家群研究的进展/183
  第三节评论“文坛上的新人”/204
  第四节作家传记写作的热潮/240
  第三章文体批评的发展/256
  **节小说批评的大发展/256
  第二节散文批评的大繁荣/274
  第三节新诗批评的新收获/285
  第四节戏剧批评的新进展/300
  第四章文学史编纂的起步/313
  **节新文学进入文学史/313
  第二节专题研究的展开/330
  第三节《中国新文学大系》的撰史贡献/346
  下卷战火中的抉择(1937~1949)
  **章文学批评的政治化抉择/361
  **节战争年代的文学批评/361
  第二节解放区文学批评的政治化尺度/370
  第三节国统区文学批评话语的竞争/379
  第四节思想统一序幕的拉开/387
  第二章作家研究的新动向/397
  **节鲁迅研究的新成果/397
  第二节对国统区作家的新评价/418
  第三节对解放区作家的关注/446
  第四节对其他地区作家的批评/462
  第三章文体批评的新变化/478
  **节戏剧批评的重大进展/478
  第二节新诗批评的再度勃发/493
  第三节散文批评的新焦点/508
  第四章文学史编纂的进展/521
  **节思潮史与运动史编纂的成果/521
  第二节具有史著雏形的“准文学史”/531
  第三节艰难环境中的文学史著述/541
  结语/548
  附录新文学研究者简介/554
  后记/584前言导言
  本书记述1917~1949年间中国“新文学研究”的历史。在中国,“新文学研究”和“新文学创作”有着几乎同步的历史,它们之间互相影响、互相推动、互相补充,共同构成了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丰富遗产。
  然而多年以来,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研究的重心一直在“新文学创作”,而相对忽视“新文学研究”。特别是对1949年之前的“新文学研究”成果,学界关注不多,重视不够。学术研究往往是先因后创,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为了开拓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新局面,我们应该摸清“新文学研究”的家底,科学地继承和总结“新文学研究”的成果,作为继续前行的基础。本书就是对“新文学研究”的一次摸底,试图描绘出1917~1949年间“新文学研究”的历史面貌。
  为了让历史的面貌更为清晰,本书将这段历史再细分为三个时期。导言
  本书记述1917~1949年间中国“新文学研究”的历史。在中国,“新文学研究”和“新文学创作”有着几乎同步的历史,它们之间互相影响、互相推动、互相补充,共同构成了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丰富遗产。
  然而多年以来,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研究的重心一直在“新文学创作”,而相对忽视“新文学研究”。特别是对1949年之前的“新文学研究”成果,学界关注不多,重视不够。学术研究往往是先因后创,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为了开拓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新局面,我们应该摸清“新文学研究”的家底,科学地继承和总结“新文学研究”的成果,作为继续前行的基础。本书就是对“新文学研究”的一次摸底,试图描绘出1917~1949年间“新文学研究”的历史面貌。
  为了让历史的面貌更为清晰,本书将这段历史再细分为三个时期。
  1917年初到1927年底,是新文学研究的“开辟”时期。“五四”文学革命催生了“新文学”,同时也催生了对“新文学”的批评。这些文学批评是对新文学的*早的研究成果。尽管这些研究成果还是初步的,有的还不免带有幼稚性,但它所保存的当时学界对新文学的反应,是非常宝贵的,也是后世所无法复制的。在这一时期的文学批评中,各种学术思潮和流派开始涌现和形成,呈现出开辟时期特有的“众声喧哗”之气象。
  1928年初至1937年6月,是新文学研究的“发展”时期。这一时期,新文学研究阵营因为不同的政治立场发生了明显的裂变,但在裂变中,新文学研究依然得到了重要的发展。一方面,各种批评理念开始成熟,批评家标举各自的理论旗帜,形成了马克思主义、自由主义、现代主义、民主主义等各种流派,产生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文学研究的形式逐渐完备,像作家论、作品论、作家自传、作家评传、作品选编等已被广泛运用,还开始了大规模的为新文学造“史”的活动。这一时期的新文学研究,在数量、质量上都超越了上一时期。
  1937年7月抗战爆发到1949年7月**次文代会召开,是新文学研究的“抉择”时期。在战火纷飞的环境里,在民族危机的紧急关头,在国家命运的决定性时刻,新文学批评和研究,必须服从和服务于抗战建国的政治大局。文学批评必须在敌/我、国/共两军对垒中选边站,文学批评和研究的政治化渐成**选项。虽然也有人不满、抗拒,但却难以扭转这一局面。在这一阶段的末尾,随着中共革命的胜利,新文学研究加速走向政治一元化的轨道。
  根据上述对新文学研究历程的认识,本书将这三个时期,分为三编《喧闹中的开辟》《裂变中的发展》和《战火中的抉择》分别记载和评述。
  本书的首要目标在于建史。为此,本书坚持从历史的实际出发,面对浩如烟海的史料,一一检读、摘取、编构,力求尽量完备地描绘出历史的原貌。不过,三十多年留下的全部史料不可能都写进历史。本书在建史之时,试图抓住每一时期新文学研究中相对集中的一些现象,作专题性的描述和评价,这样有利于展现各个时期新文学研究的概况和特征,也有利于勾勒出新文学研究发生、发展和变化的线索。当然,说来容易做起来难,本书的尝试难免会有许多幼稚和舛误之处,恳切地希望听到方家的批评或建议,以便今后做出调整和改进。





上一本:今日批评百家:我的批评观 下一本:花开:张爱玲上半出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中国新文学研究史的作者是刘卫国,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