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留给回忆


作者:李冰     整理日期:2015-11-04 14:32:20

这本《留给回忆》,是李冰同志在国务院新闻办外宣办和在中国作协工作期间的手记。真实记录了作者在任国家新闻发言人和中国作家协会领导期间的工作与思考。无**等文字与情怀,断无此真实而生动之手记。其中,有对中外文化的比较与思考;有与文化名人的交往和友谊;也有对作家使命、文学创作诸问题的探索与感悟。旁征博引,思接千载。亲切而从容不迫的叙述,尽显文章之锦绣,眼界之高远,胸怀之广阔。
  本书简介:
   一本写文学与文学圈的散文随笔集。第一部分写了文坛上的文人轶事;第二部分是关于文学理论问题的思考;第三部分主要集中写了作家的追求与使命。语言流畅,文字简洁,有思想,有激情,更具一定史料价值,可读。
  作者简介:
  李冰,男,1949年11月出生于黑龙江安达市。中共第十八届中央候补委员,政协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委员、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 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1969年至1978年在大庆油田工作,曾任大庆油田团委副书记;1978年至1989年在团中央工作,曾任研究室副主任、青工部长;1989年至1994年在中央办公厅工作,曾任调研室政治组组长;1994年至2008年曾任中央对外宣传办公室副主任、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主任;2008年至2014年任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副主席。先后在吉林大学经管学院攻读经济管理专业经济学硕士学位,在吉林大学行政学院攻读政治学专业获法学博士学位。
  目录:
  贤人与旧事
  纪念巴金学习巴金/43
  与鲁院学员谈心/96
  季老给中国文学留下两道“题目”/174
  一次极特殊的采访/181
  记住这警世名言/184
  人们不会忘记/197
  电影《刮痧》引出的话题/213
  中华文化能征服俄罗斯人吗?/217
  《感知中国》在巴西、阿根廷/224
  用中国画笔彩绘“同一个世界”/248
  赴港拜会金庸/224
  说说杨绛的刚强/224
  文情与思辨
  浅论提升文学境界/3贤人与旧事纪念巴金学习巴金/43与鲁院学员谈心/96季老给中国文学留下两道“题目” /174一次极特殊的采访/181记住这警世名言/184人们不会忘记/197电影《刮痧》引出的话题/213中华文化能征服俄罗斯人吗? /217《感知中国》在巴西、阿根廷/224用中国画笔彩绘“同一个世界” /248赴港拜会金庸/224说说杨绛的刚强/224文情与思辨浅论提升文学境界/3文学创作风格都去哪儿了/11文学繁荣发展的几个问题/18“文学与时代” 随笔/26关于报告文学的卮言散议/47增强文学创造活力的思考/57有定力、接地气、敢出新/62漫谈原则性、原创力、原生态/69对外文化交流要研究文化差异/189外宣工作面临战略机遇期/191对外宣传力戒形式主义/194中国图书进入国际市场的路有多远/238出版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241当今阅读新趋势/245追求与担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学创作导向/3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成为作家心灵的罗盘/40关键是拿出好作品/75青年作家应注重修身立德/81青年作家的历史责任/86着眼于提高民族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92为基层作家鼓掌叫好/10121 MY