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大家王鼎钧与邵燕祥联袂推荐著名旅美华人作家刘荒田作品精选 海外华文作家杰出代表旅美四大家之一刘荒田作品精选 呈现中西文化碰撞的多元景观 普通生命观照的独特言说 目录: 云无心以出岫——异国篇 旧金山人海/2 “回娘家”/8 人生静静流去/18 机上机下/22 出城记/26 后院风景/30 坐一趟荡气回肠的巴士/34 一杯喝了十年的咖啡/40 我和流动的天堂/44 等你,在雨中/46 书中纽约/51 造句操练/55 目录: 云无心以出岫——异国篇旧金山人海/2“回娘家”/8人生静静流去/18机上机下/22出城记/26后院风景/30坐一趟荡气回肠的巴士/34一杯喝了十年的咖啡/40我和流动的天堂/44等你,在雨中/46书中纽约/51造句操练/55这一刻,我们一起走/60没有“第一次”的日子/63谁在我的肩膀上沉沉睡去/66观“老忠实”喷泉记/69别有用心的散步/72在星巴克写星巴克/78内华达三记/84一封不寄的信/89旧金山人物/100 抚孤松而盘桓——故土篇我的碉楼/168深山烧炭记/175花尾渡上爷孙/183抵达/192菜地前/196落叶/201秋色/205台城情结/209在餐厅上/214伦文叙和我的童年/217在巴厘岛一起当土豪/221走路的幸福指引/225荒年之忆/230渭城朝雨浥轻尘/236贵叔·他的和我的家族/251前言序言 程国君(文学博士,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9年,“中山杯”全球华侨文学奖把“最佳散文奖”授给《刘荒田美国笔记》一书,其授奖评语是:“刘荒田的名字与旧金山无法分开,在他的笔下,旧金山是写不尽的,序言 程国君(文学博士,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9年,“中山杯”全球华侨文学奖把“最佳散文奖”授给《刘荒田美国笔记》一书,其授奖评语是:“刘荒田的名字与旧金山无法分开,在他的笔下,旧金山是写不尽的,二十多年来,他用生命聆听一座城市的心跳,他用精妙的细节刻绘形形色色灵魂的悲欢。作为一个胸怀中国心的游子,他在中与美的空间置换,东方与西方的视角融汇中,不断拓展和丰富他的散文天地。他正在把汉语叙事的魅力发扬到一个新的境界。”刘荒田确是“把汉语叙事的魅力发扬到一个新的境界”的现代散文家。这主要表现在,他的散文不仅以传达全球性主题为其特色,而且在散文文体艺术革新上也作了重大的探索。这种创新的第一个向度,在他大量的“《读者》式小品”上得到充分表现(详见《刘荒田小品文精选》一书);第二个向度则在于他把诗的质素带进散文;他把小说题材、新闻时论、人生随笔写成颇富思想内涵的大散文,把上世纪80年代以来贾平凹、余秋雨等推动的文化大散文和简媜唯美式女性散文的探索,推向了更为质朴与大众化的层面,有效地提升了现代散文艺术的境界。换句话说,作为一位新移民书写者,刘荒田以饱阅沧桑的中年和后中年心态,融合中西的视角,赋现代散文以深刻的跨文化底蕴和哲思内涵,使散文中的思想和议论的因素得以凸显;他又突破传统散文单纯抒情的藩篱,选择“草根”的世俗日常生活作为材料,着力书写美国旧金山风情,创作出了具有“现实化、粗俗化、民情化、生活化”品格,能够展现“中国散文创作的走向”的生活散文。旅美散文家张宗子以切身的创作体验,从现代散文艺术流变的角度概括刘荒田这类作品的独特创新性:“如同小说可以散文化,散文也可以小说化。有时候,小说和散文的界限不容易截然分开。汪曾祺和王鼎钧的一些作品就游走于小说和散文之间,有意似是而非,似非而是。不过荒田的情形不同。他写人物的篇幅较长的散文,尤其是《两个男人的战争》和此前的《死亡面具》,几乎具有小说的所有要素,《死亡面具》甚至用了层层推进,一个悬念套着一个悬念的手法,然而它们仍然是地地道道的散文。