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丰盛的筵席


作者:齐宏伟     整理日期:2015-11-04 14:34:05

 本书选取了20本文学经典,对其信仰内涵进行深入挖掘,向读者展现经典少有人知却又是至关重要的那一面。“经典之为经典,就在于蕴含其中的‘想法’力图在**程度上反映真、善、美,它们对真、善、美是一种‘澄明’而不是‘遮蔽’。”作者如是说。所以读经典,对真、善、美的饥渴是不可或缺的。本书正是写给那些面对丑恶特别是自己的丑恶如坐针毡之人的。在这样一个污秽横流的时代,本书将带你走进一座座精神宝库,去寻找那能涤荡灵魂的清冽古泉。本书简介:
   本书作者认为,与中国文学传统相比,在世界文学史上,存在着一个迥然有别的文学传统,可以称之为信仰文学传统,即基督教文学传统,它是对人类精神影响最大且迄今为止最有活力的传统!本书选取了20本经典来对这一传统进行阐释。作者所选取的绝大部分都是震古烁今,名扬中外的作品——比方说《圣经》,比方说《哈姆雷特》、《复活》、《双城记》,比方说《简·爱》、《傲慢与偏见》,比方说《纳尼亚传奇》、《魔戒》,比方说《忏悔录》(奥古斯丁)、《天路历程》、《卡拉马佐夫兄第》,等等。很多人对它们都很熟悉,对其解读也各异其趣,但作者在这本书中将引导大家发现,这些书有着相同的精神气质,在其最深处,它们都直指人性的真实,把人带向那可以为之生为之死的永恒真理。如果你进入一座森林,发现其中的很多巨树都歪向同样的方向,你应该会感到震惊。本书是一本会让你震惊之作,因为它告诉你人类文学史上很多如雷贯耳的作品都指向同样的方向。方向!方向!方向!如果你觉得自己走在人生的旷野之中,寻找永恒的归宿,却找不到方向,这本书将是一个很称职的向导。
  作者简介:
   齐宏伟,著名灵性文学作家,著有《信与思》、《一生必读的关于信仰与人生的30部经典》、《文学·苦难·精神资源》、《鲁迅:幽暗意识与光明追求》、《心有灵犀》、《彼岸的跫音》、《鲁迅:幽暗意识与光明追求》、《歌手》、《目击道存》(编)、《野麦子》、《书中之书讲演录》、《与上帝拔河》、《上帝的火柴》等书。
  目录:
  为何一定要读?/代序1
  罪恶与救赎——《圣经》赏析与导读1
  忏悔与颂赞——《忏悔录》赏析与导读23
  地狱与天堂——《神曲》赏析与导读41
  复仇与延宕——《哈姆雷特》赏析与导读62
  堕落与盼望——《失乐园》赏析与导读81
  理性与人性——《思想录》赏析与导读99
  朝圣与天路——《天路历程》赏析与导读117
  障碍与婚恋——《傲慢与偏见》赏析与导读141
  压力与尊严——《简·爱》赏析与导读160
  限制与越界——《白鲸》赏析与导读180
  革命与牺牲——《双城记》赏析与导读197
  奴役与自由——《卡拉马佐夫兄弟》赏析与导读215
  道德与自省——《复活》赏析与导读241 为何一定要读?/代序1罪恶与救赎——《圣经》赏析与导读1忏悔与颂赞——《忏悔录》赏析与导读23地狱与天堂——《神曲》赏析与导读41复仇与延宕——《哈姆雷特》赏析与导读62堕落与盼望——《失乐园》赏析与导读81理性与人性——《思想录》赏析与导读99朝圣与天路——《天路历程》赏析与导读117障碍与婚恋——《傲慢与偏见》赏析与导读141压力与尊严——《简·爱》赏析与导读160限制与越界——《白鲸》赏析与导读180革命与牺牲——《双城记》赏析与导读197奴役与自由——《卡拉马佐夫兄弟》赏析与导读215道德与自省——《复活》赏析与导读241磨难与挚爱——《四首四重奏》赏析与导读263巫术与天道——《狮子、女巫和魔衣柜》赏析与导读282奇幻与真实——《魔戒》赏析与导读303憎恨与饶恕——《冰点》赏析与导读326沉默与回应——《沉默》赏析与导读348艺术与勇气——《癌症楼》赏析与导读368自我与偶像——《玛卓的爱情》赏析与导读385中文阅读与参考书目401 为何一定要读?/代序从《盗梦空间》说起 “这个世界上最具可塑性的寄生生物是什么?”电影《盗梦空间》主人公这样问。“是想法。一个简单念头可以造出城市。