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记载了“雪龙”飞越印度洋、南太平洋和大西洋狂涛恶浪,抵达极地的真实过程; 这里有旖旎的奇观异景:曼妙的极光和百状的冰山; 这里有可爱至极的动物精灵:企鹅乖乖儿,海豹,白熊,海象; 这里有超越血缘国界的真情:四海之内皆兄弟; 这里有惊心动魄的环生险象:命悬极地和冰穹惊魂; 这里有无所不能的科考英雄,他们不畏艰难,顽强拼搏,勇于奉献,书写着南极精神、中华民族精神、龙的精神。 作品融思想性、艺术性、可读性于一体,是讲述中国故事的力作。 本书为山东省作家协会重点扶持作品。 本书简介: 《“雪龙”纪实》,是作为第三十次南极科考队队员的作家殷允岭,深入南极,深入科考队员的生活,前往北京、杭州、上海采访新老科学家,搜集了大量一手资料,以“雪龙”号为主线,全景式地描写了中国极地科考的光辉历程、伟大成就和科学家群英图,讴歌了极地考察健儿为祖国、为科学不畏艰难、顽强拼搏、勇于献身的创新精神的大型纪实作品。中国的极地科学考察事业是实现民族复兴、为国争光、探索自然、造福人类的伟大事业。本书既描写了国家战略,又描写了科学家个体的奋斗与生活,堪称极地科考的史诗性作品。作品融思想性、艺术性、可读性于一体,是讲述中国故事的力作。 作者简介: 殷允岭,1953年生于微山湖畔。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会员,山东省政协常委,济宁市第二届作家协会主席、第五届文联主席,济宁市第四、五、六届九三学社主委,中国作协第六、七、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九三学社第八、九、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著有长篇传记文学作品《焦裕禄传》《雷锋传》《孙家栋》,长篇小说《大船浜》《苇鸟》,纪实文学作品《轰炸!轰炸!》,中短篇小说集《湖人琐事》,散文集《湖人琐记》,电视剧《湖上船歌》《智渡微山湖》《儿大不由娘》《焦裕禄》等,主编多卷本《微山湖文化系列丛书》。 《大船浜》获山东省首届“泰山文学奖”,《孙家栋》《苇鸟》《焦裕禄传》获山东省“五个一工程”精品奖,《焦裕禄传》获“中国传记文学奖”。《雷锋传》获团中央第四届“五个一工程”精品奖,《轰炸!轰炸!》获浙江省出版奖,《孙家栋》获“中国图书奖”和“中国青年读物奖”,散文《今日微山湖》获“对台广播”奖,纪实文学作品《慧敏女子》获中宣部“我的中国梦”征文奖。荣获各类奖项三十余次。 目录: 序|许嘉璐_001 引子_005 一、随龙入海_008 “幸遇”屡现_008 十一级大风暴_013 日机如蝇_016 二、“雪龙”出世_018 引龙主角_021 大珠小珠落玉盘_032 三、“长城”笔记_046 原来南极是我家_048 企鹅乖乖儿_050 海豹_054 四海之内皆兄弟_055 目录: 序|许嘉璐_001 引子_005 一、随龙入海_008 “幸遇”屡现_008 十一级大风暴_013 日机如蝇_016 二、“雪龙”出世_018 引龙主角_021 大珠小珠落玉盘_032 三、“长城”笔记_046 原来南极是我家_048 企鹅乖乖儿_050 海豹_054 四海之内皆兄弟_055 四、慧敏女子_065 “雪龙”号的***_068 南极情结_073蓝眼睛的情_080 中山五味录_085 冰灵雪魂记_087 生命的元旦_090 周扒皮转世_092 雪莲并蒂的日子_095 回家_096 五、捷克老头_100 “勇士”诞生_101 生死之间_106 “复活节”诗境_108 “助手”疑云_109 天使还是恶魔_112 六、大概南极_115 南极洲_116 南大洋_119 发现时代_120 