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尔克是20世纪*重要的世界诗人之一,达到了德语诗歌的**成就,影响了从冯至到北岛的整整几代中国诗人。 ●《致俄耳甫斯的十四行诗》是里尔克诗歌创作的**,向古希腊神话中的诗人原型俄耳甫斯致敬,也是里尔克整个末期作品的出发点。 ●译者林克积数十年之功翻译,并辑录了关于《致俄耳甫斯的十四行诗》的重要研究文章,堪称全面、权威的阐释和解读。 ●“如若尘世将你遗忘,/对沉静的大地说:我流动。/对迅疾的流水言:我在。”——《致俄耳甫斯的十四行诗》 本书简介: 《致俄耳甫斯的十四行诗》是里尔克最后一部重要诗歌作品,与《杜伊诺哀歌》并列,是一位伟大诗人的自我确认。诗集的第一部几乎在短短四天内完成;第二部在九天之内诞生。诗人自己曾言及,“哀歌与十四行诗始终互为奥援。”《致俄耳甫斯的十四行诗》谈论的是对大地的“俄耳甫斯式的转化”,也是里尔克整个末期作品的出发点。 作者简介: 里尔克(R.M.Rilke,1875—1926),奥地利诗人,20世纪最伟大的德语诗人。他创造了现代诗歌艺术的巅峰,通过译介影响了中国整整几代诗人。代表作为《杜伊诺哀歌》和《致俄耳甫斯的十四行诗》。 目录: 致俄耳甫斯的十四行诗 第一部_3 第二部_57 附录 里尔克书信两封_119 《致俄耳甫斯的十四行诗》概述_123 《里尔克的〈致俄耳甫斯的十四行诗〉》引论_158 第一部第一首十四行诗的评注_169 里尔克是世界上最柔美、精神最充溢的人。 ——瓦莱里 上帝本身一直是里尔克诗歌的对象,并且影响他对自己内心最隐秘的存在的态度,上帝是终极的也是匿名的,超越了所有自我意识的界限。 ——莎乐美 里尔克的世界使我感到亲切,正因为苦难的中国需要那种精神。 ——冯至 里尔克是世界上最柔美、精神最充溢的人。 ——瓦莱里 上帝本身一直是里尔克诗歌的对象,并且影响他对自己内心最隐秘的存在的态度,上帝是终极的也是匿名的,超越了所有自我意识的界限。 ——莎乐美 里尔克的世界使我感到亲切,正因为苦难的中国需要那种精神。 ——冯至 里尔克堪称中国新诗中历久不衰的神话。无论是在30、40年代,还是在现时,对中国诗人来说,他都是一位令人着魔的伟大诗人,一位风格卓越、技艺娴熟、情感优美的现代诗歌大师。 ——臧棣 我是怎样将它做成的,当做献给俄耳甫斯的一个“祭品”!——何为时间?——何时为当下?跨越如此漫长的岁月,怀着完满的幸福,它驰入我豁然敞开的感觉之中。 ——里尔克 第一部 一 那里升起过一棵树。哦,纯粹的超升! 哦,俄耳甫斯在歌唱!哦,耳中的高树! 万物沉默。但即使在蓄意的沉默之中 也出现过新的开端,征兆和转折。 沉静的动物离开自己的巢穴, 奔出澄明消溶的树林; 它们内心如此轻悄, 绝不是缘于狡黠和恐惧, 而是缘于倾听。咆哮,嘶鸣,淫叫 在它们心中似乎很微弱。 哪里没有草棚,收容最隐秘的要求, 哪里没有栖居,它缘于此要求, 带一条穿廊,廊柱震颤不已, 你就为它们创造聆听之神庙。 二 恍若一位少女,从歌唱和古琴 这和谐的幸福中飘然而出 散发清辉透过她春天的面纱 把自己的眠床铺在我耳中。 睡在我身内。一切是她的长眠。 树木,我所赞赏的每一棵树, 可感觉的远方,已感觉的草原, 触动我自己的每一个惊叹。 她睡这世界。歌神,你是怎样 完成她的,她居然不贪恋 这醒时之在?看,她复活又睡去。 何处是她的死?哦,你能否发掘 这个素材,趁你的歌声尚未消歇? 她从我沉向何处?……恍若一少女…… 三 神有此能力。人究竟怎样,告诉我, 才能随神祇穿越狭窄的古琴? 矛盾是人的意义。在两条心路 交会之处,没有阿波罗神庙。 歌唱,如你的教诲,不是欲求, 不是追索终将企及之物; 歌唱是存在。这对神轻而易举。 可我们何时在?他何时转动 地球和星辰,转向我们的存在? 你投入爱情,年轻人,这不是存在, 纵然你的歌声冲出歌喉— 学会忘却昔日的歌咏吧。它流逝。 在真理中歌唱是另一种气息。 一无所求的气息。神境的吹拂。一阵风。 四 哦,你们柔情者,你们偶尔步入 那并非钟情你们的呼吸。 让它在你们脸上分身吧, 再度合一,它在你们身后颤栗。 哦,你们极乐者,哦,你们至福者。 你们仿佛是心灵的开端。 箭矢之弓与箭矢之的。 你们粲然一笑,更久远,含泪痕。 切莫畏惧受苦,沉重之苦, 把这沉重归还给大地之重; 沉重是大山,沉重是大海。 甚至你们幼时手植的树木, 早已太沉重;你们不堪承载。 可是那微风……可是那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