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岁月研磨的声色


作者:吕钦文     整理日期:2016-01-09 15:01:14

东北文化现象的思考;近代文学情况梳理;
本书简介:
  关注东北文化和文学研究的论文集。全书分为三个部分:**部分是东北文化散论,是著者1992年以来关于东北民俗、地域文化的论文汇编;第二部分是东北沦陷区文学情况梳理,大体讲述了外来文学、乡土文学和社团文学流派,重点关注了东北籍作家萧红的早期创作。第三部分是著者上个世纪80年代的对两位东北作家的文学评论。
  作者简介:
  吕钦文,男,研究员,中共党员。做过教员、社会科学研究人员、机关干部。曾担任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兼任吉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已退休。曾出版散文集、理论与学术研究专著等。
  目录:
  序要关注与研究东北文化1
  东北文化论说
  东北民俗文化:薪尽火传、更新发展??
  —兼论知识分子在文化传承中的历史担当2
  东北,以什么样的文化形象走向世界9
  长春,东北亚现代文化名城
  —一个关于城市特色的话题14
  “引领”与“创新”:文化建设的根本要求
  —关于东北文化的思考与建议18
  东北地域文化与区域经济合作
  —关于东北文化的思考与建议22
  东北休闲文化的金木水火土27
  东北沦陷时期文学研究
  东北沦陷时期文学概述?34
  东北沦陷时期的外来文学43序要关注与研究东北文化1
  东北文化论说
  东北民俗文化:薪尽火传、更新发展??
  —兼论知识分子在文化传承中的历史担当2
  东北,以什么样的文化形象走向世界9
  长春,东北亚现代文化名城
  —一个关于城市特色的话题14
  “引领”与“创新”:文化建设的根本要求
  —关于东北文化的思考与建议18
  东北地域文化与区域经济合作
  —关于东北文化的思考与建议22
  东北休闲文化的金木水火土27
  东北沦陷时期文学研究
  东北沦陷时期文学概述?34
  东北沦陷时期的外来文学43
  东北沦陷时期的乡土文学53
  试论萧红早期创作的现实主义65
  东北沦陷时期的文学社团75
  东北沦陷时期文学大事记(1931年9月—1945年8月)99
  东北当代作家评论
  东北沦陷时期社会风貌的真实描绘
  ?—读王汪中长篇小说札记126
  ?刚韧的力质朴的美
  ???—评李玲修的报告文学创作137
  附录
  ?略论鲁迅《药》的思想及其现实主义特色148
  ?走出“情”的误区
  —关于国民现代化的社会伦理思考159前言要关注与研究东北文化序
  对东北文学、文化的真实描述与准确评价,是摆在社会科学研究者面前的一个值得注意的课题。
  20世纪80年代初,我刚到吉林省社会科学院语言文学研究所工作时,和所里几位同志一道承担国家社会科学研究六五重点课题《东北沦陷时期文学资料汇编》,开始研究和探索东北沦陷区文学。在接触一些伪满过来人和大量资料后,才知道那时真实的文学状况文学史缺少表达,也与自己的想象完全不同,当时深感这项工作有还历史本来面目和填补学术空白的意义。学界也对此予以关注和肯定:“把东北沦陷地区(即伪满洲国)文学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来研究,对于不同文学思潮、流派的探讨,对于中国现代文学与外国文学关系的研究等,都反映出视野的扩展和研究的深入。这些工作虽然只是开始,但对于为整个学科开辟新的道路、开创新的格局具有重大的科学探索价值。”(《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2-3)
  社会科学研究工作是艰难辛苦的,特别是要耐得住清冷和寂寞;但社会科学研究也是快乐充实的,充满压力和自我挑战。由于很快我工作岗位发生变化,专职变成兼职,双重的要关注与研究东北文化序
  对东北文学、文化的真实描述与准确评价,是摆在社会科学研究者面前的一个值得注意的课题。
  20世纪80年代初,我刚到吉林省社会科学院语言文学研究所工作时,和所里几位同志一道承担国家社会科学研究六五重点课题《东北沦陷时期文学资料汇编》,开始研究和探索东北沦陷区文学。在接触一些伪满过来人和大量资料后,才知道那时真实的文学状况文学史缺少表达,也与自己的想象完全不同,当时深感这项工作有还历史本来面目和填补学术空白的意义。学界也对此予以关注和肯定:“把东北沦陷地区(即伪满洲国)文学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来研究,对于不同文学思潮、流派的探讨,对于中国现代文学与外国文学关系的研究等,都反映出视野的扩展和研究的深入。这些工作虽然只是开始,但对于为整个学科开辟新的道路、开创新的格局具有重大的科学探索价值。”(《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2-3)
  社会科学研究工作是艰难辛苦的,特别是要耐得住清冷和寂寞;但社会科学研究也是快乐充实的,充满压力和自我挑战。由于很快我工作岗位发生变化,专职变成兼职,双重的责任更要承受双重的劳累,有苦衷,有遗憾,也有锤炼和促进,我珍重并怀念那一段时光。
  几十年过去,也许是那时奠定了关注东北文化的兴趣,所以,不管工作如何变动,我总是思索并陆续写出一些这方面的文章。这种业余性的活动常常使我觉得底气不足,因为查找、积累资料多有繁难,对学界的研究状况也缺乏全面的了解。
  后来,我就走捷径地寻找一些专题,集中精力地写一些有关东北文化的随感性文章。这虽价值有限,但也有助于开阔视野,能从多角度多侧面思考学术与文化,提高思想深度和研究动力。一个人对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如果当作职业来做,他可能很称职、很敬业;如果当成事业来追求,他可能很有进步、很有成绩;如果作为学业来探索、钻研,他就可能很有发展、很有创造。我虽然离开了社科院,但自己做什么工作都愿意思考、都要认真研究的习性,是社科院给予我的,我永远心存感激。
  时间过去30多年了,在各行各业都有飞跃发展的今天,我遗憾地发现对东北文化与历史的研究仍然迈步不大,缺少深入、全面的研究成果。虽然人们的研究手段、方式及工具已有飞速变化,但对于地域历史文化的探究仍然艰难和滞后。如果说*初研究东北沦陷时期文学还有描画历史真实图景的想望,那么,今日的探索就已经深入、宽泛得多了。例如地区文化发展的走向与脉络、经济发展的文化基础与支撑、地区国民性的历史渊源、城市精神的文化根由,等等。但时至今日,也许是孤陋寡闻,我还很少看到学理坚实、观点明晰、资料翔实、见解卓越的此类著述与成果。某一方面的专史论著是有的,但视野开阔的深层次、全景式的研究业绩还难以称道。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愿意把自己的一点陈文旧作汇集起来,不揣浅陋,给研究者提供一些资料与线索,甚至批评质疑的对象与抓手,热望对东北文化倾注心血,花费力量的有心人,投入到对东北文化与历史的研究中来。