英雄时代_121 航空时代_122 科学时代_123 七、百年之梦_127 将帅升帐_129 龙兵试水_130 真知者的灼见_132车辚辚,马萧萧_134 物资准备_134 组建考察队_135 八、首闯南天_137 再见吧妈妈_137 出师小挫_140 “太阳节”——“变更线”_144 回归线和西风带_148 乌斯怀亚诗情_155 九、“天门”之役_162 “择地”之难_165 “初夜”与奠基_170 元旦的律动_172 冰火码头——鱼水军民_177 险象环生——“心”明眼亮_180 十、新的长城_187 电波连北京_187 “二十七天”_188 当灾害遭遇智勇_195 瞪大蓝眼睛的惊讶_199 喜事连连_201 十一、长城站盛典_204 长城站建成_204落成典礼_210 十二、春华秋实_214 探索肇始_214 丰硕成果_216 十三、二十九队_220 探宙笔记_220 中山记事_225 “世界末日”与“创世纪”_232 周游列国_238 一条“冰芯”在玉壶_244 秦岭伤痛_255 十四、北极之光_265 青岛白龙_265 “西半球”和“北极圈”_275 闯入北极圈_276 冰行花絮_283 温热的冰岛_288 龙人诗文_293 白熊—海象—爱斯基摩人_304 冰雪中的热望_317 十五、群星灿烂_319 诗情春雷_319 余(俞)勇可贾_327弓长国强_337 殷赞_342 南极哥_348 妙曼之星_355 庆华文章_366 张势正旺_374 孙立广——“鹅矢如金”的证人_384 曹站长_388 心红志刚_392 秦君为稼_400 大河传奇_429 李果况味_450 诸葛际会_454 矫矫玉田_460 小诩广生_463 卢成故事_466 大鹏之梦_471 陈建芳_473 张海生_474 尚志尚勇_475 卢勇情结_476 红昌诗歌_478 刘诚刚_479 十六、气象万千_482 玉破天惊_483 拉斯曼登陆和泰山站_493神妙的极光_495 命悬极地_499 极夜——与黑魔、寒魔共舞_504 冰寒夜话儿女情长_509 格罗夫冰山——寻找神女遗珠_519 记者评述:中国女性越冬南极——赵萍、林清在长城湾_526 冰穹A惊魂_533 冰洋烈火——磷虾_541 十七、三十立极_547 邢豪日志_549 义救“院士”_558 “雪龙”冰搏_559 冰围赋_573 神奇的“天窗”_576 “龙”归大海_580 龙行健_583 泰山凌绝顶_589 环南极大陆航行_591 天花乱坠_593 搜救马航_597 高山仰止_604 好梦成真_605 余音袅袅_608 十八、玉树金果_610 30年南极陆基科学研究成就_611 30年南大洋科研成就_615 15年北极科研成就_616 十九、中国探极史_619 中国人*早的极地认知_620 中国南极科考的历史_621 中国北极科考的历史_624 二十、新船图谱_626 再造新宠_627 新龙形容_628 后记_632 后后记_636前言序 很久了,我告别了文学作品,当代的和古代的,中国的和外国的。虽然我 是中国语言文学系出身,虽然我时时感觉到学习和研究传统文化——包括枯燥 艰涩的训诂学和哲学——离不开文学,但是以老迈“半残”之身,既然要回应 时代的急切呼唤,就只能拣客观*急需的东西狼吞虎咽地去吸吮,文学,先放 到一边吧。 感谢山东籍作家殷允岭先生,是他“逼”我“闪回”文学爱好者的行列—— 他的新作《“雪龙”纪实》即将问世,命我为之序。我慨然而忐忑地接下了这 突然而又非我所长的任务。应允之由,是因“雪龙”号、“向阳红”10号、南极、 长城站,一直是我关注的神秘世界。我也曾有过聊发少年狂的想象:如果有一序 很久了,我告别了文学作品,当代的和古代的,中国的和外国的。虽然我 是中国语言文学系出身,虽然我时时感觉到学习和研究传统文化——包括枯燥 艰涩的训诂学和哲学——离不开文学,但是以老迈“半残”之身,既然要回应 时代的急切呼唤,就只能拣客观*急需的东西狼吞虎咽地去吸吮,文学,先放 到一边吧。 