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多佳趣,山水有清音。本书文笔雅淡清隽,唯美地品读中国历代山水田园诗词,展现其清丽淡雅的空灵美、清幽美,让你读之忘却世俗的存在。重温*美古诗词,回归自在大人生。田园多佳趣,山水有清音。本书文笔雅淡清隽,唯美地品读中国历代山水田园诗词,展现其清丽淡雅的空灵美、清幽美,让你读之犹如身处清幽之境,抛却世俗的烦忧。一首诗,一段情,一生回忆;一阕词,一段愁,一生滋味。无论是相识、相知、相思,还是情起、情落、情散,都凝聚着缱绻柔情、红尘万种。不读诗词,不足以知春秋历史;不读诗词,不足以品文化精粹;不读诗词,不足以感天地草木之灵;不读诗词,不足以见流彩华章之美。 本书简介: 古诗词中有很多描写田园风光、农家生活的诗歌,并借以表达作者的理想追求和精神寄托,这些诗词被称为山水田园诗。本书以时间为卷轴,精选历代山水田园诗词,与你一同品读其中的湖光山色与淡泊雅致,体味景致背后的情与意,拂拭内心的尘埃,撷一段韶华光阴,温情酿一盏时光熬煮的茶,静享生活之美。 作者简介: 夏若颜,一个凡尘女子,喜在唐诗中拈花微笑,浸在宋词里品味爱恨,喜诗喜文,读诗读文,每每为其中那些诗性满身的灵魂感怀,为空灵唯美的意境心驰荡漾。期望以最美的文笔,感性解读3000年来传唱不衰、脍炙人口的诗词佳品,带你重温古典精髓所在,找回心灵宁静之美。 目录: 第一辑问君何所思,故乡总关情 一个风流的季节(汉乐府) 罗敷,罗敷(汉乐府) 相思与君绝(汉乐府) 长望故乡(汉乐府) 出亦愁,入亦愁(汉乐府) 空无一物添悲伤(汉乐府) 离乱前的美好(汉乐府) 问君何时归(诗经) 七月在野(诗经) 半青春半忧伤(宋子侯) 不尽的游乐(曹植) 遥望故乡(蔡琰) 第二辑心中有南山,处处是桃源 悠然南山(陶渊明)第一辑问君何所思,故乡总关情 一个风流的季节(汉乐府) 罗敷,罗敷(汉乐府) 相思与君绝(汉乐府) 长望故乡(汉乐府) 出亦愁,入亦愁(汉乐府) 空无一物添悲伤(汉乐府) 离乱前的美好(汉乐府) 问君何时归(诗经) 七月在野(诗经) 半青春半忧伤(宋子侯) 不尽的游乐(曹植) 遥望故乡(蔡琰) 第二辑心中有南山,处处是桃源 悠然南山(陶渊明) 挣脱羁绊只为田园(陶渊明) 关上一扇柴门(陶渊明) 心,自由就好(陶渊明) 忙闲皆有时(陶渊明) 从苦闷到柳暗花明(谢灵运) 身寄山水,惬意(谢灵运) 山水有清音(左思) 丹心何所寄(郭璞) 千里不为远(谢朓) 春日绵绵话相思(谢朓) 一日欣喜(谢朓) 去路将尽,来路遥远(谢朓) 回望这座城(谢朓) 山中隐居(陶弘景) 归念生(王籍) 芙蓉落(萧纲) 第三辑风光无限好,何处都安生 故人,好久不见(孟浩然) 夕阳斜照,牧童归(王维) 坐看云起(王维) 青箬笠,绿蓑衣(张志和) 乡村的片刻之欢(杜牧) 隐逸,自乐(李颀) 孤独的旅客(刘长卿) 行迹难寻(韦应物) 春耕(韦应物) 城外飞花(韩翃) 愿能像花儿一样开放(戴叔伦) 陌上青青草(刘禹锡) 寒花朵朵(柳宗元) 东风不惊尘(孟郊) 望着月亮,想着你(温庭筠) 二月杏花正开(储光羲) 欢颜(李白) 天地一沙鸥(杜甫) 第四辑风光无限好,隐居独其乐 风吹麦浪香(王安石) 有生何处不安生(苏轼) 山间游走(苏轼) 看那桃花初放(苏轼) 勾起思乡的情(王禹偁) 田家悲苦谁言说(梅尧臣) 信马林间踏月归(文同) 为谁流下潇湘去(秦观) 身病心未止(黄庭坚) 无言定自愁(辛弃疾) 纵使离别也风月(杨万里) 隐居的快意(王庭珪) 无人与我欢歌(范成大) 一曲挽歌归田(陆游) 柳暗花明之间(陆游) 只为春色而去(叶绍翁) 做一夜无忧村夫(陈与义) 前言古诗词中有很多描写田园风光、农家生活的诗歌,并借以表达作者的理想追求和精神寄托。这类诗歌最早出现在《诗经》中,如“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几句,就颇具田园牧歌的意境。 魏晋时期出现了较为集中的山水景物和世外桃源的描写。如左思在《招隐(其一)》中写道:“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何事待啸歌?灌木自悲吟。” 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有陶渊明、谢灵运、谢朓、孟浩然、王维。