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为什么是刘慈欣


作者:杜学文 杨占平     整理日期:2015-12-24 18:45:19

1.2015年,对中国科幻文学,是一个值得纪念的年份。这一年,生活在山西阳泉的作家刘慈欣,凭借《三体》荣获第73届世界科幻大会雨果奖**长篇故事奖。这不单是中国人的骄傲,更是亚洲人首次获得这项世界**科幻文学奖。他以一己之力,将中国科幻文学带上了世界高度,引发了“三体”热潮。
  2.刘慈欣,中国科幻小说领军人物,连续八次获得中国科幻**奖银河奖,两次获得全球华语**科幻奖星云奖,其代表作《三体三部曲》销量达200万册。刘慈欣的粉丝遍布各地各阶层,从普通的科幻读者到互联网界的大佬、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刘慈欣作品《三体》中创设的“黑暗森林法则”被互联网界奉为圣经,进行研究。
  3.《我是刘慈欣》《为什么是刘慈欣?》两书资料翔实,既好看好读,又不失学术严谨。其中刘慈欣先生授权提供了大量影像资料和文章,还原了作家的真实生活状态。
  
本书简介:
  为方便更多人理解刘慈欣笔下的科幻世界,我们将近年来关于刘慈欣的研究文字、对话访谈、新闻报道,甚至是网友的议论,汇总编成《刘慈欣现象观察丛书》,分为《我是刘慈欣》《为什么是刘慈欣》两种。《我是刘慈欣》一书,包括刘慈欣本人的创作谈、媒体的访谈,以及他人眼中的刘慈欣印象,试图还原一个立体真实的刘慈欣。《为什么是刘慈欣》一书,则着重解读《三体》大热之后的现象讨论,分析刘慈欣获得雨果奖的缘由等,多为评论家的研究文字。为便于阅读,以文章发表时间为序。
  目录:
  为什么是刘慈欣
  Chapter1 评记
  Chapter2 现象
  Chapter3 网议《三体》不仅仅是本科幻小说,本质上是哲学书,主要讲宇宙社会学,其中提到的黑暗森林、降维攻击尤其深刻。其中的哲学道理对制定公司三到五年的战略非常有帮助。
  ——小米董事长雷军
  刘慈欣向我们描绘出了一个在他的规则下能够自圆其说的世界。他在此中表现出了大胆、尖锐、沉着和缜密。
  ——科幻作家韩松
  其实三体这部小说真正的目的是探索文明与文明之间的关系,文明将如何延续,智慧在宇宙中的位置。
  《三体》不仅仅是本科幻小说,本质上是哲学书,主要讲宇宙社会学,其中提到的黑暗森林、降维攻击尤其深刻。其中的哲学道理对制定公司三到五年的战略非常有帮助。
   ——小米董事长 雷军
   刘慈欣向我们描绘出了一个在他的规则下能够自圆其说的世界。他在此中表现出了大胆、尖锐、沉着和缜密。
  ——科幻作家韩松
  其实三体这部小说真正的目的是探索文明与文明之间的关系,文明将如何延续,智慧在宇宙中的位置。
   ——物理学家李淼
  “将极端的空灵和厚重的现实结合起来”,是对刘慈欣最确切的评价……除了想法,还有创意,刘慈欣喜欢把一些奇思妙想肆意挥洒,在《三体》系列中就可窥一斑……
  ——医生陈柏龄我眼中的当代中国科幻文学
  刘慈欣
  (一)
  科幻文学从灵魂深处看有一种天真的东西,这一直是它的魅力所在。正是这种东西使科幻文学在大众中得到认可。美国的《星球大战》和《星际旅行》催生了“星球迷”和“星际迷”,就因为它这种天真的东西,这可能也和科幻的灵魂、内核有关。
  科幻也是对一个人生命的扩展。从目前来看,我们在太阳系里像一粒灰尘,太阳系本身又是银河系的一粒灰尘,银河系又是上千万星体中的一粒灰尘。人类之外的空间相当大,但是主流文学只集中在地球这粒灰尘上,主流文学的宇宙观其实是托勒密的宇宙观,对我们之外的时间、空间并不关心。我觉得,作为一种文学这是很遗憾的,即便是奇幻文学、魔幻文学等等涉及的空间仍然小得很,很少超出月球轨道之外。而科幻文学,它涉及到的时间、空间都是非常广阔的,它把我们传统的主流文学看不到、不愿意看的那些宇宙中的其他部分呈现了出来。同时,它把人性放到这些部分中去,让人性在这里面表现出它的美、它的丑、它的本质,这是主流文学从来没有表现过的,这就是我们需要读科幻的一个重要原因。
  人们一直有一个误区,认为科幻文学是戴着镣铐跳舞,好像其他的幻想文学是没有限制的,这种说法完全是对科幻文学的误解。科学不是镣铐,恰恰相反,科学是一个翅膀,是一个想象力的翅膀,科学不是压抑想象,而是提升想象。其实仔细看,建立在古代神话基础上的科幻和魔幻作品,它的想象题材相当有限,但是科学给科幻提供的想象资源和故事资源是任何一个文学种类都无法比拟的。
  (二)
