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动人心的电影故事 《肖申克的救赎》上映20周年纪念版 在IMDB被超过40万会员选为250部佳片第1名 悬疑大师斯蒂芬·金原作改变 热门美剧《行尸走肉》导演作品 “万物之中,希望至美。至美之物,永不凋零。” 不只是经典剧本,更是心灵读本! 本书简介: 《肖申克的救赎》上映20周年纪念版。 热门美剧《行尸走肉》导演作品。 由悬疑大师斯蒂芬·金作品改编,奥斯卡最佳剧本奖获奖作品。 一场看似无懈可击的谋杀审判,一段跨越二十年的高墙抗争,一曲动人心魄的越狱传奇……蒙冤入狱的银行家安迪·杜弗雷在地狱般的肖申克监狱,凭借理性与希望,二十年如一日坚守自己的救赎之路,救人救己,穿越层层苦难,最终逃出监狱……这一个斯蒂芬·金的故事,经达拉邦特改编并拍摄,成为电影史上最激动人心的作品,曾获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剧本、最佳男主角等七项大奖提名。 翻开这本书,除了重温电影曾带给我们的感动,重温那一幅幅感人至深的画面,还会有很多新的收获:情节逆转——在剧本里,原来竟有那么多情节是与电影不一样;导演解密——导演兼编剧达拉邦特通过对逐个镜头的详细解析,解密了《肖申克的救赎》是如何从剧本变成一部经典大片的;拍摄故事——影片当中的穿帮镜头和各种匪夷所思的拍摄花絮也是身为“肖申克迷”不得不知的秘密…… 这不仅仅是经典剧本,更是心灵读本。 作者简介: 弗兰克·达拉邦特(FrankDarabont),匈牙利难民的后代。1959年生于法国,其后随家人移居芝加哥,是当代著名的电影编剧、导演和监制,曾三次获奥斯卡金像奖提名。其电影生涯始于1980年的影片《地狱之夜》中的制片助理一职,此后,达拉邦特一直担任布景师,直至1986年,方始成为编剧,并在1989年成功晋级导演。其最负盛名的代表作是1994年的《肖申克的救赎》和1999年的《绿里奇迹》。这两部作品都改编自史蒂芬·金的小说,都由达拉邦特自编自导,达拉邦特也因为这两部电影,两次获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奖提名。 目录: 丽塔·海华斯和达拉邦特的救赎——斯蒂芬·金 斯蒂芬·金和达拉邦特的救赎——弗兰克·达拉邦特 肖申克的救赎 剧照 必要调整:从脚本到银幕的历程——弗兰克·达拉邦特 分镜剧本 后记:来自壕沟里的备忘录——弗兰克·达拉邦特 通往自由之路——慕容雪村王淩 前言丽塔·海华斯和达拉邦特的救赎(斯蒂芬·金)我热爱电影。当人们问起,为什么我有那么多部作品被拍摄成电影(二十五部左右,包括五六部经典之作),我说这很丽塔·海华斯和达拉邦特的救赎(斯蒂芬·金) 我热爱电影。 当人们问起,为什么我有那么多部作品被拍摄成电影(二十五部左右,包括五六部经典之作),我说这很简单:因为我热爱电影。有无数次,那些小气巴拉的评论家们指责我将写脑海中出现的电影当作头等大事,我何必要这么做呢?写书赚的钱要多上三倍呢……如果说我们非要用金钱来衡量的话。事实上,我不是在脑子里写电影,而是一直用眼睛在写。当被问及我作为小说家为什么这样成功时,我的第一任编辑比尔·汤普森如是说:“斯蒂芬的脑袋里有架投影仪。”我可没有(那玩意儿的块头可不小,而且肯定没法通过机场的金属探测),不过的确有时候会有类似的感觉。我的书就是我在脑海中看到的电影。