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斯塔特国际文学奖提名入围者残雪散文精品集。 ★由4次获得“中国*美的书”称号的设计师制作,32开精装,典雅精巧,世界大师的绘画做封面图。 ★小说家的散文—— *不虚妄的文字 *不做作的性情 *不雕琢的思想 *不掩饰的本色 ★“小说家的散文”丛书,打开另一扇窗,呈现小说家的本色。 ★在散文里,小说家是藏不住的。他们把自己和盘托出,与*真实的灵魂照面。 本书简介: 残雪女士一直致力于开拓人的内世界。她的小说作品,视角独特而充满魔力、魅力。她的作品都是向内转的,她所有故事里唯一的叙事对象,都是人的深层意识、自我意识。 这部散文集中,残雪女士用她一贯冷静从容,朴素俭省的语言,描写了自己的童年记忆,描写了自己的个性,以及自己如何走上深入探索灵魂的路并一直坚持在这条路上耕耘的缘由。 还有一部分是残雪女士为卡尔维诺、但丁、卡夫卡的作品做的解读。残雪的作品风格与她解读的对象非常类似,两者文字化合,效果非常奇妙、和谐。这些文字有灵魂共震之妙。 作者简介: 残雪,本名邓小华。1953年生于长沙。残雪由外婆带大,外婆在她七岁时因饥饿而死。 残雪小学毕业(即“文革”开始)即失学,做过铣工、装配工、赤脚医生、代课教师等等与文学无关的工作,历时十年,后又自学缝纫,和丈夫一起成为个体裁缝。1985年1月残雪首次发表小說,至今已有600多万字作品,被美国和日本文学界认为是20世纪中叶以来中国文学最具创造性的作家之一。 残雪是作品在国外被翻译出版最多的中国作家之一(共30本翻译成各种语言)。她的小说成为美国哈佛、康乃尔、哥伦比亚等大学及日本东京中央大学、日本大学、日本国学院的文学教材。2008年,残雪多篇作品被收入日本大型丛书系列《世界文学全集》出版,是唯一入选的中国作家。 目录: 序 辑一童年生活散文 严肃书籍 只有一本书的日子 有逻辑的梦境 百货店 在城市的深处 来自那边的孩子 冰天雪地 挨 神秘的大人们的世界 可爱的黄梅 白茶花 授粉序 辑一童年生活散文 严肃书籍 只有一本书的日子 有逻辑的梦境 百货店 在城市的深处 来自那边的孩子 冰天雪地 挨 神秘的大人们的世界 可爱的黄梅 白茶花 授粉 故乡 生长 死亡聚会 无名小动物 吹火 点石成金 达吉娅娜 玫瑰水晶球 恶魔 交流的冲动 一次机会的失去 虎 异地 轮渡 飞翔的黑色大氅 小巷 扮演 掌纹 地底的图案 最害怕的事 迷路 辑二论卡尔维诺的小说 Ⅰ:卡尔维诺的《宇宙连环画》读书笔记 Ⅱ:卡尔维诺的《零时间》读书笔记 辑三但丁重读 自由意志的曲折表达——兼论深层幽默 ——读《神曲地狱篇》 辑四论卡夫卡的小说Ⅰ:读《美国》 Ⅱ:读《城堡》 残雪说,我的作品全部是在剖析我自己。她的散文和她的书评,都充满了充沛的生命力,如她自己所说,它们“完全是一种自发的原始创造力,就像心里有鬼似的,一定要表达出来”。她不断反省自己,不断从对自己的观照中获得创作的给养,所以她的文字似活泉,不知道哪一行哪一句,就能击中观者的心。 读过残雪的小说,很容易得到的结论是:在残雪笔下,每个人都是一个深渊。她在文字里,洞见人的虚弱,迷乱,张皇,无所适从。她的人物,总是孤独的,迷惑的,痛苦的,徘徊的。没有谁能够帮扶谁,给谁温暖,服从谁,甚至,没有人能够抵达其他人。 而今,在《艺术的密码》里,生活着一个在童年里,柔弱孤独,骄傲谦和,敏感聪慧的活生生的女孩。她从那样的童年里获得力量,愿意用一生,去寻找人的梦、潜意识里的真东西。她真是一位了不起的作家。 残雪说,我的作品全部是在剖析我自己。她的散文和她的书评,都充满了充沛的生命力,如她自己所说,它们“完全是一种自发的原始创造力,就像心里有鬼似的,一定要表达出来”。她不断反省自己,不断从对自己的观照中获得创作的给养,所以她的文字似活泉,不知道哪一行哪一句,就能击中观者的心。 读过残雪的小说,很容易得到的结论是:在残雪笔下,每个人都是一个深渊。她在文字里,洞见人的虚弱,迷乱,张皇,无所适从。她的人物,总是孤独的,迷惑的,痛苦的,徘徊的。没有谁能够帮扶谁,给谁温暖,服从谁,甚至,没有人能够抵达其他人。 而今,在《艺术的密码》里,生活着一个在童年里,柔弱孤独,骄傲谦和,敏感聪慧的活生生的女孩。