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话研究的基本文献 本书简介: 中国神话学专家袁珂先生撰写的一部全面叙述中国古代神话体系的专著。全书从世界是怎样开始的,黄帝和蚩尤的战争,帝俊、帝喾和舜,羿和嫦娥的故事,鲧和禹治理洪水,远国异人,夏以后的传说等几个方面对支离破碎中国神话作了最全面、完整、通俗的讲述。这次出版选配了近一百五十幅与内容有关的图画,全部为古图古画,使本书具有了收藏价值。书后附有袁珂之子袁思成撰写的怀念父亲的文章“缅怀父亲袁珂”,回忆了袁珂先生的生平和治学情况。 作者简介: 袁珂(1916.7.12—2001.7.14),本名袁圣时,笔名丙生、高标、袁展等,生于四川新繁县。生前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神话学会主席、国际知名学者,当代中国神话学大师。袁珂先生著述颇丰。1950年,第一部神话专著《中国古代神话》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较系统的汉民族古代神话专著,由此奠定了袁珂先生的学术声望。之后,袁珂先生先后撰写了《中国古代神话》、《中国神话选》、《中国传说故事》、《山海经校注》、《中国神话传说词典》、《中国民族神话词典》、《神异篇》、《巴蜀神话》(合著)等20多部著作以及800余万字的论文。袁珂先生的大多数著作在香港、台湾均多次翻印,在国外有俄、日、英、法、意、西班牙、捷克、韩国、世界语等多种译本。其作品被中国、日本、美国、新加坡等国入选学校课本。 目录: 一 神话不是空想出来的/神话的起源和与劳动的关系/反抗神的神的出现 二 中国神话只存零星片段的原因/神话的历史化/诗人和哲学家对于神话的保存与修改 三 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一部古书:《山海经》/《山海经》的图画和文字/《山海经》有散漫和疏略的缺点/还有必要对这部书的文字方面做深入细致的研究 四 神话的演变和发展/神话的迷信/神话和传说/神话和仙话/为什么要研究神话 第二章世界是怎样开始的(上) 一 屈原天问里提出的问题/混沌给忽凿了七穷/阴阳二神经营天地/巨灵“造山川、出江河”/治理洪水受责罚的懒汉夫妇/鬼母吞吃她的儿子/钟山的烛龙神 二 龙狗盘瓠的故事/从盘瓠到盘古/盘古开天辟地/盘古的神力和变化/盘古和烛龙神/盘古的葬所 三 诸神创造人类/汉画里的伏羲和女娲/雷公的被囚和遇救/一颗牙齿的伟大作用/伏羲女娲在葫芦里躲避洪水/哥哥和妹妹的结婚/人类的由来一 神话不是空想出来的/神话的起源和与劳动的关系/反抗神的神的出现 二 中国神话只存零星片段的原因/神话的历史化/诗人和哲学家对于神话的保存与修改 三 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一部古书:《山海经》/《山海经》的图画和文字/《山海经》有散漫和疏略的缺点/还有必要对这部书的文字方面做深入细致的研究 四 神话的演变和发展/神话的迷信/神话和传说/神话和仙话/为什么要研究神话 第二章世界是怎样开始的(上) 一 屈原天问里提出的问题/混沌给忽凿了七穷/阴阳二神经营天地/巨灵“造山川、出江河”/治理洪水受责罚的懒汉夫妇/鬼母吞吃她的儿子/钟山的烛龙神 二 龙狗盘瓠的故事/从盘瓠到盘古/盘古开天辟地/盘古的神力和变化/盘古和烛龙神/盘古的葬所 三 