我把它们写了下来,然后某个制片人说:“嘿,这本子能拍部好片子。”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已经是一部电影了。 从第一次看电影起,我就爱上了电影。想象一下,一个穿着短裤,已经开始戴眼镜的小男孩,坐在影院的第五排,张大着嘴,盯着《小鹿斑比》里巨大的动画角色。这个小男孩的两只手在裤裆前拧了起来,他已经憋坏了,却不想让他的妈妈带着去厕所。哪怕只是这一丁点儿时间,他也不愿落下。从那时候起我就热爱电影,现在也依然热爱(当然,在47岁这个岁数,我得多跑几趟厕所了)。1977年前后,当我开始小有成就,我找到了一种方法,可以把电影曾给予我的快乐贡献一小部分出来,当作回报。 1977年,年轻导演—大多是大学生—开始给我写信,想要将我发表的短篇小说(首先是《玉米田的孩子》,之后是《被诅咒的手》)拍成短片。虽然我的会计师预见到了诸多可能涉及的法律问题,但我还是不顾他的反对,制定了一条沿用至今的规矩:我授权学生导演可以将我的任意短篇(长篇小说就不成,那样的授权太荒谬了)拍成一部电影,只要保证电影版权仍然由我指定即可。我要求他们签署一份文件,保证在未经我许可的情况下不会对成品进行商业性展映,另外还要把完成后作品的录像寄我一份。对于这份一次性版权,我的要价是一美金。和接下这份序的时候一样,我顶住了会计师的抱怨和他做抱头捂脸状的抗议,成交了大概16到17笔“一块钱交易”—这是我的叫法。被拍成电影的短篇包括了《玉米田的孩子》里的《夜晚冲浪》《夜魔》和《最后的阶梯》,《被诅咒的手》里的《该隐站起来》和《厕所有老虎》,还有一部18分钟时长的《太阳狗》,取自《午夜禁语》,令人印象十分深刻。大部分改编并不出色,不过也有少部分作品展现出了一星半点的才能。导演有没有才能,对我来说几乎没差别,不过呢,我还是希望能对这些年里获得的—那些在黑暗当中度过的欢乐时光—做出些许回报。于是我会观看这些影片(多数时候独自一人,而且只看一遍。大多数情形下,能看完一遍就算人类可承受的极限了),然后把它们摆到一个被我标上“一块钱宝贝”的架子上。 事情唯一一次偏离轨道,就是碰上了弗兰克·达拉邦特。这个20岁的导演写信来要求拍摄《玉米田的孩子》里的一个短篇,《房间里的女人》。我初看时,觉得这个请求非常地与众不同。因为《房间里的女人》和《玉米田的孩子》里其他大部分短篇截然不同。这一篇写于我母亲和宫颈癌长久战斗却最终失败之后,类似于源自我心底的呐喊。她的痛苦—她痛苦中的毫无意义—从最根本处深深地震撼了我,促使我用一个崭新又审慎的视角来看待世界。除开父亲或母亲在仅仅62岁的年纪过世带来的切身悲痛,这是我的另一番感悟。 我批准了年轻的达拉邦特先生的请求,而且在信中提到说,他是我接触过的所有导演当中,仅有的写东西不像文盲的两位导演之一(顺便提一句,另一位同样拍出了非常优秀的短片)。达拉邦特的一美金支票随信寄了过来,而我随后就把他忘掉了。 三年之后,到了1983年,我才在匆忙中想起。弗兰克把他的电影的录像带寄给了我,我近乎目瞪口呆地看完了片子,还有些泪腺发酸的感觉。二十年之后,《房间里的女人》依然被保留在我最喜爱的改编电影的简短名单里。如果你想知道为什么,也许可以到当地的音像店里去找找仅存的租赁录像带(或许片子会被错摆到恐怖类的架子上)。这是常常会被拿来和杰夫·史禄引人入胜的短片《太阳狗》相提并论的一部作品。 弗兰克凭《女人》一片赢得了一个奖项,他和我之间有过几封愉快的通信,随后就回归各自的生活里去了。