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走错路,也会到对岸》是《不曾走过,怎会懂得》系列第二部:你若输不起,如何赢得起?那些我们手忙脚乱犯下的错,*终会化作抵达人生对岸的路。犯错不是你不好,也不代表你能力低下;犯错是一种沉淀,而沉淀,有着*深的力量。2.与懊悔和解,与恐惧相安;人生嘛!原是战战兢兢,如今淡然坚定;让疼痛跌倒、怨怼曲折、落寞失意的人,学会放过自己,从容前行。3.21位人气与影响力精英领袖,走下神坛,向那些因为走错路而懊丧不已的人们,真挚分享自己曾经狠狠跌倒、狼狈不堪的晦暗岁月,告诉人们如何在人生错道上,找到属于自己的未来路。人生没有一条路会白走,哪怕失败都是反省成长的经验。4.《福布斯》《纽约时报》《Vogue》《魅力》《ELLE》《名利场》《纽约客周刊》《环球邮报》等全球著名媒体联袂力荐! .被《出版商周刊》评为“2014年度十大励志书之一” . 被《FastCompany》(与《财富》和《商业周刊》齐名的美国**影响力的商业杂志之一)评为“年轻人必读的十本书之一” 本书简介: 人生是一个不断犯错,并慢慢变得“更会”犯错的过程。其间偶有畏缩,有犹疑,有迷惑,有放弃,正因于此,当我们抵达对岸摘取胜利果实时,才会如此心怀感激。 在书中,21位深具影响力精英领袖纷纷走下神坛,诚述了他们如常人般的彷徨失意和委屈不安,以及那些手忙脚乱、狼狈不堪、挤完公交挤地铁的仓促时光,甚至有人栽过非常大的跟头。但他们或坚持下去,或另谋出路,终于在破碎中拼出了未来。 是的,也许你这次是搞砸了,但并不意味你就没有了下次。不曾走过,怎会懂得——那些诚惶诚恐的弥天大错,那些微不足道的小小坚持,那些不被人理解的偏冷爱好,总会在某些关键时刻帮你一把,然后在无声的岁月沉淀中,成就一个更好的你。 该犯错的年纪,就不要选择了顺遂。趁时光正好,趁锐气犹在,坚韧起来,我们终究还是要在每次走错之后,领悟错路教会我们的至理,然后勇敢前行,直到对岸。 作者简介: 杰西卡·贝考,美国史密斯学院“维特勒工作与生活中心”主任。这本书是她与21位精英领导者的访谈实录,讲述了很多成功者背后更为真实的故事和经历,他们也像我们一样在面临选择时感到彷徨、努力工作却不被认可、,也在人生的关键时刻犯下过致命的错误……但他们在对待错误的方式和态度上却值得我们所有的人借鉴。 目录: 你的人生永远不会辜负你 错过,才更懂得 “我无法忍受任何形式的比拼和争斗,大家各执一词,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想想就厌烦。为什么有些路,一眼望去分外明朗,却有人非去走些弯弯绕绕?” 总盯着别人的脚步,你当然会走错路 “一直以来,为了敲开心中理想的大学之门,我们像上了发条似的拼命攒齐各类成绩单,循环往复行走在这条单调之路上。路程之乏味兹不赘述,但它是危险的,将人们席卷进‘人比人’的怪圈,而不是去为自己追寻真正丰盈且充实的人生。” 无所谓失败,经验罢了 “在遭遇重大失败之后,无论是谁,都需要一个恢复期。我可不想在国会竞选惨败的第二天早上,刚醒来就对自己故作轻松地说:‘这没什么。’在我看来,经历失败是对灵魂的煎熬,若想修复身心所受的伤害,我们就必须行动起来。” 我们都是草稿,正在修订中…… “写作的过程,就是与失败斗争的过程。只有不断试错,才能写出对的作品。你可知我曾写过多少草稿,而它们可能永远都不会被读者看到。” 最坏又能怎样? “在我决定离开学术界自己创业时,很多朋友都被我吓坏了。他们担心我一旦失败,面子丢了不说,饭碗也跟着没了。