一个简单念头可以改变世界并重写一切规则。这就是为什么我要在梦中把它偷出来。”他这样答。当然,这位盗梦高手也可在与人相遇的梦中把一些想法悄悄塞给别人,让人在不知不觉间受其想法“传染”。我们远比自己想的要脆弱,说到底我们无法不在“想法”中生存。在很大程度上,是“想法”占有我们,而不是我们占有“想法”。这听起来很恐怖!“好在这只是一场电影。一旦放映厅中的灯光亮了,一切也就过去了。”你这样对自己说,“在生活中,我们根本不可能和别人的梦相遇啊。”是的。然而,这个世界上有能与别人的梦相遇的补偿“机制”!那就是文学。文学正是以其“撒谎的艺术”骗你没有任何防备,就像梦以其“这不是真的”来骗你卸下层层盔甲。然后,一些早被设计好了的“想法”就会出其不意地乘虚而入,占据你的大脑,修改你的生活。“这听起来像病毒感染。”但谁说坏的作品不似这样感染你的病毒呢?想想希特勒《我的奋斗》那可怕的影响力吧!“那我就拒绝读书,拒绝读文学,拒绝看电影、电视!”这是因噎废食!从没一个人因为怕吃有毒食品就拒绝吃饭。头脑不能空着,就像胃不能空着一样。唯一的好方法是读那些伟大经典。经典之为经典,就在于蕴含其中的“想法”力图在最大程度上反映真、善、美,它们对真、善、美是一种“澄明”而不是“遮蔽”。文学经典正是如此四大名著精神密码之一:儒家与“入世”我们生来并不是精神上的自有者,经典是喂养我们的精神乳汁。读什么样的经典,就被塑造成什么样的精神。有句谚语说:“你就是你所吃的。”这话引申一下也对:“你就是你所读的。”读四大名著长大的中国人,血脉里流淌的正是地道的中国精神。我们当然不能因为这些精神,这些“想法”是中国的,就拒绝与世界经典对话。正是在进一步对话中,我们更加清楚地认出我们自己。前些日子,我见书店有绣像本线装四大名著,翻开来看看爱不释手,就索性买回家,趁暑期有空,细细把四部巨著又品读了一遍。读完后,才发现我们以前读错了。以前读四大名著,总往社会历史和现实生活方面扯,动不动就说这部作品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种读法不能说本身多错,而是忽略了更重要的东西。对四大名著来说,更重要的东西是什么?这遍重读,我读到的分明是中国人的精神密码和中国人的灵魂求索,读到的是那些珍贵无比的“想法”。四大名著其实都在回答一根本问题:人生天地间,到底该咋活?它们都想从精神高度为人找出路,为人生找活法。它们找的出路和活法,和中国文化息息相关。简言之,《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深受儒家影响,走“入世”路线;而《西游记》和《红楼梦》深受佛道影响,走“出世”路线。“入世”路线的人生设计,对国人影响自是非同小可,因其中蕴涵着非常了不起的高超智慧。儒家从根本上看到一个人不能关起门来做人,不能成为“自了汉”,所以,就为人找到令其可以功德圆满的舞台。这个舞台,就是政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梦,统摄在“内圣外王”的道和“练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路中。所以,《三国演义》以一部伟大文学作品完成此设计,并不是对历史故事的简单演义。那些把文学人物还原为历史人物,把文学故事还原为历史故事的努力,都找错了方向。这部巨著还塑造了明君刘备和贤相诸葛亮的光辉形象,完成了中国人最伟大的人格设计。而“三顾茅庐”和“鞠躬尽瘁”的典故背后,又凝结了多少中国人的梦想和盼望。此设计甚至以精神超越历史。我们明知蜀国六出祁山,损兵折将,致使国库空虚和最后惨败,但还赞赏这种“士为知己者死”的忠义精神。我们明知刘备带那么多百姓逃跑又无力保护他们,是战略失败,但我们记住的仍是赵云“七进七出”的忠勇和张飞当阳桥前那声断喝的威武,而不是曹操的才能和胜利。《三国演义》的伟大在于让我们能超越成败来看英雄。而这些英雄在政治舞台上所为之厮杀的,是中国人千年不灭的“大同”理想。作品名为“三国”,其实是从统一写起,又收尾于统一。