这种无意识的小说化,如前所述,大大丰富了散文的手法,提高了散文的表现力,扩大了散文的容量,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是对小说的挑战。”“写人物的散文,有了《凉风起天末——怀诗人老南》这样的,在表现力和内容的丰富和深刻上,可以不必自卑于小说了。它完全是一个中篇小说的好题材,你的这两万多字,可以抵得上一个好中篇。而在《第1800部落》中,可以看出你的敏锐和细致的观察力。从较早的《眉公外传》、《媚姑》和《步上日记》等,到《梦回荒田》,到现在的这几篇,这是你走的最好的一条路。这类深入生活的篇章,别说在海外,就是在国内,以我阅读所及,毕竟也不多见。”刘荒田确实是现代散文创作中“走着最好的一条路”的作家。刘荒田这类散文的创新性,就文体内质而言,我认为是远远超出了张宗子的概括的。因为仔细推敲,刘荒田散文是真正的“地道的散文”。它不是“小说化的散文”,也不是“散文的小说化”,而是把小说的题材、叙事性的元素转化为“思想性特征”的试验性散文。因为:所谓的“小说化散文”,指的是在散文里植入小说的人物、性格刻画、戏剧性情节等元素,而散文的小说化也是如此;刘荒田的散文则是将类似于小说的事件,进行散化、转化等非小说化方式处理的过的散文。从创作主体来说,这类散文的作者,不是小说的叙述者,而是一个真实的书写者,想象、虚构的因素被其转化成了真实作者的议论与抒情,小说、散文的题材完成了创作主体的主观化转化。所以,刘荒田的散文,应定义为“非小说化的散文”。刘荒田的创新就在于,把好看的故事、有影响的新闻事件,变成具有深博思想容量的随笔式大散文,在于把“中篇小说好题材”变为“地地道道散文”的加工;也在于通过文体融合对散文文体包容性品格的拓展,从而为这个时代“最佳文体”创造了成功的一格。刘荒田的贡献也恰恰在这里:为现代汉语文学散文创作提供了一些崭新的类型和素质,一种非小说化的记人记事的“地道的散文”,一种以“思”为本体、议论化为主的大散文。刘荒田的记事、记人散文,是最能见出其独特创造的机趣的:既以思考、议论的情智内涵的增加等“非小说化方式”,强化散文的“思想”本体素质,又把故事分割,并将其连缀、转化成耐人咀嚼的人生哲学美文。他的许多长文,清晰地凸现出他经营“地道的散文”的“写作术”的:对于故事意义挖掘、增加议论化成分、将叙事片段化、以分割叙事等非小说化的方式书写,并以此作为其独特的创造术,创造出真正意义上的随笔式巨制。从审美创造而言,在当今华语散文创作中,刘荒田散文可谓独树一帜,具有以下鲜明的美学个性:1)用笔质朴、细致、平易又充满深情。2)思考深沉而充满诗性和哲思色彩。3)“假洋鬼子”自谓下的机智、超然幽默洋溢于字里行间。在审美个性追求上,刘荒田散文站在“草根”视角,平视日常生活,以“倒过来的鸟瞰”面对底层,题材多从日常琐事转化而来,不像余秋雨、简媜的学究式、修辞化和复杂化,而有了大众日常的推理与感知。庸常,琐碎,低调,但在情在理,因而平实、细微,通俗、质朴、耐读、易读。诗文互融,富含诗意,更是其散文创作的亮点之一。刘荒田行文令人印象至为深刻的,是幽默与风趣——“假洋鬼子”所具有的独特美学个性。刘荒田散文的这一审美个性具有深刻的文体意义。因为其不是缺乏责任感的恶趣,不是林语堂置于闲适生命哲学基点上的幽默,也非老舍置于国民性改造基点上的京味讽刺,更不是为了取悦读者和市场而权宜为之的肤浅游戏的诙谐,而是基于“假洋鬼子”的文化坐标之上,以人类文化宏大视野,机智面对生命、历史、时间和全球空间,借鉴美式幽默,从日常生活中升华的智慧型幽默。带着点夸张,带着点自嘲,带着点狡猾,又带着点宽容,使人能够会心、欣然地接受。事实上,刘荒田“假洋鬼子”的生命言说的魅力,部分原因在于这种“萧伯纳式”的或称“假洋鬼子”式的幽默。