K少数民族作家的光荣责任/104我国少数民族文学繁荣发展的经验/108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学事业/111切实加强文学批评/116对青年批评家的希望/120在中国现代文学馆客座研究员聘任仪式上的讲话/123中国是诗的国度/126儿童文学是幼小心灵的滋养品/130贯彻科学发展观是繁荣文学的必由之路/133文学在祖国怀抱里成长/140文学在党的光辉照耀下成长/144在黑龙江省作家协会第六次代表大会上的致辞/177有问与必答网络文学的固有属性是文学/54发挥文学在文化建设中的独特作用/150我们愿为传媒提供新闻信息服务/202你想了解神秘、真实的西藏吗? /206灾难留给人类的痛苦记忆/232附录:高举伟大旗帜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学发展道路/15531 MY K前言自言自语
  1969年岁末,一个黑龙江的寒冷的早晨,我扛着行李卷登上从安达去萨尔图的火车,走上了工作岗位。从安达到萨尔图30公里,不远,但对我来说,是人生很重要的转折和跨自言自语1969年岁末,一个黑龙江的寒冷的早晨,我扛着行李卷登上从安达去萨尔图的火车,走上了工作岗位。从安达到萨尔图30公里,不远,但对我来说,是人生很重要的转折和跨跃,那是我从业的第一个“驿站”,是踏上征途的起点。从那以后,我在大庆油田工作9年,在团中央工作10年,在中央办公厅工作5年,在中央外宣办(国务院新闻办)工作15年,在中国作家协会工作6年,不知不觉就花去了45个春秋参加工作始做学徒。其实这种“学徒”的感觉一直伴随着我,每到一个陌生的岗位从事陌生的工作,都是先做“学徒”的。只不过在油田上是跟着师傅学,后来除了向身边的熟手学还需要向书本学。从大庆油田调到团中央工作,分配到研究室,为了避免文词浅薄之尴尬,便每周几个下午骑自行车去大学读中文系课程。转到团中央青工部任职,为跟上企业改革大潮,去读了企业管理硕士研究生课程。到了中办调研室,身边人才济济,我内心常有“本领恐慌”,见贤而思齐,便拜在王慧岩教授门下,又读了政治学博士课程。中央外宣办的工作需要中西跨文化交流的知识,于是找来乐黛云等教授的专著,研读了比较文化学。到中国作协之后,进入了一个我不很熟悉的行业,又不得不恶补文学理论。总之,考学也好,读书也好,都不是出于做学问追求,是应工作之需,因而学得杂,不系统,也不深入。尽管掌握的知识比较零碎,哪怕略知一二也是好的,书到用时仍能像一个个镜片似的反照出些许专业的光芒。记得有哲人说“活到老,学到老”,若追问到底是谁说的,还真论不清,有的说出自孔夫子,有的说出自朱熹,更有的说源于古希腊的梭伦,我们可以不问根由,惟其在理,躬行就是。回头看去,几十年来,不管工作如何调动,职务如何变化,始终没有离开伏案捉刀弄笔之事。写下的很多文字,是不能署自己名字的,当是“无名英雄”,并且事前事后都不可稍有张扬,这是职业操守。而署自己名字的文字,绝大多数是亲力之作,但也有的其中包含他人的劳动,不完全出于自己的笔下。在我临近退休的时候,很多同志建议将文稿结集。犹豫再三,最终还是鼓起勇气答应了。我只选了在中央外宣办和中国作协工作期间报刊公开发表的部分文字。说是“部分文字”,是因为这些文稿也做了删节,弃去当时可能有用而时过境迁已然无用的“工作部署”的内容,只保留少量表达“己见”的段落。唯一例外的是,在中国作家协会第八次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报告,因为其有特殊意义。另外,有几篇专访也收了进来。之所以印这本小书,一是作为回忆往事的线索和标记物,二是作为文责存档,如此而已。赴港拜会金庸耳边不断有人说起金庸先生,是“文革”以后的事。金庸先生的演说、专访不断见诸报端,在文化人中间也口口相传。1986年,团中央组了一个访港团,有30多位青年企业家、青年经济理论家参加,我是团长。我们是应香港培华基金会之邀去参加培训的,为期三个月。当时香港正是“金庸热”温度较高的时期。在香港我听到这样一个故事:在对青年人进行生存训练时,要把一个年轻人送到荒无人烟的孤岛上独自过七天隔世的生活,除了食物和水以外,年轻人还可选带三样物品,问年轻人选什么。年轻人的选择是睡袋、手电筒和金庸小说。年轻人说,有了金庸小说,七天不会太寂寞。故事是否真实不必费力考证,故事反映的却是当时香港年轻人的心态。受到金庸粉丝的影响,我从香港返回后也捧起了金庸小说,虽然不算狂热,但也有空便读,在家书卷置于床头,出差装入行囊。后来到了国务院新闻办,经常与香港媒体打交道,特别是参加香港回归的筹备工作,访港成了“家常便饭”。我对香港的传媒界还算比较熟悉,对香港文学界就不很熟悉了。