大同理想的光辉代表,是蜀而不是魏和吴。所以,“尊刘抑曹”是《三国演义》的公开秘密。很多人想为曹操平反。其实,在中国儒家文化传统中,曹操永不可能得到平反,因“名不正,则言不顺”,曹操是“赘阉遗丑”,不像刘备是汉室宗亲和中山靖王之后。曹操才华再高,本领再大,在儒家看来,永远不是英雄。他只是奸雄(甚至不是枭雄)。《水浒传》对人生的设计基本也是这样的思路,只不过它“剑走偏锋”,用的竟是造翻路线。但其骨子里,不管是宋江还是吴用,早有“受招安”思想。正路走不通,不能通过正常渠道被皇帝使用,只好走此险路,落草为寇,等力量壮大了,成为不可小觑的力量了,再受招安为皇帝所用也不迟。这同样是一个政治舞台,只不过战场不再是塞外边关,而是搬到了水泊梁山。《水浒传》又名“忠义水浒传”,宋江把梁山“聚义厅”改为“忠义堂”,堂前树立的是“替天行道”大旗。这正是宋江高明处。不少人觉得宋江和刘备一样,都是只会哭和逃的窝囊废,却看不到他们高超而犀利的政治眼光。那么多人死心塌地为他们卖命,这当然是有原因的。他们是儒家的理想人物。金庸《神雕侠侣》中,死守襄阳的郭靖大侠对杨过说,“为国为民”,才是“侠之大者”。刘备也好,宋江也罢,他们都有忧国忧民和为国为民的热肠,愿为国捐躯而不惜,才成为可歌可泣的英雄。儒家的英雄,不在武艺多高,而在忠义之“场”多强。不过,话又说回来了,人生天地间,为何一定要对皇帝忠心?为何一定要有个皇帝才能完成对自身的人格设计?这就是儒家的精神密码了。大体而言,儒家认为皇帝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天道。先秦还有以天道批评王道的传统。但自汉朝后,这种批评意识越来越弱,皇帝干脆成了“天子”,他的话也就是“奉天承运”的“圣旨”了。于是借助忠君,儒家在人格设计上也就完成了“天人合一”的追求。故而,“练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就成为儒家不可触碰的底线。这种设计,其高明一面,是打造了一个理想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秩序乃至宇宙秩序,并把这种秩序给神圣化。君要有君的样子,就要照天道来为君;臣要有臣的样子,就要照天道来为臣。这样,君臣相安,造福黎民百姓。这正是桃园结义的精髓——“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人,都有极深的生命自发冲动,但这种冲动只有跟稳定的文化系统结合,才能开花结果。这是英国思想家波兰尼研究人类文明史后得出的结论。儒家提供了一种高明的、稳定的文化系统,把生性冲动的个体归并、收拢在这个超稳定系统中。不管是叱咤风云的张飞,还是豪迈奔放的李逵,都在其中肝脑涂地、九死不悔,他们都是这个文化系统的保护者,而不是这个文化系统的叛逆者。但问题也来了,个体难道只是国家、社稷和社会秩序的工具?秩序是重要的,但秩序本身又是为了啥?所以,庄子批评儒家说“中国君子,明乎礼义而陋于知人心”,而老子更是抨击儒家秩序根本说:“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用今天的话来说,儒家设计的人生路线,常以外在因素扼杀了生命本真。所以鲁迅才借狂人之口高呼仁义道德“吃人”!这在《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中都有反映。前者,猎户刘安为了款待刘皇叔,竟不惜把发妻杀了,作者借刘皇叔之口对此大加赞赏。凭什么有的人命贵,有的人命贱?而低贱者还一定要兴高采烈地为“人神”献祭?而《水浒传》中的宋江,怕自己被陷害后,李逵会反了朝廷,一来坏了梁山忠君的名声,二来也想为皇帝除去一祸,竟毒杀好友李逵,反说这是为李逵好。在儒家世界中,忠与义难免有时会打架。比如关羽,他因受曹操知遇之恩,便在华容道义释曹操,这就在对兄长刘备的“忠”上大打折扣。因此,关羽在放走曹操后,又大喝一声,把曹操吓下马。这也暴露了他的复杂心绪,这正是儒家片刻失语。