这是刘荒田散文在审美内质意义上的另一重要文体特征(《读者》式小品和随笔式文化大散文,则是从外在类型意义上而言的)。阅读刘荒田的散文,不管哪种类型,这一特征都如影随形,十分显著。从阅读的审美意义上说,我们甚至能够得出这样的结论:幽默使刘荒田散文的文气、才气倍生,审美魅力骤增。从学理上说,这能够成为刘荒田散文的重要审美特征的依据则在于,幽默、机智、风趣、荒诞和自嘲等,都是喜剧性审美品格的主要表现方式。刘荒田散文的喜剧性审美品格,皆因行文中这份基于文明、文化基因的机智、幽默、反讽和荒诞等元素而来,其魅力也因这份幽默而来。换句话说,刘荒田创造了“刘荒田式幽默散文”,刘荒田式的幽默,是给现代散文文体注入了审美活力的。因此,从阅读审美结果而言,刘荒田以其独具个性的创造,使其散文成为了全球化时代最受欢迎的文学文体之一。换个说法,刘荒田以平易、幽默美学个性所创造的幽默散文文体,对于现代全球化与信息社会里文学文体偏重于散文的倾向,是有重要的实验价值与启迪意义的,这至少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从现代汉语文学文体演变的轨迹看,刘荒田这种探索、革新与创造,推动着近年来惯见的“文学以叙事为主体”这一观念的更新。随笔式大散文的创作实践,使他成了当代散文文体与艺术探索的一代大家,尤其是,他把通常的新闻消息、时政论说、小说题材处理成了散文文体,在贾平凹和余秋雨文化大散文和简媜富唯美色彩大散文之外,创造出一种最具大众品格的人类文化大散文,使散文的思想容量比叙事文本更为丰富,从而改变了已有的文体格局,把新移民文学从小说叙事为主引向散文言说的宏阔空间,让人们在散文这片天地里看到了新移民最为琐屑的日常生活,看到了新移民在新大陆(以旧金山湾区为主)最为真切的精神、灵魂面相。其次,刘荒田本是诗人,他又有移民美国30余年的人生历练,非常了解这个移民国家诸色人等的人生故事,他本可沿着抒情和叙事的路走下去,讲他的“中国故事”,讲他的“美国故事”,然而,他另辟蹊径,把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故事”和“美国故事”事转化成“地道的散文”。这种选择,反映出刘荒田对于散文艺术本身执着的探索兴趣,也反映出他对这个世界、这个时代大众阅读趣味的把握。他显然明白,在唯物质和快节奏的现代社会,大多数人无力、无心去阅读冗长的叙事文本,在一个过分关注自我和个性自由的国度,在一个以速度和实用为特征的高度发达的社会,别人的故事少人问津,情感被理性克制,人们没有闲暇去抒情和从事文字推敲。这不是一个叙事和抒情的时代,而是一个信息和议论化的理性时代。理性时代,人们需要的主要文本是散文。这又是一个多元化的时代,地域性的全球性的立场,全球性的视野,不同文化坐标体系的差异,使得人们多了基于自身理解的观点与议论。刘荒田认清了潮流的转向,也认清了自己的长处和短板,从一个诗人、小说家变成了一个散文家。事实上,当刘荒田把诗与小说叙事的因素转化成散文元素的时候,他便成就了散文,有效地推动了现代散文文体艺术的发展,为现代文学文体实践提供重要的引领与示范。进一步说,一种文体的兴盛与一个时代的社会特性紧密联系。因以北美(美国和加拿大)为代表的西方现代社会的本性使然,其文化明显具有的快餐式的消费个性。诞生于此的文学文体,也必须适应这样的变化:长文体被短文体取代,大文章被小文章取代,诗歌与小说被散文取代。事实上,散文成为新移民文学中最受欢迎的文体。在这样的文化语境里,完成这个转化的,或者说,显示了这种文学倾向的,重要代表就是当代最有创造力的华语散文作家刘荒田。