但我不这么认为,因为我不怕失败。太过自信?其实不然。因为我知道最坏的结果是什么——要么夹着尾巴回来,要么去找别的事做!” 经得起失败,才守得住成功你的人生永远不会辜负你 错过,才更懂得 “我无法忍受任何形式的比拼和争斗,大家各执一词,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想想就厌烦。为什么有些路,一眼望去分外明朗,却有人非去走些弯弯绕绕?” 总盯着别人的脚步,你当然会走错路 “一直以来,为了敲开心中理想的大学之门,我们像上了发条似的拼命攒齐各类成绩单,循环往复行走在这条单调之路上。路程之乏味兹不赘述,但它是危险的,将人们席卷进‘人比人’的怪圈,而不是去为自己追寻真正丰盈且充实的人生。” 无所谓失败,经验罢了 “在遭遇重大失败之后,无论是谁,都需要一个恢复期。我可不想在国会竞选惨败的第二天早上,刚醒来就对自己故作轻松地说:‘这没什么。’在我看来,经历失败是对灵魂的煎熬,若想修复身心所受的伤害,我们就必须行动起来。” 我们都是草稿,正在修订中…… “写作的过程,就是与失败斗争的过程。只有不断试错,才能写出对的作品。你可知我曾写过多少草稿,而它们可能永远都不会被读者看到。” 最坏又能怎样? “在我决定离开学术界自己创业时,很多朋友都被我吓坏了。他们担心我一旦失败,面子丢了不说,饭碗也跟着没了。但我不这么认为,因为我不怕失败。太过自信?其实不然。因为我知道最坏的结果是什么——要么夹着尾巴回来,要么去找别的事做!” 经得起失败,才守得住成功 “人们通常只追捧成功人士,讲来讲去都是怎么找到天赋、抓住机遇,好像他们说什么都是对的,但我们就是学不到任何东西。没有人愿意去了解那些‘失败者’的故事,可事实上,成功从来不可能复制,但失败往往是可以借鉴避免的。” 没有人能一条直路走到底 “即使你从小就对未来有明确的目标,也不要故步自封,忽视其他所有选项。尤其不要执念于‘这条路我会一直走下去’。要知道,人生之路何其长,你的方向是会随着命运的走势不断调整的。” 你是谁?你想要什么? 生存之上,欲望之下 “这个社会,有太多人习惯于屈从公司的压榨,他们从没想过为自己争取本该获得的更高回报,仅仅是简单地满足于现状。而我想说的是,如果连你都低估自己的价值,那么这个世界当然也不会给予你更多。” 虽会犯错,但坦然 “每当和年轻人在一起时,我都会分享自己曾经犯过的错误,好让他们知道‘没有不犯错的人生’。因为我希望将来某一天,当他们中有人走错了路时,她或他可以坦然以对,并且懂得,错误是不可避免的,你实在无需对此遮遮掩掩。” 青春嘛!原是战战兢兢,如今淡然坚定 “如果你心无激情,也没有关系。因为在我看来,生活的真谛并不是追逐激情,而在于淡然处之。人生是漫长的旅途,而激情是绚烂的烟火。真正的生活要求我们无论对某件事喜欢与否,都应该始终保持好奇之心,并对那些给予我们力量的东西格外留心。” 人生最大的错误是纠结自己会不会犯错 “生活中,我们时常会面临非A即B的选择,但内心真正想要的却是并不存在的C。然而,再深的渴望终究抵不过自我的怀疑,我们总是不自主地陷入对于‘C是否正确可行’的怀疑中,惶惶不可终日。这不是很讽刺吗?” 你若输不起,如何赢得起? “我经常被问到:如何释怀曾经犯过的大错?显然这个问题把大家折磨得不轻。但我的回答一直是:停下来,叩问自己,是什么促使你走上了这条错路?你有学到什么吗?积极起来,向生活证明你的存在;如若不然,生活就会向你显示它的存在。” 生活有时就是欺软怕硬 自由不是想干吗就干吗,而是不想干吗的时候敢说“不” “现在这个社会,人们似乎总在比拼谁比谁更匆忙,好像人生就是一场压力越大越成功的疯狂游戏,每个人都在争做赢家。