感谢山东籍作家殷允岭先生,是他“逼”我“闪回”文学爱好者的行列—— 他的新作《“雪龙”纪实》即将问世,命我为之序。我慨然而忐忑地接下了这 突然而又非我所长的任务。应允之由,是因“雪龙”号、“向阳红”10号、南极、 长城站,一直是我关注的神秘世界。我也曾有过聊发少年狂的想象:如果有一 天,能乘坐中国人自己的航船,经历一次印度洋、南太平洋和大西洋狂涛恶浪 的洗礼,在万年冰雪地上仰望纤尘不染的南半球星空,和南极海豹企鹅亲近亲 近,该多惬意!尤其有一年夏天访问阿根廷和智利,进了宾馆即换上皮衣的时 候,觉得南极已在咫尺,于是向着西南极目而眺,唯见茫茫大海与蓝天,原来 离得还远。看来此想只成追忆了,不曾想,殷允岭先生以他的大作,把我的心 带向了那个纯洁神圣的世界,一补我身不能至的遗憾。 《“雪龙”纪实》还没有开印,我看到的只是今年发表在山东文学期刊《时代文学》上的连载之章。 “雪龙”,多么好的名字!万千年来一直盘旋、升腾在东方温润的大地上, 中国人图腾崇拜的神圣、亲切、尊严而活泼的中华之龙,如今飞到万里之外的 冰雪世界去圆百年之梦,一显它的气度、胸怀、风采和活力了,怎能不让所有 的中国人激动!从它试航那一刻起,多少人和我一样日日关注着它的动向。但 是,媒体上所能搜寻的只是简短的消息,即便“雪龙”与惊涛骇浪的奋战,人 与轮机故障的较量,也只寥寥数语。殷允岭先生所赐的《“雪龙”》,给我以 详尽的纪实感受,真乃快哉! 甫一开卷,我就被作者所记述的,他多次巧逢的“幸遇”所吸引:他那些 热情、豪放、憨厚、能干的小老乡“侄儿”们,似乎什么危险场景都经历过的 摄影家郭广生,抛掉能“来”“千把万儿”生意却到南极日日操弄几十人四顿 饭的小老板朱宗泉,巨野独生小伙儿邢豪,“引龙主角”吴军,以及聪敏、秀美、 多才、敢于创新的科学家“慧敏女子”……都在作者质朴鲜活、轻松幽默、大 江东去与小桥流水中无缝衔接、大起大落的笔锋下,一个既动又静的英豪群体 栩栩如生。这是“雪龙”的灵魂,是《“雪龙”》的脊梁。一个个活泼、平凡 而伟大的队员穿插于各个故事之中、故事与故事之间,让我们看到了一组“大 丈夫”群雕——高大、亲切、鲜活;也让我们读到了一张比他家乡梁山泊好汉 座次表更能激人自豪、钦羡的英雄谱。这些队员以责任的焦虑、疲惫、汗水和 欢笑,书写着南极精神、中华民族精神、龙的精神。 始读《“雪龙”纪实》之时,我误以为作者要从头到尾写出他在“雪龙” 号度过的日日夜夜、亲身经历的风风雨雨;因此也曾担心:那不就成航海日志 了?虽然纪实文学不忌讳按照时序,款款道来。但这种写法难以充分施展对主 人公们的记述、描绘,也不便突出欲着重墨的所在,易生枝杈,营构失衡,令 读者感到沉闷乏味。但我卒读之后发现,我过虑了!允岭高!实在是高!他写 “雪龙”,却超越了“雪龙”,从“雪龙”号的购置,归家,直到试航,考察 船载着一心奉献、创造奇迹的年轻小伙儿们屡闯南极、扎根南极的全过程,乃至南极这个“小联合国”里显现的人类渴望和平、友爱的奇闻趣事,古怪而让 人起敬的捷克老头,视人为友、可爱至极的动物精灵们,都尽收于笔下。他引 用了多篇队员们的日记、诗歌,故事中套着故事,激情中蕴含温情,读来津津 有味,不忍掩卷。 闭目自忖:作为一部文学作品,是什么吸引了我?没有貌似诡谲的情节, 没有故设的悬念,没有无中生有的“三角”关系,一切皆是真实、真情、真诚、 真话。噢,原来抓住我的是作者及时记下、如实叙述的冰雪、风暴,危险、拼 搏,血性、豪迈和从容的互助!贯穿其中的是他和南极勇士们对祖国、对队友、 对家人、对人类的深情和对大自然的由衷热爱与深刻理解,是在南极那个“小 世界”里,弥漫着的孔孟“和而不同”“四海之内皆兄弟”伟大思想的实现。 而他时而写意,时而工笔,时而雷霆万钧,时而柔情似水的笔法,也如游龙一 样变化无穷,添我兴味。