从散文学及其创作论角度来说,刘荒田的这种探索和实验,具有开垦“荒田”的意义,他不仅深化、细化了现代散文重“思”本体的理论和理念,而且开拓了从技术层面和形式美学层面革新散文的新思路,为散文艺术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启示。第三,刘荒田文体探索创新的价值,最主要方面之一,也许还在改变着文学文体的偏重成见及其社会心理的固化模式,从而推动文学审美观念的更新。从刘荒田散文及其他一大批海外散文作家创作的质量,我们看到,海外华文散文的成就并不在小说与诗歌创作之下;刘荒田的成功实践证明,散文创作也可以成就一代文学家。这给世界文坛的提示是,诺贝尔文学奖,茅盾文学奖忽略散文,是一个重大的文体误导。这甚至使我们怀疑其本身的合理性和适当性。由于它们的影响巨大,使不少文学家放弃散文而去从事叙事性的创作,这给文学文体生态及其格局,尤其是散文创作带来的不利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刘荒田及其散文创作作为一个成功个案,是强有力地改变着一些固化观念,深刻地影响着社会阅读者的审美心理的。刘荒田给现当代汉语散文的繁荣,注入着巨大的正能量。名家推荐 古人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刘荒田散文正是妙手“自”得。他之所“得”,不同于其他妙手,往往可见独得之秘。读荒田文,形而下和形而上的风景扑面而来,都是他身之所历,目之所接,耳之所闻,心之所思;荒田以六十多年的人生历练――两处家国,两地乡愁,两种文化的切身体验,娓娓道来,尽在其中。小说式的细节真实,诗式的比兴想像,连同他天生的冷幽默,画龙点睛,仿佛信手拈来,却见功力。他笔下的人间烟火中,泠然显现思辨的清醒,知性的超越。浮光掠影的作者所不能为,为文造情的作者更相形见绌。其状写真实,风骨自在,可说得散文之正。——邵燕祥一杯喝了十年的咖啡 我在住宅区徜徉。站在日落大道,往西看,太平洋的浪,远的如大青鱼的鳞片,近的呢,像老在沸腾的清水汤,似乎在咫尺间,只要有一轩窗,水花说不定会把帘子溅湿,其实在1公里之外。此刻是午后3点,已走了30分钟,看到的人不到一打:给车库大门油漆的亚裔女子一,跪着莳弄长满马蹄莲的前院的白种女子一,在院子前摆摊出卖扩音器、碗碟、葡萄酒架、旧衣服的白种男子一,在人行道上出售自烤曲奇小饼子的小女孩二,站在车子前谈笑的青年三--作为主宰者的“人”既寥落如此,“物”便当仁不让地成为主角。在大街上走,一门心思是把视野内的“物”组合起来。在故土,一弯新月,一丛修竹,一两座村舍,户外一张八仙桌,两个持杯的饮者,一只蹲着的狗;一个破庙,一支牙旗,一块被练武者踩得凹凹凸凸的方场,这些景致,摄进照片,意境高低姑毋论,浑然一体是没有疑问的。然而这里,广漠而纯粹的蓝天下,移动或停着的车子,颜色五花八门的屋子,零零星星的芍药、波斯菊、薰衣草、门牌、垃圾桶、蓝色邮筒、搁在院子角落的工具,无不各自为政。不管你如何换角度,调焦距,站到第十四街的高坡动用广角镜头也好,匍匐在足球场的绿草上捕捉搬家的蚂蚁也好,都难以获得教人产生整体感的画面。从前,读不懂前卫新诗的雅人,讥笑分行的玩艺是“打翻的铅字架”;眼前的实物,可算“打翻的调色盘”。我带着如此之类的无聊想头,走进一个大商场。在“联邦快递”寄一件包裹,然后走过无一不冷清、不谐调的体育用品店、大型超市、邮局、成衣店、墨西哥餐馆、改衣店、果汁店--在“皮特”咖啡店前驻足。从玻璃门看进去,格局一点也没变。大柜台前三张小圆桌,靠窗一排高脚凳。三个比我老的男人,在悄悄地喝,说话。我的口腔充满某种咖啡的味道。它的原产地,该是南美洲的哥伦比亚吧?味蕾保存着对它的鲜明记忆——电动螺丝批一般,一边旋转一边突进的力。“皮特”和“星巴克”类似,是全球连锁企业,每日供应的招牌咖啡,必须符合两个条件,一曰为多数人所接受,二曰独一无二。