多少人是在受过苦、吃过亏、流过泪后才懂得,拒绝与舍弃,也是一个人成长的必经之路。” 机遇有时比想象来得快 “当你几乎没有周末,连假期都近乎奢望;当你毫无积蓄,无路可退;当你精疲力竭,焦虑徘徊,甚至连自己的影子都能把你吓倒时,你会如何选择接下来的路?”越多拒绝,就越多得到 “每次填写表格时,我的职业栏都是‘教练’,而非‘CEO’。很多人对此抱以唏嘘:‘你上的史密斯学院,却当了一名教练?’是的,没错。这是我的选择,我忠于自己,而且我坚信,不管是人生的正途或是错路,都是靠走出来的,绝非一蹴而就。” 你最好的投资是你自己 “年轻的时候不要对自己要求太高。很多人年少时功成名就,却不过昙花一现,终究是在追忆当年的哀婉中度过了余生。所以有时候,比起年少成名,大器晚成也许更好。” 成长就是试错的过程与懊悔和解,与恐惧相安 “日本的禅宗文化中流传了很多繁复的仪式,譬如茶道,每个步骤都精细讲究且容易出错。但仍然有很多人顶着出错的压力,不断尝试,一遍一遍重新来过。人生亦然。说到底,活着就是一个不断犯错,并慢慢变得更会犯错的过程,犯错愈多,最后懂得的也就愈多。” 一切并非尽在当下 “有时,也许是你思维独特,也许是个人兴趣使然,你总能看到一些别人看不到的东西。尤其当你提出某个新想法,而周遭无一认同时,如何把握平衡的点很关键。你既不能走得太远,把他们甩得太后,也不能一味迎合,让自己变得被动。” 这世界最深的温柔,是包容 “我有一个梦想,梦想在未来的世界,人们可以毫无顾忌地坦诚自己走过的错路。如果一个人察觉到自己曾经对于某个问题或是状况的判断出了错,现在正极力从错道上转寰,那么他得到的应该是赞赏,而不是嘲笑。” 只要是疏漏,就总有机会补救 “就我而言,小说创作永远都是未完待续,即使被套上精美的封面,整整齐齐地码放在书店书架上,也还是会有修订和完善的空间。” 做一些心动却又冒险的事情 “一直以来,我都秉持着谨言慎行、避免犯错的准则,在为人处事时猛打安全牌,哪怕遇到那些可能会有的失败,我也是尽量绕道而行。可是,当看到一群10岁小孩在面对超难度智力拼图,无所畏惧地发起挑战时,我已然无法掩饰对他们的艳羡。”前言序言 错路,这是一个很不讨喜的词儿,哪怕只是看着,我们都本能地想要别过头去绕道而行。尤其在“成功学”“励志书”泛滥的当下,人生的意义被简单粗暴地划分为两种:成功则有意义,失败则无意义。于是在我们眼里,错误就如同深渊,一旦跌落,便会粉身碎骨。 我们害怕走错,恐惧和焦虑如影随行。我们谨慎筛选每一条别人走过的“正确道路”,试图用社会的统一标准来要求自己,很努力地在这个标尺上寻找着自己的位置,却无论如何也迈不出自己的脚步。 顾盼周遭,从来没有任何人像这本书一样,安静从容地告诉过我们:“犯错,是一种沉淀;而沉淀,有着最深的力量。”书中的内容就像一本群像故事集,但它不是什么“序言 错路,这是一个很不讨喜的词儿,哪怕只是看着,我们都本能地想要别过头去绕道而行。尤其在“成功学”“励志书”泛滥的当下,人生的意义被简单粗暴地划分为两种:成功则有意义,失败则无意义。于是在我们眼里,错误就如同深渊,一旦跌落,便会粉身碎骨。 我们害怕走错,恐惧和焦虑如影随行。我们谨慎筛选每一条别人走过的“正确道路”,试图用社会的统一标准来要求自己,很努力地在这个标尺上寻找着自己的位置,却无论如何也迈不出自己的脚步。 顾盼周遭,从来没有任何人像这本书一样,安静从容地告诉过我们:“犯错,是一种沉淀;而沉淀,有着最深的力量。”书中的内容就像一本群像故事集,但它不是什么“成功学传记”,而更像一部“人生磨难史”。