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这不是文学概论


作者:龚鹏程     整理日期:2015-11-18 13:28:04


本书简介:
  这不是文学概论,却足以颠覆当前任何文学理论的套路。龚鹏程先生不是要传授一套赏析文学作品的技术、写作的方法,更不是带人去浏览文学花园的繁花,而是要像植物学一样,对花形成一门知识。这门知识无法保证你能创造出一朵美丽的花朵,但是它可以让你更了解什么是花,花应该如何成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温儒敏教授直言这是“一本很有学术含量、却又相当好玩的书!读来很是解渴”。
  由龚鹏程所著的《这不是文学概论》可供相关读者阅读学习。
  作者简介:
  龚鹏程,江西吉安人,1956年生于台北。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博士毕业,历任淡江大学文学院院长,台湾南华大学、佛光大学创校校长,美国欧亚大学校长等职。曾获台湾中山文艺奖、中兴文艺奖、杰出研究奖等。2004年起,任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教授。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目录:
  序一相当“好玩”的书
  序二逍遥论文学
  序三一本真正的“文学理论导论”
  代序文学理论-文学概论·文学散步
  增订本自序/龚鹏程
  卷上
  第一章欣赏文学“作品”
  何谓作品?
  作品是否存在?
  作品与作者的关联
  第二章欣赏“文学”作品
  何谓文学?
  关于“文学是什么”的思考
  定义文学之困难
  文学的本质序一 相当“好玩”的书
  序二 逍遥论文学
  序三 一本真正的“文学理论导论”
  代序 文学理论-文学概论·文学散步
  增订本自序/龚鹏程
  卷上
  第一章 欣赏文学“作品”
   何谓作品?
   作品是否存在?
   作品与作者的关联
  第二章 欣赏“文学”作品
   何谓文学?
   关于“文学是什么”的思考
   定义文学之困难
   文学的本质
  第三章 欣赏“文学作品”
   文学与科学
   文学的意义与价值
   文学语言的特质
   文学知识的性质
  第四章 “欣赏”文学作品
   欣赏的困难
   何谓欣赏?
   美在何处?
   感情的投注
   为什么要欣赏文学作品?
  第五章 如何欣赏文学作品(上)——培养美感
   美感能力
   如何培养美感能力?
  第六章 如何欣赏文学作品(中)——充实知识
   文学与知识
   文学知识的性质
   文学知识与其他知识的关系
  第七章 如何欣赏文学作品(下)——运用方法
   知性与感性的辩证
   语言与心灵内容的辩证
   对象与方法的辩证
   不可执着或迷信方法
  第八章 文学的形式
   形式与内容之争
   何谓形式
   结构形式与意义形式
   内容不能脱离结构形式
  第九章 文学的形式与意义
   语言形式的符号作用
   形式之来源与第一
  第十章 文学的意义
   风格与人格是否同一
   道德判断与审美判断
   存在的第一意义
  第十一章 文学意义的认知
   意义的主观面与客观面
   读者怎样认识作品的意义
   与读者本人相关的意义认知
   意义的追求与抽象的满足
  第十二章 文学的功能(上)
   滑稽的问题
   工具与目的问的诡谲性
   目的的自我完成与体现
   无用之用是为大用
  第十三章 文学的功能(下)
   “功用”的层次与性质
   文学在政治、道德上的功能
   文学的体与用
   文学的美感与意义
  第十四章 文学与社会
   作品与社会
   作者与社会
   社会对文学的反应与行动
   文学对社会的影响
  第十五章 文学与真实
   对真实的执着
   难以理解的真实
   文学与真实
   文学与社会客观现实
   文学与作者的心灵真实
   文学之真
  第十六章 文学与道德
   为人生而艺术/为艺术而艺术
   文学与道德的复杂关系
   道德与作品的整体审美效果
   美与善的合一
  第十七章 文学与历史
   文学中历史的玩笑
   文学与历史
   何谓历史?
   文学与历史的差异
   历史意识对文学研究与创作的影响
   文学的历史研究
  第十八章 文学的历史
   文学史的研究
   文学史的编写是否可能
   何谓文学史?
   如何研究文学史
   文学史在文学研究中的地位
   文学史的研究对象与范畴
   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第十九章 文学与哲学
   文学与哲学的复杂关系
   哲学在文学之中
   为什么哲学著作可以变成文学作品
  卷下
   文学的美学思考
   文学与美
