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窗诗话》写国家变迁,人情世故;写历史风云,乡邦文物;写文坛掌故,文人风骨。从中,可以品味一位老人敬天爱人的豁达心境,可以窥见一个逝去时代的世态万象。 本书简介: 《药窗诗话》始创于1971年,文字多写在香烟壳子、传单、包装纸、废纸的背面。在致友人的信中,作者介绍《诗话》说:“我自五十九岁起开始写《药窗诗话》,这‘诗话’的概念并不是旧时的形式。‘诗’是七言绝诗,‘话’是白话文体。每一首诗下面是一篇白话文字。每一集是一百首,倘使能活到七十岁的话,可能凑足一万首。”“我的《药窗诗话》基本上自从小的地方着想,自来的记载总是大事的多,小事的少。拿太平天国来讲吧,什么王什么将的轶事,到处可以看到洪秀全、李秀成、陈玉成……等等的丰功伟业。你倘使问一声乡官上任的形式怎样,就是罗尔纲也要目瞪口呆。” 作者简介: 吴藕汀(1913-2005),画家,诗人,生于浙江省嘉兴市。幼年便受金蓉镜等前辈影响,酷嗜昆曲及书画。弱冠前拜名画家郭似勋为师,长者仅教以文学,不使入画室斤斤临摹,教学方式奇特,有助于自由发挥,冶铸个性。建国后以版本学专家身份,受浙江省嘉兴图书馆委派,去南浔著名藏书楼刘氏嘉业堂整理古籍。著有《近三百年嘉兴印画人名录》、《烟雨楼史话》、《嘉兴词征》等。 目录: 初编 二编 三编 四编 五编 六编 七编 八编 九编 十编 十一编 十二编 余编前言《药窗诗话》:都是吴藕汀亲眼看到的东西 吴藕汀,号药窗。嘉兴人。民国二年生。今年是吴藕汀先生诞辰一百周年。 吴藕汀的《药窗诗话》,始创于一九七一年,至一九七五年,成三千馀篇。当时吴藕汀住在湖州南浔镇上。自称“晚景萧条,还是这样解解心焦,以不得罪‘人’为宗旨,《药窗诗话》:都是吴藕汀亲眼看到的东西 吴藕汀,号药窗。嘉兴人。民国二年生。今年是吴藕汀先生诞辰一百周年。 吴藕汀的《药窗诗话》,始创于一九七一年,至一九七五年,成三千馀篇。当时吴藕汀住在湖州南浔镇上。自称“晚景萧条,还是这样解解心焦,以不得罪‘人’为宗旨,写我自己的所见而已。”这些文字多写在香烟壳子、传单、包装纸、废纸的背面。吴藕汀致友人沈侗廔的信中,曾经写到:“我自五十九岁起开始写《药窗诗话》,这‘诗话’的概念并不是旧时的形式。‘诗’是七言绝诗,‘话’是白话文体。每一首诗下面是一篇白话文字。每一集是一百首,倘使能活到七十岁的话,可能凑足一万首。好在不动脑筋,随心所欲而已。”“我的原意是把一切都围绕自己,倘使有幸给后人看到,就可以知道我写这一本书时,生活如何清苦,材料如何的贫乏,都是凭着记忆里来的。我想引用几句话,连一本极普通的《浮生六记》也难看到,不要说《三言二拍》了。”“我的《药窗诗话》基本上自从小的地方着想,自来的记载总是大事的多,小事的少。拿太平天国来讲吧,什么王什么将的轶事,到处可以看到洪秀全、李秀成、陈玉成……等等的丰功伟业。你倘使问一声乡官上任的形式怎样,就是罗尔纲也要目瞪口呆。”“我写《药窗诗话》都是亲眼看到的东西,听来的不过作为参考而已。” 二〇〇二年底,定居嘉兴竹桥苑的吴藕汀,选编了其中二十五篇,叫儿子吴小汀敲入电脑,排版,成《药窗诗话选》,吴藕汀写了《后记》。交当时的秀州书局,A4纸印制一百,线装成册,称秀州书局“白皮书”。到二〇〇三年的重阳成《药窗诗话八编》,吴藕汀在第八编的《后记》中写道:“而今所选择,较之写时,反多顾虑。譬如述及古人,由于名人崇拜之可畏,不得不删改或摒弃。怪力乱神,亦有所忌。方以《八编》选竣,还是草草收场了吧。”有两件事记忆犹新:一、有一天,特别冷,千家万户都开着空调,吴藕汀整理书稿时,添加了棉袄。我说:“为什么不开空调呀?”吴藕汀说:“媒体报道整个城市缺电。”二、这一年的农历六月廿七,是藕老九十一岁生日。吴藕汀在伏案选编《药窗诗话选七编》。我说,天太热休息休息。藕老说,我那有时间休息呀,九十一岁了。 长沙钟叔河见到《药窗诗话》,曾两次来信,说:“《药窗诗话》五辑中对地方风物和个人生活的记述,都是我很感兴趣的。”“收到《药窗诗话》六至八辑,与前寄一至五辑汇成全璧,至可珍重。” 二〇〇三年十二月廿九日,吴藕汀曾对我说:“我的一生十八个字:读史、填词、看戏、学画、玩印、吃酒、打牌、养猫、猜谜。前四项是主要生活,后五项是多头。我是专力则精,杂学则粗。”这“十八个字”,也是吴藕汀《药窗诗话》的内容。 二〇〇五年十月,吴藕汀去世,尚有《画孽》等书稿来不及完成。两年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药窗诗话》,是秀州书局八种“白皮书”的合集,保留吴藕汀写的八篇后记。余杰有序。《药窗诗话》出版之後,反响热烈。