她从那样的童年里获得力量,愿意用一生,去寻找人的梦、潜意识里的真东西。她真是一位了不起的作家。 这部散文集中,残雪女士用她一贯冷静从容,朴素俭省的语言,描写了自己的童年记忆,描写了自己的个性,以及自己如何走上深入探索灵魂的路并一直坚持在这条路上耕耘的缘由。 还有一部分是残雪女士为卡尔维诺、但丁、卡夫卡的作品做的解读。残雪与这些作家文风相近,都是在探索人生的内风景,都佶屈聱牙,后者因为本身又不是本土作家,是经过译介的作品在中国民间流传,就更加生涩,常人不能得其一二。但是残雪和这三个人,他们的创作“甜区”相近,熟悉的领域,熟悉的风景,所以,她剖析起他们的作品,驾轻就熟,只有一个问题,他们的世界都太过高冷,普通人进入不了。她的文字行云流水,但是高来高去,读者并没有得到进入的密匙和梯子。 关于童年的回忆,她的语言和语态让人激赏,朴素简单,外枯内腴。为我们构造起了一个孤单内向的小女孩的世界,逼真动人。 我是伴着书籍长大的。从很小的时候起,我脑子里就形成了这样一个印象,即,有些书籍是“严肃书籍”,不是一下子可以看得懂的,要等我“长大了”才能接触。爸爸书架上的那几排书就是“严肃”的,里头有西方哲学,马列主义,最显眼的是那套蓝色布面精装的《资本论》,还有几套大部头的中国古典文学史。我多年里头司空见惯的事就是,他每天都在读这些书,大部分都是一遍又一遍地读。 在台灯下,这些书散发出一种特殊的味道,说不出那是什么味道,总之引人遐想。那时候,我喜欢趁家人不在之际将那些书一本一本地摊到桌子上面细细打量。我用鼻子凑近了去嗅,用手反复摩挲。那些书的装订全都朴素而精致,书里头则布满了父亲的笔迹,也许,用“仰慕”“欣喜”这些词都远远不能概括我那种朦胧的、神往的少年心理。那时我自己也开始读书了,大都是一些通俗书,我是不会将它们归到父亲的书那一类去的。我如饥似渴,什么书的短期刺激性最强就读什么,读完后那些书就不见了,没有收藏的冲动,也没有条件收藏,大部分书是借来的。那个时候谁买得起书啊! 父亲的书静静地躺在书架上,始终对我有种无言的诱惑,它们的存在让我下意识里感到,某些书籍里头有一个无比深邃的世界。如果一个人想进入那种地方去弄清某些事,他就得花费掉一生的时间。那灯下长年累月的夜读,那镜片后面冥思的眼神,当然不是为了装门面,当然也同我读那些通俗书产生的激动是迥异的。那么,那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形呢?那个时候,没人说得出,父亲也说不出,他只是说:“将来,我的这些书你都要读。”那么,将来我也会像他一样长年累月面前放着同一本书,既看又不看,沉浸在冥想之中吗?我不知道。 那一天终究到来了,那是我同文学正式结缘的时候。我手头也有了几本“严肃”书,并且它们的数目还在慢慢地增长着。在后来的探索的日子里,我越来越感到,某些书籍是会变魔术的。在密密麻麻的文字下面,有一个莫测的世界,这个世界可以称作语言的世界,也可以称作文学、艺术、哲学或人性的世界。最奇怪的就是对于阅读者来说,这是一个互动的世界,只有你通过冥想的发力真正感觉到了她时,她才会延展,并显出自己的丰富层次。而如果你的阅读是懒惰的阅读,那么,哪怕你是一个有天分的人,那个奇妙的世界对于你来说也始终处在“偶尔露峥嵘”的阶段。你进去不了,只能为之叹息。一名现代读者不但要反复读,反复冥想,甚至还要动笔,在写的当中去拓展被你感到的那个世界。这是最辛苦,也是最有收获的阅读。 一名高级的具有现代精神的读者其实也是一名侦察兵,他能够在书籍的树林里根据某些蛛丝马迹发现下面的巨大宝藏。那些“严肃”书籍向他发出信息,他自己体内浓缩的精神接受了信息,并立刻产生新的信息。这种混合的信息引领着他进入精神的隧道,就在那个地方开始了伟大的揭示。那是既迷惘又清醒的过程,是人与神一次次晤面的瞬间。那些“严肃”的书籍都具有这类属性。我们作为读者,如果想要获得现代阅读的快感,就得从体内压榨出精神,就得去进行那种艰辛的冒险。 你已经有了伴随在身旁的“严肃”书籍吗?如果你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那就说明了你是一个真正有精神追求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