二者的矛盾,一如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兼得不易,只能折中。即使努力偏向中庸,对我这样的非“瘾士”来说,它的冲击力仍嫌太大,好在那时不忌糖分,加进三包粗砂糖,以及奶精,才没有像喝极苦涩的双份意大利浓缩咖啡“阿克斯披拉索”一样,进口即成轻度“电击”。说到品咖啡,如果是“咖啡精品协会”的会员,便须紧扣干香、湿香、酸度、醇厚度、余味、特别风味这6个指标,一一评鉴。至于我等普通消费者,对不起,咖啡永远是配角。在哪里喝,和谁喝,喝时聊什么,看到什么,感觉如何,从来比杯中味道重要。这一杯所以教我记了10年,是因为有同喝的人。那一次,也是春天,外面下雨,三个男人都没带雨具,只好躲在这里。专画抽象画的画家,写连续剧的剧作家和我,具体话题全忘记了,只记得满心的欣幸,在社交圈子狭窄的海外,能听内行者谈论抽象画流派、大师,电视剧制作流程,审批程序,着实难得。还记得,雨停后,檐溜嘀嗒,应和着咖啡机以蒸汽管制造奶泡沫的噪音。而画家要等候进下城买菜的太太。三人坐得更久。把续杯三次到五次的纸杯子扔进垃圾桶时,已是落座三个小时以后。走进停车场,雨后的阳光,被橡树的叶子筛成丝绦。简单的一杯,放在以叱咤风云为志业的大人物身上,无关重要。我记住一杯不可能和历史有丝毫关联的咖啡,是幸运还是自嘲?为了纪念,不,为了延续10年前的味道,我推门进去,向瘦高的店员买一杯小号咖啡。上一次给我倒咖啡的,是年方20的女子,如今该早已从当年半工读的旧金山加州大学毕业,当上白领,也许有了两个孩子。这一杯1.80元,上一次是1.35元。没人和我对坐,只好算外卖。一边缓缓地走,一边喝。味蕾依然识别出,这一回的味道和上一回近似。这就是老字号的聪明处,总有“旧”让回头客低回。为了向凶猛的车流表现不羁,从马路中间穿过。在一棵尤加利树下稍停,看这一带的云和树。10年前有一消遣方式——买下咖啡以后,驾车到海边,在靠涛声最近处停下,读叔本华或者萨特。让飞溅的浪花稀释过的咖啡,味道似乎不伦不类。此刻只有双脚,且沿大街走回去,兴许能从车库前的买旧物摊档淘到什么。风吹着不少的衣服和很少的头发。咖啡从口腔细水长流地进入,一般的苦味与香味。说来你不信,此刻从高坡下望,景致井井有条,一切都可以被归纳,成为秩序里的“统一”。刚才不是一盘散沙吗?哦,是因为——皮特咖啡在手,在口,“吹皱一池春水”,却不存在“干卿底事”的疑问。不错,物都不曾互相依赖,然而,所有个体的独立,都服从至高无上的意志,加入庞大而无声的交响乐,它的主题是安宁。一辆劳斯莱斯古董车,被蓝色布覆盖着,停在车道上。这可是富豪的象征,却毫无霸气,风掀开三分之一的蓝布,露出车头前端的“飞翔女神”,女神的嘴巴玲珑地突出,有如鹰喙。它的邻居,是零星的三色堇。刚才在车库前流连所见的一幕,没来得及体味,此刻悟出,它蕴藏着人间社交的密码:我随意地看摆在车道上的旧物,抚摸一张边角破损的三斗柜。小女孩向我打招呼:“先生,有什么喜欢的吗?”“正在看。”“珍妮!我叫你呢!”老太太在楼上吆喝。“听到了!”“我不早跟你说,有人来,你就按门铃吗?”“我知道,可是人家光看,没打算买,所以我不打扰你。”“那就好,谢谢。”老太太声音像破锣,好在够温柔。呷一口走一段。每一步都带上沧桑感怀。咖啡,不但能够喝成生猛的爱情(尤其是“一见钟情”型的前奏),喝成恒久的友谊,而且可以喝成编年史,喝成自传。看,我的人生被咖啡标上里程。蓝天坦荡,地上没有云影。此外,所有的物都带上影子,如此清晰,意义被置于焦点,边缘炫目,有如焊条在延烧。就这样,走了10年,手里的一杯,依然是上一次斟出来的。是它,把我的观照提炼,纯化。西哲谓:生命的意义,无人能予以昭示,你只能在“不知怎么一来”的状态下获致。今天,偶然性来自咖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