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人们各自的解读,可见仁见智。而作者的解 读,未见以文造情与硬贴的论述,故事自他的笔端涓涓流淌。30年来,他写 微山湖,写焦裕禄,写雷锋,写孙家栋,讴歌了蕴涵在党的干部、农夫渔郎、 普通士兵和科学精英身上那些充满大爱、永不言歇的高贵灵魂。据此,我懂得 了他为什么千方百计要成为“雪龙”之一员,要去南极,要写“雪龙”之魂了。 他要投身于一个为了崇高目标而不断与危难博弈、以探索宇宙奥秘为荣的英雄 群体中体验“侄儿们”身上的时代精神。 《“雪龙”纪实》给了我许多启示,我想在这篇忝称为“序”的短文末尾 注出其中的一点,就教于殷允岭先生和读者,这就是:在南极那个充满生死考 验的特定情境里,大自然迫使国与国、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产生了本该如此 的关系;人,不管是个体还是群体,也许只有走到“穷途末路”时,才肯“静 言思之”,才懂得自己和人类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才能领会到“同胞物与” 的真谛,才可能愿意和仁者联起手来,寻找彼此的共性,尊重他人的异点,才 能懂得,不如此,则灭亡。放眼全球,今天的人类,岂不是已经面临了这样的处境?环境的毁坏,就像冰山崩塌对考察者的威胁。人类的不平等,与13级 暴风对探索者的狂袭并无以异。而塌天般袭来的巨浪,岂不似不知何时便会突 至的核弹?为什么多数人还在安之若素?那只不过是因物欲诱惑的慢性宰割和 侵蚀,麻痹了眼睛的神经。近年我在拼命地呼喊“构建世界共同伦理”,希望 人类寻回古老的智慧,应之者固已渐多,但就全球嗡然的聒噪而言,这种声音 还显软弱。或许应该在长城站,也举行一次这道课题的国际论坛:请各国的学 者,在那严酷而美丽的大自然中少一些思辨,亲身感受一下人与人、人与自然、 人身与心的密不可分,从中体悟时至今日的南极精神、“雪龙”精神之可贵, 一起向五大洲发出强有力的理性声音?——一不小心,我又乱发少年狂了! 就此止笔。 2015年1月2日于 日读一卷书屋 (许嘉璐,教授,中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曾任全国人 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进中央主席。)冰穹A惊魂 有资格谈论征服的,是南极诗社的诗人瓦尔特?蒙罗。但是,他的诗《白 色的征服》中的结论和《白鲸》中的主人公一样——成了一位敬畏大自然的被 征服者! 在深沉的梦中 像世界上少数 来过这儿的人 我是一个幸运儿 充满日复一日的感激 你自然的威严 是独一无二的演艺 美丽,神奇,可爱,多彩 又凶残,可怖,不屈 你的法则不容宽恕 很多人已受罚 未敬畏你的人 如今只能活在我们的记忆中 给你写诗的诗人 与你交好的人们 还有祈求的人们 正受着你的保护和关爱 还有爱你的人们 只见了你一次 便赞自己 没有教训,没有挫折 他们如此感谢你 为了不易的机会 向人类展示 你存在的伟大 “和平和科学之地” 我们膜拜你 对勇敢的人 你让他们着迷 我们从他们那儿继承了 征服你的激情,但是 在今天的诗中我终承认 我是被征服的征服者 笔者:我高度评价他:真是一个明白人! 中国科考队要出征冰穹A。 冰穹A,又称为DOME-A点,位于南纬88°22′、东经77°27′,是南极巨大冰盖海拔**点,海拔4093米,被称为人类不可接近之极。高耸的海冰也赋予它更多科学意义,冰穹A点与南极极点、南极磁点、南极冰点,被并列为南极四个具有重要科考价值和战略意义的坐标点。 