有读者说:“《药窗诗话》,特别喜欢,有些观点,我也曾想到过,没敢写下来。”二〇一〇年开始,吴小汀花两年时间,又在吴藕汀的遗稿中陆续选编《药窗诗话》十辑,每辑三万五千字。这样,前後共十八辑,仍只是吴藕汀《药窗诗话》的一部分。 范笑我 癸巳春 仲尼称士,必任重而道远。汉人力田,与孝弟并重。牛乎牛乎,吾复不能以绘事限之矣。 ——王蘧常题吴藕汀书室画牛阁 人弃我取,为当世难得之人。 ——黄宾虹 品高学粹,自难与今人契合。但无论如何,终不可淹没,必将发扬光大也。 ——周子美致吴藕汀 观其治学之勤,闻见之广,更不能以绘事一端限之矣。 ——沈侗楼 施蛰存对(吴藕汀)先生极崇敬,晚每去多有言及。 ——葛渭君仲尼称士,必任重而道远。汉人力田,与孝弟并重。牛乎牛乎,吾复不能以绘事限之矣。 ——王蘧常题吴藕汀书室画牛阁 人弃我取,为当世难得之人。 ——黄宾虹 品高学粹,自难与今人契合。但无论如何,终不可淹没,必将发扬光大也。 ——周子美致吴藕汀 观其治学之勤,闻见之广,更不能以绘事一端限之矣。 ——沈侗楼 施蛰存对(吴藕汀)先生极崇敬,晚每去多有言及。 ——葛渭君 木兰从军去乡万里度关山,代父从军花木兰。 剑舞歌声明月下, 执戈有侣不孤单。 木兰从军相传已久,载誉称颂,似乎是民族英雄。的确,一个女子参军,自古稀少,历史上除了少数民族外,很难找到。因此,只要提到为女人争一口气,就不屑将侵略者借来一用,不问是非,在所不计,真所谓 “瞎猫拖死老鼠”了。木兰的事迹,最早见于北朝民歌《木兰诗》代父从军,出于诗意。“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另一首在《乐府诗集》中的《木兰诗》,措辞有些不同,云:“老父隶兵藉,气力日衰耗。岂足万里行,有子复尚少。胡沙没马足,朔风裂人肤。老父日羸病,何以强自扶。木兰代父去,秣马备戎行。……”明徐渭《四声猿》中有《雌木兰替父从军》。木兰姓花,并非杜造,已见南朝宋何承天《姓苑》,书的真伪,尚无可据。京剧也有《木兰从军》,又名《花木兰》,戏中演突厥入侵,陕西花弧年老多病,又无子,其女木兰,乃乔改扮男子,投军从征,累建功绩。征战十年,辞官归家,同人始知其为女子。此剧为梅兰芳所编演,我虽未见梅氏演出,但也看过名坤伶粉菊花于西湖。《花木兰》对于越剧有它发展的进程,本来越剧全凭流传小说词语,口头成文,并无脚本。迨姚水娟编演此剧,才有第一个越剧本子。上海刚成孤岛,电影在有声无声之中,陈云裳、梅熹主演之《木兰从军》一片,“月亮在哪里,月亮在哪厢……”插曲流行颇广。在“伙伴”里边,突出了一位年少的男子,月下舞剑,是片中最精彩的一幕。弹词也有《木兰辞》的开篇。这些,可以说尽是作为当时抗拒外侮的宣传之用,以敌人来抗敌人,不知是否是以毒攻毒,也就不得而知了。如依我汉人来说,似不相宜,今已五族共和,自然有当别论。 木兰这人在我们汉族人看来,是一个侵略者的帮凶。“愿驰明驼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与“胡沙没马足,朔风裂人肤”,她是个北塞沙漠中的人,显而易见。《姓苑》说她是任城人,《独异记》说她是商丘人,山东和河南都没有沙漠,纯属虚构无疑。商丘附近尚有花木兰祠,木兰姓魏,隋代人,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屡立战功。帝封官嘉奖不受,帝欲纳之宫中,她以死拒之,帝怜悯,谥曰“孝烈将军”。此更属无稽之谈。但说她姓魏,当是北魏的附会而来。除抗旨死争外,其馀也与《木兰诗》中大致相同,不出一根藤上的瓜。 木兰是鲜卑拓跋部人,那时被征从军,随魏王拓跋珪即道武帝大军南侵,很明白是来打汉族人的天下。此时可能还是东晋末年,到了黄河流域,大肆掠夺,转而又大破本属宇文部的库莫奚及后燕。《木兰诗》中“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与“但闻燕山胡骑声啾啾”,另一首中“朝屯雪山下,暮宿青海旁,夜袭燕支虏,更携于阗羌”,可以说明那几回的侵略战役了。木兰当然立下了汗马功劳,所以天子即是鲜卑的可汗有“赏赐百千镪”的恩惠,就是按照战功,分赏掳获来的物品。而在政治上,提高到魏国中央集权的“尚书郎”的地位。像这样一个侵略者的帮凶,我们汉族人竟然把一篇侵略者颂扬自己有功之人的文字来作为张本,当做一个抵御外敌的英雄来崇拜,来歌颂,来宣扬。那末有一个女子,为了“忠君报国”之心,做出了伤天害理之事,如以“能如木兰节,忠孝两不渝,千古大名焉可灭”来加以赞美,岂不是颠倒黑白,那真是“安能辨我是雄雌”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