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为一部散文集有两个特点:一,文化气息浓厚,民俗、地方戏曲、山水、饮食,都有涉猎。二,富有潮汕地方特色,文化的地域性很突出。此外,在叙述中,还有乡愁的抒发,是有情调的文字。 本书简介: 本书是一本充满着浓浓乡愁的散文集。作者通过对故乡一草一木一人一事的回忆,创作了这一系列充满了浓郁地方色彩的散文,潮汕的节俗、历史、人文在笔端自然流露。此外,作者还用潮汕文化的眼光看待潮汕以外的风物,写下了另外一些角度新颖的散文。全书既有浓郁的潮汕风情,又有满眼新鲜的世界风物,写出了一位潮汕游子走向世界的豪迈与回望故乡的缱绻。 作者简介: 黄剑丰,70年代末出生于广东省普宁市,青年作家、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广东潮人海外联谊会理事、广东省民营企业家文化发展促进会理事、广州市白云区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出版有《流光飞舞》、《星空下的呓语》、《书剑飘零》、《白云深处》、《云山雅客》、《泥心漫荡——王增丰漫塑作品漫谈》、《我在等待一个人》、《戏说》、《故乡是潮汕》等书以及编有《伯牙祭坟》、《情断昆吾剑》等戏曲剧本,主编有《姚璇秋潮剧艺术评论文选》和《璇秋雅范——姚璇秋从艺65周年画册》。曾获广州市白云区第二、三、四届文化精品奖,第七届广州文艺奖。2012年获得广州白云区五一劳动奖章。 目录: **篇章:剪不断的乡愁 土山与古寺 寻找潮州 童养媳 老媒婆 老屋记事 上墟 外公的长竹椅 正是一年柑红时 潮剧情缘 八月中秋浮朥饼 浮豆干 锣鼓声处,是我故乡 十五岁出花园 午时花**篇章:剪不断的乡愁 土山与古寺 寻找潮州 童养媳 老媒婆 老屋记事 上墟 外公的长竹椅 正是一年柑红时 潮剧情缘 八月中秋浮朥饼 浮豆干 锣鼓声处,是我故乡 十五岁出花园 午时花 游神 梦里音容依稀在 闸箔 站在京北渡口 追思月容夫人 夜雨潇湘 一声狗仔,慈爱无限 石桥弯弯 潮剧戏神太子爷 阿奴 阿娘乃是良家女 《刘明珠》中的蝴蝶 《洗马桥》走笔 潮汕工夫茶话 潮汕人的数字观 潮汕人的喜剧情结 号头声响杀气盛 经卷终究难把春心压 潮汕人无脸输死 好深波能压棚 贵政陶 猫笼床 睡在我上铺的兄弟 天井里的莲花 走仔与逗仔 走进苏六娘故里 做戏状元才 第二篇章:心有千千结 此心安处是故乡 白玉观音 这里黎明静悄悄 一个人的麦当劳 银纸灰 苍凉的爱情 蒙古情结 买花 只愿一生爱一人 爱的追悔 玫瑰清香 打针 敬惜字纸 放鸭 老坟 投点 繁星满天 活在戏里的人 每一天都在堕落 家祭 红阿姨 曲尺楼前无限情 父亲为我买啤酒 落发 还是我的小妹妹 回文年 人鬼共演一出戏 辜负韶关 千百年后谁还记得谁 书中自有情意深 原谅时光,记住爱 菩提树下的禅意 第三篇章:日久他乡即故乡 新马行记 月光月桫椤 栖霞仙馆的桃色事件 有闲来看山 泥塑里的西关风情 我打复昌桥走过 滕王阁下 日久他乡即故乡 樟香阵阵 汕尾海味三品 广州笔记 南流江边吊绿珠 阳朔的悠然时光 苏曼殊的孤独与凄惶 粤韵声声恩宁路 寻找东山少爷 飘洋过海一份缘 记住一位婺源女子 红瑶女子的长发 望夫井 海陵岛上吊宋魂前言自序 近乡情怯,离乡愁长。 小时候没有想过会离开故乡,离开故乡之后更没有想到会一直在故乡与他乡之间来回飘荡。十几年来,因为写作的需要,我先后走访了全国十几个省以及东南亚一带诸国,不管我走到哪里,故乡潮汕一直如一个坚实的后盾给我做支撑,让我不管走到哪里都可以自豪地说:“我来自潮汕,我是潮汕人。” 