诸神创造人类/汉画里的伏羲和女娲/雷公的被囚和遇救/一颗牙齿的伟大作用/伏羲女娲在葫芦里躲避洪水/哥哥和妹妹的结婚/人类的由来 四 华胥氏之国/雷泽边上的巨人足迹/天梯的种种/都广之野的建木/木神而兼生命之神的句芒/伏羲的创造和发明/“钻木作火”的古老传说/伏羲的后代 五 女娲抟黄土造人/女娲建立婚姻制度/高神庙的欢乐盛会/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的战争/“女娲补天” 六 大蟹和陵鱼/归墟里的五神山/海神而兼风神的禺强/龙伯国大人的开玩笑/仙山的传闻/“黄金时代”的上古/笙簧、芦笙和“跳月”/栗广之野的十个神人/女娲的退休 第三章世界是怎样开始的(下) 一 太阳神炎帝教人民播种五谷/炎帝在医药上的贡献/炎帝的子孙后代/追随赤松子升仙去了的炎帝的小女儿/巫山的朝云和暮雨/“精卫填海” 二 少昊诞生的神话/有趣的鸟的王国/被抛弃在大海里的琴瑟/少昊和蓐收的神职/国王丑受到了应得的惩罚/少昊的子孙后代/“大傩逐疫,穷奇食蛊” 三 颛顼和禺强/颛顼叫重黎隔断了天和地的通路/讲究礼法的颛顼/颛顼的子孙后代和他的鬼儿子们/彭祖长寿的秘密/颛顼叫猪婆龙演奏音乐/颛顼死后的奇怪变化 四 神和人发生了距离/给人带来灾祸的奇禽怪兽/奇怪而于人无害的生物/药用的动物和植物/熊穴、九钟和/山林水泽的鬼神/善良的天帝帝台/古神泰逢前言原序 ——袁珂 沈雁冰先生早年在《中国神话研究》一文里这么说过:“中国神话不但一向没有集成专书,并且散见于古书的,亦复非常零碎,所以我们若想整理出一部中国神话来,是极难的。”二三十年以来,也颇有学者在中国神话的研究方面做了不少的工作,从荒地上开辟了一些约略可行的路径,但是却一直没有人来做整理中国古代神话成为专书的这项工作,而这又实在是很重要而必须做的一件工作。 在我的童年和青年时代,一直就很喜欢童话、神话、传说……这类人民的口头文艺创作,以后涉猎到了古书里的一些神话资料,一方面惊讶其丰美,同时又不能不惋惜其零原序 ——袁珂 沈雁冰先生早年在《中国神话研究》一文里这么说过:“中国神话不但一向没有集成专书,并且散见于古书的,亦复非常零碎,所以我们若想整理出一部中国神话来,是极难的。”二三十年以来,也颇有学者在中国神话的研究方面做了不少的工作,从荒地上开辟了一些约略可行的路径,但是却一直没有人来做整理中国古代神话成为专书的这项工作,而这又实在是很重要而必须做的一件工作。 在我的童年和青年时代,一直就很喜欢童话、神话、传说……这类人民的口头文艺创作,以后涉猎到了古书里的一些神话资料,一方面惊讶其丰美,同时又不能不惋惜其零碎,因此终于不顾自己学识能力的浅薄,竟把它们缀集起来,写成一部比较有系统的完整的东西,就是一九五○年年底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古代神话》。这本小书,尽管还有一些缺点和错误,但因为读者的需要,还是每年都在再版,到一九五五年底,已经印了六版。在书籍出版的几年中,常想抽时间把它再订正和改写一遍,由于种种缘故,这愿望很久没有实现。直到去年,才下定决心要实现改写的愿望,经过读者的敦促、出版机关的赞助、领导上的同意和本人为时将近一年的努力,这一愿望终于实现并且改写完成了。 改写本的篇幅,扩大到几乎是原作的四倍左右,很多章节,都是原作完全没有的,即有也往往面目迥异,可以说不是在改写,而是在另起炉灶地重作。除了旧的材料尽可能地运用进去以外,又加入了两三倍于旧材料的新材料。全书所注明引用的神话传说的片段,不下千条。连同虽引用了而未加以注明的,实在在千条以上。