这些诗人以擅长描绘山水田园风光而著称,在艺术风格上也比较接近,通过描绘幽静的景色,借以反映其宁静的心境,或隐逸的思想,因而被称为“山水田园诗派”。 陶渊明以其丰富的隐居躬耕人生体验,“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不仅表现了躬耕之苦,“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也表现了归隐后安定闲适、乐天知命,时而忧思,时而喜悦的田园生活。 孟浩然的诗中有对壮阔山川景色的描绘,有对山林隐逸者幽居情景的描写,有对旅途情景的叙述,也有对田园农家生活的反映。《过故人庄》中“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古诗词中有很多描写田园风光、农家生活的诗歌,并借以表达作者的理想追求和精神寄托。这类诗歌最早出现在《诗经》中,如“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几句,就颇具田园牧歌的意境。 魏晋时期出现了较为集中的山水景物和世外桃源的描写。如左思在《招隐(其一)》中写道:“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何事待啸歌?灌木自悲吟。” 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有陶渊明、谢灵运、谢朓、孟浩然、王维。这些诗人以擅长描绘山水田园风光而著称,在艺术风格上也比较接近,通过描绘幽静的景色,借以反映其宁静的心境,或隐逸的思想,因而被称为“山水田园诗派”。 陶渊明以其丰富的隐居躬耕人生体验,“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不仅表现了躬耕之苦,“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也表现了归隐后安定闲适、乐天知命,时而忧思,时而喜悦的田园生活。 孟浩然的诗中有对壮阔山川景色的描绘,有对山林隐逸者幽居情景的描写,有对旅途情景的叙述,也有对田园农家生活的反映。《过故人庄》中“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就描写了他受朋友邀约,前往做客,在途中见到的美好景色。 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诗歌成就最高的诗人,他的诗极富诗情画意,被赋予“诗中有画”的评价。他的诗风格变化多姿,时而气魄宏大、意境开阔,时而刻画细腻、引人深思,时而生动逼真,时而含蓄凝练。 自古至今有无数诗人纷纷题咏自己的故乡田园,倾诉游子思乡的情怀;也有诗人为逃离樊笼,获得自由而表达欣喜之情以诗助兴,犹如鸟归山林,鱼回深池一样快活自适,悠然自得。 田园多佳趣,山水有清音。本书文笔雅淡清隽,细细地品读中国历代山水田园诗词,体味其清丽淡雅的空灵美、清幽美,拂拭内心的尘埃,撷一段韶华光阴,温情酿一盏时光熬煮的茶,忘却世俗的烦扰,体会生活的美好吧! 悠然南山(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酒(其五)》 《饮酒》诗共有20首,此为其五。这组诗创作于诗人归隐田园之后,大约在东晋义熙二年(公元406年)。42岁的陶渊明已过不惑之年,他感于世变,常常自饮独酌,酒后则酣然落笔,聊以抒发胸中块垒。在组诗小序中,他写道,“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但在这“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的时代里,陶渊明并非为饮酒而饮酒,梁朝昭明太子萧统云“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即所谓“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的豁达不惑之义。 诗人虽然名为隐居,但并没有刻意找一处深山老林来住,而是兴之所至地选择了一片鸡犬相闻、忽倏来往的地方结庐居住。