而且,儒家鼎力塑造的理想人物,不管是刘备,还是宋江,怎么看怎么像是“假好人”,总没曹操那样的“真小人”可爱。这和儒家原来的设计理想恰好相反,也暴露出儒家的大问题,那就是伪善。在《三国演义》中,给人印象特别深的,是刘备的哭和曹操的笑。曹操笑掉了他的政治资本,而刘备靠着会哭,迎来天下归心。于是乎,哭就成为一种表演,而且要演到真诚无比。就像诸葛亮在葬礼上大哭周瑜,哪怕他心下雪亮:周瑜是他气死的。总之,那些会表演的人,吃得开。“识时务者为俊杰”,“中庸”就成“圆滑”的代名词。四大名著精神密码之二:道家与“出世”故而,在“上朝廷”之外,才有“走流沙”的人生设计。一开始是道家,后来是佛教。这才有了《西游记》和《红楼梦》。有了政治,却弄得心魂没了安顿。这是儒家致命问题所在。人,并不只是政治活物,人除了政治渴望,还有灵魂安顿的渴望。所以,才有了佛教入中国。儒家缺少对灵魂安顿的关注,因为“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子不语怪力乱神”。所以,才有了佛教的生存空间。这是针对中国文化基因缺陷而来。你看,《西游记》的孙悟空一开始所寻求的,并不是一时衣食无忧的安顿,也不是人间功名利禄,而是怎样摆脱死亡、获得长生。佛教看世界比较负面,更不会把政治抱负视为人的根本追求。佛教认为世界有如此多苦难,皆因人的欲望本身,所以,人需要修行。西天取经的过程,就是一个修成正果的过程。人要经过一次次考验,经历一回回磨难,最终靠自身意志和佛法引导,修成正果。这样的人生设计,无须诉诸外在政治舞台,而是回到自身修行,让人心无旁骛别无他求,最后也就有容乃大、无欲则刚。而《红楼梦》更是以佛道思想批评儒家思想。特别出名的是那首《好了歌》:“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宝玉一生鄙夷功名,甚至把那些喜欢往上爬的人称之为“禄蠹”。正是在这一点上,他和黛玉心心相印,因她从不劝他走“仕途经济”。不少人讨论贾宝玉到底该娶黛玉还是宝钗,还有不少人觉得宝钗比黛玉出色得多。这实在曲解了“红楼”。曹雪芹对宝玉和黛玉心心相印写得很清楚。他拼命冲决罗网,才用心血塑造出这样两个光彩照人、敢于叛逆的“新人”,我们怎能忽略了他的意图而“乱点鸳鸯谱”?宝玉和黛玉敢于叛逆的思想来源是什么?那就是道佛思想。在“仕途经济”这条路之外,曹雪芹看到了人生另种可能。最终,宝玉走向世外,“落得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而曹雪芹开出的这路,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同样归结到“悟空”上,《西游记》强调修行,而《红楼梦》推重顿悟;《西游记》强调意志,而《红楼梦》推重情感。把情感上升到这么高类似本体性终极地位,扩大情感在顿悟层之重要,而非一味否定,此乃曹雪芹过人智慧处。道佛人生设计,高就高在不走社会入世之路,因入世会带来妥协,而是走自然归隐之路。在回归自然的旅程中,为灵魂做减法。从“有为”到“无为”,从“入世”到“出世”,从“政治”到“宇宙”,从“社会”到“自然”,给人生一大转身。所以,在《西游记》中,以世外贬世内。而在《红楼梦》中,曹雪芹刻意让“水做的骨肉”的女儿世界与“泥做的骨肉”的男人世界形成强烈对比,每一个充满清新、灵气的女儿离开大观园走向“浊臭逼人”的男人社会,都令宝玉悲从中来、痛不欲生。但这一设计的局限性也很明显,因为人毕竟还要活在社会上,活在这个世界上,不可能人人都出家和出世了事。因此,儒家才批评道家和佛家是“自了汉”。看破了红尘,那为何就不能看破这“看破”呢?换个说法,努力于不执着本身是不是也是一种执着?儒、道吵了千年,但对于“入世”和“出世”的难题还是难以解决。所谓“以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只是说来好听,根本没真成功过。四大名著合在一起,就是中国文化传统的境界式超越之路。这样的人生设计,先就假设了人性的“光明意识”,假设人人可以成圣,人人可以成佛、成道。