  东北文化情状与经济发展现实有点不协调,作为新中国的老工业基地,东北地区的城市化程度比较高,但却仍旧跳不出农业文化的环境与氛围。不仅人的观念与改革开放大潮不相适应,而且与工业文明相匹配的现代文明的建树也非常薄弱。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口号已响了多时,但顽固的“东北现象”仍根深蒂固。如今媒体上披露东北人才大量外流,年轻人已不肯留在这里,冰冷的数字说明什么?地域文化时代感、感召力的缺失亦不能不说是其中一个内在原因。
  文化研究工作逐热避冷的功利性现象是存在的,而目光短视的实用主义的“炒作”文化也让人忧虑。有的省、市、县从“业绩”的广告效应出发,常任意编造“历史”,承接所谓传统,回避文化的真实性,虚构狭小地域的特点。还有把文化简单视为孤立的几个文人、几部作品,割裂历史、随意拔高的做法都让人难以首肯。“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对于在经济、社会、地理、历史、文化、风俗都异常紧密关联的东北地区,即使作为整体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地方文化的真实背景也亟待产生有价值的对历史负责的研究成果。
  人们常常重复文化“越是地方的,才越是世界的”一类的话,在世界多元文化呈现的今天,东北文化的某种“冷”与“淡”,历史传统的表达“乱”与“隔”,文化历史著述的“少”与“涩”,令人焦虑,引人深思:到底应该如何真实而深刻地概括和展示这广大空间、悠久历史、众多人群文化存在的特色与风貌?
  我对此充满期待与热望,也愿意为之尽绵薄之力。
  吕钦文
  2015年9月1.众所周知,民俗文化历史悠久,积淀厚重,以其鲜明的民族性、地域性和民间性,成为一个地区文化的基因、血脉和历史“活化石”。挖掘、保护、开发这一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对于丰富一个地区历史文化的内涵,创造特有的地域文化品牌,提升文化品位和影响力,推动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的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
  2.不难看到,当市场经济进入具有深厚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积淀的中国社会时,不仅旧的经济体制必然要对此做出反应,而且沉积与固化的与旧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观念文化形态也不可避免地要引起震荡。即新的经济体制与原有的文化结构、文明内涵之间或者发生冲突、碰撞、排斥,或者发生交融、汇流、认同等种种作用。于是,在这一过程中,文化可能成为经济的阻力,也可能成为经济的助力。因此,市场经济的建立,不仅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和条件,更需要文化的空气与土壤。
  3.我们在编纂《东北沦陷时期文学资料汇编》一书过程中,比较广泛地涉猎了有关资料,清楚地看到,在沦陷时期既有侵略者及其追随者扶植的法西斯文学,又有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文学,也有在党的领导和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抗日爱国的进步文学。它们如同时代的晴雨表,从一个侧面深刻而敏感地反映着当时尖锐复杂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坚持从事实出发,深入探索、研究东北沦陷时期的文学,对于认识和了解侵略者及其追随者的罪恶本质和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的历史风貌,全面开展现代文学的研究,特别是探讨殖民地文学的特点,无论从文学还是历史角度来说,都是大有裨益的。
  3.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日本帝国主义为加紧实现灭亡中国、称霸亚洲的狂妄野心,迫切需要把思想文化法西斯化,使之与军事侵略、经济掠夺相适应。为扭转东北沦陷区的文学艺术“尚在水准以下之跛行状态”,日伪政权精心炮制的《艺文指导要纲》(以下简称《要纲》),于1941年3月23日出炉。“要纲”被宣称为“划期的文化指导政策”,实际上是一个强化殖民主义思想,实行文化专制,更加凶恶地镇压抗日爱国进步文艺活动的反动纲领。
  4.如前所述,在五光十色、性质各异的外来文学中,沦陷区的许多作者,对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和苏联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尤为重视,几乎表现出一种特殊的关注和迫切的需求。这当然不能简单归结于个人的情趣与偏爱,而是因而俄苏文学本身所具有的特点,更能切合处于沦陷当中的文学作者—特别是爱国进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艺术实践,产生强烈的共鸣和深刻的影响。
  5.国民现代化就是要把人作为社会生活的主体,在社会现代化的过程中不断地再塑造,再提高,使之具备与现代化相适应的现代素质。而人的感情世界以及对感情的把握、运用,作为人格基本框架的重要内容,对于人的社会心理、精神状态、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趋向关系甚大,直接影响着国民现代素质的形成。





上一本:诗界革命:中国现代新诗的萌蘖 下一本:季羡林代表作系列:清华园日记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岁月研磨的声色的作者是吕钦文,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