要把这些碎片搜集起来,排比,考订,汰其重复,去其矛盾,扫除其历史学家、哲学家、神仙家所加予的烟瘴,还它的本来面目,把它安排在一个适当的位置上,用艺术的炉火与匠心,熔铸它成为结晶的整体,这工作确实是相当繁杂的。我尝试着这么做了,自然还是做得不够好,不过比较起先前的那本简陋的小书来,总算是又跨进了一步。 在经过彻底改写的这本神话里,视野是大大地扩张了:不但运用进去了许多新的神话资料,并且连好些仙话和传说的资料也都运用进去。这在以前是不敢这么大胆运用的,后来从大诗人屈原的那篇神话、传说、仙话……无所不包的汪洋浩瀚的诗篇《天问》中,才悟出神话、传说和仙话实在不应该那么判然的划分,它们在古代人民的口头传说里,实际上恐怕也是彼此包容,划分不了的。因此我才从谨小慎微的窘境中放开手来,采择了一些历史传说和仙话的资料进去,这么一来神话的时代延长了,神话的领域扩大了,而且触类旁通,左右逢源的结果,连一些看来是哲学里的寓言的东西都复原成了神话资料而被运用进神话去:像《庄子》里的鲲鹏之变,黄帝遗失玄珠,藐姑射仙人…… 在放开视野寻找传说和仙话的资料来充实神话内容的过程中,当然也不是兼收并蓄、不加甄选、随手摘拾的。实际上也还是经过相当的选拣的。例如传说,就尽可能避免近于历史的一类;仙话,也只选取了如赤松子、宓封子、彭祖、师门、啸父、王子乔等几个古仙人的行迹,并没有把《列仙传》或《神仙传》里的仙人们都搬列进去。偶然叙写到一些修仙慕道的小故事时,亦可加以调侃,或斥其虚妄,足见作者在运用这些资料时其态度也和运用神话的资料时有所不同。 古代的风俗习惯:如求雨的暴巫聚尪,逐疫的游行呼噪,高神庙前的唱歌跳舞……都很有趣而且和神话有密切的关系,所以也不惮词费将它们叙写进去;至如有关神话的祖国的壮丽山河、名胜古迹,在谈到的时候,也有意地加以刻画和点染——这也是使视野扩大的因由。 从改写的本书里可以看到:减少了一些不必要的议论,而增加了许多文学笔墨的叙述和描写。这在先前也是没有充分做到的。现在则突破了无谓的拘谨,能够较充分地发挥想像和推想了。这种想像和推想的发挥,尤其在夏以后的一些章节如王亥和王恒的故事、姜太公遇文王等可以见到,使文章在这些地方显得比较活泼而有生气。但是这些想像和推想,仍然是从一定的根据出发,不是架空的玄想。 有些同志希望我用纯文艺的体裁来写作一部神话,不要用目前这种夹叙夹议体;我感谢他们为青年也为文艺着想的好意,将来也许我会尝试为之,大胆地写出那么一部来,可是目前,由于中国神话散碎的特点,又是做初步的整理工作,要不用这种体裁,好些东西就都缀集不起来。用了这种体裁,倒觉得既不失为谨严,又比较方便灵活,所以还是用了。 本书章节后面的注释和引文,花去我的时间和精力并不比正文更少,为的是说明所整理的神话有哪些资料的依据,安排是否恰当,理解是否正确(有的注释和引文还担当着补充正文之不足的任务),同时也为了引起青年们研究古代神话的兴趣,并不是为注释而注释,为引文而引文。所以虽然附以注释和引文,也尽量求其简短。例如内中就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引文,都是摘引。原都在删节处加有虚点“……”的,后来觉得虚点太多,既碍视线,且占地位,于抄录时才一概删掉,只除了文章过于不连贯的几处还保存着以外。我想这当无碍于去查对原书和对所引资料本身做初步的理解的。 郭沫若先生,是我衷心敬佩的一位文艺和学术界的大师,从他对屈原诗尤其是《天问》一诗的研究和翻译,我得到了不少的教益。本书里有些地方对神话资料的理解,就是采取郭先生的成说。