从南极中山站到冰穹A,这段考察线路被称为世界上*凶险的野外考察线路,世界*为猛烈的暴风雪、酷寒、暗藏杀机的冰雪路面。这里的空气比撒哈拉沙漠还要干燥,局部气温甚至低于火星。 1997年1月18日10点30分,中国开启了南极冰盖考察的序幕,冰山障眼,妖雾弥漫。考察队的5台雪地车,拖载了157吨的各种物资前进。 2007年1月25日,南极内陆冰盖,在距离中山站174公里处,中国24次考察队出现了车辆机械故障,车队停止了前进。时任南极考察队队长糜文明说:“因天气冷,车履带和液压缺少配件,考察队决定,派出直升机,把配件送来,我们像企鹅一样望天等待。我们看到了云层里面的飞机,当它往下降的时候,突然又钻到另一个云层里面去了,有气流。推到**升力把飞机拉起来,转了一圈跑出来了。” 一个小时后,直升机送来了车辆配件,考察队机械师进入紧张的现场维修。经过生死攸关的10小时的维修,车辆又运行起来。 在这片冰冷高原上,长途奔波带来无尽的寂寞。永远单一的白色,给队员们带来视觉疲劳,影响心理。高强度的颠簸,每天重复的劳动,挑战着人心坚韧的底线。没有参照,像是永远没有尽头,又像原地没动行进,耗损了人的耐性。 海拔不断上升,队员们的缺氧反应越来越强烈。南极大陆被平均厚度超过2300米的冰雪所覆盖,使它成为地球上海拔**,是包括青藏高原在内的亚洲大陆平均海拔的2.5倍。在这个世界上*寒冷干燥的荒凉大陆上,没有任何植被,进一步减少了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南极大陆海拔4000米,只相当世界屋脊5000米高度的含氧量。 内陆考察队副队长金波形容说:“睡着睡着,就感觉被人掐住喉咙似的,喘不过气来,不自觉地就坐起来了。有时候,要使劲喘几下才清醒,才知道自己在哪里……” 然而,对于考察队员来说,困难还不止这些。暴风雪在这里是家常便饭。内陆考察队队长孙波说:“进入南极内陆以后,白化天气非常多。风夹着细小的冰晶体,让人感觉到进入了乳白色的水里,能见度不到10米。我们8辆车,车头跟前面车尾,间距四五米,像一头钻进牛奶瓶里,不知道天在哪里,地在哪里,东西南北一点感觉都没有。极地办李果处长的形容也十分形象:他说人从风雪里回来,像是从白色的幔帐里挤出来一样。出发后的第17天,距离出发地中山站1026公里冰盖深处,海拔3700米,气温-36℃,一辆卡特彼勒雪地车被陷入雪中。 内陆冰盖考察机械师魏福海说:“车一起步就要陷进去了,原地转一个大坑,走不出了。” 这个区域的冰盖累积率很高,而且松软。全体队员挖雪开路。经6个小时的努力,被陷雪地车终于拖拽出来。队员们却出现了严重的体力透支现象,能够得到的安慰是,这里开始出现DOME—A结晶雪。 内陆冰盖考察队员崔祥斌博士说:“空气突然凝结掉下,好像铺在雪面上一片针一样。有时候,你不敢踩下去,觉得踩下去就会被扎透靴子。天非常干净,很深,很亮,也很蓝,非常漂亮,一种鬼斧神工的仙境!” 2007年12月15日午夜11时,南极普里兹湾,中国24次考察队乘坐着“雪龙”号向着预定终点航行。冰封一片,白雪茫茫。为赶在冰面变软前抢运2000多吨物资,决定把MT865卡特彼勒重型牵引车,从冰冻的海面上开进中山站。 中国南极昆仑站,是中国政府宣布建设的第三个考察站,离中山站直线距离1386公里,被人类认为不可接近之极,负责探路的队员报来消息:从“雪龙”号到中山站,中间有三道冰裂隙,其中两个较宽,约1.2米。这样就要在冰裂隙上铺上木板,防止冰面断裂和塌陷。但如果卡特雪地车从侧面滑落木板,车、人将葬身冰海。 面对艰险,中国24次考察队下达冒险一搏的艰难命令。 时任中国考察队总领队的魏文良说:“选择驾驶员的标准是,技术强,胆子大,身体好,头脑灵活,必须是党员,大家自愿。” 考察队从各个岗位选拔了18人担当这次充满危机的冒险行动。担任驾驶4辆卡特车的任务者分别是,1号车驾驶员,考察队副总领队秦为稼。2号车,考察队助理糜文明。