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才乡才子才情


作者:朱昌勤     整理日期:2015-12-19 18:19:44

才子之乡的精美画卷人文胜地的历史长歌.
本书简介:
  这是一部蕴含着厚重的历史感与强烈的现实性的长篇报告文学。作者自上世纪80年代始,就关注中国教育基地临川的教育现象。近年来,经过长时间的近200人次的全方位、多层面、广视角的采访,作者以理性写作、感性写作和诗性写作并用的文学手段,大跨度地描绘誉称“才子之乡”“文化之邦”的临川时空;以感人的事例、激越的情感、深邃的哲理,推出古代、近代、现代和当代的“临川才子”群体,科学地解读“临川才子”的成因,全景式展示临川的大教育现象、大文化气象、大建设景象。这是一部礼赞教育文化价值的励志读本,是一部临川的精神史诗。
  作者简介:
  朱昌勤,江西省萍乡市人。1938年生。1960年大学毕业后,问职媒体,曾先后任南昌晚报、赣江大众报、江南都市报总编辑。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高级记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小说、诗歌、报告文学和新闻作品近40部。有多部、篇作品获奖。
  目录:
  第一章序歌
  第二章东方莎翁的故乡
  希望皇家剧院上演《牡丹亭》
  走在东方莎翁的故土上
  旷世神童
  11世纪的改革家
  八百年文化看临川
  第三章临川才子遍天下
  一条长长的“星河”
  元勋与将军
  光照临川之笔
  在共和国的舞台上
  第四章临川才子的成因说
  临川的“歌德巴尔猜想” 第一章序歌第二章东方莎翁的故乡希望皇家剧院上演《牡丹亭》走在东方莎翁的故土上旷世神童11世纪的改革家八百年文化看临川第三章临川才子遍天下一条长长的“星河”元勋与将军光照临川之笔在共和国的舞台上第四章临川才子的成因说临川的“歌德巴尔猜想”不敢有忘是“四苦”一个“痛并快乐着”的转变长吹不息是“四风”坚持不懈是“四育”用爱之光点亮留守儿童的心开创“临川教育”的新时代第五章真情回报才子之乡的才子们啊桑梓情结是炎黄子孙的美德不忘娘一样不忘故乡第九个布点就是临川两代才子的心声高举智慧与道德的旗帜在荣誉的史册上在才子之乡扬才子豪情第六章 “临川文化”的春天给“临川文化”名片抹重亮色“戏剧之乡”的戏剧人物“江南牛王”与书法才子一个文化局长的文化担当“临川文化”的春天不会遥远第七章创新社会的文化功能从大震惊到大清醒科学管理才是创新管理积小平安为大和谐不可或缺的文化功能第八章一个城区与一座城市信心比黄金更宝贵大胆的决策“三大战役”的主战场决定的因素初战告捷第九章临川新梦临川第五梦美丽临川朝向文明之城的“耐力跑”和谐临川的畅想曲临川为何敢与幸福连在一起第十章尾声后记 走在汤翁的故土上远色入江湖,烟波古临川。汤显祖这句赞叹家乡临川景致的诗句,让每一位未曾涉足临川的人,脑海中早已知晓了临川境内的水秀山灵,风光旖旎。“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正是因临川的奇山秀水造化成的“地气殊怫,山川炳灵”,才赋予了这片土地的神韵与才气。我在这块土地上充分感知到,大量文化遗存和壮美自然风光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穿行在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的临川,敬重、激情、憧憬的复合情感,时时涌上我的心头。立于这片土地上沉思与遐想,站在这片天空下感知与寻访。我仿佛是站在历史长河的这端,遥望幽远深邃的大明朝。正是:日月凌空,思接千载;心骛八荒,心驰神往。“似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遍酸酸楚楚无人怨……”是哪里的天地毓秀,生这群美慧并存的女子?是何处的笙笛弦管,演那些悲喜与共的人生?这轻吟慢哝、于庄重中又不失至真至情的哀婉吟唱,让人如此难仰心底的伤悲,像雨似雾一样散开,泪似江水一泻千里……“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这不正是《牡丹亭》中杜丽娘那感慨缠绵、震撼人心的唱词么?这是歌唱生命的本质啊!这是感叹人生的本真啊!这正是自然的礼赞生命的颂歌享有“东方莎士比亚”美誉、与莎士比亚齐名,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有着重要地位、中国明代杰出戏曲家汤显祖的传世戏曲杰作《牡丹亭》啊!于是,我才大悟方知,此间正立于的时空,就是“东方莎翁”汤显祖的故乡——当今的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但此时的临川远非汤翁眼里的临川。是日近晚时氛,我于临川城区至高的楼顶举目北望,延伸向远方的蓊郁,迤逦铺展在坦荡的大地。夕阳衔山、层林尽染,城乡繁华,一切凝练成一幅精美的现代图画。下得层楼,我如在图画中漫步四顾。在楼房相间的一片空地上,有一座镌刻着“汤家玉茗堂”五个大字的石碑。这里,就是汤显祖的故居:玉茗堂遗址,汤氏的青少年时代,就是在这里度过的。