我猜想他通过我的书籍追随着我,而我则从他在《幽浮魔点》翻拍版和《变蝇人》续集等电影的职员表中的偶尔露脸来了解他的踪迹。 然后—大约在1987年,按照他自己的说法—弗兰克写信来问他能不能挑选《四季奇谭》里的某部小说来拍摄,那是个吉米·卡格尼时代的华纳兄弟风格的越狱故事。随后他写下了这样一个长长的、虚构一样的篇名:“丽塔·海华斯和肖申克的救赎”。我几乎是胡乱地就答应了弗兰克。我压根就没有想过他能把电影拍出来,不过《房间里的女人》珠玉在前,我在给他许可时从未有过怀疑,我知道如果他这一注赌赢了,真的把电影拍出来了,那或许会是一部相当有趣的作品,哪怕并不完美。 另外,我也想看看他能从故事中演化出怎样的剧本来。虽然小说里也拥有为数不少的视觉元素,但总的来说比《凶火》(我最具视觉效果的小说之一,同时也是一败涂地的一部电影)之类的作品要逊色许多。《丽塔·海华斯和肖申克的救赎》的创作很大程度上应当归功于马克斯·布兰德,他在40年代创作了《基戴尔医生》和一系列令人拍案叫绝的西部小说。布兰德有个小技巧,就是让旁白先是平淡无奇地说着“我想要跟你说说我那位神奇的朋友”,接着却通过各种谦逊又不经意的方式说起自己。我一直很喜欢这种把次要角色塑造成一位英雄的写法(类似于把华生变成夏洛克·福尔摩斯),而且我决定在《丽塔·海华斯和肖申克的救赎》里尝试这样的手法。结果我写出了一部颇为文艺范儿的令人伤感的小说……一般来说这并不算能拍出好电影的材料。 但是我也应当牢记,正是这类东西,才会时不时催生出一部杰出的电影来。 我说到哪里了?对,拍摄合同,我们完成了这一部分。然后过去了五年。在这段时间里,弗兰克导演了一部棒透了的有线电视电影《活埋》(我记得是给美国有线电视网拍的),除此之外,我几乎看不到他的踪影。我以为他要不是在剧本上遇到了麻烦,就是觉得选得不好干脆放弃了。接着,在1992年的某一天,一份来自达拉邦特先生的超重量级剧本被送了过来,我的意思是这个宝贝看上去几乎和中篇小说原文差不多长了。一开始,我没有翻开剧本,只是坐在办公椅里,将它拿在手上,心想:“这不可能,弗兰克,小子。我连翻都不用翻开,就知道正常人绝不会拿这部怪兽剧本来拍电影。这东西拍出来能有《1900》的导演剪辑版那么长了。” 不过最终,我还是把这些猜疑抛到一旁,开始阅读。这部剧本简直太出色了—出色到我认为加利福尼亚州的任何一家公司都拍不出来。我不认为这个持续消费铁血战士和终结者,而条子们最棒的台词只有“走着瞧,王八蛋”的电影产业里,会有《丽塔·海华斯和肖申克的救赎》的一席之地。不过我还是续签了弗兰克的合同(我记得我好像从没有兑现过第二张支票),然后将我的祝福一并寄给了他。然后,他找到了城堡石娱乐公司,后者曾因翻拍我的一部作品而获得了不可思议的成功:罗伯·莱纳导演的风格独特、充满乐趣的《伴我同行》,这部影片改编自《尸体》,同样出自《四季奇谭》,赚得盆盈钵满。这些年来,城堡石或多或少挽救了我在电影行业内的声誉,使我免于成为票房毒药。而没有哪一部电影,比那部最终以“肖申克的救赎”而闻名的电影(虽然并非那些爱挑字眼的评论家所认可的最佳片名,不过,你又准备用什么名字呢?西碧尔·丹宁火烧屁股了?西碧尔·丹宁根本就没在电影里出现!)更加成功了。就在我写下这段序的时候,《肖申克》一片获得了七项美国电影学院奖提名,包括最佳影片奖(弗兰克被残酷而且很难以理解地排除在了最佳导演提名之外,天知道是为什么),而且很可能赢得一两座小金人。