虽然每日里听得犬吠鸡鸣,遥见樵夫上山打柴,近看儿童嬉戏追逐,但那门外的车马流龙却丝毫不能影响到诗人的心境。诗人是如何避免听闻那些嘈杂的俗世之声呢?这些市声就在窗外,就在门口,就在墙头,但是诗人却可以听而不闻,视之不见。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其实原因也很简单,心远地自偏。诗人能够将自己的心境放到遥远之处,再来观望这世界,就会形成某种距离感,从而产生一种崭新的审美观照。 东篱之下的菊花已经开放了,偶尔走过去,提着竹篓采上一两朵,准备酿成菊花酒。略感疲劳的时候,抬头南望,便见一脉南山在天边浮现。至于这山是真山还是心中一片寄托,倒也无所谓了。唯有那山间的云气令人难忘,在夕阳的映照下,云蒸霞蔚格外美丽。《诗》云:“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这个时候,飞鸟也都相互结伴,悄无声息地飞回巢穴,准备作一夜的安眠。面对这样一幅东篱夕照图,诗人不由得有些出神。他前思后量,仿佛有什么话想说。这一番美景实在令人难以忘怀,而胸中也恰有某种东西与之契合,觉得非常快意,恨不能连声大呼:“快哉!快哉!”可是当他想要开口说些什么的时候,却又忘记了自己刚才在想些什么,又想说些什么。 这首诗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千古名句。宋人苏东坡在《东坡题跋》中说,“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处最有妙处。”他批评当时有些版本将“见”字改为“望”字,认为一下子令原诗神韵尽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之所以“见”字难忘,而“望”字不如,正因为其中有一种自然气息,不是人力可为。诗人写的仿若是眼中所见的景象,但实际上却构思出一种心境的画面,人在其中,但又不在其中,属于王国维所谓“无我之境”,即“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这也是钱锺书先生《谈艺录》中所谓:“要须留连光景,即物见我,如我寓物,体异性通。物我之相未泯,而物我之情已契。相未泯,故物仍在我身外,可对而赏观;情已契,故物如同我衷怀,可与之融会。” 陶渊明写菊花、南山、山气、飞鸟,不是浓墨重彩,甚至可以称为分外节省笔墨,而恰巧这份心情又是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出现,它们并非是与诗人的生活有所隔膜,而是化为一体。“心远地自偏”,是诗人在内心营造出一个独立的个人世界,这世界能够容纳下这样的美景,也能够隔开门外的车马喧嚣。因此,这正是萧统所说的,“其意不在酒”。通篇字面上不见有酒,但处处却蕴含着酒后的寄托和遥想,诗人是以胸怀之中的逍遥来抚平日常生活的平庸和芜杂,最终获得一份平和的心境。 从结构上看,这首诗有叙述,有描写,有问有答,层次措置颇有条理。古人有云,陶渊明写诗喜欢有所转折,或者一句两句,或者三句四句,善于从一个层次转入另一个层次。本诗中“问君何能尔”自我设问将记述引入描述,而“悠然见南山”之后又由近及远,由内而外,令诗歌显现出一种复杂而丰富的景深效果,赋予文字更多的组合意义和美学况味。从一景一物、一言一语之中,读者颇能体味诗人观赏景物的角度和视野,因此也能够分享、领略诗歌所营造的那种田园之乐趣与隐居之逍遥。 话说从头,陶渊明饮酒之意,真的只是为了一时沉醉吗?宋人叶梦得并不这么认为,他说:“晋人多言饮酒,有至沉醉者,此未必意真在酒。盖时方艰难,人各惧祸,惟托于醉,可以粗远世故。”元代刘履也持有同样观点,说陶渊明辞官归隐之后,“世变日甚,故每每得酒,饮必尽醉,赋诗以自娱”,还转引唐代韩愈的诗说“此昌黎韩氏所谓‘有托而逃焉’者也”。不过,无论陶渊明当时是为了何种缘故,后世读者欣赏陶诗,总能从其诗歌结构和归隐情调中获得特别的乐趣。明代黄文焕对陶渊明的诗歌给予了特别高的评价,说他“题序乃曰辞无诠次,盖藏诠次于若无诠次,使人茫然难寻,合汉、魏与三唐,未见如此大章法”,是将陶渊明看作是从尧舜禹到南北朝时期最特别的诗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