故而,这一传统有强烈的“人神”情结,忽略了人性深处幽暗面。所以,《西游记》鼓励修行,但猪八戒的惫懒顽劣似更深入人心;《红楼梦》针砭执着,偏偏宝黛的偏执更令人同情;《三国演义》强调忠义,反而“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名言令更多人共鸣;《水浒传》大赞招安,到头来众英雄们怎么看怎么像不得好死。因此,中国文化传统的人生设计,在现实面前,往往从光明始,以幽暗终;从良善始,以邪恶终;从刚正始,以妥协终。从骨子里说,我们对人无限升华的能力过于自信,对人性又看得过于简单。我们只在平面上,到底是“入世”还是“出世”路线上吵,似乎从没在立体上,在“天人合一”的前提上,在从地上搭建天梯的可能性上吵。似乎,人生只要转个方向,从自然到社会,或从社会到自然,变一下就行了。真这样吗?此一时彼一时。两次世界大战之后,对于今天的我们,这样的想法是不是太天真了些?这些伟大的力图反映真、善、美的“想法”,到头来反成“遮蔽”而不是“澄明”!重审根基,再次取经真正带来“澄明”而不是“遮蔽”的文学经典在哪里?“我们整个的基础破裂了,大地裂为深渊。”帕斯卡尔在《思想录》中早就这样说过。我们注定要先审视这似乎没有根基的根基,然后才能重新开始探索。1864年,俄罗斯文学大师陀思妥耶夫斯基发表《地下室手记》。正是从这部作品始,陀思妥耶夫斯基重新发现了人。原来人并不总是按理性和自由意志生活,甚至并不总在追求幸福。人的自毁冲动甚至和超越冲动同样强烈。小说中,这个地下室人发现了人性的秘密,那就是为了一个戈比可以出卖整个世界,为了自己有茶喝,可以让整个世界毁灭。这样复杂多变的人性,以及人性深处这么多的幽暗和邪恶,并不只在他里面,而是藏在每个人里面。这种幽暗,比任何包医百病的人性乐观主义者所能承认的都多。只有承认了这一前提,在反思人性幽暗的基础上,新的人生设计才有可能重新进行,作家才有可能进一步靠近真、善、美。“人是一个秘密,必须要去识破。”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给哥哥的一封信中这样说过。他“识破”这“秘密”了吗?是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至少部分“识破”了。于是,才有了后来的《卡拉马佐夫兄弟》。这正是和中国文学传统迥然有别的传统,这正是和中国文学精神判若云泥的精神!尽管,双方都在关注人、人性、人生和人世,也都在力图“澄明”而非“遮蔽”。我把这一迥然有别的精神传统称之为信仰文学传统,即基督教文学传统——对人类精神影响最大且迄今为止最有活力的传统!“影响最大”且“最有活力”,为什么单单是它?我用这本书所大力引荐的20部经典,而不是一篇序言来回答。但在这里,我还是可以先概括一下——首先,这一传统思考的出发点是从人性幽暗面开始的,因有对人类根深蒂固罪性的认识而卓尔不群、入木三分。其次,其思考过程强调困境与救赎模式,强调最深刻的危机意识,这一意识并不因转向社会或自然而轻易解决,这为人性的萎缩与升华、人生的沉沦与超越提供了动力与穿透力。最后,其思考落脚点则以道成肉身精神进入世间又以彼岸世界盼望出离世间,给人世带来深切牵挂和盼望,也给探索者提供了“终极关怀”,这种纯粹信仰情怀“在世而不靠世”,使人可以带着终极精神但执着不离世。故而,我把这一文学精神归结为“神圣情怀——幽暗意识——盼望精神”为支撑的三角形架构,和中国文学精神“自然情怀——光明意识——追忆精神”的三角形架构形成强烈对照。读者感兴趣的话,可去翻阅拙作《文学·苦难·精神资源》,不再饶舌。这当然不是说中国文学就没有自己的宗教情怀和信仰精神,而是说和基督教文学的宗教情怀和信仰精神相比,我们的这种情怀和精神并不强烈和纯粹。而从与真、善、美相连接的意义上说,我们的文学传统在“澄明”的同时带来了许多“遮蔽”,这更要引起我们警觉。“孤芳自赏”如果还有点可取的话,但到了“坐井观天”、“画地为牢”甚至“闭目塞听”,那就只剩下可怜、可鄙甚至可耻了。其实,唐玄奘西天取经,不就表明当时的中国需要佛教吗?