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通过对《沧浪诗话》在西方文化语境中重构历程的动态描述和过程解析,还可以积极地补充与完善《沧浪诗话》的阐释链,同时还可以对当前学术界的一些误解进行澄清。 2通过对《沧浪诗话》在西方世界理论旅行的描述和解析,特别是对英语世界学者对于这一重要文本的解读角度、研究范式和阐释成果进行引介,或许可以进一步促进国内《沧浪诗话》的研究现状,进而激发起更多的问题意识。 本书简介: 《沧浪诗话》很早以前就进入了日语世界、韩语世界、德语世界、英语世界、意大利语世界和俄语世界等等,在这些不同的语言文化场域中,经历了不同的接受状态,呈显出了不同的传播面目。由此,对于《沧浪诗话》在异域文化中传播路径、接受现场的追踪、描述、解析和清理,也就毫无疑问地变成了《沧浪诗话》研究甚至是整个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 作者简介: 1.蒋童:首都师范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博士。2008-09年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在大陆、香港发表论文近30篇。另有多部合译、合编、教材。 2.钟厚涛:北京大学博士、首都师范大学博士后、中国社科院助理研究员,香港大学、美国俄勒冈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等校访问学者。曾在中国大陆、香港、英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另出版著作三部。 目录: 一、导言 1.《沧浪诗话》在西方传播的历程回溯 2.语际转换与跨界旅行:《沧浪诗话》的翻译 3.异域的别样解读与意义空间的多重展现 4.西方参照系的引入与价值意义的重新定位 5.多元文化的互动与研究深度的开掘 二、《沧浪诗话》首次英语翻译本序言 三、《沧浪诗话》首次英语全译本序言 四、《沧浪诗话》意大利语全译本序言 五、《沧浪诗话》德语全译本序言 六、《沧浪诗话》德语全译本的法语评论 七、俄国学者视野中的《沧浪诗话》 八、《沧浪诗话》“诗辩”篇与“诗法”篇的解读 九、《沧浪诗话》中的“兴趣说”研究 十、《沧浪诗话》中以禅喻诗的儒家因素一、导言 1.《沧浪诗话》在西方传播的历程回溯 2.语际转换与跨界旅行:《沧浪诗话》的翻译 3.异域的别样解读与意义空间的多重展现 4.西方参照系的引入与价值意义的重新定位 5.多元文化的互动与研究深度的开掘 二、《沧浪诗话》首次英语翻译本序言 三、《沧浪诗话》首次英语全译本序言 四、《沧浪诗话》意大利语全译本序言 五、《沧浪诗话》德语全译本序言 六、《沧浪诗话》德语全译本的法语评论 七、俄国学者视野中的《沧浪诗话》 八、《沧浪诗话》“诗辩”篇与“诗法”篇的解读 九、《沧浪诗话》中的“兴趣说”研究 十、《沧浪诗话》中以禅喻诗的儒家因素 十一、严羽“才”与“学”的两极化倾向 十二、严羽“正与悟”的诗歌理论及其影响 十三、中国诗歌批评中的顿悟与渐悟 十四、参考文献 在正式讨论《沧浪诗话》在西方世界的理论旅行与传播接受之前,有必要首先对这部著作的作者严羽以及这部著作在中国本土的价值地位进行简要的铺垫性介绍。严羽(约1197-1241),字仪卿,又字丹邱,号沧浪逋客,邵武(今属福建)人。他所撰写的《沧浪诗话》在汉语文化语境下,一向被看作是最为重要的宋代批评著作之一。几乎任何一部“中国文学批评史”或者“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类的著作中,《沧浪诗话》都会被放置到一个非常显赫的位置,被以极大的篇幅进行说明。 批评家R.拉德哈克瑞希南(RajagopalanRadhakrishnan)在《全球化、欲望与表征政治》一文中指出:“理论一旦旅行,其起源立刻就被非神圣化和相对化,并由其移入的现实和环境所决定。”由此引起的思考是:作为一部理论著作,《沧浪诗话》在中国本土被赋予了较高的价值,当其被翻译引介至西方世界时,它在异域的价值定位则主要是由当地的文化语境所决定的,因而它的价值地位必然得到了一次新的估量与衡定,由此带来的自然也就是跨文化重构的问题。换言之,作为一种不同文化间的交流过程,《沧浪诗话》在西方世界的价值重构,相较于它在中国本土的接受历程,则常常会由于西方世界语言、文化、时间以及地域等各种因素,存在着自身的复杂性和多变性。《沧浪诗话》如若试图在作为“异质文化”的英语世界中取得一席之地,在西方世界学者甚至一些普通读者眼中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它就必须面临一种被“二度确认”的历史过程。这就意味着,即使它在中国本土已经具有了很高的地位,在接受语言介质交换之后,它仍然需要西方世界依据其复杂的“本土”因素来重新确认。 而这种“二度确认”是如何展开的,恰恰就是本书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具体说来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追问:《沧浪诗话》这部与西方追求严密逻辑体系的西方理论著作颇为不同的中国古代诗话体理论著作,在西方世界的文化重构过程中,是如何被选择、被翻译、被引用、被阐释、被定位、被挪用、被重构的,又是如何与西方世界的本土文化发生碰撞、关联、对话,甚至是走向杂糅的?在这一过程当中,西方世界的学者是如何对《沧浪诗话》进行重新书写与重新表述的,又是如何完成或者说正在完成着其在异域世界价值重构的? 所有这些问题,有心的读者在本书的第二部分也即译文当中都会找到答案。但为使得这些解答能够更为清晰地浮出地表,以方便读者的阅读和理解,我们在导言部分愿意先抛砖引玉,给出本书编者的一些尝试性回答,以之请教方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