面对一块孑然而立的石碑,我在内心深处自然地升腾起对汤显祖这位临川文化伟人的缅怀与肃敬。不,他不仅属于临川,也属于中国和世界;他不仅属于明代,而且属于整个历史。历史沧桑!晚霞如一匹阔广而明艳的彩绸,横批在临川城东文章桥左侧的汤家山上。山顶的天空,夕阳的光芒被连绵的群山和苍茫的暮色吸收了,只留下残缺的红色半圆,贴在山脊的剪影上。这是汤显祖的家乡,依想:这也曾是汤显祖的夕阳和晚霞。高丘今寂寞,芳荃零落痛余香。时间过去了近四百年,汤显祖走了,汤显祖早已走远了,而夕阳晚霞依旧。晚霞里,仰视庄肃的汤显祖墓,我无法想象,近四百年前的汤显祖,在这座山上和同龄伙伴们相逐嬉戏的时候,是否已深刻地领会了自己的命运?树高千丈,叶落归根。当汤显祖迈着疲惫的步伐,回归在宦游四方却时时魂归梦绕的故乡临川时,是否已意识到,这已不仅是属于他自己灵与身的归乡,而是一位华夏不朽文学巨匠的归乡。在故乡临川,汤显祖舒展开了他生命最为绚丽的人生画卷,同时也为临川文化书写了辉煌厚重的篇章,为华夏戏曲文化树立起了一座永远的丰碑。据史料所载,汤显祖弃官归乡后,于临川城内购得一处旧舍,辟为新居,号为“玉茗堂”。当中,除其全家居所之外,大部分为“玉茗书院”的区域,包括院门前的毓霭池和芙蓉馆、四梦台、省兰堂、寒光堂等建筑部分。其中,四梦台前部是汤显祖用于戏曲学习的排练场,台后有清远楼,系整座院中的最高建筑。明末清初,玉茗堂在清兵的一把战火中化为了灰烬。直到清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4年),汤显祖之弟寅祖的长孙汤秀琦,捐资赎回玉茗堂旧址,重建玉茗祠,以奉祀汤氏兄弟。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一个署名为“西蜀居士”的四川人,自认《牡丹亭》中的杜丽娘为同乡,便在玉茗堂旧址上刻立一座“汤家玉茗堂”的石碑。后来,这一石碑,就成为人们辨别确认玉茗堂位置的唯一标志。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岁月与风雨,最终销蚀了重建的玉茗堂的砖墙和梁柱。然而,却永远无法黯淡汤显祖彪炳文史的光辉和“玉茗堂四梦”的异彩。多少年来,除传世的不朽杰作外,与汤显祖息息相关的人与物渐渐远去,遗散于遥远的历史时空之中。然而,即使是仅存的那些剥蚀的碑刻和石基,却越发激起我对一代大文豪传奇人生的热切追寻。亦如我者,大有人在。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记者和杰出的爱国人士曹聚仁先生也曾在临川寻觅日久。他所著的《万里行记》一书中,有一篇题为《三访牡丹亭》的游记。曹先生在文中写道:“既于抗战初期,到了汤显祖写作《牡丹亭》的玉茗堂”,“住在西大街的一家旅寓中。西大街的一端,接上了若士路,汤氏生前作曲的玉茗堂,遗迹犹存。我徘徊于玉茗堂前,缅怀汤氏生平胜事,无限低徘……”战火纷飞的年月,曹先生不远千里,于颠沛奔波中辗转来到临川,拜谒汤翁遗迹。在游记的字里行间,曹先生对汤翁的深切缅怀之情、无比敬重之心,跃然纸上,感发人心。后在曹先生所著《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一书里的《鹅湖之会》一章中,他再次写到玉茗堂:“我又翻过了武夷山,沿旴水经金溪往临川。临川为王安石的故乡,这位大政治家,他走的正是经验派的路子。我在临川,在西大街相近的若士路上参访了汤显祖的玉茗堂,那是他写《临川四梦》的所在……”玉茗堂的遗迹,触动了曹先生和许许多多人士的情感深处。亦如莎翁在故居的点滴留存,都成为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无限遐想和敬仰。当心怀无限敬仰的人们从四面八方纷至沓来,于西大街、若士路和沙井巷热切寻觅玉茗堂旧影,面对着仅一碑一柱的符号留存,在他们丝毫不失敬重的神情里,分明可见,都有“无限低徘”,惆哉怅然的慨叹。新中国成立以来,为了永远缅怀汤显祖这位临川人文厚土上的文化伟人,永志其对中华文化作出的不朽贡献,1957年,在汤显祖逝世三百四十一周年之际,党和人民政府在经济条件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拨出专款,培修了他的墓地,抢救性保护了玉茗堂遗址。同时,汤显祖墓和玉茗堂遗址一起被列入江西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随后,为了人们更深入、完整地了解汤显祖及其艺术成就,上世纪八十年代始,临川有关部门建立了汤显祖陈列室。真正让故居值得保存的,并非故居建筑本身,而是故居主人的一切。为充分展现汤显祖杰出的艺术成就,传承其博大的人文胸襟,崇尚其高洁的品格风骨,1995年10月,在原汤显祖陈列室基础上建设了占地80亩的汤显祖纪念馆,正式落成并对外开放。





上一本:读者精品文摘:十年精华 下一本:清风云语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才乡才子才情的作者是朱昌勤,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