但也有的地方,是我的意见和郭先生的意见有出入的,也就不揣冒昧,径自写出了我的意见,以就教于郭先生,略存“百家争鸣”之意,想因此或可得到更多的教诲的。 最后,本书的完成,得到四川大学的领导和图书馆的两三位同志的不少帮助,尤其是图书馆出纳处的两三位同志,热心可感,惠我实多,谨此致谢。请问:关于远古的开头,谁个能够传授? 那时天地未分,能根据什么来考究 那时是浑浑沌沌,谁个能够弄清? 有什在回旋浮动,如何可以分明? 无底的黑暗生出光明,这样为的何故? 阴阳二气,渗合而生,它们的来历又从何处? 穹隆的天盖共有九层,是谁动手经营? 这样一个工程,何等伟大,谁个是最初的工人①? 远在二千三百年以前,我们的大诗人屈原,就在他著名的诗篇《天问》里,发出了一连串关于天地怎样开辟、宇宙怎样构成和谁是天地的开辟者的这类问题。从这些问题里,我们可以看出一些糅混在哲理中的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影子。但因为只提出了问题,没有写出答案,古书里关于这方面的记载又常阙略,生在两千多年以后的我们,要想从这些问题里考见远古神话的真相,就很是困难了。 有一个类乎神话的寓言,记载在上述诗篇时间稍早一点的一部古书《庄子》里。故事说:南海的天帝叫(同倏),北海的天帝叫忽,中央的天帝叫混沌。和忽两人常到混沌那里去玩耍,混沌招待他们非常殷勤周到。有一天和忽在一块儿商量怎样报答混沌的恩德。他们说,每个人都有眼耳口鼻等七窍,用来看呀,听呀,吃东西呀等等,偏那混沌一窍也没有,未免美中不足,我们不如去替他凿出几窍来。于是就带了斧头、凿子之类的工具,去给混沌凿窍。一天凿一窍,七天凿了七窍。但是可怜的混沌,经他的好朋友这么一凿,却“呜呼哀哉,寿终正寝”了②。 这个有点滑稽意味的寓言,包含着开天辟地的神话的概念。混沌被、忽——代表迅疾的时间——凿了七窍,混沌本身虽然是死了,但是继混沌之后的整个宇宙、世界却也因之而诞生了。 混沌,在中国古代神话里,确实是一个天神的名字。《山海经?西次三经》说,西方的天山上,有一只神鸟,形状像个黄布口袋,红得像一团红火,六只脚四只翅膀,耳目口鼻都没有,但却懂得歌舞,名字叫做“帝江”③。帝江(混沌神)帝江就是帝鸿,也就是那个作为中央上帝的黄帝,所以《庄子》寓言便直接把他当做是中央的天帝。至于有人说混沌是黄帝的儿子,那倒恐怕是较后起的传说④。 不管混沌是天帝或天帝的儿子,除了追求“返乎自然”、“不识不知”、“无为而治”的道家以外,是没有人欢喜这个黑糊糊黏连成一片的混沌的。所以后世的传说,混沌是被丑恶化了。《神异经》里说混沌是只既像狗又像人熊的野兽,有眼睛却看不见,有耳朵却听不着。因为是个“睁眼瞎”,自己走路很艰难,但别人到哪里去他却知道。遇着那有德行的人,他就一股蛮劲地去抵触他,遇着横行霸道的恶人,他反而伏伏贴贴,摇头摆尾地去依靠着他。这种卑贱的脾气,实在是天然生成。平常没事的时候,这家伙,总爱自己咬着自己的尾巴,回旋着,仰面朝天,哈哈大笑⑤。从这个传说里,可见人们对于和黑暗差不多同义的混沌,实在是没有很好的感情的。 正式的关于开天辟地的神话,是出现在汉代初年的一部叫做《淮南子》的书里。大意说,当上古还没有天地的时候,世界的景象只是幽冥混沌,看不出一点形迹。混冥之中,慢慢生出了两个大神,一个是阴神,一个是阳神,在那里苦心经营天地;后来阴阳判分了,八方的位置也定出来了,阳神管天,阴神管地,这样就形成了我们的世界⑥。 可是这个神话,哲学的意味过于浓厚,实在不能引起我们太多的兴趣。 比较能够使我们发生兴趣的,是另一部书上记载的一个叫做“巨灵”的天神,说他是和“元气”一齐降生下来的,又叫“九元真母”,本领极大,能够“造山川、出江河”⑦,看来,是有做造物主的资格了。