而历史证明,佛教后来也成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已没人认为因为佛教是外来的,就不适合中国。那佛教为何要引进中国?在我看来,这是因为中国以儒道为支撑的传统文化缺少了对彼岸和天国的关注。中国传统向来强调以道德代宗教,但道德能否代替宗教?我认为不能。所以,佛教才以轮回、修行、涅槃等教导来抚慰国人痛苦的灵魂。只不过,佛教强烈的宗教色彩慢慢被中国文化同化,从小乘走向大乘,从修行走向顿悟,越来越圣俗不分,越来越功利化和世俗化,最后并没完成抚慰灵魂的神圣使命。中国传统文化的确非常优秀,但那是一种农业的、静态的、专制社会中的文化形态,在世界文化大潮中,它自身并没有突破和更新成现代文化。这就好比一个孩子,他小时候穿的那件衣服非常合身、美观,但这个孩子长大了,再穿那件衣服已不可能,也没必要。文化如衣服,并非一成不变。文化是为了人,人不是为了文化。人只要更新了,就会有更新了的文化。这些道理很简单,但在中国传播遇到的阻力却非常大。这是因为我们有着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结和隐蔽的阿Q“精神胜利法”。通过这20部信仰文学经典导读,我渴望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画满窗户,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顾城诗),让人们看到脚下深渊和头顶星空,重新思考信仰与真理。孔子早知“民无信不立”,他认为信仰精神对民众来说,比国有军队和百姓吃饭更重要。“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但信仰是什么呢?真理是什么呢?他承认自己并不知道,他说“朝闻道,夕死可矣”!所以,我们当然要去问问那些拥有了为之生为之死的真理的人们。我们需要孔子这样的眼光,需要玄奘那样的大勇精神,需要“五四”志士们的献身魄力,然后再次西天取经。只是,这次取的不是西方文化,而是“经”,是种植在别种文化中的宇宙信念和普遍真理。我们得先有勇气承认我们没有,才能有谦卑的心去学人家。学后,我们才发现这不是用西方文化取代中国文化,而是要超验信仰和绝对真理自上而下地注入我们的语境,从而使我们得到更新、转化和成全,从而在这块土地上更幸福、更美好地生活。我们要取来种子,而不只是运来果子。信仰和真理的种子,在任何文化土壤中都能开花结果,否则它就不是信仰与真理。这就是我们一定要读信仰文学经典的理由。基督教文学经典,蔚为大观。此书据本人多年研读,按时间顺序,选20部加以导读。最后三部列入经典,也许会有争议,但那是古老信仰在东方土地上开的花、结的果,它们可以证明信仰在东方并非水土不服。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曾说同一部《红楼梦》,“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而本人秉承一向倡导的“体贴”和“同情性理解”思路,沿作者命意“入思”,顾及作为历史传承的“支援意识”,兼及“文学是人学”与“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而这一切背后,则要挖掘文学之为文学的精神资源,和作家非说不可的那些“想法”,也念及身处中国和当下的读者。过去,我开设文学经典导读课前喜欢给人放电影《盗梦空间》,也喜欢开卷前以“潜心求学,谦心求道”与学生们共勉。在此,也斗胆把这八个字赠给一同上路的读者。准备好了吗?出发!





上一本:再不疯狂,我们就老了:错过的,你都不会再有 下一本:写小说的艺术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丰盛的筵席的作者是齐宏伟,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