人在外,总要与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打交道。在打交道的同时,你会发现,彼此之间,会有语言不通、饮食不同、习惯差异等一系列的冲突,表面看似简单,其实内里是各种不自序 近乡情怯,离乡愁长。 小时候没有想过会离开故乡,离开故乡之后更没有想到会一直在故乡与他乡之间来回飘荡。十几年来,因为写作的需要,我先后走访了全国十几个省以及东南亚一带诸国,不管我走到哪里,故乡潮汕一直如一个坚实的后盾给我做支撑,让我不管走到哪里都可以自豪地说:“我来自潮汕,我是潮汕人。” 人在外,总要与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打交道。在打交道的同时,你会发现,彼此之间,会有语言不通、饮食不同、习惯差异等一系列的冲突,表面看似简单,其实内里是各种不同的地域文化在碰撞,需要彼此包容、相互理解。故乡潮汕,让我有一个情感的落脚点,不至于沦落成为一个文化断根的天涯孤客。日常生活中,我在接受川湘辣菜的同时,也让我的外省朋友喜欢喝工夫茶,在逐渐融入广州的同时,也把潮汕的习惯带到了羊城。 没有离开故乡,绝不会有乡愁,离开故乡之后,我对潮汕总有一种依赖。记得初次踏出校门来到广州的时候,接手了一个专栏的写作,每周要更新一篇散文,当时年轻,内心单纯,更无任何阅历,写作全凭一腔热情,不到一个月,热情耗尽,而专栏如一只喂不饱的无牙老虎,每周依旧等待新稿件到来,我这才感受到此生挚爱的写作原来也是一件非常讨厌的事。为了完成每周一期的专栏写作,我搜肠刮肚,费尽心思,到处寻找写作的素材,在四面环顾之后,*终将眼光投放回故乡这块生我养我十几年的土地。那里充满了我的记忆,于是我一件一件梳理,故乡的风俗,山村的趣事以及日常的柴米油盐、喜怒哀乐都如放电影般一帧帧从脑海里闪过,*后转变成文字,在我的专栏发表。这系列的文章,充满了异乡游子对故乡的眷恋、怀念与感恩,洋溢着浓浓的潮汕风情。初出茅庐的毛头小子,全然没有想到这个区域性的散文会受到海内外潮汕人的热捧,当时上传到网站后,来自东南亚各国以及广东本土IP居高不下的点击量便是明证。2005年,距离写这个专栏三年之后,我结集出版了自己的**本书《流光飞舞》,用这本记录自己童年与青春记忆的散文集叩响了通向文坛的大门。 《流光飞舞》一书的写作是一个潮汕游子恋家情结的自然流露,将潮汕本土题材的写作深化则是在2004年,这一年我在广东省作家协会文学讲习所学习的时候,暨南大学老校长饶芃子教授来授课,老人家虽然只给我们上了一节课,却无意打开了我写作的思路。饶教授当年主要讲授比较文学,告诉我们,当写作过程之中遭到瓶颈的时候,要学会用比较法,同一样东西在不同的环境下比较,不同东西在相同时空的比较,都可以发现其不同的特点,有了这些发现便有了写作的素材。这节课给了我非常好的启发,一直到现在都受用。近年来,我一直在坚持写一个系列的戏曲随笔,常常将潮剧这个地方剧种放到全国的戏曲视野里,与京剧、粤剧、昆剧、黄梅戏、越剧进行比较,发现剧种之间的异同,阐发自己的观点,后来写成的《戏说》一书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而在写作广府文化的同时,我也经常用潮汕文化来做参照比较,发现同处一省之内,两个不同地域文化的异同,这常常让我有所收获;走出国门也是这样,我用一个潮汕人的眼光去看世界,发现东南亚一带的国家,因为密布潮汕人的足迹,让我找到了潮汕文化的蛛丝马迹,异国他乡顿时也变得亲切起来。 