看上去可能性不大,不过,嘿,在这个“破坏者”道格拉斯这样的家伙都能击倒迈克·泰森的世界里,一切皆有可能,对不对? 不过,小金人并非我们关注的重点。你要知道有好几尊小金人曾经被一部保罗·纽曼骑着滑稽的自行车,B。J。托马斯唱着“雨点不停滴落在我头上”的电影获得。重点在于,在最辛苦、最不利的情况之下,天才依旧能绽放光彩。作为一个自从1976年被保罗·莫纳什签下《魔女嘉莉》之后就与电影界结缘的圈外人,我很享受自身这个非常独特的观察角度……从这个角度来看,我可以告诉你,弗兰克原本不可能获得投资来拍摄他根据我这部小说创作的剧本,而且就算他得到拍摄机会,他的影片也不可能原封不动,一刀不剪。可这样的事情就是发生了;我曾放在手中掂量,并因其过重而将其暂时搁置一旁的剧本里的每一个字和每个动作,几乎都出现在了电影里。本该老掉牙、动弹不得的设备—比如摩根·弗里曼无所不在的画外音—被擦拭一新,并经导演的雕琢和爱抚,再次绽放出光彩。演员们带来了出色的表演。而且这一次,电影的超常规时长非但没有影响票房,反而为其赢得更多赞誉。 接下来就是弗兰克的剧本了。我强烈推荐你阅读本书,享受它,而且为之惊叹:你正真真切切地阅读着一份美梦成真,阅读一部让艺术高于商业的,奇迹般的神作。至于我,我只是很庆幸认识了弗兰克,而且在第一时间体验到了达拉邦特的救赎。 ……我强烈推荐你阅读本书,享受它,并且为之惊叹! ——斯蒂芬·金(悬疑小说大师)不管去到哪里,人们总是会对我说:《肖申克的救赎》是我看过的最伟大的电影。 ——摩根·弗里曼(演员)我向上帝发誓,真的是无论去到世界的哪个角落,总会有人跟我讲:这部电影改变了我的人生。 ——蒂姆·罗宾斯(演员)很棒的一本书,丰富的内容使得它超越了其他任何已出版的剧本,值得一读。 ——《创意编剧》弗兰克·达拉邦特以这部作品展示了他卓越的才能。 ——西斯科尔《芝加哥论坛报》(影评家)一本迷人的书,对《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经典的电影进行了全面、真实的展示,还有许多不为人知的典故。 ——《FadeIn》杂志通往自由之路 《肖申克的救赎》从未在中国大陆公映,却是许多影迷心中的电影“圣经”。 “肖申克”因此成为专有名词。可正如莎士比亚的名句:名称有什么关系呢?玫瑰不叫玫瑰,依然芳香如故。肖申克让我们着迷,因为它关乎善恶、关乎自由、关乎心灵、关乎美好。永恒的主题常流于俗套,然而肖申克带给我们惊喜、感动、震撼、启迪抑或释然:可以看山是山,也可以看山不是山,更可以看山还是山,任君选择。但在一个法制严明的国度,一个善良的人却含冤入狱,被判终身监禁,他还能有选择吗?安迪的遭遇令人唏嘘愤怒。此处人类处境的荒谬,虽不及日复一日滚石上山的西西弗,也相差不远。然而安迪的答案是肯定的:有选择。自我救赎,那是唯一的道路。 高墙之内的社会只有两种人:好人和坏人——狱卒和囚犯。这里也有法律,但法律只为坏人而设。至于好人,是的,好人还需要遵守法律吗?这个社会相信两种东西:一是纪律,二是《圣经》。纪律背在坏人身上,《圣经》含在好人嘴里。这里的人大多都是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可他们也在彼此侮辱和损害着;这个社会有贪污,有贿赂,有迫害,有谋杀,却几乎没有诗歌、音乐、清风和酒;在这个社会中,人们早已放弃梦想,也不再怀有希望,生命于他们而言,已经失却意义,唯有最简单的两个字:活着。