   美学的内容与课题
   寻找文学作品中美的元素
   探究美学观念产生的原因
   思索文学理论与作品的美感价值标准
   文学之美学思考
   诗歌鉴赏中的评价问题
   评价的重要性
   评价如何成立
   影响评价的因素
   评价之内容与功能
   评价的再评估
   结语
   小说创作的美学基础
   小说与现实
   时间与空间
   结构与图式
   中国小说研究与方法论的应用
   散文的后现代性
   区域特性与文学传统
   不以地域论文学的时代
   地域的文学传统
   以地域论文学传统
   地域与文学传统
   文学的区域研究
   试论文学史之研究——以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为例
   再论文学史之研究
   史学研究中不予讨论的文学史
   文学研究中备受质疑的文学史
   当代的文学史研究
   一些尝试与答案
  后记 我为什么这样写
  跋 “狐狸”文论有些主张“实在论”的学者,不了解这个道理,把“认识”跟“实在”等同起来,认为只要读者不太快加入主观的判断,而把作品整个文字格式当做一个认识的对象来客观观察,就能够发掘作品的意义和美的成分。这派文学观念,主要当然是二十世纪20年代兴起的“新批评”(newcriticism)。所谓“新”,是指他们反对传统的传记式批评和印象批评,主张作品就是那个存在在那里的一组文字,分析这组文字构形的美学特质,才是真正的、科学的、客观的文学批评观念。这派文学理论,正如上文所说,无法触及意义及价值的层面,只能理解到文字的组织形式。就像看一女孩,它无法讨论这女孩是否美,也无法探索她的气质、品德、思想、社会角色、家庭背景、人际关系,而只能分析,分析她的鼻子距离眼睛若干公分,头发长多少、有多少根,脑袋直径多少,手跟脚的比例如何,肌肉纤维组织怎样……并坚称这种分析就是在发掘她“美的元素”。但因为美的元素并不等于美,认识也不等于实在,所以,“新批评”便逐渐没落了。
  意识批评,继新批评而兴起,反对我们把作品当做对象,研究其形式、意义的各种解释及修辞特色的分析方式,而认为作品应该是“活动”或“经验”,不是对象。作品是作者意识的经验。经验具现为文学,靠着作者在心灵中努力地进行以语言建构经验,并寻求了解经验的持续锻炼,而这种融合“生活的经验”和“意识的活动”的创造,即是融合人对主客之感知的创造。为了进入这一意识活动,读者也必须发展出一套主客合一、系统了解的方法,尝试去再创造具现存在作品本文中的经验,把自己投处在与作者相同的界域和经验里,观看存在的经验和认知的活动(actofcognition)。根据这套理论,自然很容易发展成“读者反应批评”(reader.responsecriticism),认为感知者与感知客体不可分,作品原初的创作经验,就是读者的诠释。这种看法与新批评不同处,在于他们把作品视为活动或经验,而非对象。谈对象,就是“认识论”的思路,其观察与研究也只能采取“认识论’’的方法。谈活动或经验,其了解却须诉诸想象力和设身处地的“同感”(empathy)等读者的关怀。例如我们看到别人悲戚的面容时,我们立刻就能凭借我们自己切身的经验,了解他内心的悲哀,而不一定要“知道”构成他复杂感情状态的原因或现象是什么。因此,这种处理文学的态度显然比新批评合理。
  然而,这也不表示它们没有问题。问题在哪儿呢?正如上文所说,这种看法,可能导致否定作品存在的危机。因为作品原初的创作经验,仰赖读者的了解;而其了解,又局限于存在于作品本身的经验。在理论上遂变成一种循环,那个具现经验的作品,可以是作品,也可以是读者。其次,读者只经验作品内的意识,而不管任何美学的、形式的,或价值判断的、传记的等“外在的方法”,使得作者只是一个文学的或创造的存在、仅可见诸作品本身的作者;在事实上也取消了“作者”,只剩下作品。但作品之意识内容,又来自读者的创造具现,于是,又只剩了读者。换言之,他们若要承认“作者一作品一读者”这样的架构还有点意义,便得像布朗肖(MauriceBlanchot)那样,切断作品和读者、作者的关联,认为作品仅为作者或读者一方暂时存在;否则,就得像费希(StanleyFish)那样,否定作品的存在。
  由此看来,读者反应批评和新批评的哲学基础虽不相同,但都把作品视为一个“独立自足的世界”(self-containedworld)。可是,他们虽然都视作品为独立自足的世界,结果却又完全不一样,真是诡谲极了。
  似乎人们在面对诡谲和偏见时,总喜欢“取两用中”,选择一个折中的办法来处理;我们也不例外。
  但是,谈问题究竟不是买鞋,选择一个不松不窄的鞋和中庸的价格就可以了,我们必须了解我们自己的立场和选择的观念。
  ……P6-8





上一本:新诗十讲 下一本:荷马史诗?伊利亚特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这不是文学概论的作者是龚鹏程,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