3号车,内陆考察队队长徐霞兴。4号车,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机械师崔鹏惠。 度夏考察队员刘笃彬说:“其实你掉下去是很快的。如果说真要发生意外,那就是车毁人亡,掉下去就不可能再上来,地裂有多深?谁也不知道!” 乌云笼罩了普里斯湾的天空,强烈的东北风夹带着雪花呼啸而来,机车开动了:**车速不能太快,要均匀。第二车距不能太近,第三车不能失速。4台车在行驶中必须打开车门,一旦发生冰面断裂,车体坠落,人尽可能地逃生。但是,大家心里都明白一个现实,时任“雪龙”号政委汪海浪说:“车门开着是一个常规的说法,一种安慰。现场不是那回事!一旦冰断裂,重车下沉在眨眼间。你在驾驶室里,能跳出多远。你可能没地方跳,因为车轮很大,心里都明白……” **车的秦为稼短发直竖了,我甚至可以想象“**车”驾驶员拼死一搏的形象——像项羽,那是他家前屋后的一个历史人物。如果是怕,中国极地考察不会有明天。敢死队迎来了决战的时刻,**个冰裂隙是一个典型的潮汐缝,自东南向西北方向炸裂。1号卡特车的秦为稼开始冒险一冲,厚重的木板在23吨的车体冲击下,产生了剧烈反弹,前端高高翘起,但被毫不犹豫,猛冲过来的重车宽大的履带,牢牢地压盖下来,只在一瞬间,23吨的卡特车就冲过了潮汐缝。但是,木板下的冰层发生了明显的上下浮动,承重已达到了极限,断裂仿佛就在眼前,连离1号车300米的4号车上的队员,都感觉到了冰面的颤动、南极洲的颤动、人心的颤动。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机械师崔鹏惠说:“卡特车依次开始了冒险的冲击,胆大、心细、手稳啊!一定要对准前面那两个跳板,一旦走偏压滑,后果不堪设想,因为两边的冰没有承重力!我就对准冲过去,眼前是冰光闪烁,一片茫茫!四辆车闯险过关,等待在侧的中山站男女考察队员欢呼起来!好奇而惊恐的海豹扭动着肥胖的身体,跳起了舞蹈。远远地看热闹儿的企鹅啊啊地叫起来,加入了中国队的狂欢。”狂欢,太值得狂欢。假如冰之极限被打破,则人们只能到地球的那一面打捞英雄,正如诗云“只能活在我们的记忆中……” 这一节有许多“说时迟、那时快”的细节,而今已不堪细想,真是生死一瞬间!还有冰原五壮士的故事,也是惊心动魄。又是发生在南极大陆冰盖深处,海拔**处,国际上称DOME—A地区,拥有世界上*恶劣的环境。 2008年1月22日,中国南极内陆考察队第三次来到这里,经历了22天的艰难跋涉,走过了1286公里的冰盖行程。此时,-76℃的可怕低温,随着狂风和暴雪吞没了天地,队员们必须在15天后返回中山站。**的选择就是奋力一搏。 17名考察队员中的5名接受了一项重要的任务,用两天时间,围绕海拔4093米的南极冰盖**点,完成6000平方公里的冰盖观测,并为中国即将建设的第三个考察站,完成选址工作。 内陆考察队队长孙波说:“尽管我们是科学考察,但是表现出来的更多的是一种探险,风险摆在我们面前。” 就是这次具有探险性质的考察,成为一次风险极高的救援行动。2007年1月14日凌晨,5名队员离开大本营。考察队员之一的副队长金波说:“孙波队长跟我说过两遍,万一……一定来救我们!我说你放心!但过了一两天就出事了,我们离开大本营*远的点,120公里的位置。雪地车出现了无法修复的故障,整个车失去了动力,我们用随身携带的铱星手机与大本营联系。接到小分队被困野外的消息后,考察队马上提出营救方案,实施营救工作。” 孙波队长说:“在冰盖高原,温度低,又失去了支撑体系,你不知能撑多长时,非常危急。” 大本营的12名队员,分成营救组和留守组,两个组都承担了巨大的责任和风险。大本营必须正常维系,否则,这支队伍很难返回中山站。负责营救的队伍,必须有一套灵活可靠的能力搭救野外队,还要有自身的支撑保障能力。 