这神,据说是出于汾水的尾闾⑧,原本是个河神,为了他曾经在华山显过一番手段,把那横亘在黄河中途的华山,“手荡脚蹋,开而为两”,使河水可以一直从华山经过,不必绕道曲行,至今华山上巨灵开山的手脚迹印还宛然存在⑨。恐怕正是为了这类的传说,道家方士们才把这可爱的河神推升成了开天辟地的造物主;可是一经这样矫揉造作的雕饰,素朴的神话反而湮没不彰了。 说到河神巨灵,不禁使我们想到古代传说中那一对治理洪水的懒惰的巨人夫妇的故事。据说当天和地刚刚建立起来的时候,大地上就有洪水泛滥,上帝就派遣巨人朴父和他的妻子两人同去治理洪水。这一对夫妇,真可算是硕大无朋,他们的身子各有千里之高,腰围的大差不多也就和身子的高相等。这胖冬瓜似的两个肥汉,对于治水这件辛苦的工作当然是很感苦恼的了。所以他们一点也不用心,肤皮潦草地把工作干下去,只图早些了事。他们开导的江河,有的地方挖深了,有的地方挖浅了,有的地方淤塞起来了,有的地方被阻挡住了:全部工程简直搞得一团糟,许多年以后才又劳烦大禹爷重新来把洪水治理一番。天帝恼怒他们的懒惰懈怠,就罢免了他们的职务,责罚他们赤精着身子,一丝不挂,肩靠肩站在东南角的大荒之中。他们不喝水也不吃饭,不怕冷也不怕热,只喝点天空中的露水,便能充饥。一直等到黄河的水澄清,才能让他们夫妻“官还原职”。但要黄河的水澄清,据说要海与河断绝交流,这当然是绝对办不到的事⑩,于是这一对懒汉夫妇就只好永远光着屁股站在荒野地上晒太阳了。 朴父夫妇的故事,那朴野处倒正是古代神话的本貌,两人的行径——治河——也有点类乎开天辟地的人物的行径,但可惜记载下来的故事似乎不十分完全,而两人的品行确实也并不很好,要设想他们是造物主或是人类的祖先,那未免是太过甚了。 除此而外,还有“鬼母”的神话。这鬼母,住在南海的小虞山,又叫鬼姑神,虎头龙足,蟒眉蛟目,形状奇伟古怪。她的本领更是大极了,能够生产天、地和鬼。一次就能生产十个鬼,早晨生下来,到晚上她就把她的鬼儿子们当点心吃下肚子去。这身份也有点像造物主的身份,可惜是鬼,吃儿子的行为实在也并不体面,所以终于只好是“鬼母”罢了。 烛阴(烛龙神)我们要找开天辟地的人物,最后还是不能不想到较早的古籍《山海经》里所记述的那个钟山的烛龙神。这神,是人的脸,蛇的身子,红色的皮肤,身子有一千里长。眼睛生得很特别,像两枚橄榄般地直竖着,合拢就是两条笔直的缝。这神的本领很大,只要他把眼睛一张开,世界就成了白天,眼睛一闭拢,黑夜就降临大地。吹口气就彤云密布,大雪纷飞,成为冬天;呼口气马上又赤日炎炎,流金铄石,变成夏天。他蜷伏在那里,不吃饭,不喝水,不睡觉,不呼吸——一呼吸就成为长风万里。他的神力又能烛照九重泉壤的阴暗,传说他常衔着一支蜡烛,照在北方幽暗的天门之中,所以人们又叫他做“烛阴”。 论起烛龙的形貌和本领,实在是很有做造物主的资格了。但因为他还明显地残留着动物的形体,未能像其他有名的天神那样的人化,所以虽然相貌奇伟,本领极大,到底没有人肯把他当做造物主看待,只好退居为一山的山神,也可算得是遭际不幸了。 ①《楚辞?天问》:“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暗,谁能极之?冯翼惟象,何以识之?明明暗暗,惟时何为?阴阳三合,何本何化?圜则九重,孰营度之?惟兹何功,孰初作之?”这里所引,系郭沫若先生《屈原“天问”的译文》中的第一、第二两段,见《人民文学》一九五三年五月号。 ②《庄子?