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是“村里”还是“城里”“Z一代”用自己的方式快乐地生活。著名作家王小山、蒋方舟联袂推荐 本书简介: 本书记录了一个懵懵懂懂、飘洋过海独自求学的女孩儿,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故事。从独自申请学校、申办签证到只身前往美国的学校报到,从起初面对陌生环境的孤独、失落到努力融入适应后的收获、成长,“Z一代”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诠释自己的成长之路。书中还记录了作者和父母朋友间平等相处的故事,平淡中充满了温情。本书对于那些想放飞自己的孩子外出求学的父母,以及那些想独自去国外开阔视野的孩子来说是一本具有指导意义的图书,同时它也是一本从孩子视角诠释父母与孩子友好相处的亲子教育图书。 作者简介: 宋修竹,15岁独自赴美求学,现在美国就读高中。从第一天的懵懂流泪到三年后的独立自信,在自我肯定和否定的反复纠缠中不断成长。从音乐演练中寻觅融入和自信,从心理学研读中返照自己的家庭关系,从拉丁文研习中收获第一个学校大奖,点点滴滴,真切地流露在笔端。“Z一代”的语言风格和个性洋溢在鲜活的文字中,逗趣中含泪。是新生代中不可多得的表述者。 目录: 写在前面 第一章好多好多外国人 第二章可我真的不知道他们都在说什么 第三章干吗非要跟我过不去 第四章我同意 第五章得到了像专业人士一样的锻炼 第六章让我过吧 第七章头晕眼花地想家 第八章进入角色前的游观 第九章再次投入住宿生活 第十章这个学校有点不一样 第十一章从没这么学过 第十二章为亚非拉和平作出贡献 第十三章进城 第十四章没想到写在前面第一章好多好多外国人第二章可我真的不知道他们都在说什么第三章干吗非要跟我过不去第四章我同意第五章得到了像专业人士一样的锻炼第六章让我过吧第七章头晕眼花地想家第八章进入角色前的游观第九章再次投入住宿生活第十章这个学校有点不一样第十一章从没这么学过第十二章为亚非拉和平作出贡献第十三章进城第十四章没想到第十五章吓一个跟头的晴天霹雳第十六章“误人”正道第十七章太纠结怎么办第十八章记一次民意深刻的排队第十九章高温不想动怎么办第二十章终于举家再次出了亚洲第二十一章初到“世外桃源”第二十二章汇率的炮灰第二十三章四分之三的未成年“童工”第二十四章你不懂一节课八十分钟的魅力第二十五章献给开始紧张的神经第二十六章只是长胖?第二十七章和平的新大陆探索第二十八章你要有耐心第二十九章来,干了这碗鸡汤第三十章不断地在挣扎和权衡第三十一章统一大业第三十二章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第三十三章抱歉,下次吧第三十四章不能没头脑还不高兴第三十五章想多了第三十六章以后揽活时要注意第三十七章那是一个眼神,明亮又美丽第三十八章脑力不足的金牛座第三十九章又是一家亲第四十章卖萌和靠谱要兼得第四十一章行动上不能做矮子第四十二章何必生气,换个角度学习吧第四十三章想回家种红薯,家里却没有几亩地第四十四章一场安全至上主义的事第四十五章别纠结了第四十六章不,你更聪明第四十七章午餐猜想第四十八章站在台上也會自学习第四十九章谢谢第五十章欢迎“意外”第五十一章全心全力第五十二章用好你的表达方式第五十三章自己选的冰淇淋,再冷也要幸福地吃掉第五十四章结东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教育体系,雕刻出的是迥异的人格。而在这两把美工刀的一起创作下,收获的可能又是一段不一样的精彩人生。少年可期!——王小山一个人的人生轨迹大概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预设好了,后天的努力固然重要,而少年时攀过的山丘却在极大程度上决定了长大后看到的风景。