三个小组都存在隐患,如再发生意外,每一组实际上都是孤立无援。更让人惊慌的是,救援小组只有一个出了问题的GPS卫星定位仪,在没有标志的冰盖上,失去方向的后果就是一头拱进牛奶瓶里…… 内陆考察队长孙波事后述说:“队伍被困在冰盖上,5个人能坚持多长时间!好在有个非常优秀的测绘专家,利用他的测绘技术,通过有问题的GPS,引领救援小组到达了救援点。” 在经历了11个小时的搜救后,救援小组终于找到了被困的5名队员。用了整整3个小时,才把瘫痪的雪地车吊上雪橇。队员们继续努力,沿途坚持计划中的各项考察,并完成了各项工作,真是不要命啊! 东南极时间2008年1月16日6时30分,营救小组和被困人员安全返回了大本营。这次营救行动历时23小时,避免了一次八面临险的灭顶之灾。 以500平方公里冰雪冻结地称为冰盖,超过此冰盖覆盖面积称为冰原。但是,科考队员仍称面积达千万平方公里的冰雪地为冰盖,因为在他们眼里,千古不化的冰层,更像倒扣在南极大陆上的盖子,任何其他命名都不如冰盖二字来得形象!永无停息的风雪展示神力,冰盖上呈现出地球上奇特冰川地貌悬浮中气堤、冰核金字塔,都是非常难得的奇景。冰川地貌的现象,在格罗夫山区非常典型,险峻嶙峋的冰形地质,组成了南极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貌似安静的南极冰盖,其实一直处于无形的运动中。学术界的领航者,开始剥开禁锢南极亿万年的白色铠甲,透视它冰冷的胸内。他们发现,南极很多区域都有险峻的奇观,在冰盖之中,众多的,形同人体动脉血管的构造。这些变化不均的活跃营构,以快速流动方式,将冰盖上不同地区的物质,运移到冰盖的边缘,排入南大洋中。 在南极冰盖形成以后的某个地球冰川期,大量海水遭南极冰盖冻结包裹,致使全球海平面大幅下降,白令海峡露出水面,那时亚洲人不必再对遥不可及的北美洲大陆望洋兴叹,他们可以跨过南极冰盖,从西伯利亚,走到绿意盎然的北美新大陆。 在格罗夫山脉,满眼是威力十足刺穿冰面的尖峰,貌似刚健的山岩,也会被冰盖运动中流动的冰雪剥落外皮。流动冰雪甚至会把整个山尖削平,或夹带山石移向大海,失去尖体部分的山岭袒露冰雪之外,形成奇特的羊背石。 在深深的冰盖下,竟然发现了湖泊,震动了整个科学界。一场探求冰下湖泊的科学发现之旅,拉开了帷幕。累计探测到150多个大小不一的,冰盖下神秘液态水系。数千米之下存有星罗棋布的平静湖泊,冰下湖里的生命存在形式、生态系统、微生物系统,在人类眼中同样遥远和古老。 神秘的冰下湖的面积和分布位置,尚无任何规律可循,一类与黑暗冰下世界步调一致,成为科学家眼中亘古不变的静态湖泊,平静宛如玻璃镜面。而另一类并不安于封尘现状,它们拥有不断循环的自身水系,在这类冰下湖的附近,可能存在连续的数十个冰层,融水进入湖泊参与循环。湖水流到另一位置再次冻结,周而复始中,冰层里的物质也就源源不断供给到湖水里。 水道互通联系湖泊,湖水间互相迁徙形成连绵水系,遇到山谷落差,就转变为势力强悍的瀑布。同样,与南极冰盖下,与山脉共存的冰下湖,貌似独立,但在特定时期,冰下湖水也会相互贯通。那么,南极的冰下湖泊,便是一个盛气凌人的复杂而庞大的冰下水世界。 东方湖被称为冰盖下隐藏的绿洲,地球其他任何地方再无与它类似的环境。科学家停止钻探源自一个担心的困扰:穿破东方湖上层的冰面,外界细菌就可能污染湖水,同时湖里未知生命也将染指地球。假若东方湖里存在着新的生命形式,它将展示地球在冰河世纪之前的生命形态和演化过程,这也会从另一个角度解释火星**环境中存在生命的可能。在冰下湖泊里边,也可能孕育 着非常丰富的,与我们当今知道的生态系统、生命体系、完全不一样的一种远古生命的存在。 神秘的冰下湖, 圣洁来自远古! 她并不希望人类打扰。 聪明人的停钻, 是金盆洗手。 向善的觉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