记得去年在广州的一次文学创作座谈会上,一位读者疑惑地问我:“你是潮汕人,但是你在广州从事广府题材的写作,而你又写作潮汕文化,身又在广州,身悬在潮汕与广府题材的写作之中,对这两者之间会如何平衡?”我记得当时的答复是:“保持以第三者的眼光切入。”感谢广州,让我找到潮汕以外的一个地方,我在这里以异乡人的眼光回望潮汕;感谢潮汕,让我在广州依然得以潮汕文化的角度观看世界。因为第三者眼光的切入,常常让我看到了其它人看不到的新鲜东西。 十几年来,我一直都在坚持本土文化的写作。有人认为本土的写作,范围太狭窄,其实,坚守本土文化写作,不是保守与一味固守,必须不断吸纳外来文化丰富本土文化。时至今日,我的本土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故乡潮汕,那里是我出生成长的地方,凝聚着许多美好的记忆,是我写作过程中取之不竭的宝库。另外一个本土是现在工作、生活的广州。两个本土题材写作有时候会分开,有时候则会交叉,而我*终的目标是要将他们尽可能融合。 《故乡是潮汕》一书是十几年来的一本随笔集,我以广州作为基点,在这里回望潮汕,同时立足广州,面向全国及海外,秉承潮汕人“爱拼才会赢”的精神,用一个潮汕游子的角度行走天涯,记录所见所闻。 人在天涯,心在潮汕。不管走到哪里,永远记得故乡是潮汕。 2015.12.3于广州白云山下潮剧情缘 谁也想不到,像我这样的年轻人,竟然会是个潮剧迷!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潮剧似乎天经地义地属于中老年人。而年轻的我偏偏在很小的时候就怀有一个对着潮剧没名眷恋的情结。 我的父母是潮汕地区*有传统特色的农民,每天为了生计都要奔波在自家的那几分责任田上,作为独子的我,年龄又小,只好被托在邻居一位独身的老太太家里。那位老太太是个潮剧迷,整天带着一个老花眼镜一边绣花一边听收音机里的潮剧,间或还跟着哼唱。对于我能够给她做伴,她显得很高兴,总是那儿寻寻,这儿找找,*后变戏法似的不知道从哪儿变出了几颗将融未融的糖粒给我,我便乖乖地坐在她的身边,一边吃糖一边听她唱。那时,老太太在我心目中简直就是演唱家,而我是她**的忠实听众。除了唱,老太太还给我讲,讲潮剧的故事情节,当讲到某些负心人时候她还加入自己的按语诸如“短命早死”破口大骂。我经常被那精彩动人的故事所吸引。 儿童的心是*纯洁的,正是因为纯洁,所以对身边的东西都比较容易接受的。先入为主吧。从老太太的口中,我知道了秦香莲,知道了陈世美,知道了杨令婆,知道了穆桂英,知道了潘仁美等潮剧中经常出现的角色,脑子里也形成了*形象*直接的美丑观。什么样的行为是好的,什么样的行为是坏的,都在我的脑海里刻下了深深的印痕。渐渐的,在老太太又唱又讲的熏陶中,我对潮剧也渐渐感兴趣了,在那偏僻的山村里,一个老太太和一个小孩子,老的很老,小的很小,守着一台破旧的收音机津津有味地听得入迷,于是那样苍白的日子里因为有了潮剧,也就有了今天的回忆。 大约十岁的时候,父亲因贩卖柑桔赚了钱,买回了一台电视机,尽管是黑白的,但在当时却是难能可贵,于是每周一次的潮剧节目不管怎样我总是固定要看的,如果因为什么事耽搁了,心里则会觉得很遗憾。戏看得越多,我对童年邻居的那位老太太也越来越佩服,因为我每次看的潮剧,内容不是她唱过的就是她讲过的,所以在看电视之前我对潮剧的剧情已经差不多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总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每次都是一边看一边验证,一边还给妈妈讲解,每次所预讲的结局都是跟剧中一样,心中总是涌起一股自豪的感觉,仿佛自己真的有未来先知的特异功能似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对潮剧的感情日渐深浓。