故事的分享者,有畅销书作家,有摇滚乐队主唱,有弃学从商的科学家,有金融行业的翘楚,也有慈善机构的创始人。尽管他们如今已站在高峰,身后有七彩祥云环绕,却都愿意走下神坛,打破沉默,将曾经狠狠跌倒、狼狈不堪的晦暗岁月摊开来,与我们分享。 你会看到,跟我们大多数人一样,他们都有过沉淀期,也都有过委曲求全、通宵赶工、挤完公交挤地铁的过往时光,甚至有人栽过非常大的跟头。但她们或坚持下去,或另谋出路,然后在破碎中,拼出了未来。事实上,相较于无可挑剔的“成功史”,人们更尊重这些能够以坦诚之心被分享出来的“血泪史”,尤其当这些故事中还透露着焦虑、沮丧甚至羞愧等情绪波动时。 走这就是故事的力量,你会发现生活的道路款曲相通,我们每个人在人生初期经历的种种情绪皆是寻常:迷茫,不知道什么才是正确的道路;焦虑,不清楚何时才能从细小琐事中突围出来,又能否长远地走下去;徘徊,不明白工作和生活的界线在哪里,所谓的“平衡感”到底又是什么。 乔布斯曾有一篇演讲稿广为流传,是当年为斯坦福大学所做的。其中有一句话翻译过来就是:你要相信,所有你经历的点滴,都会在将来的某一天,串联起来。 不曾走过,怎会懂得。当十年后的某天,你回首凝望就会发现,那些诚惶诚恐的巨大错误,那些微不足道的小小坚持,那些不被人理解的偏冷爱好,总会在某些关键时刻帮你一把,然后在无声的岁月沉淀中,成就了今天的你。就像乔布斯退学后修习的美术字课程,看似是失败时期的无用兴趣,却成就了日后拥有漂亮印刷字体的Macintosh。 只是彼时的你困在局中,浑然不觉罢了。 所以,不要害怕犯错,也不要害怕去经历。没有人是完美的,即便是那些活在众人目光下被万般称羡的成功人士,也各有各的难处和不足。他们都曾走在人生的错路上,但却依旧如我们所见般走到了今天的位置,这并不是因为他们具备多么令人难以匹敌的超能力,而是因为他们身上普遍存在着一种坚韧的品质,这种品质能激励他们直面错误和挫折,并且坚持到底。是的,也许你这次是搞砸了,但这并不意味你就没有了下次。经得起失败,才守得住成功。该犯错的年纪,不要选择了顺遂。趁时光正好,趁锐气犹在,坚韧起来,我们终究还是要在每次走错之后,领悟错路教会我们的至理,勇敢地迈出接下来的每一步,直到对岸。 有时候人生犯错,初时懊恼、悔恨……最终却是美丽的错误。——陈文茜 你曾经错选一份工作,那份工作却培养了你的耐心和韧性;你曾经走错一条路,而在那条路上的彷徨和慌张,成为一个行走者最宝贵的经验和教训。——晓雪 生活中发生的事,如果合乎理想,是我们福气,如不,当作经验。——亦舒 想要做正确的决定,就必须要有错误的经历。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不犯错只正确。用“完全正确”来要求你,本身就是一种错误。——刘同 世上没有能够绕过的困境,只有能够跨过去的。人生所有的失败、挫折和痛苦,到头来是一种提升,使你茁壮,也使你更温柔地对待生命。——张小娴 生存之上,欲望之下“这个社会,有太多人习惯于屈从公司的压榨,他们从没想过为自己争取本该获得的更高回报,仅仅是简单地满足于现状。而我想说的是,如果连你都低估自己的价值,那么这个世界当然也不会给予你更多。” 重视第一份工作,也要重视第一份薪水一直以来,我的梦想都是当一名新闻工作者。在我早期所做的工作里,有一份工作是在《洛杉矶先驱考察家报》当记者。那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他们给我的周薪是200美元左右。