  这些年来,应该说中国科幻得到了蓬勃发展。我同意吴岩老师以前说的一句话,这可能跟时代有关。中国发展到现在,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都呈现加速的趋势,它深刻地改变着我们民族的文化的视野和文化氛围。说得更具体一些,现在的中国人再也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眼睛只看到周围很现实的东西的一群人了。至少,有一部分中国人开始思考更终极的问题,思考全人类都关心的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是长远的现实,也可能就是一个纯哲学的问题。
  不管是《三体》,还是其他的科幻作品、科幻电影也好,在中国,它的市场开始出现热潮有一个深层的因素。就像上世纪80年代那次科幻热潮一样,它的直接背景和推动力就是当时郭沫若说的“科学的春天”,长期的科学低潮之后,人们开始关注科学技术。中国现代化进程带给了人们新的精神状态,这就是科幻热的原因。
  另外一个因素是影视改编。虽然目前中国的科幻题材影视作品还很少,但据我了解,已有很多人在幕后做准备。他们筹备的力度、参与人员的级别,包括背后的公司实力都很强大。可以预见,在近年内,中国的科幻影视可能有一个突飞猛进的发展,这样当然也可以带动科幻的创作。
  但现在,科幻文学面临的一个本质困难是科幻与科技的关系。科学在飞速发展,它不断地提供越来越多的故事题材和想象力题材。但是作为科幻作者,如何把这种题材变成文学的表现,确实是一个相当困难的事情。首先,现在最前沿的一些理论,科幻作家很难懂得它,更不用说去表现它,把它变成读者还能懂的东西。现在的科学与古典科学不一样,古典科学只要你下工夫,就能把它搞懂。现在的科学用到的数学语言已经相当复杂了,一般人凭自己的努力很难搞懂。这个仅靠科普是远远不够的。
  (三)
  科幻是文学,未来学是科学,这是很不一样的。未来学产生是由于科幻作家,特别是威尔斯的一系列作品,证明人类可以通过某种方式思考未来,这样才产生了未来学这个领域。后来到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未来学成形以后,主要用科学的方法去做推论。科幻文学体现的实际上是科技的变化,比如网络的变化,科幻文学要把这个东西写出来。而未来学只推想一个方向,做预测。同时,科幻文学有好多想法源于直觉。
  科幻文学的思想方法是介于科学和文学之间的很奇怪的思想方法,既不像科学那么严谨,也不像文学那么随意。未来学一般用线性思维做推断。但科幻不是线性的,它可能是曲线型的、跳跃的。科幻文学对于未来,从整体上来说,有一种排列属性,什么叫排列属性?一般来说,未来学确定一种未来,推导一种未来。科幻文学是我们可以看到的未来,是将可能的未来摆在我们面前,这是科幻文学的一种视角。
  另外,人们总在争论科幻文学是不是儿童文学,这个问题本质上就像争论科幻是文学为主,还是科学为主一样,是一个伪命题。我认为,科幻文学和儿童文学划为一类是个伪命题,因为科幻文学可以有属于儿童文学的那部分,也可以有属于成人文学的那部分。而且,儿童科幻也属于少儿文学很重要的一部分。儿童文学的市场很大,可以作为科幻一个很重要的基础。遗憾的是,现在国内从事少儿科幻创作的人还是很少。
  从思想上将科幻文学与儿童文学区分开大概源于科幻文学不愿接受读者低龄化。其实,读者低龄化不是中国科幻的缺陷,相反是它的优势。西方科幻文学读者都是中年或以上的读者群,这反而不是一个很乐观的状况。
  科幻引领我们远瞩天际
   李金山
  我想到了王小波的一篇文章,专门谈科幻电影的,但具体名字想不起来了;回去翻了下《王小波全集》,题目是《中国为什么没有科幻片》(1997年1月2日《戏剧电影报》)。当时的中国没有科幻片,科幻小说在今天也属稀有物种。刘慈欣科幻小说的先锋性,一点都不亚于上世纪80年代的先锋小说。文章的头一句说,“王童叫我回答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没有科幻片。”前几年在一次采风活动中,我专门采访过王童,据王童介绍,当时的情况是这样:他当时任《戏剧电影报》编辑,王小波是报纸的专栏作者,他约王小波写命题作文,于是就有了这篇文章。