只是看潮剧的目的也有所不同了,对剧情的理解也是各异。小时候听潮剧是为了消遣,为了猎奇,如今听潮剧跟看书一样,是为了精神上的享受。 同龄对我的这一嗜好感到有点不理解。在他们眼中,潮剧演的总是赶不上看的,也就是说,潮剧的情节推动太慢,而且唱词也太冗长,缠缠绵绵的,和青年人特有的那种壮怀激烈根本就合不上拍。但戏剧必须依靠唱词的演唱来推动情节的发展的。其实,要真正看懂潮剧,还需要有一定的文化积累,因为潮剧里面包罗万象,唱词文雅,富有文言文特色,直到现在,女孩子出嫁后几天归家,潮剧中还是把它叫为“归宁”。像《彩楼记》这样在潮汕妇孺皆知的剧目,其唱词在用典和句式的对仗方面都是非常讲究的。记得《彩楼记》中开头有这么几句:“良辰美景,吉日佳期。看今朝红叶题诗。奉亲命向彩楼,仗丝鞭定亲谊。蓝桥路已近,乘龙影依稀。愿得真才士,比翼效于飞。”其中“红叶题诗”“蓝桥”“于飞”皆出典故。我相信一般年轻人不知道它的出处。我曾经问不识字的母亲:“你知道这段潮剧唱的是什么意思?”母亲却说:“怎么不知道,刘小姐奉父母之命彩楼抛绣球,要招个丈夫哩!”中肯得让我汗颜!在我们家乡,尽管有些人没读过书,但说起话来也多是文质彬彬,这不能不说是海滨邹鲁潮汕一个独特的文化景观。究其根源,潮剧文化的熏陶,功不可没。 知道潮汕的外地人都知道潮汕的工夫茶,可是仅仅知道工夫茶还是不够的。提起工夫茶,还应该知道潮剧。潮剧是跟工夫茶结合在一起的。在祥和悠闲的工夫茶氛围中听潮剧是一种至高的精神享受。要喝工夫茶,肯定要有悠闲的功夫。那好,将生活的劳顿暂且放下来,煮一壶开水,烹一冲工夫茶,袅袅茶香中,听一曲文雅动听的潮剧。你可以摇头晃脑,你可以手指轻扣桌面,你可以跟着小唱……什么生活的烦恼,让它烟消云散吧。 潮剧也是一种文化,潮汕文化来自中原,中原数千年的文化随着历代南迁的人民来到潮汕沉淀,再经过潮汕人民的辛勤创造,已经形成了一种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岁月的流逝,中原地区长期的战乱,许多的传统文化便在战乱中流失了。然而,潮汕,由于偏隅海滨,保持着相对的稳定,也保持着许多已经流失了的文化习惯。记得我国一位语言学家这样说过,要研究中国的语言,应该到潮汕去走一趟,潮汕话,是中国古语言的一块活化石。而研究潮汕话的**入口点,就是潮剧。潮汕三市,语音略有差异,而潮剧中的戏曲语言却是公认为纯正的潮汕话。潮剧,作为潮汕地区的戏剧,在舞台上浓缩了潮汕人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是研究潮汕民俗的一把金钥匙。 老舍说:“莫夸骑鹤下扬州,渴慕潮汕几十秋;得句驰书傲子女,春宵听曲在汕头。”其实,听曲何须在汕头?像我,虽远在他乡,一只mp3机带在身边,随时都可以听。如今,到了网络的时代,上上网,潮剧也都赫然有了自己的网上家园,即使远在天涯,乡音也在咫尺。 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听乡音。远离潮汕,走遍大江南北,看岳麓山巍巍,长江浪滔滔,梦里魂萦的却是潮汕那片山水,听湘腔楚调,*亲还是潮音。潮剧,那潮汕艺苑的奇葩啊,永远香在我的梦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