我知道这个薪水很低,但没有提出过异议,因为能够拥有这份工作我已经非常开心了,况且当时的我年轻、单身,靠这点微薄的工钱还是能生存下去的。两年之后,我加入了记者工会,并在偶然间看到一份记录着同行薪水的表单。我一边看着,一边惊诧;因为表单上任何人的薪水都比我高。原本我只是以为,员工的薪水高低是根据工龄长短按一定比例计算的,可事实上,很多人的薪水都超出了既定比例。我感觉自己受到了欺骗,想要求加薪,又焦虑于自己没准儿就只值这么点钱呢,迟迟不敢提出申请,直到后来《洛杉矶先驱考察家报》停刊,我才真正踏上了一条为自己的价值而战的学习之路。二十几岁时,加利福尼亚《橘郡纪事报》雇佣了我。这家报纸发行量更大,运营情况也更好。当雇佣我的那位编辑给我打来电话询问期望薪资时,我只说了一个高于之前薪水的数字。编辑听完笑了,然后告诉我:“我们能给你更多!”要知道,碰上这样既坦诚又慷慨的雇主是非常难得的。如果你能提前对现行工资标准做些调查,当然最好。即使是在前互联网时代,只要你想了解标准的工资行情,也还是能从好朋友那里探得一二的。 知道自己为什么有资格争取加薪在为《纽约时报》写了好几年专栏之后,我的编辑某天突然对我说:“你应该申请加薪了,所有的男作家都涨了。”说真的,我很感激《纽约时报》能够提供给我这么一个平台开设专栏,但这回,“别人都涨了唯独我没有”再一次将我激恼。事实上,我算是一名成功的自由撰稿人(而且写得最多的还是财经类文章!),可丝毫不懂什么谈判之道。对申请加薪这种事,我有些不自在,但还是强迫自己去问那位编辑自己该做些什么;然后,咬咬牙,写了一封电子邮件发给经济版编辑,申请涨薪50美元。过程中我总忍不住去想,自己会不会被看作一个贪婪、自负、期望过高的人?走他们肯定会拒绝我的请求吧?但经济版编辑只简短地回复了一个字,“好”。通过这件事我发现,就谈论薪水而言,除了那些天生的谈判专家,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些望而却步。但无论如何我们都必须努力弄清自己的价值,并为此积极争取,就算结果没能如你所愿,也不要为此焦虑。雇主在决定是否给你加薪时,会考虑到很多因素,对此,我们要予以理解。但是,如果某个雇主低估了我们的价值,也少付了我们应得的报酬,那就毫不犹豫地离开吧。 你要做的不是请求,而是陈述其实,在面对别人给出的价钱时,我也不能始终如一地坚持自己想要的。只是现在,当我已经是名成功的自由撰稿人,在《纽约时报》设有专栏,还出版了一本畅销书后,才变得更加有底气。如果某本杂志给我的稿酬是1美元/字,我就会强装镇定地说:“嗯,我通常都是2美元/字。”后来我加入了一个新闻工作者组织,其职责是收集并(匿名)发布各类媒体的薪资水平。我曾有过1.5美元/字的收费经历,但是后来发现有的人是1.75美元/字,所以现在,我总会在谈判之前做好调查。而且我也知道,雇方给出的报价一般都处于中间水平。如果你的要求是2美元/字,那么他们给出的报价就会在1.75美元/字左右。可别小瞧了这点差价,所谓集腋成裘,加起来可就不是个小数目了。最近,有人邀请我为某本高校杂志写篇稿,并问:“你的收费标准是什么?”通常情况下,我的稿酬取决于刊物本身,有时是1美元/字,有时是2美元/字,于是我告诉他:“大概1.5美元/字。”那个人很爽快地答应了,反倒我当下就后悔不已,为什么不说2美元呢?就因为这一时的软弱,我损失了近800美元。可转念一想,这种软弱都源于自己内心深处对“过分吹嘘”自己的担忧,比如,我们会在心里打鼓,“要是我不值这个价怎么办”?所以,懂得谈判之道是一回事,真正运用起来又是另一回事了。