应帝王》:“南海之帝为,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混沌,与忽时相与遇于混沌之地,混沌待之甚善。与忽谋报混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而混沌死。” ③《山海经?西次三经》:“天山有神鸟,其状如黄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浑敦无面目,是识歌舞,实为帝江也。” ④《山海经?西次三经》“帝江”下毕沅注:“江读如鸿,《春秋传》云:‘帝鸿氏有不才子,天下谓之混沌。’是此。”《史记?五帝本纪》解引贾逵云:“帝鸿,黄帝也。”按毕沅引《春秋传》云云,恐已为后起的传说,古谊当以黄帝即混沌。 ⑤《神异经》:“昆仑西有兽焉,其状如犬,长毛四足,似熊而无爪。有目而不见,行不开,有两耳而不闻,有人知往。有腹无五脏,有肠直而不旋,食物径过。人有德行而往抵触之,有凶德则往依凭之。天使其然,名为‘混沌’。空居无为,常咋其尾,回转仰天而笑。” ⑥《淮南子?精神篇》:“古未有天地之时,唯象无形,窈窈冥冥,有二神混生,经天营地,于是乃别为阴阳,离为八极。”高诱注:“二神,阴阳之神也。” ⑦《路史?前纪三》注引《遁甲开山图》:“巨灵与元气齐生,为九元真母。”又《文选?西京赋》李善注引同书:“有巨灵胡者,偏得坤元之道,能造山川,出江河。” ⑧《路史?前纪三》:“钜灵氏出于汾。”注:“汾水之上也,其地隆起若尻然。” ⑨《水经注?河水》:“华岳本一山当河,河水过而曲行,河神巨灵,手荡足蹋,开而为两,今掌足之迹仍存。” ⑩现在在党的领导下,用科学方法治理黄河,是可以使黄河的水澄清的,但在古人的想像中,这乃是绝对办不到的事。 《神异经》:“东南隅大荒之中,有朴父焉,夫妇并高千里,腹围自辅。天初立时,使其夫妻导开百川,懒不用意,谪之并立东南。男露其势,女露其牝,不饮不食,不畏寒暑,唯饮天露。须黄河清,当复使其夫妇导护百川。古者初立,此人开导河,河或深或浅,或隘或塞,故禹更治,使其水不壅。天责其夫妻,倚而立之,若黄河清者,则河海绝流,水自清矣。” 任《述异记》:“南海小虞山有鬼母,能产天地鬼。一产十鬼,朝产之,暮食之。今苍梧有鬼姑神是也。虎头龙足,蟒眉蛟目。” 《山海经?大荒北经》:“(烛龙)直目正乘。”毕沅注:“乘,朕字假音,俗作朕也。”按朕的意思本为舟缝,引申之,他物交缝处俱可称朕。 《楚辞?天问》:“日安不到,烛龙何照?”洪兴祖补注引《诗含神露》:“天不足西北,无有阴阳消息,故有龙衔火精以照天门中者也。” 《山海经?大荒北经》:“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是烛九阴,是谓烛龙。”又《海外北经》:“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暝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身长千里。其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钟山之下。”二神盖是一神,故合为之。 《广博物志》卷九引《五运历年纪》:“盘古之君,龙首蛇身,嘘为风雨,吹为雷电,开目为昼,闭目为夜。”据此,可见盘古和钟山烛龙神的形貌本领,几乎完全相同,所以说烛龙“很有做造物主的资格”。 如下面就要讲到的人首蛇身的伏羲、女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