这个1997年出生的女孩儿,懵懵懂懂地飘洋过海,却在美利坚活出潇潇洒洒的姿态,大可以解开万千家长和少年的心结。瞧,这女孩儿都做到了不是吗?——蒋方舟写在前面——在美国寄宿高中的生活宿学校的情况相似,基本都在村里,离最近的城市通常需要1小时以上的车程。美国大学虽然有不少在城市里或者离城市很近的地方,也有很大一部分在村里。虽然学校附近也有小镇,但对几乎全是在城市长大的留学生来说,一家理发店,一家大超市,零星几家餐厅,一个电影院的配置简直有点像规模稍大的小区。各国学生来得来,学校除了帮助留学生适应美国的生活以外,也尽量地安排留学生和本地学生交流。在寄宿高中的住宿安排里,老生的室友选择都会尽量被满足,所有人都能和自己选择的人做室友。但如果两个来自同一个国家的留学生想做室友的话,要先保证两个人的英语水平都达标。新生更是如此,除了感恩节假期外,留学生一周七天都要在“小区”里,有些学校礼拜六也有课,平时也不允许学生擅自离开校园去小镇上。但幸运的是,我所就读的高中礼拜六没有课,除了体育比赛和考试外,礼拜六几乎都是自由时间。因为偏僻,也为了学生的安全,周末在校园的活动有很多,甚至有专门的负责人来组织安排。礼拜五晚上就标志着周末丰富活动的开始,有时会有学生们排练多日的表演,有时会有专门邀请来的各种搞笑演员,有时只是开放学生活动中心供大家娱乐,年初年末和情人节等还会有舞会。有些学生团体也会选在周末不那么忙碌的时候组织活动,也有和三两好友拼车去小镇上看电影吃饭的,不过因为地区偏僻,短途交通都被一家出租车公司给包圆儿了,一到周末叫不到车的情况比比皆是,就连价格也因为垄断时间长了而被随意抬高。尽管学校不允许住宿生搭走读生的车去镇上,还是有关系好的带着自己朋友去镇或者更繁华的小城市去。来自同一个国家的留学生经常会一起玩,但却不是所谓的“抱团儿现象”,只跟同母语的人一起。在离我最近的“社区”小镇上,有两家中餐店,两家直送外卖的中餐店,一家泰餐店,一家韩餐店,其他的普通美式、墨西哥式餐厅就十分普遍了。说实话,最好吃、最实惠的还是泰餐店。似乎在大城市里日本料理最为高档,其次是韩国烤肉等,泰餐大部分反而出现在小镇上,少量中餐归为高档,大部分被美国化的中餐实则是外卖首选。当本地学生第一次吃到美国化的中餐时居然觉得很好吃,在我们的“点拨”下他们越来越会点餐,后来还点起了珍珠奶茶。总的来说,无论你来自哪个国家,在寄宿高中这样一个相对偏僻封闭的环境里,在国内比较容易融人群的人到这里来自然也不例外,而在国内比较内向害羞的也能找到自己的朋友圈和生活规律。这里既讲究独立自主性,也不鼓励抱团儿孤立自己,反而是要把自己的个人魅力和特色带人这个村里。比如一个朋友S,平时少言寡语不怎么和人来往,尽管语言不差学习也是偏上,可他却有自己与人相处的方法。S是一个照相技术很好的人,在校报担任摄影师,每每学校有大型活动都能看见他拿着相机的身影,活动结束后社交网络平台上传着很多一看就是他的“大作”的照片系列。因为照相,S不仅和专课老师聊得来,也结交了许多朋友。虽然大部分时间S还是那个安安静静的人,可一拿起相机,他便像开启了另一种模式一样,闪闪发光。除了S这样的留学生,还有W那样的本地学生。W是我两年的室友,可以说是标准的美国本地人,金发碧眼,个子不高,体育能力强,睡得还特早。她特别喜欢学中文,见第一面一听说我来自中国,高兴得不行,事实上她的中文水平在一年内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变化。W每天早上起来就在那背课文,从《狼来了》到《小马过河》,我也就一边听一边纠正她的发音。这不,现在都在微信上和我聊天了。不论是村里还是城里,找到自己的方式快乐地生活,给自己选择,更多选择更多欢乐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