像猪狗和蝼蚁一样活着,不挣扎也不反抗,给什么就拿什么,喂什么就吃什么。垂死之际回望平生,他们或许会感慨:这样的一生,有什么意思?还不如当初为点什么拼了呢。这其中的“为点什么”,大概就是我们常说的“人生意义”。这也是肖申克告诉我们的:关于真正的生活。有梦想、有希望、有尊严的生活,有诗歌、音乐、清风和酒的生活。假如这些统统没有,其实活与不活有何不同?正如安迪的名言:要么积极生存,要么赶紧去死。 在肖申克监狱,真正无辜的囚犯只有一个,那只叫杰克的乌鸦。它在电影中只出现过几次。短短几秒,写完了它的一生。可是我们应该记得:它入狱并非因为犯罪,它只是受了伤。在电影剧本的后半部分,它已经获得了真正的自由,可它还是要飞回来,在黑暗的角落里栖息苟活,然后无声无息地死去,无声无息地烂掉,任成群的蚂蚁爬过它的身体。 对肖申克的居民来说,这故事并不动人,更不值得悲伤,因为他们中的许多人都将这样度过一生。老布鲁克斯挨过漫长的刑期,在苍苍暮年重获自由,终于发现,原来自由并不美好,相反,它令人厌恶。与肖申克相比,这世界太喧嚣也太孤寂,太杂乱、太没有规矩,他形单影只,深深恐惧,最终只能选择自杀。瑞德差点也步他后尘。电影中删掉了这一段:瑞德获释之后,在一家超市打杂,他时常为这个宽广的世界心慌。有一天他正在工作,孩子在跳,大人在叫,世界突然旋转起来,他惊慌失措,急匆匆地冲进厕所。这世界太大了,而他只需要一个狭小空间。他冲进厕所隔间,抬起脚,撑开双手,摸着身边的墙,终于找到了被囚禁的感觉,只有这样,他才会感到幸福与安全。肖申克的居民就是用这样的方式来怀念他们的祖国。我们可以设想,假如安迪没有越狱,这必然也是他的结局。 然而安迪天生与众不同,他是肖申克最后一个自由人—那只关不住的鸟。禁锢之地生长希望,苦难之处生长梦想,安迪坚信“万物之中,希望至美。至美之物,永不凋零”。他自始至终都选择了自我救赎的道路:与三姐妹抗争,为狱友争取工作福利,扩建图书馆,在狱中开办识字班……这一切努力,只是为了证明自己依然是个自由人,一个拥有自由心灵的人。他渴望站着生活,而不是匍匐在狱卒脚下,更不是成为他们的帮凶。影片中有一段话广为人知:“这些墙很有趣。一开始你恨它,然后你学会适应它,过了足够久以后,你就再也离不开它了”。而安迪始终蔑视这些墙,拒绝被体制同化。他追求阳光,在墙上张贴美女海报,大声朗诵爱伦·坡的《乌鸦》,当然,还有更重要的东西:音乐和梦想—《费加罗的婚礼》那一场真是迷人,所有的人,无论粗俗的、高雅的、文明的、野蛮的,无论戏中人戏外人,全都昂起了头,朝着微风初起的方向。他们的表情之所以动人,因为那正是自由人该有的模样。 自由是不可感知的,只有不自由的人才会明白它的美妙。正如在安迪越狱后,瑞德的深夜独白:“安迪走后,我常常会感到难过。但我必须提醒自己,有些鸟是关不住的,注定如此。它们的羽毛如此耀眼……当它们飞走时,你会由衷地为它们喝彩,因为你知道囚禁它们是一种罪恶……但是,当它们离去,你的生存之地会越发灰暗空虚”。影片最后,瑞德终于来到梦中的海岸,看到晴空碧海,平沙万里,他也许会回想肖申克的生涯:那里是囚牢,也是自由诞生的地方。正是在那里,一个从来不曾放弃理想的人,用整整十九年,挖开了通往自由的道路。 当晨曦初现,愿你所见,与我所见,同样美好,一般清冽。自由之路,就在面前,等待你们的选择。 慕容雪村王淩 2012年12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