到中国作协工作之后,为加强与香港的文学交流,我只好花功夫做些调研。中国作协在建国初期便与香港文学界建立了文学交往关系,“文革”期间中断,改革开放得以后恢复。之后,双方派团互访几乎每年都有,铁凝、陈建功、高洪波等很多作家先后访港,参加文学研讨、文学评奖之类的活动。内地作家与金庸、曾敏之、刘以鬯、潘耀明等一批香港作家结下了深厚友谊。这时,我们耳边经常传来港澳作家要求加入中国作协的呼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作协曾吸收25位港澳作家入会,其中有些已辞世,有些已移居国外,余下的也年事已高。港澳与内地同根同宗,港澳文学与内地文学同源同种。香港在国际社会、特别是华人社会中居于特殊地位,是联系国际上华文作家的桥梁,也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桥梁,加强与香港作家的紧密联系,可以辐射华人文化圈、扩大中国文学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出于这样的想法,我们打算尽快启动重新吸收港澳作家入会的工作。吸收港澳作家入会,首先想到的是金庸先生。经与铁凝商量,我准备亲自去香港征求金庸先生的意见。赴港拜会金庸先生,带件什么礼物呢?反复斟酌,最好是请韩美林先生给金庸先生画一匹奔马。古今中外,画马者众多,而韩美林先生的马是独一无二的。韩美林先生欣然命笔,画作装裱后,又配了一个精致的画框。画幅很大,携带不很方便,我们一路上由两个人抬着,到了香港,又送到金庸先生面前。金庸先生仔细端详画作,十分高兴,再三让我们转达对韩美林先生的感佩之情。金庸先生还兴致勃勃地邀我在画作旁合影留念。双方落座之后,我简要说明来意。听说我是专程来征求他是否愿意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的意见,金庸先生满面笑容,很真诚地问:“我合适吗?”我说:“当然。首先要你自愿,然后还要履行手续。”金庸先生问:“是些什么手续?”我作了介绍。金庸先生认真地点点头说:“我同意。”接下来,我们边用餐边闲聊,谈到了文学,谈到了养生,也谈到了版权。金庸先生知道有很多盗版的金庸武侠小说,他轻声地说:“我看到过,盗版书印的质量差,错字也多。”然后面无愠色地一笑。我感到这笑,不是无奈,而是大度。金庸先生的勤奋令众人仰望。他学习勤奋,一生以读书做学问为乐,年逾古稀仍在读博,先后获英国剑桥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名衔、荣誉院士和哲学博士学位。他写作更勤奋,写下“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等十多部武侠小说。金庸武侠小说是中国现代新武侠小说的代表,继承了古典武侠小说的精华,又开创了新的范式。金庸先生还写了多部电影剧本、大量的《明报》社评。金庸先生第一部武侠小说是《书剑恩仇录》,在《新晚报》上连载。从《神雕侠侣》开始,他在《明报》上连载,每天七百字,边创作,边发表。他除了为《明报》每天写武侠小说,还每天写一篇社评,业内的人都称他“左手写社论,右手写武侠小说”,是“左右开弓,文武双全”。这样一种写作状态,一直延续到一九七二年写完《鹿鼎记》。金庸先生当时的写作压力与今天的网络作家有些相似。一旦开题,作者要日日供,读者在日日跟,断供是不行的。同样是“快写快发”,但金庸先生文章的质量是现在网络作家们无法比拟的。金庸武侠小说不但故事情节悬疑传奇、环环相扣、引人入胜,场面描写、景物描写、心理描写也炉火纯青,人物刻画栩栩如生。而现在不少网络小说,过分热衷于情节化、娱乐化,文学性大量流失,作品形态粗糙、文词贫乏,甚至信手涂鸦,美学质地一片芜杂。金庸武侠小说是通俗文学,网络小说也属通俗文学。通俗文学也要讲究寓教于乐,弘扬主流价值,传播正能量;也要讲究构思精巧,语言雅致。在“快写快发”的催促下能做到出手不凡,只有靠丰足的学养和深厚的功底了。这方面,我们真该认真地向金庸先生学习。
  





上一本:在路上遇见你 下一本:心若能静,红尘亦桃源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留给回忆的作者是李冰,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