  《流浪地球》的出版时间是2008年。书的附录二有“获奖列表”,列表内容显示:刘慈欣几乎把中国科幻银河奖承包了,1999—2006他每年都获此奖。另外,刘慈欣的小说还获过赵树理文学奖,具体说是“赵树理文学奖·儿童文学奖”。在中国科幻好像是儿童的事情,顶多是大学的低年级学生。昨天和慈欣聊天,他说他的小说的读者,主要是初中生、高中生,以及大学的低年级学生。这和外国的情况不一样,据说国外的科幻业是个大产业。上大学的时候我们看过老美的科幻片《苍蝇》,片中某科学家试图将自己通过电缆传递出去,可是实验舱里混进了一只苍蝇,这样经过传递的科学家就混合了苍蝇的基因,科学家于是逐渐地变成一只巨型的苍蝇。看过以后感觉很是恶心。但可以感觉到编剧和导演的认真,一点都不迁就儿童观众,完全是给成人拍的片子。最近的《阿凡达》也是这样。王小波的时代我们国家还没有科幻片,现在有了,而且很多,但全都在儿童频道,这是很可怪的事情。我们的成人观众通常不看儿童频道,所以通常也是不看科幻片的。但外国的科幻片除外,看《阿凡达》的几乎全是成人。
  王小波的文章中说:“所谓科幻,无非是把时间放在未来的一种题材罢了。”就这种题材的本质来说就是,故事要在完全的未知当中展开。又说:“当然,要搞这种电影,一些科学知识总是不可少的,……要是没有科学知识,编出来也不像。”科幻电影如此,科幻小说也如此。刘慈欣是电脑工程师,他有理科的教育背景,他的科幻小说,跟这个关系很大。
  上世纪50年代,C.P.斯诺(C.P.Snow)先生逐渐变成了“一名身份难以确定的公众人物”,因为人们发现他似乎“有资格对无论什么问题发表他的见解”。他成了一个万能知识分子,对任何问题都可以发表看法。为什么呢?因为他有这样的经历:一度供职于著名的卡文迪许实验室的斯诺,因为一桩意外事件弃理从文,改行写起了小说。有段时间,这位物理学家兼小说家在科学圈与文学圈之间自如游走。这种事情理工科的学生容易做到,在座的就有两位,一位当然是刘慈欣,另一个是作家手指,手指大学是念物理学的。但还从没听说哪个文科出身的小说家,哪天突然写小说写腻了改行去研究物理学。那些日子对斯诺先生影响深远。1956年,斯诺在《新政治家》杂志上发表了题为《两种文化》的文章;三年后,在剑桥大学一场名为《两种文化与科学革命》的演讲使他彻底声名大噪。
  所谓“两种文化”,即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这个我们最能理解,因为我们的高中有文理科之分,两种文化的分别大致来说,就是文科和理科的分别。斯诺在演讲中说:“西方社会的智力生活已经日益分裂为两个极端的集团。一极是文学知识分子,另一极是科学家……从柏林顿馆到南肯辛顿或切尔西就像是横跨一个海洋。……事实上,这样的旅行比远涉重洋还要艰难,因为越过数千里的大西洋,人们会发现格林尼治村的居民与切尔西人讲着相同的语言,而这两地的人又完全不能同麻省理工学院的人沟通,好像那里的科学家只会讲藏语。”有人将斯诺的演讲概括为:科学家应该读过莎士比亚,而文学家应该懂得热力学第二定律讲什么。——这种说法虽然粗糙却也形象生动。开这样一个研讨会,除了对刘慈欣表示敬意以外,对在座的非科幻小说家以及从事其他文学门类创作的作家,还有这样的意义:我们文科出身的作家,不必都去写科幻小说,但应该对科学有起码的常识,这样会避免很多低级错误。
  王小波的文章中还说:“除了要有点科学知识,搞科幻片还得有点想象力。对于创作人员来说,这可是个硬指标。这类电影把时间放到了未来,脱离了现实的束缚,这就给编导以很大自由发挥的空间——其实是很严重的考验。真到了这片自由的空间里,你又搞不出东西来,恐怕是有点难堪。”科幻电影需要想象力,科幻小说同样需要想象力。未来的时间我们谁都没有经历过,在完全的未知当中,可以天马行空任意驰骋,但这种完全的自由,是对想象力的严峻考验。
  《带上她的眼睛》中的“地航飞船”不是飞向外太空,而是潜入地球深处。当“地航飞船”发射时,吐鲁番盆地中央出现如太阳般耀眼的火球,大地被烧成了岩浆,岩浆沸腾着,激起雪亮的浪柱……这种想象超凡脱俗,让人惊愕不已。《乡村教师》中的开始是那么沉闷,读者这种东西让人绝望,直到出现这样的叙述:“在距地球五万光年的远方……”这句话有如神谕,将读者从绝望中解救。作者在附言中说:“不要被开头所迷惑,它不是你想象的那种东西。”作者用无趣和沉闷来迷惑读者,又用炫目的想象将他们拯救。如此等等。
  刘慈欣具有理科教育背景,他的想象力瑰丽无比,他的小说还不仅如此,用严教授的话来说:“但刘慈欣绝不仅仅满足于对技术的描写,而是自始至终都贯穿了对人类命运的深切思考。”这一点尤其难能可贵。科幻小说很容易陷入对科技的无限度描写,或着陶醉于幻想能力的炫耀。科幻小说应当有人文关怀,应当关心人类的生存状况,关心人类的前途和命运。
  现实让我们紧贴地面,而科幻使我们远瞩天际。





上一本:淡抹韶华依稀醉 下一本:越读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为什么是刘慈欣的作者是杜学文 杨占平,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