我曾采访过一位理财顾问,她告诉我在练习做一名专业的推销员时,她每天都必须打上百个电话,说服陌生人来购买自己的金融产品。起初她屡屡受挫,产品还没介绍完,电话那头就已经挂断,后来主管告诉她:“永远不要问客户‘您是否愿意购买500股IBM的股票?’”而是要开门见山:“我们这里有大量的IBM优质潜力股,您是要买500股呢,还是1000股?”几乎所有的顾客都会回答说:“那就先来500股吧。”很少有人能在瞬间冷静下来,然后大声质问:“1股都不要,你脑子有病吧?”这个道理在我们争取加薪时,也是同样适用的:你要做的不是请求,而是陈述。“这是过去六个月/一整年来,我对公司所做的贡献:提升了公司的效益,争取到了N个大客户,开发了XXX、XXX等一些颇具发展潜力的新项目。因此,我希望公司能给我增加10%~15%的薪水。”请记住,千万不要惴惴不安地问公司“是否”能给你加点薪——当你感到底气十足时,就已经成功了。 关于谈薪,你不得不知道的事记得有一次,一位编辑在读完我的书后找到我,说:“我们很喜欢你的作品,想请你为我们写点东西,稿酬是30美分/字。”对此,我甚感荣幸,却也忍不住想:这真是不能再少了吧。向他们多要点稿酬?有必要吗?他们既然都开出30美分/字的价位了,又怎么会增加到我的正常水平呢?后来,我无意间跟我先生提起了这件事,他劝我至少要向对方表明立场,告诉他们,我的市场价格要比他们的报价高出许多。于是我回了一封邮件,表达了自己的谢意,并在结尾处加了一句话:“我的稿费标准要比你们的预算高一些。”那位编辑很快回复说:“好的,那2美元/字如何?”就这样,我把一份原本不可能的工作变成了现实。请记住,其实对大多数人来说,询问或谈论薪水都不是件容易的事儿,但你这么做的最坏结果也无非是被拒绝罢了。不要把事情想得太复杂。我们总在担心得到的越多,付出的就越多,而一旦获得加薪,就意味着凡事都要做到完美。我就有这么一位朋友,她是一位特别棒的新闻工作者,但是每每涨薪时她非但没有一丝兴奋,反倒觉得胃部一阵抽搐。因为面对多加的薪水,她觉得自己还不够好。此外在我看来,关于谈薪,发邮件会显得容易一些。在新闻工作中,我学会了一点:如果你给了别人一个台阶,他们就一定会毫不犹豫地踩上去,尤其是在电话里。我们通常都希望自己表现得尽量亲和友善些,所以下意识地会说出“我知道这是你们的困难时期,可能没办法付这么多”这样的话(这时,他们肯定会顺水推舟地说“是啊,你说得太对了”)。但是,在电子邮件里,我们就可以表现得强势些,并且留下书面记录。如果不得不在电话中甚至是面对面地谈论报酬问题,那么就在提出自己的要求后,让沉默替你说话。这是非常有效的方法。在谈判过程中,我曾用过的最关键的说辞包括:我的稿酬通常是××,或者,我所了解的行业标准是××。如此一来,我们就进入了商业谈判模式,而不是你值多少钱,或者你想要多少。另外要记住,千万别说你“想要”什么,也不要怀有任何歉意。所谓“谈钱伤感情”,每当我们为钱而谈判时,一定要先思考一下:从谈话的内容到若是遭到拒绝应该如何应对,全都要在脑海中先过一遍。而且,请记住:就算被拒绝了,也不是你的错。走当然了,有的时候即使报酬少了些,你也会接受一份工作,因为你觉得在钱财之外,你将收获其他的东西——比如经验或者声望。但是,千万不要仅仅为了获得“曝光率”而掉入免费工作的陷阱,尤其是在现今社会。也许这样做是值得的,但要知道,曝光率可不能当钱使,你得到的不过都是剥削罢了。艾莉娜·塔根:新闻工作者,在《纽约时报》拥有个人财经专栏,该专栏获得了美国商业编辑和作家协会颁发的“最佳商业写作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